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392章

脸谱下的大明-第392章

小说: 脸谱下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了詹事府,正式踏上储相之路。
  可惜陶大临、诸大绶两人在政治方面不太敏感,强行将他们推上去不管对随园还是对其本人都未必是好事。
  钱渊的视线落在孙鑨身上,其实这位倒是挺合适的,有心机,处事稳重,官宦出身也不缺少传承,二甲传胪也有足够的资格,只是如今还只是个翰林编修。
  不急,慢慢来吧,钱渊在心里琢磨,朝中高拱、李默制衡徐阶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有所变化,只是自己有点坐不住了……


第856章 老牛吃嫩草
  钱渊这边思绪都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而那边孙鑨想起个好人家,非要逼着徐渭去相看,徐渭一个劲的推辞。
  “其父也是两榜进士,嘉靖二十年的进士,其长兄举人,二兄生员,要不是其祖母、其母连续过世而守孝,哪里轮得到你!”孙鑨被气得找钱渊评理,“展才你说说看,这如何不是一门好亲事!”
  钱渊慢条斯理的说:“文长兄惯吟诗作赋,更书画双绝……”
  “那更是绝配!”孙鑨拍桌道:“那家女子精于书法,一手好画,甚至能亲制印章。”
  钱渊咳嗽两声继续说:“文长兄惯于以貌取人……”
  徐渭也是个颜党……
  孙鑨愣了下,犹豫半响后才低声说:“其父其兄都相貌堂堂……要不,让吾妻去看看?”
  “咳咳。”钱渊咳嗽两声,这个时代的男人相貌堂堂,大抵就是四方脸、国字脸,换成女人……
  “亲制印章?”徐渭却来了兴趣,“不会是苏州人氏吧?”
  篆刻一道,最精者均在苏州,比如文徵明长子文彭,还有传闻诬陷唐伯虎科场舞弊的都穆。
  “是杭州钱塘人氏,其母族倒是的确是苏州长洲人氏。”孙鑨笑道:“其父嘉靖二十年二甲进士,选庶吉士,南京国子监司业高仪。”
  “噢噢噢,是他啊。”徐渭迟疑片刻,“在南京?”
  “高仪长子去年会试落榜,还在京中,次子如今在国子监,其女是高仪长媳一手带大,一并在京中。”
  看了眼徐渭,钱渊也怂恿道:“挑个时间,找个寺庙,去相看吧。”
  钱渊这个穿越而来的蝴蝶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无数的变化,更使无数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最典型的就是徐渭,这是好的,而高仪就是那个倒霉的。
  历史上的高仪,虽然长期在南京混,但混的很好,嘉靖四十年之前就已经出任南京太常寺卿兼掌国子监事,后来入京任礼部侍郎,几年后高拱入阁,就是高仪接任礼部尚书,隆庆年间还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
  而这一世有点惨,最重要的南京太常寺卿、国子监两个位置陆续被林庭机、陆树声抢了去,以至于高仪现在还只是个国子监司业兼翰林侍讲学士。
  主要是被林庭机抢了去……前几年徐阶、严嵩斗得一对乌眼鸡,而林庭机的举主李默并没有像前世一样病死狱中,以至于林庭机把高仪的路走了,让高仪无路可走。
  呃,陆树声也斜刺里抢了把国子监祭酒……这是当年钱渊和严世蕃的交易,偏偏陆树声和高仪还是同年,只能被压在身下了。
  真够倒霉的……不过原时空中的高仪运气也算不上多好,隆庆六年四月入阁,五月底就挂了,还抢在六月驾崩的隆庆帝之前。
  钱渊瞥了眼孙鑨,高仪是浙江人,算是乡党,如今有意许女与徐渭,自然是想靠近随园……这是好事,展现了随园不仅仅对隆庆帝,也对其他朝臣的影响力。
  而且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孙鑨的三弟和陆炳的三女定亲,冼烔娶的是潘晟的侄女,钱渊的妹妹嫁进闽县林氏,这都是先例。
  “此等事如何能勉强,只是相看一面,如若不宜,小弟绝不开口。”孙鑨显然也怕徐渭误解。
  徐渭倒是能理解,缩着脖子想了会儿,才说:“那就先去看看……”
  钱渊也是无语,明明动心了,还一副傲娇状。
  徐渭之前几年一直不肯婚配,一方面都是些庸脂俗粉……顶多就是通文墨而已,另一方面也是他年纪有点大,高仪的女儿还没满二十,的确是个很合适的对象。
  回了后院,钱渊和妻子聊起这件事,还用羡慕嫉妒恨的口吻恨恨道:“老牛吃嫩草,他倒是好运气!”
  小七用无所谓的语气说:“放心吧,等你四十多,这样的机会多的是。”
  “不要胡说,我可没这么想,你这是瞎想!”钱渊义正言辞。
  “呵呵。”小七抱起儿子给了丈夫一个冷笑。
  钱渊凑过去想亲亲儿子,小七转了个身,“不刮干净胡子就别亲!”
  钱渊没办法只能亲亲小七的后脖,“如果出去玩,你想去哪儿?”
  “出去玩?”小七诧异的回过头,“你要外放?”
  “说不好。”钱渊叹了口气,搂着妻子坐下,“现在进了詹事府,少说也要熬上三四年才可能进六部,你说我哪里熬得住?”
  朝中上下都知道钱渊屡屡有大功于国,但问题是他太年轻,至今未满三十,嘉靖帝压着是想留给儿子用,如今隆庆帝登基,怎么提拔安置成了个难题。
  总不能出个二十多岁的六部侍郎吧,隆庆帝将钱渊塞进詹事府,就是想让他熬几年资历,然后就能直接跳到侍郎级别的高位上。
  “那是,这一世和上一世你都是属猴的。”小七突然笑道:“在咖啡厅里那次,舅妈还提前说呢,你是个坐不住的,不然也不会下海去折腾。”
  “从小我妈就说我是猴子屁股坐不住。”钱渊扁扁嘴,“对了,你想去哪儿……先说好,云南、贵州那边肯定是不行的,风景的确好,但记得要不了几年就有一场规模不小的战乱,而且现在土司盘踞,杀人越货天天见。”
  虽然记得不太清楚,但钱渊知道隆庆年间,高拱举荐殷正茂剿灭韦银豹为首的叛乱,为什么记得这件事,是因为钱渊约莫记得高拱那番话……用人量才不量德,殷正茂曾有贪污军饷之举,但也有足够的才能。
  说起来也有意思,嘉靖、隆庆年间,被公认操守略逊但才能卓越,同时以文臣立下军功的两个人,殷正茂、胡宗宪都是徽州人。
  “其实挺想去大理的……算了。”小七想了想,“那东北、西北也肯定不行了?”
  “西北有俺答,东北……去当野人吗?”钱渊翻了个白眼,他倒是以后要去一趟东北,也不知道努尔哈赤现在出生没有,如果没有这位军事天才,后金能不能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就不太好说了。
  “广东那边算了,光是语言就挺难交流的。”小七板着手指头,“还是回东南算了,也习惯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
  没有听见丈夫的声音,小七抬头看了眼,钱渊正陷入沉思中。


第857章 求饶?
  从理智的角度出发,钱渊知道自己应该留在京中,在詹事府慢慢熬资历,然后根据局势选择入六部,然后继续熬,一直熬到入阁……
  但从感性的角度出发,钱渊还是希望能去东南。
  毕竟钱渊的目标不是登上金字塔尖,用行政的手段去改变这个国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最艰难的一条路。
  即使自己能如同张居正一样执政十年,甚至像严嵩一样执政十多年,很可能也会得到人亡政息的结果。
  钱渊的目标是以通商为名义,用种种手段来促使东西方的交流,将大量西方的技术、装备、武器等等传到国内。
  其中武器是最有机会的,钱渊记得前世在论坛上曾经看到过有人评价萨尔浒大战,天色阴晦,空气潮湿,又有雨水,火绳难燃,火器的无法使用是战败的一个因素。
  虽然不知道西方现在的火器发展到什么程度,但至少,钱渊很清楚,鸟铳已经出现,那么在雨中还能正常击发的燧发枪应该很快就能出现了。
  前些年,钱渊在东南做的好大事,这为他在朝中的地位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成了他的软肋,徐阶几次出手都是针对东南。
  同时,钱渊在东南的地位、人脉不做二人之想,无论是官场、军中、商贾、百姓中都有着极高的影响力,这让朝廷很难容忍他再次回到东南。
  如果有朝一日,自己得以外放……钱渊在心里叹息,自己真的能回东南吗?
  浙江是不用考虑了,那是自己的大本营,苏松也不用考虑了,自己是松江人,不能在乡梓任职。
  福建的可能性也不大,钱渊的至交好友吴百朋、戚继光,一个是福建巡抚,一个是福建总兵,在福建都扎了根,朝中会让钱渊去接班?
  倒是广东有可能,但……钱渊摸摸下巴上胡子,自己前世主要活动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偶尔出差也是南京、北京,没怎么去过广东,那边实在不熟悉。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气候已渐渐转暖,隆庆帝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一批批的严党官员由低至高或被贬官,或被外放,或被罢官,甚至还有被下狱。
  与此同时,一批批十来年,二十来年被贬谪,被罢官的官员被召回京中,还有大量已经过世的官员需要抚恤,礼部的官员、吏员都不够用,不得不从行人司抽调人手……反正行人司都是进士出身,两百多号人呢。
  清洗严党,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肯定会实施的一项大工程。
  严嵩独揽朝政十一年,但事实上自嘉靖二十年夏言第一次致仕,严嵩就进位武英殿大学士,当时的内阁除了他只有年老不能相抗的翟銮,那时候严嵩已然掌控内阁。
  一年后,严嵩施计使翟銮被罢官致仕从而独揽大权,也是在那一年,嘉靖帝起复夏言制衡严嵩。
  从此后,严嵩、夏言的二人转一直持续到嘉靖二十七年,其中夏言三上三下。
  所以,其实严嵩揽政绝不仅仅只有十一年,从嘉靖二十年算起,都快二十年了。
  将近二十年的岁月,环绕在严嵩周围的政治势力无比庞大复杂,因严党得以升官进位的官员数不胜数,严党最猖獗的时候能一手掌控廷推……内阁、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寥寥数人,能占据绝对的优势。
  这是一项大工程,不仅仅涉及到严党,更牵连到那么多因靠向严党而升官,甚至只是贿赂严世蕃而升迁的官员。
  其中还有很多官员有着极为复杂的背景,最典型的就是嘉靖二十九年状元唐汝楫,他的父亲唐龙是正德、嘉靖年间名臣,与严嵩来往甚密,唐汝楫因此为严党心腹,时常出入严嵩、严世蕃的卧室,他也因此入仕三年就入詹事府为右春坊右谕德。
  但同时唐汝楫的父亲唐龙在任吏部天官时期屡屡提拔徐阶,被视为徐阶被贬谪外地却能回朝的关键人物。
  那么多年,有多少官员在升迁时候不得不俯首于严嵩,有多少官员打点过严世蕃……统统干掉,原本这是坏了规矩的,理应诛除首恶,不问余者。
  可严嵩、严世蕃不是死了嘛,偏偏隆庆帝又下令冤者尽数召回朝中,可官位就那么多……没办法,只能多咬几个下来。
  残留的严党中,有四个人最受关注,一个是工部尚书赵文华,一个是大理寺卿鄢懋卿,一个是闲住的翰林学士董份,最后一个当然是江西巡抚胡宗宪。
  “展才,其他人不知晓,在下却是有数的,赵元质能得以安然脱身,必有展才之功。”
  “展才,赵元质胆小如鼠,腹无韬略,于国何功?”
  “展才……”王寅已是眼角含泪,“虽你与汝贞兄多有间隙,但其统领抗倭事,于国有功……”
  大厅里,钱渊、徐渭、王寅和郑若曾分坐。
  从四月中旬到七月初,清算严党已经有三个月了,赵文华幸运的得以致仕归乡,董份被罢翰林学士,鄢懋卿最惨被下狱论罪,只有统兵驻守江西的胡宗宪摇摇欲坠。
  的确,赵文华能幸运的滚蛋,钱渊暗地里是帮了忙的……不过赵文华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多年积累的财货基本都送进了内承运库。
  这一点上,隆庆帝和他老子有点像,收了钱就放人。
  其他三个都滚蛋了,朝中上下多有弹劾胡宗宪,这位仁兄战战兢兢,派最为信任的心腹幕僚王寅入京,后者还拉上了当年总督府幕僚中和钱渊关系最好的郑若曾。
  虽然鄙夷当年胡宗宪抢功之举,为此离开总督府,但郑若曾也不希望看到胡宗宪下狱论死……
  半个多月了,南北两京科道言官纷纷上书弹劾胡宗宪,什么总督金山,什么厚贿汪直,什么得汪直厚贿,什么攀附严党,什么贪占兵权,什么以提编法搜刮民间……什么罪名都往胡宗宪头上扣,就怕他不死。
  毕竟严嵩严世蕃死了,清算严党已经三个月了,赵文华、董份、鄢懋卿都倒了,现在就剩下胡宗宪这一个显眼的目标了。
  科道言官也是要考核的啊,因为明年就是京察年,这个能显示业绩,又完全没有危险的……还不玩命的上书!
  看着一路急奔入京的王寅,钱渊却毫无动容,“元质兄得以致仕归乡,实是年老不堪用了,汝贞兄正值盛年,当奋发向前,何以起归乡之心?”
  “咳咳,咳咳!”旁边传来郑若曾猛烈的咳嗽声。
  徐渭也递来个鄙夷的眼神,说这种套话有什么意义?
  胡宗宪让王寅入京来找钱渊,带了一封信。
  半个时辰前,看完这封信,钱渊和徐渭都啧啧赞叹,也不知道是哪个王八蛋出的主意,还真有一手!


第858章 威胁
  那封信中,胡宗宪用晦暗的字眼提醒着钱渊,你不能不帮这个忙啊。
  胡宗宪无非是看中了在自己、汪直、东南、抗倭、钱渊、设市通商这条线上,自己和钱渊是同一立场,他更清楚钱渊对东南通商事的重视。
  这是求饶,这也是威胁。
  胡宗宪这是在说,要倒霉大家伙儿一起倒霉……汪直厚贿,胡某才选择招抚。
  侯汝谅不是还在浙江查账查的焦头烂额吗?
  不用查了,胡某承认,每三个月送一批重礼贿严东楼。
  这是威胁吗?
  不是,隐藏在下面的是,胡宗宪隐隐透露,汪直厚贿,你钱渊才选择和汪直合作,在镇海设市通商。
  汪直虽然被封靖海伯,但仍然长期逗留在东南,而陆续入浙的侯汝谅、庞尚鹏、董一奎都是徐阶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会不会出事。
  不说其他的,一旦有科道言官上书弹劾靖海伯汪直贿赂钱渊,才得以出海贩货,朝中很可能借此机会让汪直入京廷辨。
  胡宗宪、王寅、郑若曾都对浙江局势非常清楚,汪直一去,东南说不定就要出事。
  到时候,你钱展才也会焦头烂额。
  这才是威胁。
  这一手倒是有点绝,明明是自个儿要倒霉,马上就要掉下悬崖了,却一个绳套将钱渊给套住了。
  钱渊的确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汪直这杆旗帜一倒,不说其他的,商船出海贩货的安全性就难以保证,难道短时间内能冒出一个威望、实力都能压倒众人的另一个汪直?
  在那种情况下,冒出第二个的徐海的可能性怕是更大吧?
  钱渊在心里琢磨,胡宗宪这一手应该不是他自己的主意,也不太像是王寅……这货明显不知情,难道是茅坤?
  看对面王寅神情焦急,钱渊笑着向徐渭使了个眼色。
  “胡汝贞由一介御史而巡抚一省,继而总督浙直,提编六省,编练新军,两浙、苏松倭患平息,胡汝贞实有大功。”徐渭扬声道:“虽身染墨点,惜其量窄,有抢功、纵寇之举,非俯仰无愧,但于国有功,此等人败于朝争,日后何人敢复行?”
  郑若曾叹道:“当年曾子重被谗毙,边塞十余年难靖……”
  看钱渊依旧微微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