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576章

启明1158-第576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后的路看起来并不好走。
  张栻坐在车中思考问题,直到马车缓缓抵达了家门口,张栻才收起思绪,准备回家休息,积蓄力量以应对明天的战斗。
  不过刚走上家门口的台阶,心腹老仆便走上前对着他低声道:“郎君,那人来了。”
  “他……来了?”
  张栻略有些惊喜,忙跟着老仆前往自己的书房,在书房中见到了那个让他感到熟悉的人。
  “长生同志,别来无恙。”
  “敬夫同志,别来无恙。”
  张栻笑了出来,几步上前走到苏长生面前,与他拥抱了一下。
  “许久未见,还以为你一直在温州,什么时候回来的?”
  “刚回来。”
  苏长生笑道:“一直都在担心你能不能完成任务,现在看来,你的任务完成的非常好,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料。”
  “倒也不全是我的功劳,只能说咱们外面的同志们给城里面的压力太大了,压力越大,他们才越会寻求改变,否则就这么放着,他们宁愿和临安城一起烂掉,也绝不会动弹哪怕一下。”
  张栻苦笑道:“运气好,勉强达成了目标,眼下问题解决的七七八八,虽然仍未尽全功就是了。”
  “你做的已经很好了。”
  苏长生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励道:“在敌人大本营把敌人耍的团团转,策动这场政变,敬夫同志,我必须要为你请功。”
  张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还是先为其他同志请功吧,没有他们帮我散播消息,搞得临安城内人心惶惶,事情也不可能那么顺利。”


第1153章 张栻是复兴会员
  张栻所说的倒也不是什么客套话。
  他的计划之所以可以成功发动,除了临安城外明军的压力过大之外,也有着城内流言的快速传播之功,那些隐藏在临安城内各行各业各处的天网军密探们为这场政变行动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张栻,他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首功属于他,这是没有争议的事情。
  随后两人一起坐了下来,就这一次的事情做了一番交谈。
  对于苏长生来说,张栻的加入还真是一件很让他感到意外的事情,因为以张栻的身份地位还有他在南宋学术界思想界的地位,他一开始是无法想象张栻会愿意加入复兴会组织的。
  但是事实就是张栻不仅加入了,还是主动加入的。
  长沙作为岳麓书院所在地,从北宋中前期开始就是整个宋朝很重要的思想文化中心之一,很多文人墨客儒学学士都和岳麓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张栻虽然作为名臣张浚的儿子,但是他之所以能在岳麓书院主持工作,的确是有他自己的本事。
  事实上张栻在理学方面的功底是相当深厚的,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岳麓书院重建之后的振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并不是办学的成就,而是以他为首,在《洪武政论》大规模进入南宋并且造成巨大思想影响之后,岳麓书院的师生们“勇敢”的站了出来,对《洪武政论》进行了猛烈抨击。
  当时,随着明国国力的强大和对南宋造成的压力,南宋思想文化界遭到了猛烈冲击,相当多数量的士子们在残酷的现实之下对自己的所学产生了怀疑。
  为什么苏咏霖如此狂悖之言可以使明国兴盛,而自持儒门正统的南宋却在两国争锋之中屡屡落败呢?
  这种巨大的反差极大地冲击了部分儒门士子的思想,使得他们开始深入研究《洪武政论》,并且对南宋的官方思想产生怀疑。
  而当这种怀疑逐渐扩大范围的时候,张栻和岳麓书院站了出来。
  他们对《洪武政论》展开猛烈抨击,将其中的“狂悖之言”拿出来逐条辩驳、批判,并且召开数次讨论大会,坚持要把《洪武政论》里的“狂悖之言”批倒。
  于是张栻便深受极其反感明国意识形态的保守派理学家们的欣赏,而他们也是在南宋政坛执掌权力的人们的代表,于是张栻也得到了官方的大力称赞,甚至得到了临安中央的夸赞。
  以至于后来张栻带着岳麓书院的学子们润临安的时候还得到了赵昚的特别优待,给了他一个不错的职位和一份优厚的俸禄。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张栻是复兴会员。
  张栻不是最早观看《洪武政论》的人,《洪武政论》传播进入南宋的时候,他对此尚且不在意。
  之后他的一些学生在书院里偷偷摸摸的看这本书并且进行一些私下的讨论的时候,他得知了这本书的存在,并且自己也偷偷的看了起来。
  越是深入研究理学,越是通过父亲和自己的经历深入了解南宋官场,在阅读了《洪武政论》之后,对他造成的思想冲击就越大。
  儒门学说之中那些言之凿凿的真善美大道理在实际实践的时候所产生的反差感,张栻算是了解的非常深的一批人之一。
  他自己就是士大夫群体当中的一员,所以对这个群体当中的内部情况,他再了解不过了。
  所以当他阅读了《洪武政论》并且通过一些去过明国的朋友了解到明国真实发生的事情之后,才极为惊讶且绝望的发现南宋相对于明国的落后是全方位的。
  各种意义上的腐朽和落后,再加上一群伪善小人从中作祟,把持权力,戕害天下,南宋能打过明国就奇了怪了。
  当时,张栻还是抱着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想着从洪武政论当中找到一些救国的方法,然后总结一下,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总结一套新政,然后上表给赵昚,请求实施新政以对抗明国日益增长的国力。
  但是当他把这个想法和他在官场上的一些朋友交流之后,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洪武政论》已经被南宋官方定性为是歪理邪说了,不管怎么样,南宋都会坚决抵制。
  张栻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这是一叶障目,明国之所以强大,和《洪武政论》里的内容一定有关系,为什么要掩耳盗铃呢?
  官场上的朋友劝说张栻让他冷静一点,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情,但是上面对此十分反感,所以他们最好还是当做什么都不知道比较好。
  张栻无奈,只能生闷气,然后自顾自的抱着《洪武政论》研究,研究来研究去,在某一天他忽然意识到《洪武政论》和儒学之间是存在一些共通性的。
  双方对于道德,对于人类真善美品质的追求是一致的,且同样追求一个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是儒家学士们从古至今的最高理想追求,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在现实实践中,儒门学士们没有实现大同社会的行动和主观意向,反而堕入奢侈和腐败之中,自甘堕落,背离圣人道德,将所学的一切抛诸脑后,全力追求金钱、权力、女人。
  这种社会现实情况让张栻大为悲痛、不满。
  而当他阅读到了《洪武政论》并且了解到明国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他意识到明国正在追求和建设的与儒家的至高理想大同社会其实是一致的。
  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巨大的贫富差距,没有人上人和牛马之间的矛盾,所有的一切都坦诚相待。
  官民之间、军民之间的矛盾几乎一扫而空,大家都在朝着建设美好家园而奋力拼搏,劲往一处使。
  对于那些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混账东西,明国主张革命,主张清算,全面消除他们的罪恶,将他们的一切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使得耕者有其田,轻徭薄赋,废除不合理的苛捐杂税,降低农税税率,保护农民的利益。
  这些是南宋的儒家传人们口头上所追求而在现实中忽略不计的。
  他们嘴巴里喊着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农民,实际上却是极尽压迫剥削之能事。
  然而这些事情却由政治口号上反对儒学、批判儒学的明国人所坚持,并且竭力实现。
  儒家的传人们放弃的历史使命,被一群批判儒家的“异教徒”们坚持执行,并且初露峥嵘。
  这是什么讽刺的真相?
  随着张栻对这些真相的了解越来越多,他的思想动摇也就越来越剧烈,他就越来越意识到苏咏霖在《洪武政论》当中所阐述的一些思想道理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在没有异端思想挑战的情况下,儒学自己发生了异变,自己成为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和最后的掘墓人,儒士们放弃了自己曾经得以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的真正武器——基层路线。


第1154章 和这群虫豸在一起怎么能建设好大同社会呢?
  当历史跨越了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进入到秦汉第一帝国之后,大一统的帝国新形势让成长于乱世之中的诸子百家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危机。
  秦朝使用的法家学说和汉初崇尚的道家黄老之学都在历史进程之中逐渐式微,就算是曾经和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大家一起开始走上层路线,开始走追名逐利的路线,忽视了对基层人才的提拔和培养,对新鲜血液的补充并不上心,以至于学派传承出现了问题。
  当此时,唯有儒家学派在基层教育上做的最好,学派人数最多,人才济济,传承稳固,且打破门户之见,广泛吸纳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成功使得儒家学派进入了汉武帝的视野之中。
  他们的确是那个时代最先进、最务实的思想代表学派,也是汉武帝最好的选择,其余各大学派都有着肉眼可见不能忽视的缺点。
  汉武帝也不是傻子。
  可是那之后呢?
  儒家学派也开始坚持走上层路线,放弃了基层路线。
  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被放到一边,徒子徒孙们先把他不爱劳动、鄙视百工的思想弊端发扬光大。
  以至于儒家学派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越来越务虚,越来越玄乎,越来越不切实际,最终彻底走上了与谶纬之学联合在一起的道路。
  徒子徒孙们把一种政治思想异化成了教条,强迫人们接受,不接受就是异端,不仅要社死,人身安全也很难得到保证。
  于是乎儒教就诞生了。
  他们鄙视劳动群众,鄙视百工之术,人为的给社会阶层打上三六九等的烙印,彻彻底底的走上了反动路线,完美的契合了封建帝王的需求。
  以至于他们想要限制帝王权力都不得不假模假样的利用上天的名义,搞出个天人感应给自己当遮羞布。
  当代儒家学说在先进性上甚至不如他们的先秦前辈,大踏步向后转进。
  所以时至今日,他们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明国的革命思想和人民路线,是坚决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意识形态,这一点,和最初使得儒家兴盛起来的儒者们的所作所为颇为相似。
  南宋从根本上就落后明国太多,花费大量资金养出了一群趴在国家和人民身上吸血的蛀虫,何其可恶?
  苏咏霖批判南宋的同时,也做出了合理的解说,所言所指都有依仗,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话。
  所以这些话语就和利剑一样,一剑一剑的刺在了张栻的心里,将他的心防彻底击碎。
  在一个个无人的深夜里,张栻躺在床铺上辗转反侧,左思右想,始终不能摆脱内心的痛苦。
  那么多年来他所学习的到底是什么?
  那么多年来他所坚持的到底是什么?
  学了一肚子的圣人道理,到头来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的至高理想真的能够实现吗?
  亦或是和那群虫豸一样彻底堕落,沦为政治斗争和利益的工具人?
  他苦苦思考,他寒窗苦读的目的是什么。
  是做官吗?
  是升官发财吗?
  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呼风唤雨之人吗?
  他那位老父亲已经做到了人臣之颠,可是他又得到了什么?
  数次被打击,数次被抛弃,数次被玩弄于鼓掌之中。
  需要的时候迎回来,不需要的时候直接扫地出门,需要的时候高高捧起来当个宝,不需要的时候直接流放出去,毫无尊严可言。
  这就是人臣之颠的待遇吗?
  他苦读诗书难道就是为了这样的未来吗?
  就是为了和父亲一样成为一个颠沛流离的救时之臣吗?
  不是的,他不想成为他父亲这样的人。
  他不想成为一个被赵家皇帝玩弄于鼓掌之中的人!
  他必须要做出改变,必须要找到全新的道路前行,必须要对的起自己的一身所学!
  于是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大雨之夜,张栻完成了儒家大同社会与明国社会革命理论的思维闭环。
  他想通了。
  大同社会是存在的,他的追求不是虚无的,只是他的路线选错了。
  南宋的变异儒学已经不能指导他们成功建设大同社会,只会养出一群又一群贪赃枉法为所欲为的虫豸,和这群虫豸在一起怎么能建设好大同社会呢?
  所以说,在当前,明国的革命理论和意识形态才是建设大同社会的唯一希望,若要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明国正在走的这条道路。
  且这条道路正在实现大同社会,正在带领着明国的百姓们走向大同社会!
  作为大同社会的忠实追随者,他怎么能不加入进去,目睹并且参与这场伟大的社会实验呢?
  他的思维闭环实现了之后,他就迫切的希望找到可以和他一同实现理想的人来商量一下该如何实现大同社会。
  在南宋肯定是不行的,掌握权力的全都是虫豸,不是反动派就是糊涂蛋,根本靠不住。
  那么唯有向明国寻求帮助才可以。
  那么该怎么向明国寻求帮助呢?
  张栻想出的办法很不一般。
  他很直接,他直接让和自己有着相同看法的弟弟张杓带着自己的密信前往河南找明国在河南的高级官员秘密商议此事。
  张杓找到的是明国河南行尚书省参知政事左明,身份是复兴会员。
  在当时,因为张浚在朝中担任要职,且受到主和派的屡次攻讦,说他们父子专权。
  为了避嫌,张浚让本来已经入仕的张栻辞官,正好此时张栻受到邀请前往岳麓书院游学讲学,张栻便遵照父命,前往岳麓书院游学、讲学,之后因为学术功底扎实,深受学生欢迎,他便开始主掌岳麓书院的教学工作,同时也在城南书院讲学。
  因为有这样的身份背景,左明对张栻的密信十分重视,亲自秘密会见了张杓。
  了解到了张栻、张杓兄弟两个对明国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向往之后,也了解到了两兄弟不想让父亲张浚为难的事情。
  于是,他将此事转移到了复兴会河南分部处理,河南分部了解到这个事情之后,又将此事通报给了正在南宋活动的复兴会、天网军双料负责人苏长生。
  苏长生在南宋不仅负责第二行动组的情报工作,也是南宋的第一个复兴会分部——两浙西路分部的创始人。
  之后他还协助创立了两浙西路分部。
  后来,因为两个分部的协调统一工作困难,他上报复兴会总部之后,把两浙西路分部和两浙东路分部合并在一起变成复兴会两浙路分部,统一行动。
  两浙路的分部创立成功之后,苏长生又在江南西路分部和福建路分部的创立中出了不少力气,对整个南宋的复兴会活动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堪称南宋的革命教父。
  正当他将触角进一步伸入南宋腹地,向湖广地区进军的时候,从河南方面得知了当时在南宋政府中权势极大炙手可热的张浚的两个儿子有投靠明国的意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