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322章

启明1158-第322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咏霖手握大权,手握正统,通过法律,塑造无人可以反抗的大义名分,给苏咏霖找麻烦,就是天然的劣势。
  一旦双方开始博弈,复兴会一方天然就能占据道义上的优势和法律上的优势。
  岂不美哉?
  复兴会中央很快通过了苏咏霖的这一提议,准备给正在修订当中的《明律》中添加这样一条法律条文。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土地地契拥有者皆不能向租用佃户征收土地所获粮食的四成以上,最高四成,最低随便。
  而粮食总量和土地所有者能够获取的佃租将经过官方税务人员的确定后予以实现。
  以国家律法的名义划下一条红线,绝对不能允许任何超脱其外的情况发生,为底层贫苦农民兜起最基础的生死线。
  作为大明帝国官方法律条文的《明律》自大明国建立之前就开始编纂,至今已经编纂超过三个月,主要负责部门是如今的司法三司,行政领域并没有插手于其中的借口。
  但是这条法律条文制定完成的消息还是很快传出了司法三司的衙门之中,传向了整个朝廷,并且很快引起了大量的激烈的讨论。
  事关大家的利益,这绝对不是小事,哪怕作为一个行政官员不能干预此事,但是作为一个大明帝国的公民,也由不得他们不在意这条法律的规定和实施。
  该说不说,这一回,这条律法的制定还真的是触动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
  燕云系、外族系和山东系都有大量官员牵扯其中。
  要说这年头当官的谁没有几百上千亩土地,那可真是贻笑大方,除非是那种彻头彻尾的官场另类,但是就算是官场另类,他自己的小家没有土地,难道族人也全都没有土地吗?
  所谓贪官,就是自己亲自下场贪,格局比较低。
  而所谓清官,是自己穷的叮当响,家无余财,而族人、亲朋好友总有富得流油的。
  封建王朝的官员之中,自己和家人、族人都穷的叮当响的,那是精神病人,人人称奇,人人看笑话,人人怀疑他有病。
  这也就是在中国,搁老美,这是要给拖到精神病院里去做切片处理的。
  所以把这个规律往上一套,很多东西都能看出本味来。
  所以此时此刻,除了元从系是只拿俸禄而真的没什么规定之外的土地财产,大部分官员都有点心慌慌的。
  土地越多,佃户越多,心里越慌。
  这条法律一旦确定,对于他们来说就不是一两万钱的事情了,真要按照这条规矩这样做,不说朝廷会派税务人员介入他们的生产活动当中,而且一旦失去了自由调整佃租的权力,土地越多佃户越多,损失就越大,而且几乎就是永久的损失了。
  是谁给皇帝出的主意?
  还是皇帝自己出的主意?
  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到这件事情不简单。
  但是念及之前皇帝对科举考试和教育制度动手的行动,他们又不敢真正的和皇帝就这个问题进行一番商量。
  因为他们也知道,他们侍奉的这位皇帝一旦铁了心把这条法律定下来,没有人可以阻挡他。
  除非有人可以打败四十万精锐明军。
  好家伙,又是一场意料之中的失败了属于是。
  但是他们也都知道,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
  一条法律确定下来,就算中央没有人阻碍,让它成为真正的成文法,也要有人执行,也要有人真正地去按照这条法律办事。
  谁去执行?
  地方上那些官员吗?
  拜托,那些地方上的官员和地主乡绅之间的关系不说是同流合污吧,至少也算得上是沆瀣一气,不说穿同一条裤子吧,至少也是睡同一床被子。
  他们会认真执行这条律法?
  好吧,就算他们全员被洗脑,忽然间全都廉洁奉公六亲不认人均海瑞了,全都要把皇帝的意志贯彻到底了——那地方上的那些地主乡绅们是好相与之辈吗?
  显然不是啊。
  这种明显损害他们的利益的法律,他们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肯定会进行传统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动。
  反正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土地是我的,你们要想从我身上踏过去,那就先从我身上踏过去。
  要么口头抗议,要么动手抗议,要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于官府派来的人肯定是极尽推脱阻挠之能事。
  地方上一旦闹起来,那朝廷可就真的是永无宁日了。
  说到底,这种明显是为了维护底层那些泥腿子的律法,也真的只有苏咏霖这种起于底层的皇帝才能制定出来。
  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很多朝官也是不高兴的。
  你都做了皇帝了,还有必要念着那一套吗?
  你都是天底下最大的皇帝了,为什么还要给那群卑贱的泥腿子当家做主呢?
  你图什么呢?
  你就不能好端端的做你的圣天子,垂拱而治,把一切都交给我们吗?
  我们虽然会问你要亿点好处,但是也不至于把你家搬空了不是?
  我们虽然会做亿点违法乱纪丧尽天良的事情,但是你家皇位传承还是很妥当的是不是?
  王朝还是大明,皇帝还是你苏家人,你老老实实的照着圣人的话建国称帝,什么好处也少不了你的,为什么要给这群泥腿子当家做主?
  他们会让你的皇位更稳固还是怎么的?
  官员们怀着忐忑不安而又不甚理解的心,等待着《明律》的正式修订完成与颁行天下。
  他们很关注这件事情,他们很想知道这件事情传开之后,地方上的那些地主乡绅们会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与特别的做法。
  与此同时,洪武元年十二月初三日,辛弃疾抵达了海州,见到了负责迎接和招待他的海州州刺史、复兴会会员郑成弘。


第638章 唯一一个可以称为【复兴州】的州
  郑成弘是目前复兴会会员中唯一一个被任命为州刺史的人,也是当初第一批被任命为县令的五个人当中的一个。
  苏咏霖立国之后,以郑成弘政绩最好,最为优秀,提拔郑成弘为海州州刺史,使得海州成为了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可以称为【复兴州】的州。
  说来也奇妙,因为繁华的私盐贸易和正常商业往来的缘故,这里最早被苏咏霖用军队控制,也最早由复兴会员们彻底掌控。
  甚至可以说是苏咏霖用复兴会夺取全国政权的模板,也是苏咏霖实践自己的政治构想的试验场。
  这里的复兴会员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非常努力地把原本局势混乱的海州治理的非常妥当。
  他们用的方法也非常传统,就是从基层开始,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建设,一个乡一个乡的建立,把全州所有人口登记在册。
  最后不仅控制了县府,也最早建立了县级司法分局,还建立了县级复兴会支部,每一个县都按照苏咏霖的政治构想完成了建设。
  县府主导行政,司法分局主导法律事务,而由于所有职位担当官员都是复兴会员,所以县级复兴会支部则负责对他们所有人进行监督,同时也要负责当地的复兴会员的发展。
  海州五个县全都建立了这样的班子,并且顺利的运行起来。
  运行了一阵子,没出问题,反而出了不少成绩,于是,苏咏霖挑选了最优秀的郑成弘担任州刺史,在州府内也全部复刻了县府的政治配套。
  放眼全国,苏咏霖感觉海州就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的一切,是他全部希望寄托所在之地,在海州,他能观察到所有他想要观察的事情。
  很多目前没有办法推广普及全国的事情,苏咏霖都选择集中手中可以运用的人力物力在海州安排下去,让海州率先运行起他设计的政治制度。
  比如苏咏霖计划中专司治安与执法的巡查总局,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所以暂时没有全面设置,只是提出了一个设置的目标,连壳子都没有。
  但是在海州,苏咏霖设置了巡查局,还有巡查分局,取代军队和官府临时招募人员,全面管理起了地方的治安工作和执法工作,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管理这方面工作的职责还是交给了州刺史,那毕竟是一地长官,不能一点权威都不给。
  一点权威都不给的话就要和宋朝一样。
  中央侵夺地方太多的权力,使得地方失去了自我调整的活力,无钱可用,无法建设公共设施,全国除了开封和临安经济好看,很多偏远地区都是一潭死水。
  所以从那时开始就有很多人说宋朝是举一国之力养一座城,把都城弄得很好看,天底下没有比都城更繁华的城市,感觉上全国所有的城市都和开封、临安一样。
  地方也要给点权威的,不然不好办事,同时有可以钳制地方行政长官的第三方力量就可以。
  这套制度在海州运行好几个月了,目前为止运行状况良好,苏咏霖很满意,并且打算更多地把自己的设想在海州运行一下,提前积累经验。
  辛弃疾认识海州刺史郑成弘。
  当年他们都在军队里的时候,他和郑成弘是同一个指导员培训班的学生,两人一起上过课,一起进行过课后讨论。
  后来,郑成弘担任过辛弃疾所提领的赤斧营的指导员,和辛弃疾搭档过一阵子。
  那段时间,两人结成了很友好的关系,辛弃疾没有瞧不起郑成弘贫农出身,郑成弘也没有把官宦家大少爷出身的辛弃疾当做敌人。
  辛弃疾佩服郑成弘出身低微却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郑成弘也佩服辛弃疾出身那么优越却能和他们站在一起配合战斗。
  能够抛弃那么优越的生活配合复兴会员们一起战斗,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两人热烈的讨论着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讨论着没有上等人压迫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又应该如何维持这样的世界的存在。
  后来,郑成弘被调为文职,开始担任地方行政官员,从村指导员一路做起,最后做到了海州刺史的职位上。
  辛弃疾则越走越高,在苏咏霖的提拔之下走到了如今大明国参谋院参谋总长的位置上,在职责认定上拥有明军的指挥权,战时可以和皇帝共同协商问题,出谋划策,指挥作战。
  所以郑成弘对辛弃疾那是相当的佩服。
  “自从赤斧营一别,咱们也有好些日子没见了,不曾想再次见到你,你已然是大明朝的参谋院总长了,陛下到底还是看重你。”
  “都是复兴会员,就别说这个了,比起参谋总长,我还是更喜欢军务部副主任的职位。”
  辛弃疾呵呵一笑,开口道:“你也不差,复兴会员中第一个担任州刺史的人,还是陛下亲自提名,眼下全国范围内能担当州刺史级别官员的复兴会员,唯有你一人,所以我一点都不觉得你的前途会比我差。”
  郑成弘苦笑一阵。
  “你以为这很好吗?正是因为只有我一个,所有人就都盯着我,又是希望我能做出政绩证明复兴会员的能力,又是担心我会做什么不法之事影响复兴会的声誉。
  所以别说是州司法局的江主事了,海州支部的王主任也是三天两头到我那儿去转悠,说是去转悠,实际上要做什么难道我不清楚?
  压力大啊,一言一行都有人盯着,我是期盼能尽快有第二个第三个复兴会员出任州刺史的,那样我就不用压力太大了,就有人帮我分担了。”
  “那可能有点难。”
  辛弃疾笑道:“陛下的意思,是要在海州进行一些演练吧,让咱们积累足够的经验,把没有推广的诸多部门之间的配合与龃龉都搞清楚,让你们尽量磨合,看看有什么可以调整的。
  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这样以后大规模推广就不会有大乱子,有什么问题也能及时改正,不会影响天下稳定,所以短时间内是不会有第二个复兴会员出任州刺史的,你就忍着吧。”
  郑成弘揉着自己的太阳穴,一声长叹。
  “陛下的厚望我是感觉到了,但是难也是真的难,难得我头发大把大把的掉。”
  辛弃疾来了兴趣。
  “怎么个难法?照理来说你是海州行政长官,还握有巡查局管理之权,等于一个军官拥有兵权,这可不是一般的职权,可以说是权威甚重,这还叫难?古时候人们把县令叫做百里侯,你这个实权州刺史不就是千里侯?”
  “不是你所想的那样啊。”
  郑成弘苦笑道:“我手握的是管理治安的权力,我调动巡查局的人,只能是因为一些治安问题,而且还要上一定的规模,一些小打小闹的事情百姓可以直接去巡查局报案,州里的巡查主事和县里的巡查给事中就可以直接处理。
  只有出现大事,出现很大规模的治安事件,乃至于有什么成群结队的劫匪强盗出现了,巡查局需要出动一百人以上去解决的事情,这个时候才需要我下令,巡查局才会大规模出动人手去处理这些事情。
  然后巡查局本身除了治安问题,还要配合司法局的人办事,一些关乎律法的案件都是司法局直接处理,直接传递消息到巡查局,再由巡查局出动将犯人逮捕归案,这其中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根本不能插手。”
  郑成弘双手一摊,一脸无奈。


第639章 是复兴会改变了我
  听着郑成弘的诉说,辛弃疾捏着下巴上的胡须,缓缓开口。
  “这么说起来,名义上巡查局是州刺史和县令的下级部门,但是轮得到州刺史和县令指挥的时候并不多啊。”
  “对啊,只有大事发生的时候,才轮得到我出面处理,其余更多的时候,我感觉司法局主事比我更像是巡查局的领导。”
  郑成弘开口道:“这还不算,因为调动巡查局处理大事影响会很大,所以每一次我下令调动都要写一份报告,讲明白个中内情,然后送到司法主事那儿让他备案。
  每年年末司法局都要搞一次对本地官员政绩的整理,判断当地官员有无非法行事之举,到时候就需要这些东西作为佐证来判断我是否依法行事,这关乎到我的政绩。”
  辛弃疾笑了出来。
  “这样说起来,你这个州刺史名义上比司法主事高一级,你是正四品,他是从四品,但实际上有点受制于人的感觉?”
  “更奇妙的是规则上我是不受制于他的,他无权干涉我的行事,我想做什么,他不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但是州刺史需要依法办事,而负责司法的偏偏又是司法局。”
  郑成弘郁闷地说道:“我能否通过他们在每年年末的检查,能否得到有效的政绩从而获得升迁的机会,需要参照司法局的检查结果,如果司法局检查结果不妙,官员的前途就有危险了。”
  “这……你还真挺难的。”
  辛弃疾低声道:“司法局主掌司法事,职权甚重,你想办事,还真的容易束手束脚,做好一州刺史,还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倒也未必,不违规就行了,陛下到底也不会让咱们太为难,该做的事情我还是能做的。”
  郑成弘笑道:“不做官的时候感觉不到这些的,只有做了官才能感觉到处处都是难题,处处都要小心谨慎,官场上的互相制衡不算大问题,只要遵纪守法,自然不会犯错。
  可是我不仅仅是官员,我还是复兴会的会员,作为官员我可以养尊处优疏懒躲避,但是作为会员,我必须事事争先,海州不管有什么问题我都要顶在最前面。
  河水泛滥也好,海水倒灌也好,海上有贼匪也好,农民收成有问题也好,这些问题都要关注,都要负责,因为这不仅是我职责所在,也是我作为复兴会员加入复兴会时所发下的誓言。”
  辛弃疾看了看郑成弘。
  “承担那么多,累吗?苦吗?”
  “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