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561章

启明1158-第561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昚原本震惊于叶义问之死,结果一听到明国发起战争的理由,顿时一惊。
  “他们……真的知道了?怎么可能?”
  看到赵昚的反应,沈该就意识到明国没有说谎,张越景没有说谎,这是真的,这全部都是真的。
  赵昚和虞允文真的推动了破坏明国黄河大堤的事情,并且引发了明国的南侵……
  该死,居然是真的……
  沈该原本想了一肚子宽慰赵昚的话,可现在全都变成了胆固醇和埋怨赵昚的心思。
  “陛下……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啊?”
  沈该郁闷至极,情不自禁的问出了这个问题。
  赵昚双手捂着脑袋,面色惊慌失措。
  “明国强悍,且对大宋早有图谋不轨之心,早晚必然南下侵犯大宋,大宋国力孱弱,军备不足,若没有足够的时间强化军备,怎么可能是明国的对手?为了让明国晚一点南下,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举措……可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官家!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个事情已经被明国抓住了把柄,现在明国虽然是不宣而战,可他们有十足的理由,且这个理由一旦公布出去,官家!您知道会发生什么吗?!”
  沈该气得直跺脚:“一旦明国将此事披露出来,那么明国的出兵就成为彻底的正当行为,大宋将落入不仁不义的境地!”
  赵昚喘着粗气,开始设想这件事情一旦泄露出去之后会发生什么。
  虞允文完蛋了。
  自己也会完蛋的吧?
  这日子还怎么过下去?
  自己还怎么做皇帝?
  大宋还能继续存在吗?
  没有自己的大宋还有意义吗?
  “不行,不能公布出去,必须要封锁消息!消息封锁了吗?”
  赵昚这个时候才想起来必须要封锁消息,忙慌张的看向了沈该。
  沈该长叹一声。
  “当下是封锁住了,暂时无人知晓,可时间一长,难保不会泄露消息,尤其是明国,咱们管得住自己的嘴,管不住明国的最,官家,您……您糊涂啊!”
  “现在说这些没有用了!不要继续废话了!告诉我,明国那边提了什么要求?”
  赵昚一脸不耐烦的询问。
  他忽然觉得当前来看,这个战争不太好打下去了,而且必须要和明国商量着把这个消息摁住,多赔点钱就赔点钱是了,只要明国方面答应不泄露这个消息,他可以接受明国的一些比较过分的要求。
  因为什么东西都没有他屁股下面这张皇帝宝座重要。
  好不容易坐上的皇帝宝座,几年间风风雨雨,几乎没有几天安生日子,可毕竟是皇帝宝座,毕竟是皇帝的身份,赵昚不可能割舍的掉,至少目前不可能。
  所以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明国不能把这个消息泄露出来,与此同时,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必须要封口,必要的情况下……死人是不会泄露任何消息的。
  赵昚暗暗地做好了准备。
  尽管如此,当他看到了明国的五条停战要求的时候,还是被吓的魂飞魄散。
  第一,割让江南西路、京西南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淮南西路五个路给明国。
  第二,赔款,赔款数额待南宋答应赔款之后再去商量,数额暂时不确定,但是明国发起此战的一切费用乃至于士兵的抚恤费用都要算在里面,这一战,明国不仅不愿意花钱,还要赚钱。
  第三,交出虞允文为首的南宋战犯以及战犯家眷给明国处置。
  第四,南宋去宋国号,改为江南国,赵昚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
  第五,在临安设明国公开的办事处,专门处理明国和南宋之间的相关问题——讲究一个就近处理,立刻处理。
  这五个条件里面,赵昚觉得自己能答应且愿意答应的,只有第五条。
  设一个办事处什么的虽然没听过,但是可以,完全不是什么问题,别说一个,五个,十个,二十个,都可以。
  至于第二条赔款,要是数字不算太大,咬咬牙也就认了,属于并不一定不能谈的事情,只要明国别狮子大开口,他就给了。
  但是第一条、第三条和第四条,这完全是冲着要他的命、要南宋的命来的。
  与其答应,还不如直接亡国算了!


第1121章 虞允文绝不妥协
  割让五个路,那就等于直接把南宋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割让出去了。
  还是最关键的中间地区,以后就算是想要和川蜀地区联络,要么走广南的道路绕行,要么只能请求明国借让道路,以免长途劳顿之苦。
  国家等于被明国一刀两断,这还做什么国家?
  交出以虞允文为首的战犯和他们的家眷……
  这是要我交出敢于抵抗明国入侵的忠直大臣和他们的家眷,这不就等于告诉所有宋国官员和将军,只要敢于抵抗明国,下场一定会非常惨吗?这要照着做了,以后不就等于抵抗明国是非法的吗?
  还会有人为我奋力抵抗明国入侵吗?
  现在虽然也比较少,还一直打败仗,但是至少还有,至少还有人愿意为我抵抗明国。
  这个条件要是答应了,南宋就等于自废武功,直接投降算了。
  还有第四条,去国号,去帝号,沦为和高丽一个水平的藩属国……
  你干脆直接把我赵昚的名字改称赵煜得了。
  这险恶用心还能更加明显一点吗?
  赵昚的怒气终于突破了阈值,如火山爆发一样猛然爆了出来。
  “不答应!一个条件也不答应!打!打到底!打到亡国!我就不信不答应这个条件他就能怎么样了我!给我打到底!!”
  沈该面色惨白。
  他看着满脸怒火的赵昚,知道赵昚已经不可能妥协了。
  打?
  打得过吗?
  到时候条件估计会更加苛刻。
  而且万一他们发现这仗是可以打赢的,那么……
  会不会一时兴起直接灭了南宋,把他们当做阶下囚?
  但是沈该无法阻挡赵昚。
  赵昚一方面要求沈该全面封锁赵昚和虞允文一切图谋破坏明国黄河大堤的事情,一方面又把明国的五大要求公布出去,让世人看到明国的丑恶嘴脸。
  明国关于停战的五大要求公布之后,的确引起了一阵舆论上的争论,很多人都认为明国这样做实在是太不讲道理太霸道了,这就是冲着灭亡大宋来的。
  很多官员也表态不支持明国的条件,但是除了极少数死硬派分子之外,大部分人对于不满之后的看法是重新谈判,寻求更加优越的条件,而不是继续打仗。
  打仗是打不赢的。
  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了南宋朝廷的基本共识,这仗是真的打不赢,所以只能通过谈判话术争取更好的条件,实现弱国外交之胜利。
  比如能不能不要改称江南国和江南国主,哪怕维持一个宋国王的称号呢?
  这感觉不是不可以去谈的。
  沈该和周麟之就主要持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可以这样谈,试着争取,但是绝对不要强行拒绝,以免激怒明国。
  而且沈该说的话还挺扎心的。
  “明国要求割地,是因为他们可以用兵马攻占,而大宋无法收复,这种情况下,即使大宋不愿意承认,又能如何呢?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与其激怒明国,不如干脆一点答应这个条件,以此为基础争取其他的条件上明国的立场弱化。”
  这场赵昚没有出席的会议中,沈该说话就加重了几分语气。
  周麟之的看法也和他差不多,觉得应该接受,只是需要在某些条件上做一些争取,避免和明国再次开战,以至于激怒明国。
  除了他们之外,只有杨万里属于坚决的主战派,应该和明军死战以争取利益,就连虞允文都不建议直接回绝明国的条件以至于激怒明国,使之大规模南下。
  退一万步说,大宋需要时间。
  “明国晚一天南下,大宋获胜的可能性就大上一分,哪怕争取多一天的时间,也能让大宋的军备完善一分,我以为不应该激怒明国,而应该着力于明国谈判,哪怕是假谈判。”
  很多人都支持虞允文的看法,唯有杨万里坚持回绝,和明国战场上见真章。
  “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就能拿到吗?明国摆明了看不起大宋,连大宋首相都是说杀就杀,这种无礼之国,难道还有谈判的必要吗?我宁愿战死,也不和他们苟且谈判!”
  杨万里显然是被明国杀死叶义问的事情给气到了,表示坚决不和明国妥协,要求力战到底。
  最后,持有三种看法的人分别把自己的看法汇总一下,写成奏表交给赵昚。
  赵昚是给气的不轻,说什么都不愿意妥协,于是下旨斥责了稳健派和投降派,只表扬了激进派的杨万里一个人,随后下令,要求朝廷回绝明国的和谈要求,决不妥协,坚决备战。
  平章军国事、枢密使兼城防使虞允文全权负责接下来的战事,城防副使杨万里辅佐之。
  整个朝廷都要以和明国决一死战作为接下来的重点核心,绝对不允许谈论其他的事情,否则,严惩不贷。
  朝中有识之士包括虞允文在内都对此感到十分的无奈,但是很快,赵昚接见了虞允文,把明国要求当中严惩战犯一条的实际内容给虞允文看了,让虞允文知道他实际上是被点名的战犯。
  虞允文大惊失色。
  “明国果然知道了前因后果?”
  “便是如此了,所以,我决不能答应,我若答应,你的性命又当如何?你就算是为了你自己,也要小心谨慎,勉力维持局面,千万不能疏忽,你知道我的良苦用心了吗?”
  虞允文这才知道为什么赵昚死也不答应这个条件,并且进一步了解到自己和赵昚已然是一条船上的蚂蚱,谁也离不开谁。
  这仗,却是非打不可,不单单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他的家人。
  很显然,虞允文并不打算把自己当做鱼肉交给明国,任由明国宰割。
  他好不容易变成了下棋人,又怎么能忍受自己再次变回棋子的感觉呢?
  同时虞允文也知道,赵昚能把这个事情告诉他,显然就是在让他坐稳屁股,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以免到时候成为大家的牺牲品还不自知。
  虞允文于是便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他是双方议和的重要条件,一旦双方达成议和,那么他就是所有希望议和的人的牺牲品。
  他觉得自己就好像当年的岳飞一样。
  不杀岳飞,金人不议和,而不交出虞允文,明国也不会和南宋议和。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是击退明军活下来,第二是被交给明国,成为可悲的牺牲品。
  他要活下来,继续担任平章军国事,继续执掌军政大权、挽狂澜于既倒。
  于是他一心一意投入了临安保卫战之中,他努力谋划,听取各方意见,逐渐整理出了整套战术。
  坚壁清野加退避三舍,收缩防线,放弃不可能打赢的胜仗,着力加固临安城的防御。
  以临安城作为决战地点,并且保留一些机动小部队,届时大规模出击骚扰明军后勤路线,使得明军后勤困难,不能维系前方占据。
  最终达到击退明军的目的。
  他绝不妥协,绝不后退,也没有这样选择的可能。


第1122章 武将,不得妄议朝政!
  八月中旬,虞允文的命令传达到了建康都统司、镇江都统司和池州都统司三个都统司之中。
  而此时此刻,最早的三个都统制只有王方还在人任,其余两人都已经更换。
  接到命令之后,王方觉得这个命令很值得商榷,便立刻上表给枢密院,解释镇江府的防御相对于长江江防的意义,还有长江江防对于整个南宋的意义。
  然后他还表示他在镇江经营三年多的江防系统,还大力强化了镇江城的防御力量,让镇江城的防御力量大大增强,一定可以对抗明军,不一定非要撤军才行。
  虞允文接到王方的表奏之后大怒,斥责王方,让他不要卖弄自己那点可怜的军事知识,这些知识三岁小儿都知道,但是目前要着眼于大局,必须要收缩防线,把仅剩的兵力分布在三个地方是愚蠢的。
  更何况明军还有能够攻破樊城和襄阳城的强大火炮!
  在这些武器面前,你算什么?
  虞允文还斥责王方,作为武将不得妄议朝廷决策,不得违背枢密院的命令,否则就要撤换他,还要治他的罪,让他不要以为在国家危难时刻就能够放肆。
  越是在危难时刻就越是要谨言慎行,别以为每个人都是姚仲!
  武将,就要听命令!不听命令妄议朝政,就是触发了大宋的祖宗成法!大宋容不下你!
  王方遭到虞允文的斥责之后面上惶恐,心里十分不满。
  陈康伯做枢密使的时候,因为他死守扬州不投降不撤退的勇敢行为而对他客客气气,他也愿意服从陈康伯的指挥,但是这个虞允文一上台就骂他。
  我是武将怎么了?
  我死守扬州不后退,直到最后明军也没有攻克扬州,这是我的功劳,你怎么能无视我的功劳?
  话虽如此,面对虞允文的斥责他的确无能为力,别说他无法抗衡枢密院,现在虞允文甚至是平章军国事,手握军政大权,说换了他就换了他,他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所以他只能忍气吞声,接受命令,忍痛放弃了已经经营数年很有些威慑力的镇江江防体系。
  自从三年多以前明宋第一次战争结束之后,王方出任了镇江府的都统制,在任上,他努力练兵,努力打造完善的江防体系,时时刻刻警惕着江北岸他的生死大敌、游奕军正将周至的进攻。
  他没有忘记他的老上级刘錡是怎么死掉的,也没有忘记他们死守不退的扬州城是怎么被明军用一种近乎是侮辱的手段夺走的。
  他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升级打造镇江的江防和镇江城防,花费大量心血和军费,很多东西都是他亲自跟进建筑的。
  比如沿江的床子弩,沿江的火药武器布置,沿江的烽火台,沿江的水师和三道防线等等。
  镇江城防上他也做了很多改进,加高加固城墙,拓宽护城河,大量储存守城物品,建造更多的瓮城、训练士兵掌握更多的城防技能等等等等,反正他真的付出了很多心血。
  所以之前被李显忠拉走的一万镇江都统司的军队还是非常善战也坚持作战的,只是扛不住明军的火炮和火枪。
  这很正常,换做别人也未必扛得住,超越时代的武器放在眼前,克服对它的恐惧就是一道坎儿,更别说其他的了。
  王方知道明军火器精良,也知道襄阳樊城失守的事情,但是他对自己数年苦功很有自信,不愿意白白放弃自己经营已久的城防。
  然而在虞允文的强制命令之下,他只能无奈的接受了这个命令。
  “镇江城防如此完善,就算最终会被攻破,我也能掰下明军的两颗大门牙,可朝廷为何如此怯战?连和明军正面对抗的胆量都没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还真不如直接投降算了!”
  王方愤愤不平的对着下属嘟囔几句,便下令撤离军队,从镇江府转移到独松关布防。
  他的新任务是坚守独松关,坚决阻挡明军从北面向南进攻的步伐。
  而他听说其他的军队就要继续往南,到临安城附近布防,把临安城打造为非常强大的军事壁垒,以抵抗明军的进攻。
  另外还要坚壁清野,就是基本上不要让明军可以从南宋军队撤走的土地上获取军事补给这样的意思。
  这涵盖面就比较广了,可以转移民众,也可以把粮食、水源等必要的东西都给破坏掉,把道路桥梁都给破坏掉,以此降低明军的前进速度,增加明军的后勤负担之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