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苏咏霖就指挥自己军队结阵。
苏家义军训练的军阵就是经典的宋军叠阵,那种在北方骑兵的铁蹄下千锤百炼而得到证明比较有效的军阵。
叠阵一般有两种摆法,在河北平原地区的叠阵以长枪手和刀牌手为主,在关中地区则以弓弩手为主,层层叠叠,目标就是对付骑兵。
一般来说,前排高大的刀牌手列队,作为第一道屏障,主要负责顶住重骑兵的冲击。
而后面身材较为矮小的士兵挺着长枪列队。
他们用长枪协助刀牌手,用长枪刺击冲到近前的重骑兵,杀伤骑兵和战马的同时,可以进一步降低重骑兵的冲击力,让他停下来。
重骑兵冲阵的速度一旦降低,那就需要持重斧穿重甲的精锐斧手悍不畏死的冲出军阵,挥舞大斧在重骑兵群体之中开无双。
重斧部队一旦发挥良好,往往能给重骑兵带来非常巨大的杀伤,一战打崩掉重骑兵部队也未可知。
最后面又是身材比较高大的士兵持弓弩列队,他们需要在骑兵接近之前尽可能发起射击,降低敌人冲击的速度。
军阵两边有一定数量的骑兵。
一旦步军顶住冲击并且对敌方重骑造成有效杀伤,则全军转入反攻,骑兵出击,弥补步兵军阵因为速度而无法扩大的杀伤。
所以总体来说,在有一定数量骑兵的情况下,叠阵是一种可攻可守的军阵,可以根据地形、敌人兵种的不同随时更换,自由度也相当高。
苏咏霖眼下摆出的叠阵是长枪手最多,其次是刀牌手,再次是弓弩手——主要是苏咏霖没有时间和条件训练更多的弓弩手,只能将就一下。
反正看着那个村寨里的金人也不会有太多能战之兵,而且可以防御的到底不是城墙,只是一座木栅栏。
最多上面有一些高处的箭塔可以对义军造成威胁,但是箭塔上也站不了太多的弓弩手,并不能起到多少防御作用。
苏咏霖粗略的估算一下,村寨里头参加战斗的金人不会超过两百人。
于是一场规模不大但是也像模像样的攻防战就打开了。
第39章 那样的神话再也不会出现了
这场战斗还是比较传统的攻防战。
金人固然严阵以待,拥有防守方的优势,但是人数比较少。
义军方面则在苏咏霖的指挥下结成稳固军阵,循着鼓声踩着点向他们缓缓逼近。
军阵前进到金人的射击范围之内时,金人立刻放箭试图阻挡义军前进的步伐,但是这对于结阵的步兵来说收效甚微。
而他们的弓弩手也在面临着义军弓弩手的针对性打击。
义军的人数终究还是多,还是占优势,战斗一打响,箭塔上的金人就被连着射下来三人,其余防御的金人也被义军的箭矢不断射中。
苏咏霖沉着冷静的应对指挥,指示军队循着鼓声缓缓前进,不慌不乱。
偶然有被击中的士兵也不会造成全军的慌乱,立刻有人补位,苏咏霖继续维持军队得前进命令,让他们不断的接近金人村寨。
前进到拒马之前,义军有突击队离开军阵,在盾牌的保护下根据之前训练过的内容,略显生涩但是并不慌乱的拔除拒马,给后续部队开路。
寨子里的金人缺乏更加有效地远程打击手段。
义军这种意料之外的犀利进攻打乱了他们的防守节奏,他们开始有些慌乱,更加集中和快速的射击拆除拒马的突击队,这种情况让苏咏霖感到高兴。
这说明金人心里乱了。
拒马被拆除,义军看到攻击有效,便打出了一点气势,打出了一点感觉,不断逼近村寨。
金人的防御当然不会成功,面对并非乱打一气而是有所章法且占尽优势的义军,他们毫无办法,不断地射击也不能带来有效的阻碍。
最后,村寨遭到了义军的破坏,正门缺口被打开,义军冲入了村寨之中。
但是战斗没有就此结束。
义军冲进去之后,惊讶的发现村寨里头的金人还没有放弃,他们进行了最后的反抗,并不打算投降。
他们利用村寨内的建筑继续反抗,阻击义军,给义军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攻坚战顿时转变为了一场小规模的巷战。
其实之前攻克的金人村寨大部分也是如此,除了外围有高台用于警戒之用,内里也有两层三层高的建筑,稍微利用一下,就能用于防御,建立二道防线。
等于除了外围防线之外,还有一道内部防线,一共两道防线。
金人的村寨不仅可以居住,本身也有防御效果,外围防御被突破之后,里面还有塔台和房屋可以用来防御,起到了一个层层防守层层阻击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只要有足够的兵力,是可以迟滞敌军进攻的。
估计建造这座村寨的时候,这座村寨里的金人就考虑到了可能出现造反的这种情况,所以提前做了准备。
前几次只能说义军运气好,偷袭得手,里头的金人又没什么战斗意志,本身也没有设立二道防线,遭到杀伤之后就崩溃了。
而这个村寨的设计者很明显有点先见之明,有了防备,本身好像还挺有战斗意志的,顿时就给义军造成了麻烦。
人和人之间的区别真的比人和猪之间的区别还要大啊……
苏咏霖如此感叹道。
但是眼下不是感叹的时候。
打破外围防御之后,少量残余金人退入村寨内部利用塔台建筑和弓弩,居高临下攻击义军,进行二段防御,这种情况一度让按照惯性冲锋的义军十分被动。
前几次的战斗经验都是金人快速崩溃,不敢反抗,立刻投降。
有了这样的战斗经验,这一次打破防御之后义军就觉得获胜了,军阵立刻就稳不住了,大家都想一股脑涌上去结束战斗,于是军阵散开了,士兵们呐喊着冲成一团,争先恐后的冲进村寨。
前几次运气好就算了,但是这一次不一样。
这群金人的反抗意志十分强烈,他们可没有放弃,占据有利地形不断放箭,时不时有义军士兵被箭矢击中。
受伤的有,当场死亡的也有。
义军没有按照苏咏霖的军令继续维持军阵,结果进攻势头被迟滞了,阵脚乱了。
苏咏霖也有那么一瞬间的惊讶,没想到这样顺势而为的进攻还能被迟滞,暗叫一声不好,立刻下令擂响战鼓,通过鼓声传达自己的命令。
阵型不能乱,立刻结阵!
多日的训练多少起到了效果,军官们听到了鼓声,反应过来这是苏咏霖要求他们立刻结阵的命令。
士兵们听到鼓声,也条件反射般的意识到这是军令。
于是军官们扯着嗓子呼喊着自己的部下,士兵们也用最快的速度结在了一起,就地恢复阵型。
紧密的军阵能带给士兵安全感,短暂的慌乱在军阵结成之后就消失了。
一群战场新兵们快速恢复了冷静,稳住了阵脚,没有溃退,等待着主将的进一步命令。
进一步命令当然是维持军阵进行攻击,把占据建筑物阻击义军的金人挨个杀死。
军阵完成之后,有了刀牌手的保护,金人的弓箭便不能继续杀伤义军,义军依靠人数优势重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金人还是人少,被冲破一道防御之后人数更少,空有二道防御的准备,却没有足够的兵力布防,并不能真正阻挡义军。
他们努力放箭攻击义军,义军则予以还击,并且步步紧逼。
很快,坚持防守的金人不断被射杀,防线无法维持,义军很快冲破他们的防御,严密的军阵快速往里推进。
第二道防线被突破之后,剩下的金人就再也不能阻挡义军的深入攻击了。
他们仓皇逃窜,接着就被推进的义军军阵杀死在路上。
用刀劈砍,用长枪挺刺,剩余的几十个金人血洒当场,全部战死。
看起来,可以战斗的壮男已经全部战死,面前是一马平川。
尽管如此,这村寨里的一部分老弱还是组织了最后一次反攻。
在被义军压缩到最后一栋大屋子门口的时候,三十多个头发花白的老弱挥刀持盾结成阵型冲上来和义军拼命,呐喊着听不懂的口号,颇有视死如归之感。
苏咏霖亲自敲响战鼓鼓舞士气,指挥义军仗着人多势众正面迎了上去。
二十多天训练的成果虽然不好,但只要军阵完整,主帅坚持,倒也不至于被三十多个老弱正面冲散。
金人再也别想靠着十七个骑兵击破两千敌军了。
那样的神话再也不会出现了。
携之前连续突破两次防御的锐气,尽管是第一次面对面用军阵对战,但是义军并不恐惧这些头发花白的金人老弱。
前排刀牌手呐喊着和这些老弱撞在一起,后面的长枪手呐喊着挺抢就刺。
惨叫连连,血花飞溅。
短短几息的乱战之后,三十多个老弱全部被杀死,他们没能对哪怕一个义军士兵造成杀伤。
可就算被杀到只剩一个人的时候,这群金人也没有丢下武器投降,一直坚持到最后一个人战死为止。
第40章 农民的军队
这群金人真的和前面遇到的金人很不一样。
苏咏霖事后怀疑这群金人是不是刚刚才从东北迁移过来,其中甚至还有退役不久的老兵,还没来得及和其他的金人一样堕落。
战后清点一下,总共有一百八十七个金人被杀死,剩下三百五十六个金人活着被俘虏。
被义军俘虏的金人的全是妇孺、奴婢了,没有能战的兵员,成年男子甚至是有一定身高的男子都已经全部战死。
而这一次义军战斗死伤人数是出战以来单场作战最多的一次,耗费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一次。
不过战后,苏咏霖并没有停留,没有和军官们想的那样停下来斥责他们的错误。
和其余三个村庄一样,留下一些人看管俘虏和召集村民处置金人之后,苏咏霖立刻整顿军队,带领主力马不停蹄的向下一个村庄进发。
他感觉自己好像打出感觉来了,指挥出一点感觉了。
方才紧急状态下用战鼓传递自己的命令指挥军队结阵和前进的感觉,那种就像是自己手握战刀往前挥砍的感觉,让他有点奇怪的感触。
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打怪升级的快速渠道之中。
苏咏霖感觉自己对于这种攻打有简易防御的村寨有了一点心得体会,并且指挥的技能也在提升之中。
这种感觉必须要维持住。
战场总结可以等晚上,战机却不能失去。
于是他立刻带领主力奔赴下一个需要攻打的金人村寨。
但是他再也没有遇到如同这个村寨里的金人一样勇敢的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存在。
接下来两个多时辰里,他率领义军奋起余勇,马不停蹄的连续攻破四座相距不远的村寨,杀死金人三百余,剩下的活着的全部俘获。
因为全部使用自己的部下发动攻击,赵玉成的部队反而成了陪衬和看客,当苏咏霖和麾下军队累的再也打不动的时候,赵玉成所部却还保有体力。
但是赵玉成一句话也不敢说——苏咏霖指挥军队越打越顺畅,越打越熟练,让他叹为观止。
一样的擂鼓,一样的号角,只是声音短促和悠长的区别,只是鼓点不同,稍微有些改变,苏咏霖亲自练出来的兵就能根据这些声音变换自己的状态。
或者结阵,或者散开,或者前进,或者后退,或者停止不进,或者攻击前进。
苏咏霖身处军阵之中,指挥军阵就像甩动自己的臂膀一样,行云流水一般连续攻破四座村寨。
太厉害了。
赵玉成现在就特别感谢赵开山把他调拨苏咏霖指挥,好让他亲眼见识到一支精锐军队的诞生。
等苏咏霖再也打不动的时候,尚未攻破的村寨也就剩下四座,赵玉成终于找到了自己表现的机会。
“雨亭叔,剩下四座村寨就交给我吧,我带兵去打,一直都是你在打,我在一旁看着,我的军队不累。”
苏咏霖看这眼光灼灼的赵玉成,看着他宛若一只好斗的小狮子一般有着浑身的冲劲,便点了点头。
“你是主将,不可轻敌冒进,需要指挥军队攻击前进,和主力待在一起,做到这一点,我就对你放心了。”
“喏!”
赵玉成抱拳,向苏咏霖行军礼。
然后转身离开,点起自己的兵马,在黄昏时分领兵而去,攻打剩下的四座村寨了。
“阿郎,赵玉成干什么去了?”
苏绝喘着气坐到了苏咏霖身边,看着远去的赵玉成。
“剩下的四座村寨就交给他了,咱们今天肯定是打不动了,要让士兵休息,好好的休息一下。”
“也好。”
苏绝松了口气,放松了身体,顿时感觉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
其余士兵和苏绝一样,都感到无比的疲惫,还好,他们得到了喘息之机。
但是苏咏霖并没有让他们立刻就休息,他们还有事情要做。
被俘虏的金人全部都按照既定规则,被拉着游街示众,发动农民发泄怒火,接着把这些人交给本地村庄磨盘村里的农民处决掉。
场面十分激烈,压抑已久的农民们的怒火一朝爆发,就无法压抑,如火山爆发一样,把金人彻底的吞噬了。
苏咏霖带着义军保证村民们的安全,接着促动本地农民建立农会和村民自卫队,为他们主持分发土地的事情。
道理其实就那么简单,该做的事情也就那么多。
要动员组织农民,就一定要和农民站在一起,与农民一起战斗,而不能帮着农民大包大揽,把该做的不该做的事情全都做掉了。
调动起他们的情绪,促使他们彻底和义军站在一起,并且主动给义军提供各种帮助,否则等金军打回来,一旦战事不利,这些农民都会坐壁上观,义军的处境会非常艰难。
义军还很弱小,对于人口占比极大的农民,必须要全部争取过来。
一旦农民站在义军这一边,敌我攻守之势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那么金国完蛋的速度就更快了。
一切都和之前每一座村庄所发生的事情一样。
他们也是人,也有怒,虽然平常更多的时候是怕,但是怕中藏着怒,怒被勾了出来,彻底的发泄了出来,情况就彻底不一样了。
在苏咏霖的指导下,磨盘村村民们顺利的组成了农会,建立了村民自卫队,一切都像模像样的。
然后他们就开始分土地,每家每户按照劳动力的多少分发土地,鳏寡孤独之家可以得到优先照顾,一切公平公开,没有黑幕。
他们终于有了土地这梦寐以求的生产资料。
这边村民们热火朝天的奔走相告自己有土地的事情,另一边,苏咏霖召开了军事会议,让所有军官参加会议。
“你们应该知道我要说什么。”
苏咏霖面色严肃的扫视着盘腿坐在地上的军官们。
军官们闻言,纷纷低下了头,不敢直视苏咏霖。
“我知道,训练时间不够,你们难以完全熟悉号令,战场上那么紧张,想让你们想起接受过的训练,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既然接受了训练,就不能忘记!”
苏咏霖愤怒地说道:“今日攻打那座村寨的时候,你们直接就乱了阵脚,尤其是突入村寨之后,阵型根本没有维持住,人人争先恐后干什么?抢夺战利品吗?
二十多天昼夜不停,白练了?连最基础的队列都稳不住?战场上你们管不住自己的部下,让他们乱了阵型,甚至你们自己还带头乱了阵型,带头往里冲!
十八个弟兄死了,死于你们的不称职!这是战场!战场上,军阵就是步军的命!你们之所以是军官,就是要你们在战场上管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