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559章

启明1158-第559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这一定是假的,肯定是明国的话术,不能相信。
  明军最多比宋军好那么一点点,但一定也是凶残的,一定也是雁过拔毛类型的。
  宋军是那种行军之时连道路两旁路过的狗都要被啪啪啪抽三巴掌的那种军队。
  明军要是稍微好一点的话,嗯,应该也就是属于那种街边路过的狗都要被抽两巴掌的那种。
  少挨一巴掌,算是南宋百姓对明军的美好幻想了。
  明军深入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之后,发现这样的情况尤其之多。
  明军兵锋所及之处,山野之民四散而逃,逃入深山不敢出来。
  城市居民能跑的都跑了,剩下的都是没有钱跑不了只能眼巴巴等着命运降临的那种。
  看到明军进城,他们要么躲起来,要么一副开摆的样子,听天由命,眼巴巴看着,满脸恐惧和绝望。
  随军复兴会会员都对这种事情感到十分意外且无奈。
  他们尝试宣讲明国政策和明军军规,但是收效不大,因为人们普遍不相信。
  他们普遍将这个事情上报给河南兵团的复兴会分部,汇总到温安志那边,由温安志把这个问题在河南兵团复兴会分部会议上进行了宣读和分析。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提出的政策,以及我们对官员、军队的要求,还有我们的实际行动,与南宋相比是有着极为巨大的差距的,我的形容词汇比较匮乏,只能这样说。
  但是诸位要清楚,我说的这个极为巨大的差距,是大到了让普遍遭受残酷压迫的南宋百姓根本不愿意相信的地步,所以我们才会发现,尽管我们发力宣传,但是到了各个地方,南宋百姓并没有主动帮助我们。
  我们以为的什么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并没有发生,倒是南宋的官僚、地主豪强什么的因为我们的宣传被吓跑了,倒也是大大减轻了我们攻占南宋国土的负担,但是这仍然是个问题。”
  温安志在会议上对这个问题进行宣讲,并且提出了自己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南宋百姓被南宋统治者们虐待的太过于凄惨,以至于他们在没有亲眼见到、亲身体会过这些事情的同时,是不敢相信大明真的会这样对待他们的,我们的宣传就是在这里出了问题。
  我们不能把自己说的太好,以至于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敢相信,那反而不利于宣传工作,所以我建议,今后我们应该改变宣传策略,我们需要把自己形容的没那么好,以便于让南宋百姓可以相信。”
  温安志的这个方法让很多与会会员感到莫名其妙的好笑,却又感到了一丝心酸。
  “因为爱护民众的政策而不被受到虐待的民众所相信,这听起来还真是莫名的荒唐、可笑,可见南宋到底把百姓虐待到了什么地步,以至于他们居然不敢相信世上真的有那么好的事情。”
  一名会员如此发言。
  他说完之后,其他会员们也是纷纷有感而发。
  “还真别说,我最开始听到光复军……那时候还是光复军,我最开始听到这个政策的时候,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光复军真的这样做了,真的废除苛捐杂税真的分土地分房屋了,我才真的相信自己不是在做梦,光复军也不是在说谎。”
  “我就更不敢相信了,拿到土地房屋和农具之后过了小半年我才敢相信。”
  “我是认了一百多个字之后才敢相信的,那之前都以为是在做梦呢。”
  “我也差不多,我是……”
  会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起了自己当初是怎么从一只受尽虐待的惊弓之鸟转而相信新政权是真的对他们很好这件事情的。
  听着听着,温安志只感受到了强烈的心酸。
  “这充分证明了他们在南宋治下活的就是和牛马一样,以至于有人把他们当人看了,他们反而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可以被当做人去看了,这是何等残暴啊……”


第1117章 将封建时代彻底埋葬
  这场会议之后,温安志组织人手研究了针对南宋的宣传工作的具体改进问题。
  然后把这个事情通过复兴会渠道上报到了中都复兴会总部,让总部知晓。
  这个消息被苏咏霖知道之后,苏咏霖召开了复兴会总部会议,对复兴会的宣传工作进行了一番调整。
  “针对已经习惯我们政策的本国国民,就延续当前的宣传政策,以反对上等人、革命和清算作为宣传的重点,但是对于那些敌国民众的宣传,大可不必那么详细、优厚。
  一来他们不识字,我们的传单他们看不懂,二来,正如现在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把自己宣传的太好了,政策太优越了,属于用力过猛,过犹不及,反而不容易被受尽虐待的人们相信。
  他们还没有接受大明的治理,还没有亲眼看到大明政策的实施,若要让他们相信,就必须要说的稍微委婉一些,至少在他们看来是可以实现的。
  比如稍微减少一两种税目,减少个一成农税,或者两成农税,减少一些口赋算赋,把旧王朝加在他们身上的负担稍微减少个两三成,以此作为宣传的突破点,我想,宣传效果应该会好上许多。”
  苏咏霖的意见在复兴会总部进行了一番讨论,最后得到了会议的通过。
  复兴会原本负责此事的是庶务部下辖宣传司,洪武三年,苏咏霖认为宣传工作非常重要,且应该逐渐成熟起来,可以担当大任,于是便把宣传司独立出来,提升为宣传部。
  接着,又提名原海州复兴会分部主任王康时担任宣传部主任,这一任命得到了总部大会的通过,随后王康时就任宣传部的主任职位,全面负责起了复兴会的宣传工作。
  这一次复兴会宣传工作的调整也将由宣传部全面负责,将原有针对南宋、高丽的宣传口径进行调整,针对他们内部的一些情况,进行适当削减,以达到令人信服的目的。
  同时,苏咏霖下令嘉奖河南兵团复兴会分部以及辅助工作的农民军复兴会分部,希望他们可以尽心竭力,继续工作,全力推进新得到的南宋五路的土地的清理和治理工作。
  针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对南宋的工作,苏咏霖决定让驻扎淮南的周至所部游奕军进行战略准备,随时准备渡江支援张越景,一旦南宋拒绝明国的五个要求,那么便立刻发起临安破袭战。
  赵昚不答应,就打到他答应为止,还要尽快突破到临安,包围临安,强逼赵昚答应这个要求,否则就攻破临安。
  看看赵昚到底是选择当江南国主,还是当阶下囚。
  夹生饭虽然不好吃,但要是赵昚实在是给脸不要脸,硬是要争一口气,那么就算是一锅夹生饭,苏咏霖也要竭尽全力把它吃下去。
  大不了之后消化不良一两年,倒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但若是能慢条斯理吃相优雅,苏咏霖也不想做那个狼吞虎咽伤了胃的人。
  狼吞虎咽对胃不好。
  与此同时,根据新得南宋五路的情况,以及之前已经占领的淮南东路,苏咏霖决定进行一波行政区划规定。
  南宋这边新得领土当然不会延续过去的行政规划,需要对南宋的行政规划做翻一番更改。
  首先是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以及尚未获得却迟早将要得到的江南东路。
  这三个路,苏咏霖打算把它们联合在一起,设为江淮中直辖,作为中央政府在江淮一带的直辖地,地位等同于北方的中直辖。
  北方的中直辖作为国都,为的是遥控草原、东北,为国屏障,而江淮中直辖则是为了把持住江南军事战略要地,增强国家对江南的控制力。
  目前虽然还未得到江南东路,不过这也是迟早的事情,江淮中直辖先建立起来,暂时以扬州作为治所,未来拿下建康府之后,将以建康府作为治所。
  而江南西路也很好处置,直接改设为江西行省,以建兴府南昌县作为治所。
  至于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和京西南路这三个路,苏咏霖打算将其行政规划彻底改变,以洞庭湖作为分界,设湖南行省和湖北行省两个行省用以建立治理。
  常德府、岳州、澧州三地以南属湖南行省,以北便是湖北行省。
  湖南行省以潭州长沙县作为治所,湖北行省以江陵府江陵县作为治所。
  三个全新的行政区划草案完成之后,苏咏霖召集朝廷各部门进行商讨,然后做了最终确定,基本上没有做什么修改,直接得以确定,便以这样的计划公布下去。
  中都吏部和复兴会组织部开始就这三个行省的行政班子进行官员选择,着手准备搭建这三个行省的治理班底。
  苏咏霖要求他们选派精干官吏,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搭建,并且尽快安顿到三个行省开始治理工作,以期尽快恢复三地元气。
  这三个行省深入南宋腹地,是未来第三次明宋战争、也是最后大决战的发起地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三个行省的治理好坏将直接决定明国发起的第三次战争能进展到什么地步。
  苏咏霖亲自参与到了吏部和组织部的人才选择当中,着重挑选有经验、年轻且精干的官员。
  会员南下,选择老人牵头、新人辅助的方法,老带新,给新人锻炼能力的机会。
  当然了,处理这些外部新事务的同时,也有不少内部事务需要苏咏霖处理,很多事情苏咏霖都是一口气颁布下去,朝廷、复兴会各部门共同办理,全线推进,以增加处理公务的效率和革命建设任务。
  为了推进明国向真正的进步迈进,苏咏霖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帮助百姓脱盲,建立学校,争取推进普及教育的工作等等。
  经济方面,设立工场、推进农业集体化、探索海外贸易航线等等,这些也都是目前的工作。
  而在这些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中,还有一个不那么显眼但是同样很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苏咏霖决定推动华夏纪年制度的建立,为整个古代历史进行一个脉络梳理。
  事情的起因是明国建立以来两次的人口普查工作中出现的一个普遍问题——大部分明国百姓不知道自己的年岁几何。
  这个其实很正常。
  古时候虽然有所谓的干支纪年法,但是这东西显然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能搞明白的,较为简单的年号纪年法也因为年号多变而变得非常繁琐。
  且古时候消息传递速度很慢,有一些时代皇帝换年号就跟玩一样,这边刚宣布换一个年号,等消息传到帝国偏远地区,皇帝又在帝都宣布更换一个新年号。
  一来二去,很多人就把年龄给搞乱了。
  除了少部分有意识记录自己年龄的人家之外,大部分人都活的糊里糊涂,基本上要依靠齿龄等医学手段判断自己的大致年岁。
  这种情况的存在甚至影响到了现在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时要限定年岁的,少于十八岁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很多底层出身的考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年龄,所以处理起来就很麻烦。
  思来想去,苏咏霖决定开始推进华夏纪年制度的确立。
  他意图将整个古代历史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并且以华夏纪年法进行纪年标注,年号纪年法和华夏纪年法暂时并行,用以帮助天下人了解年份、知晓春夏秋冬。
  苏咏霖觉得这样的做法有很重要的意义。
  他有意在自己这一代终结掉封建帝制,所以他觉得将至他自己的全部古代历史进行一波梳理、盖棺定论,写尽封建时代的繁荣昌盛、腐朽衰败、人文之光、剥削压迫。
  这将帮助他将封建时代彻底埋葬。


第1118章 华夏元年
  从洪武三年开始,苏咏霖就下令礼部国史司就创建华夏纪元展开工作。
  国史司广泛收集历朝历代官修史书和私人野史,尤其是上古先秦时代的一切古籍,全都要收集,进行梳理。
  既然要做大梳理,那么首先重要的便是时间梳理。
  就苏咏霖自己所知道的事实,中国古代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西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引发的共和执政,由此开启共和元年纪年。
  在此之后,历史和纪年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延续性,历史事件的可信度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而在此之前,不仅没有这种延续性,在诸多历史大事件的时间记载上也有着非常多不同的记载,很难说哪一种是对的,哪一种是错误的,非常不好解释。
  就比如武王克商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差不多得有四十多种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有不同的史料或者实物进行佐证,难以判断真伪,相互之间的时间差距甚至能达到二三十年。
  这个问题要是搞不清楚,就不能对西周的建立时间和商王朝的覆灭时间进行确定,进而影响到对商王朝历史的研究。
  然而就算是确切纪年的开始,也因为“共和”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分歧。
  关于共和纪年,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为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之后,众官员、诸侯推荐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称共和,这种说法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
  一说为国人暴动之后,众官员、诸侯推荐广有声望且贤能的共国国君共伯和执政,故称共和,这种说法来源于竹书纪年和吕氏春秋。
  因为吕氏春秋和竹书纪年成书时间都早于史记,所以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大于第一种说法。
  这是为国史司全体史官所共同认定的。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国史司所有官员都明确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决定采用后一种说法作为“共和执政”的释义。
  然而在其他的问题上,争论的人就太多了,比如说华夏纪年法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好。
  有人说从大禹治水开始。
  有人说应该从夏启建国后开始。
  有人说应该从尧时代开始。
  还有人说应该从三皇五帝时代开始。
  更有人觉得应该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
  这盘古开天辟地感觉就有点离奇了,完全是神话传说,为当前明国主流意识形态所不支持,所以只有少数三五人支持,大部分人持反对意见,很快就被否了。
  三皇五帝倒是普遍相信他们的存在,但是年份实在太过久远,只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他们大致上做过什么,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时候建立政权做的帝王之类的,一概不知,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记载。
  比如轩辕氏皇帝,神农氏炎帝等等,知道他们的存在,可他们究竟是在什么年份执政并且建立功业的呢?
  这个问题大家争来争去也没有确切的意见,只能将其搁置。
  所以当下的主要开启纪年争端集中在尧舜禹时代开启还是夏启时代开启。
  原因也很简单,都说了华夏纪年,怎么能避开夏王朝呢?
  支持各种时期开端的史官们的内部也有争端。
  尧舜禹时代开启纪年的主要争端也集中在史记和竹书纪年的问题上。
  史官们争论他们记述历史的时候到底是采纳史记的记载还是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等先秦史籍的记载,到底要用何种态度对待尧舜禹时代的禅让传统。
  以及究竟如何确定明确的年份。
  这些争论持续很久,且越发激烈,从洪武三年争论到洪武四年年中,最后被苏咏霖叫停。
  “这次华夏纪年法的确立,主要讲究一个真,讲究一个准,我们要秉持着负责任的态度,将最真最准的纪年颁布出去,这是要传于后世且有着非常重大意义的,不能以你们个人的好恶作为准则。
  我说过,纪年的同时,需要有非常明确的当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来作为补充和作证,让全体国民都能清晰明白的了解那一年发生了什么,对于整个华夏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们修史,为的是明古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