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

第288章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288章

小说: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上这边锦衣卫捉拿洪承畴,沈阳那边,也就是盛京,那里的锦衣卫也没有闲着。
    这时候一个锦衣卫密探进入布木布泰宫中。
    这个密探在这里的名字叫做花母,是个女人,四十多岁,潜伏在鞑子这边已经长达二十五年之久,
    算算年月,乃是当年天启帝时期就已布下的钉子。
    那时候锦衣卫是何等的威风凛凛,而花母就是在那时候奉命前往辽东的,还是少数的几个女锦衣卫。
    和她同一时期来的锦衣卫,现在几乎已经全部死了,
    花母若不是靠着聪明机警,还有她的女人身份做掩护,不起眼,躲过了重重劫难,要不然,这时候她也早就不在人世了。
    五年前,新派来的锦衣卫和地接上头,她这时候在鞑子宫中已经混得颇为吃得开,甚至成为了许多后宫娘娘的心腹。
    此时,花母稍稍来到布木布泰宫殿当中,见到了布木布泰,平静说道:“奴婢花母,拜见皇太后。”
    “平身吧。”

第七百四十五章 当局者迷
    布木布泰随意的说了一句,“花母,出什么事了吗?本宫并未召你啊。”
    花母踩着细碎的步子走到布木布泰面前,见左右无人,说道:“皇太后娘娘,花母是来向你传达大明皇帝的口讯的。”
    布木布泰一听这话,不由得整个人都惊住了,眼神惊讶的看着花母,说道:“花母,没想到你竟然是大明的人。”
    是啊,由不得布木布泰不惊奇,要知道若算时间的话,布木布泰从蒙古嫁过来的时候,花母就已经是盛京皇宫里面一个资格颇老的宫女了。
    而没想到这个宫女竟然是大明的钉子,可想而知,大明之无孔不入。
    惊讶过后,布木布泰自然也是大概猜出来花母来见自己的原因了。
    如今大明皇帝提兵三十万,要与八旗决战。
    而这几年大明蒸蒸日上,八旗则是每况日下,这确是不争的事实。
    若没有把握取胜,大明皇帝也不会如此兴师动众。
    “大明皇帝有何口信?”
    花母对布木布泰轻声耳语了几句,细到只有布木布泰一个人可以听见。
    “本宫知道了,你下去吧。”
    “遮。”
    花母转过身去走了两步,而后不由的又是回头对布木布泰说道:“皇太后娘娘,这是你和你的孩子唯一一次活命的机会。
    皇上说了,只要你照办,不论成与不成,你和你的孩子都可享受一生富贵。
    若是娘娘不办,那么皇上也不会遵循他对你做出的承诺。”
    “本宫知道了。”
    待花母走后,布木布泰便是走出宫殿,来到外面,看着那大明京城方向,喃喃自语,说道:
    “皇上啊皇上,你可真是手段高明啊。连花母都是你的人,那这皇宫还有多少你们的探子,没想到贵为皇太后的我,却也生活在你的眼皮子底下。”
    这真的是布木布泰的有感而发。
    确实,这花母藏的太深了,若是花木要行不轨,或在各宫娘娘,或皇上贝勒的饭菜里面下毒,亦或是做一些其他的什么事情,那简直是太轻而易举了。
    也正是因为花母藏的深,所以布木布泰更感觉到大明的可怕与强大。
    而此时,她自然也是别无选择,只能遵照李起的意思办。
    毕竟在之前她就已经被李起说服,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她这时候又能做什么呢?
    面对着一定败亡的八旗,难道要她和她的孩子一起殉葬吗?
    千里之外的山海关,此时的李起也同样在仰望星空。
    此时,李起和布木布泰两个人都是在看着同一轮明月,不过此时心情却是截然不同。
    李起那是意气风发,特别是看到多尔衮已经携带大军前来,李起更是如此。
    还想着可以直接出关,去沈阳和八旗打一仗。
    没想到多尔衮却是急不可耐,自己跑上门来,这不但减轻了自己的后勤压力,此消彼涨,自然也就增加了八旗的后勤压力。
    而这,也正在李起之前的算计当中,只是没想到事情会进行得如此顺利而已。
    “这真是天助我也。”
    很快,李起相信多尔衮就会尝到他这个错误决定所带来的后果。
    第二天清晨,隆隆鼓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八旗鞑子在多尔衮的盛怒之下,开始了对山海关的进攻。
    这一次确实也是多尔衮被气坏了,先是代表大清国出使的宁玩我被杀,狠狠的抽了他们一巴掌。
    气极之下,多尔衮知道议和无望,只能开战。所以立即提兵而来。
    怎知路上洪承畴又跑了,这又是打了他一个耳光。
    连如此重要的谋臣重臣都跑了,这无疑是在告诉所有人,他洪承畴不看好这场战争,
    这结果无疑会给本就有些人心惶惶,军心士气低落的八旗雪上加霜。
    为了挽回局面,多尔衮刚刚赶到山海关外,便急不可耐的发起进攻,目的就是要一口吃掉李起布在关外的十万人马。
    多尔衮观察过了,这十万人马离山海关关城有一段距离,
    关城上的大炮若是要配合这十万人马作战,那么难免就要造成他们自己的死伤。
    所以关城上的大炮自然也是无法使用,大炮都无法使用,那么弓箭火铳就更是想都不要想。
    也就是说这十万人马就犹如被人遗弃一般,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支援。
    只要能够将其一口吃掉,不但可以振奋自己八旗大军的军心士气,同时也可打击明军,使其受挫。
    到时候议和不议和的,那可就由不得明国皇帝说了算。
    于是多尔衮果断下达了攻击命令,以一万真八旗骑兵为主力,三万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为辅,四万骑兵大军向那明军十万人马铺天盖地的冲击而去。
    乍一看数字,鞑子在人数上并不占便宜,还差一倍还多。
    但是要知道李起布在关外的是十万步兵,并无骑兵。
    多尔衮的这四万人却是骑兵,来去如风,战力强大无比。
    若是能够冲破明军步兵方阵,那么便可一举将这十万人的大阵捣毁,一战即下。
    在步兵面前,骑兵的优势太大,别说此时明军在关外布置的只有十万步兵,
    便是一百万,多尔衮也敢派这四万骑兵冲杀过去。
    反正骑兵奔跑灵活,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就算战事不顺,自己也不会有很大的损失。
    此时,如果是洪承畴在多尔衮的身边,心里必定会对多尔衮一阵怒骂了。
    多尔衮啊多尔衮,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能想到,难道明国皇帝会想不到吗?
    既然明国皇帝敢把那十万大军摆在关外,那必是有所凭仗。
    是的,李起当然是有所凭仗的,否则,难道真的会傻乎乎的放十万人在外面,让鞑子来杀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怪只怪多尔衮在盛怒之下,同时也是在心底绝望之下,恐惧之下,迷住了自己的眼睛,丧失了自己的理智。
    这便是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此时,指挥城外那十万人马作战的是李起座下大将李定国。

第七百四十六章 不好
    李定国见八旗大军军旗和鞑子盔甲的花边颜色,知道多尔衮以万余真鞑子骑兵为主,四五万蒙八旗、汉八旗为辅,一共约莫五六万人马,
    这些鞑子俱是骑兵,人人奔腾呼啸着,这般冲锋的场面着实吓人,犹如排山倒海一般,脚下大地也是剧烈颤动。
    若非是百战老兵,光这场面就足以使人崩溃。
    然而能够被李起指派站在这里的人,又岂是等闲。
    这十万大军,其中有两万人是李起大军的老底子出身,在李起还未做皇帝之前,便己跟随李起南征北战,可谓战斗经验丰富。
    而其余人马也是从九边军镇当中抽调而来的精锐大军。
    这些人,人人皆是悍勇,而李起对他们待遇又是极为丰厚,
    不论战死,亦或是负伤,都是有与之相对应的安排,这样的安排足以使他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如此之下,他们自然是拼死一搏。
    其实说句良心话,大明卫所兵战斗力确实不行,但是九边军镇的官军在实力方面,其实是不差的。
    差就差在猪队友的身上。
    在大明与八旗鞑子的历次战斗当中,许多仗都是大明九边官军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打的。
    而最后战败的原因几乎也都是因为友军不配合,打到一半,往往就偷跑走了,以招致惨败。
    这样的战斗屡屡出现。
    不但如此,攻城之战也是如此,八旗大军攻陷大明的城池,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里应外合拿下的。
    城内都是有商人或是早已买通的将军,士兵,奸细。
    这些人和鞑子里应外合,偷开城门,使得守城之战前功尽弃。
    若是没有这些内奸,也没有猪队友的神助,那么其实大明九边官军在对鞑子的战斗中,表现一直都是可以的。
    就比如当年浑河血战的白杆兵,就曾以数千人杀死杀伤数千八旗鞑子,
    最后虽然白杆兵全军覆没,但是给予鞑子的重创,到现在鞑子也是记忆犹新。
    一听到白杆兵三个字,那也是脚发软。
    而白杆兵的战斗力其实在大明官军里面还不是最顶尖的。
    由此可见,大明官军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差,差的是没有人配合。
    而现在这友军打到一半就偷跑,还有内奸里外勾结,这样的事情已经不存在了。
    在李起严厉的赏罚制度下,手下士兵将官人人皆是奋勇敢战,
    一众大将,李定国,岳来,戚正,黄廷,郭云龙等人无不是悍不畏死,一心报国。
    这些人,他们见到鞑子都恨不得去拼命,
    如何又会像明末时期的那些将领一样,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力,而选择避战,丢弃友军不顾,这是不可能的。
    若真要出现这样的情况,谁都知道李起绝对不会手下留情,即便是最信任最亲近的将领,李起也会将其正法。
    在公事大事上,李起一直是不含糊。
    而至于里外勾结,那就更是想都不要想。
    里外勾结大多都是商人所为。因为商税的推行,对商人都实行了严格的登记制度,
    这使得朝廷将这些商人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
    锦衣卫每每到了大战之时,便会提前将有可能里外勾结的商人盯上,
    不论是谁,只要稍有异动,立即便会被锦衣卫察觉,而后被逮捕问罪。
    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震慑下,商人逐利,但也惜命,自然不会做这出头的鸟,
    毕竟做商人的谁也不是傻子,不是吗?
    此时,面对如排山倒海一般奔腾而来的八旗大军,李定国气定神闲,眼中光芒越聚越是锐利。
    “唏碎瓦大,可里亚哈,,,”
    一阵嚎叫,这些鞑子在马上嗷嗷乱叫,现在很激动,很热血。
    很显然,这奔腾的气势也是将他们感染,使他们原本军心士气不足,这时候也是恢复了不少。
    因为在他们眼中看到了战功,看到了金银赏赐。
    用五万大军的骑兵来冲击十万人的步兵,这样的冲锋在历次战斗中从未败过。
    尽管此时他们也知道明军不一样了,但是想想自己这边五万骑兵来冲击他们十万步兵,他们的信心又回来了。
    这还只是现在,如果放在十几二十年前的崇祯帝时期,别说五万骑兵冲击十万步兵,便是五六百骑兵冲击十万人的明军步兵,他们也是照样个个信心十足。
    然而他们还是太小看如今的大明王朝了。
    今天的大明已经今非昔比,上至皇上,下至小兵,无不是跟换了血一般。
    所有人的精神面貌,还有精神信仰,都与崇祯帝时期的明军有着天壤之别。
    而这也注定今天这些冲锋的鞑子兵,将会付出惨重代价。
    待到这八旗大军进入到了自己的预估范围,马上眼睛凌历李定国见时机差不多了,李定国大喝一声,
    “准备开炮。”
    随着李定国一声令下,那一张一张黑色的帆布被拉开,里面赫然便是一尊又一尊黑洞洞的大炮。
    这些大炮一亮出来,那在远方奔腾而来的鞑子骑兵最前排的人,一看到就已经是心凉了半截。
    刚才还无比激动的心情,这时候一下就是去了大半。
    大炮在战争中被誉为战争之神。
    到明末时期,明朝铸造的大炮无论是技术还是威力,都已经达到封建王朝的顶峰。
    而现在在李起的刻意发展与大力支持下,没有克扣军饷工钱,也没有偷工减料,研发与制造费用每年都是大幅增加。
    所以大明现在的大炮威力更强,射程更远,同的也更耐用。
    而这就是李起敢将十万人放在关外的原因,这就是李起的凭仗。
    别看这时候李起为了掩人耳目,只在这十万大军之中部署了两百门大炮。
    但是别小看了这两百门大炮,若是这些大炮同一时间激发,其威力足以撼天动地。
    这时候,那冲在最前面鞑子兵已然知道大事不好,顾不得多想,急忙勒马嚎叫,让后面的人不要再冲了。
    然而五万人的大军奔腾,他们要想传达命令下去,又岂是那么容易的,

第七百四十七章 战斗激烈
   
    别说是他们,便是此时多尔衮下令全军回返,停止冲锋,那也要通过旗语来传达,
    不过就算用旗语,等他传达下去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
    这就是老话说的船大掉头难。
    几十人几百人还好,喊一嗓子就可以,想走就走,想留就留,想回去就回去。
    然而五六万人你怎么去喊?怎么去让他停下脚步?
    特别是骑兵,战马隆隆,如何将消息快速传达?
    而骑兵的速度又是如此之快。一两个呼吸的时间便已跑出数十米数百米远。
    等到命令传达下去的时候,还不知道已经跑到哪里去了。
    而这些也都在李定国的算计当中。
    见鞑子骑兵已经进入到了大炮的射程范围,李定国一声令下,“开炮。”
    负责开炮的士兵点燃引线,引线发出“吱吱吱”的燃烧声音,两百门大炮便是同一时间点燃,
    而后“轰”的一声巨响,一颗又一颗炮弹带着无边的威力,在天空中撕开一道裂口,直接便是向着鞑子骑兵飞过去。
    一声又一声的轰响,许多鞑子的战马被如此剧烈而又密集的炮声所惊,惊恐之下就已失去了奔跑的方向,四处乱窜,根本不受控制。
    而那些鞑子骑兵也是人人惊恐。
    本来他们在心中默默计算着利箭的射程,好不容易等到明军快要进入他们弓箭的射程范围内,
    他们正打算张弓搭箭,向那十万明军射出他们引以为傲的利箭。
    可谁想这时候对面的明军竟然是开炮了!
    怎么突然就有了大炮,之前怎么一点没有察觉?
    听着这一声又一声密集的炮声隆隆,再看到一颗又一颗炮弹划破天际,只在天空中留下一道又一道黑影。
    这黑影是那样的恐怖,因为每一道这样的黑喑,往往便是意味着数十条人命!
    炮弹威力巨大,触及之人无不是断手断脚,肠穿肚烂,惨叫哀嚎此起彼伏。
    被炮弹打中的人当场身死的话,那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痛苦也只是一瞬间。
    而没有死去的人反而是最痛苦,因为他们注定已经活不成了,但是却还要在临死之前是忍受着这无比惨烈的折磨。
    随着炮弹的一一落下,一声又一声惨烈哀嚎不时的在鞑子队伍当中响起。
    许多鞑子在惊恐之下,即便没有被打中,却也是因为战马和自己的惊慌,竟然是掉落于马下。
    后面的鞑子骑兵来不及躲闪,在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