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560章

启明1158-第560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了什么,对于整个华夏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们修史,为的是明古今,明得失,还要让人们知道今夕何年,他们活在什么时候,让他们有一种真真实实活着的感觉,而不是稀里糊涂的一辈子就过去了。”
  苏咏霖训斥了争论不休的史官们,然后亲自拍板做出决定,以目前所能确定的最早的确切纪年——西周共和元年作为华夏纪年元年,以此作为锚点,向后展开,记录历史,梳理年份。
  这一决定遭到了不少国史司史官的不认同。
  他们觉得若是以共和元年作为华夏元年,岂不是等于否认共和元年之前的事情?
  共和元年发生的国人暴动固然是很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在此之前的诸多事件,尤其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周公辅政等等,不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吗?
  夏商周三代,还有向上追溯的三皇五帝之类的,这些都不算数?
  苏咏霖对此的解释也是否认的。
  苏咏霖认为这个华夏元年的锚点可以是暂时的,他选择共和元年作为锚点,不过因为共和元年往后的历史有迹可循、可以梳理,而在此之前争论不断,怕是争论个十年八年也没有结果。
  那还要不要梳理华夏历史大脉络了?
  所以他的看法是,可以先用最大的精力将共和元年之后的历史进行梳理,将这段从共和元年一直到洪武年间的历史给整顿出来。
  至于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再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整顿,搜集古代典籍,进行慢慢的梳理,争取将共和元年以前的事情都给梳理出来。
  等确切的梳理出来之后,有了充分的佐证之后,就可以将华夏元年的时间往前提,则后来的一切年份都可以顺势往前移。
  到那时候就是简单的加减法了,因为之后的年份是确切的,没有争议的。
  “修史重要的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要让真实发生过的事情重见天日,公告天下,让大明子民悉数知道我们华夏的悠久历史传承,而不是将神鬼之说都投入其中,走入歧途。
  共和元年以前的事情,我们可以投入精力调查,我也觉得很有意义,比如武王克商,比如汤武革命,比如大禹治水和夏启继位,我觉得这都是可以去调查的事情。
  在调查清楚之前,可以以个人身份对历史作出假说,你们也可以用个人身份著书立说,提出假说,表达你们自己的意见,可是作为大明国官方,是不宜将其公示天下的,以免引发天下人对历史的误解。”
  在会议上,苏咏霖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这个看法经过内部讨论之后,得到了国史司的一致认同,于是国史司以此为标准,定下了明国对待历史的态度和修史的原则。
  即不以一朝一代历史为重,而是着眼于整个华夏脉络当中的历史。
  不仅要把共和元年之后的历史整顿清楚,也要竭尽全力将共和元年之前的历史调查清楚,复原真相,揭开迷失岁月的真面目。


第1119章 记录历史需要为尊者讳吗
  这个对于整个华夏来说都意义重大的任务,苏咏霖非常重视。
  他亲自将这个任务命名为上古三代复原工程,与华夏纪年法制定并列为国史司两大任务,不必囿于时间和年代,只要大明还在,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持续进行探究。
  华夏先民是如何一步一步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山野走向城市聚落,将小小的部落发展为大大的帝国,将文化火种燃烧成熊熊大火……
  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事情。
  且在苏咏霖看来,这样的探寻实在是太浪漫了。
  而为了探究复原共和元年以前所发生的事情,苏咏霖还下令国史司筹建大明考古总队,以考证历史明辨古今为含义,授予大明考古总队在全大明国土内探究古迹、收集古籍、抢救性发掘古墓的职权。
  在古墓问题上,苏咏霖尤其强调了自己的看法。
  “发现的古墓只要没有破损的,最好不要尝试破坏,除非有完全把握可以保护其内部古物不受损害,否则就不要发掘,强行发掘等于破坏,就没有意义了。
  而一旦发现破损古墓,就要立刻调动兵马封闭当地,不准闲人进入,除了考古总队人员,其他人,包括地方官员,一律不准进入,所有发掘出古物全部封存,不准外人触碰,必须送达中都进行妥善保养。”
  除了这个原则之外,苏咏霖还计划建立大明国家博物馆。
  他准备在未来将他手上所拥有的、宫廷内储存的古代文物和考古发现的古代文物全部放置在国家博物馆内进行储藏,并且公开给全天下子民观赏,帮助他们了解历史。
  在国家博物馆之内,他还会把整个华夏历史大脉络雕刻于其中,搭配古物,让所有子民都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整个华夏历史的脉络,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传承以及存在。
  一系列的工作安排之后,明帝国的历史研究工程就此开始。
  这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历史研究工程,财政部转款拨付,专业人员齐聚,只为探究上古三代那些被尘封的过去。
  而这,也是苏咏霖心中的人文情怀。
  最起码,他想让全国百姓从此以后都能知道自己生于哪一年,年岁几何,而不用再依靠齿龄等医学手段去判断自己今年多大。
  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理应知道自己的岁数,知道自己的生日,知道自己是个人,这是一个人很重要的人身权利。
  封建王朝不给他们这个权利,大明国不能不给。
  在此基础之上,让他们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里,生活在一片什么样的土地之上,曾经他们脚下的土地发生过什么事情,有哪些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延续而奋斗不息……
  如此,便能将一个民族的传承深深镌刻进每一个传人的心里,血脉里,脊髓里,永远流传下来。
  当他们都自觉地认定自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传人的时候,那么某些东西便也就不可能随着统治者的意愿而轻易的转移了。
  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真正成为每个人心里所认定的理所当然的事情之后,他们也就完成了觉醒之上的觉悟。
  而除了这个总的脉络之外,苏咏霖还要求国史司改变过往史官修史注重事件结果而不注重事件过程的记录方法,尤其要注意改变儒家史官修史那种【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修史原则。
  内部会议上,苏咏霖对这条修史原则进行了强烈批判。
  “因为他们是尊者、亲者、贤者,所以就连他们做过的坏事都不记录了?世上哪有纯粹的圣人?孔子自己还因为学术争端杀过少正卯,他就当真全无私心?”
  “一旦发现某个大才就非要把他想象成世间完人,而不准他有任何缺陷,一旦发现某个人做了坏事就认定他是十恶不赦之人,无视他其他的功绩,这是修史的态度吗?”
  “人是复杂多样的,同一个人年幼年轻年老之时可能性格都完全不同,小的时候非常顽劣,长大了却开创了伟大事业,或者小的时候异常乖巧,长大了却沦为作恶多端的恶人,这样的事情从来不少。”
  “世上没有圣人,没有纯粹的贤能之人,只要是人,只要吃着五谷杂粮,就有七情六欲,就有喜怒哀乐,就会犯错,没有不会犯错的人,就好比我,犯过的错误还少吗?”
  苏咏霖在国史司内召开全体史官会议,要求全体史官对古代正史、野史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之后,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不仅要将历史人物的功绩写下,也要把做过的恶事写下。
  不仅如此,也不能讳言政治斗争的惨烈与阴谋诡计,不能讳言权术。
  要揭开儒家史官笔下那层遮羞布,把某些人口中那些【为国为民、为了儒家正统、为了圣人道义】之类的遮羞布全部扯开,把为了权力和金钱财富等等原因而展开政治斗争的一幕幕全都写明白。
  尤其要写明白他们进行政治斗争的前因后果,牺牲了哪些人的利益、性命等等,尤其是这样的政治斗争对百姓造成了什么伤害,更要写得明明白白。
  比如北宋王朝的三易回河。
  究其原因,是因为宋太宗北伐燕云失败,无法夺回燕云建立防线保护河北,所以才会引起北宋在战略上的极大不安。
  而三易回河原本是个工程,为了防止黄河流入燕云从而使得辽军可以顺流而下,所以北宋政府试图将其改道。
  但是以黄河的体量,改道会造成难以想象的风险,这些风险是某些地方所不能承受的,于是这些地方的官员便跳着脚的反对。
  而随着北宋中后期的党争愈发激烈,回河工程也终于摆脱不了被卷入政治斗争的宿命,从而由一个单纯的科学的水利工程项目转变成为政治事件。
  朝廷各方势力为了各自利益而不顾百姓死活,在回河事件上进行反复博弈,互相破坏对方的计划,哪怕以百姓生命作为献祭,也要击倒对方成功掌权。
  最后,三易回河失败,酿成惨剧之后惨死的百万民众和流离失所的千万人悲惨的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而他们,没有人在乎。
  北宋官方对他们极为冷漠,毫不在意。
  这让苏咏霖深为愤恨,这也是他无论如何也一定要灭掉南宋的一个原因。
  而在修史的时候,这些事情能不写下来吗?
  讲究一个为尊者讳的儒家史官当然不会写,他们只会用各种春秋笔法去修饰,去装点,试图让人们忘却这段历史和百万人命。
  他们想得美。
  在明国修撰的华夏全史中,这些都要明确的记录下来,记录下来那些所谓为国为民的“忠良之士”们是如何“为国为民”的。
  如此才能揭露旧封建王朝的帝王将相们为了一己私欲到底把国家民族置于何地,到底把百姓置于何地。
  如此的历史,才是最真实的历史,有助于苏咏霖彻底撕碎封建社会的温情面纱,将它的丑恶面貌大白于天下,让人人警醒,人人戒备。
  有了这层关系在其中,苏咏霖觉得就算自己死了,不肖后人想要把路走回去,也不会那么容易。
  国史司的史官们大多数成长于封建教育之下,多数都是原先金国、西夏的史官被留任的,明国自己转职的史官还不多。
  所以他们对于苏咏霖的这种要求感到震惊,他们从未想过一个皇帝居然会做出这样的要求。
  这对于他自己来说真的是好事吗?
  不过这些史官虽然在思想上比较保守,但有一点好处,听话。
  自那位著名的不便透露名字的李世民陛下希望观看自己的起居注并且获得成功之后,儒家史官们最后一层遮羞布也被皇权毫不留情的撕下来了。
  于是他们很充分的发挥了老祖宗的精神,越来越听话了。
  皇帝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做。
  苏咏霖不管想做什么,他终究是皇帝,皇帝提出了要求,他们当然遵照命令去做就是了,反正天下不是他们的。
  所以这个命令在国史司内推行的十分顺利,这些有着专业素养的史官们对于政治斗争自然是耳濡目染,且非常善于修饰,可要是不修饰,秉笔直书,倒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这远远不是苏咏霖需要做到的。
  他需要的是形成一种全新的史观,一种全然不同于儒家史观的历史观。
  为此,他抽出时间撰写文章。
  花费了一些业余时间,苏咏霖写下了《记录历史需要为尊者讳吗》、《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博弈——从三易回河说起》、《我们的历史观念需要重新塑造》、《帝王将相家谱背后的民众血泪》等四篇文章。
  这四篇文章里,苏咏霖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观念。
  然后以自己本身读史的感悟,对儒家史观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将历朝历代所谓正史形容为【帝王将相的家谱】。
  他要以明国皇帝的身份对过往的官修史书进行最为凶狠且强烈的批判。


第1120章 官家,您……您糊涂啊!
  这四篇文章被苏咏霖下令刊印,然后通过复兴会渠道传递至上上下下各级复兴会组织、官府。
  他要求复兴会组织和各级官府阅读这些文章,在组织内进行学习,从而全面抛弃旧有的历史观念,向新的历史观念转移。
  他决定通过对政治斗争的解读和揭露,将历史迷雾揭开,将古代所谓圣王、贤人的真面目揭开,使得他们的神秘面纱不复存在,回归到人类的本质。
  从而毁灭儒家学派为统治者精心织就的温情外衣和美貌画皮,露出其凶狠的獠牙和嗜血的本质,进一步彻底毁灭民众对封建统治者的幻想。
  只要民众能够意识到统治者、著名贤能也是人,他们也会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也会拉屎撒尿,那么这场历史观念领域的变革就算是获得初步成功了。
  因为皇帝不是天子,群臣也不是代天行事的人,他们只是一群借着老天爷的名义为所欲为肆意妄为的聪明的坏人。
  这整场历史领域的行动之中,苏咏霖手中利剑所指,归根结底还是封建统治者身上披着的神仙画皮,他想要把这画皮扯下来,让他们变回人样子。
  所以这四篇文章写完之后,苏咏霖觉得还是不够,又提笔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写纸面上的人也曾有过一段丰满的人生》。
  在这篇文章里,苏咏霖挑选了孔子、荀子、隋炀帝杨广这三个人物进行阐述,将历史记录、民间传闻和他心中这三个人原本的模样进行阐述和对比,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
  他们都是人。
  这篇文章洋洋洒洒三万字,被苏咏霖下令刊印之后继续下发到每一个基层组织,同时下令基层组织将这些文章都要宣读给民众知道,给他们讲解其中的意思。
  中都这边热火朝天的进行着各项工作,南宋的临安城内,此时也正在发生非常精彩的事情。
  起因当然是沈该的回归。
  沈该当然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还有身边的使节团跟着他一起回来。
  但是随着使节团一起回来的,还有使节团原本的正使,叶义问,的尸体。
  得知叶义问因为维护南宋尊严而出言顶撞明国河南兵团司令官张越景从而被张越景斩首的事情,赵昚一时间居然没有发火,而是愣住了。
  他有点搞不明白问题之所在。
  大宋首相,因为对你不尊敬,顶撞你,所以被你杀了?
  可他是大宋国宰辅、首相,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大宋朝最高决策团队的一员,有着很大的权力。
  就被你杀了?
  你是谁啊?
  你为什么能杀他?
  能杀他的只有我才对……不是吗?
  赵昚因为过于震惊,一时间居然忘记了发火。
  群臣却为此有了兔死狐悲之感,一边感慨于明国的凶狠,一边感到十分的愤怒、伤感,觉得明国过于霸道、蛮不讲理。
  大宋首相说杀就杀,他们还想干什么?
  群臣惊恐的同时,也愤怒不已。
  但是更让他们感到崩溃的还在后面。
  根据明国方面所说,发起这场战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是因为赵昚和虞允文一起策划了破坏明国黄河大堤的事情。
  明国发起战争的理由过于惊悚,对赵昚和虞允文都十分不利,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沈该在回程的时候就对使节团下了封口令,让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准把消息透露出来。
  一回来之后他先是公布了叶义问的死讯转移视线,然后偷偷跑到内宫把明国发动战争的理由告诉了赵昚,询问其真实性。
  赵昚原本震惊于叶义问之死,结果一听到明国发起战争的理由,顿时一惊。
  “他们……真的知道了?怎么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