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391章

脸谱下的大明-第391章

小说: 脸谱下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曾铣翻案,迎刘氏并曾铣二子回京,这是钱渊送出来的礼物,也间接的促使了李默和高拱的联手同盟。
  今日黄昏,司礼监秉笔太监陈洪携陛下墨宝亲临曾宅,明日陛下于西苑召见刘氏……李默和高拱都有点怕明天钱渊搅了局。
  毕竟今天闹得这么大,而随园那边一点反应都没有……饶是李默如今身为内阁次辅,也不禁有些惴惴不安,就怕钱渊突然闹出什么幺蛾子。
  虽然不知道内情,但李默能肯定,钱渊必然早有准备……不然去年就不会提前说要送一份重礼,虽然是一女两嫁。
  “说起来,钱展才稳坐中军帐,倒是挺合适的。”林庭机笑道:“此事一日之内遍传京中,就多有随园之力。”
  李默哼了声,随园如今的势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随园士子中了,前些日子半夜谋划,第二日就能鼓动十余名官员上书提议复查曾铣案,今日京中遍传高拱、林庭机迎刘氏入京……但同样出城的李春芳的名字,一丁点儿都没传出去。
  又闲聊了几句,安下心的李默准备回家,林烃犹豫着开口,“石斋公,还有一事……”
  “嗯?”李默拉下脸,钱渊那厮果然还是闹出点什么事来。
  “徐家遣十余人护送刘老夫人入京,距离京城五里处,钱家护卫强行接手……”
  “这事我等都知晓。”林庭机皱眉道:“还有何事?”
  林烃往后退了两步,“钱家护卫头领王义,是曾子重旧部。”
  “什么?!”林燫失口道:“曾铣旧部?!”
  李默双手负于身后,皱眉苦思,林庭机警告的瞥了眼幼子,轻声道:“这应该就是钱展才有把握的缘由所在。”
  “曾铣旧部……”李默倒是没发怒,“什么身份?”
  “是曾子重的亲兵,后逃窜东南,投入钱家门下。”
  “何时?”
  “嘉靖三十二年,嘉定大捷。”
  李默略略松了口气,摇头道:“他倒是好运气。”
  应该是运气,那时候钱渊还是个秀才,如果那时钱渊已然出仕,那么早埋下伏笔,就有点恐怖了。
  “当时城外混战,官军不支,舅兄聚拢乡勇,持长枪,率先出城,王义见文弱书生,如此豪勇,不由心折,这才拜于门下。”林烃也轻松了点,李默居然没发怒。
  林燫在一旁皱眉道:“这等密事,钱展才随口提及?”
  林烃还没开口,李默就嗤笑道:“钱家护卫头领是曾冼旧部,率钱家护卫迎刘老夫人入京,说来说去,一女两嫁他钱展才还舍不得,留了一手。”
  看林燫还没反应过来,林庭机补充道:“复议曾铣案,随园从未插手,但钱展才还是将手伸了进来……想伸进来,自然是要将王义为曾铣旧部的身份泄露出去。”
  林燫瞠目结舌,“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总归是小节而已。”林庭机劝道:“而且也只是传闻,闹不大的。”
  李默点头赞同,指指林烃,“你那个舅兄,就喜欢玩弄这些小聪明!”


第854章 黄雀在后?
  第二日清晨,走出府门的徐阶脸上带着极深的疲惫,一夜苦思无果,他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是胡应嘉、王本固吗?
  或者是自己派去城固县的心腹?
  好像都不像,如果是胡应嘉、王本固,他们那日就不会那么早递交奏折,至于自己那些心腹……昨夜找到他们的时候,身上衣衫都被扒光了!
  本想着将刘氏并曾铣二子迎入府内妥善安置,以此为平反冤狱的突破口,恢复声望,并继续清查严党……虽然高拱、李默抢在前面,但徐阶施恩在前,刘氏开口,至少能分润一部分声望。
  但最终李春芳、徐涉和胡应嘉被赶了回来,高拱、林庭机出面相迎,让徐阶的计划全盘落空。
  当然了,徐阶也知道,最关键的还是刘氏,但他也知道了,接手刘氏车队的是钱家护卫。
  徐阶也足够了解自己那位孙女婿,没有把握,他不会贸贸然出手抢人。
  所以,徐阶虽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但他知道,肯定有钱渊插手的因素,可能还占着主要因素……虽然随园从头到尾除了钱家护卫之外,没有人正式出面。
  上了轿子一路往西苑去,今日隆庆帝在大殿召见群臣,因同时召见刘氏,皇后也到场了。
  除了内阁的阁臣之外,只有六部尚书、左都御史,以及陛下潜邸旧臣殷士儋、林燫、张居正、诸大绶、张四维。
  没看到钱渊,徐阶有点意外,如今是摘果子的时刻,难道他会不来?
  几乎没什么表现的机会,徐阶从头到尾一直和木头没什么区别,听着隆庆帝、皇后对刘氏的抚慰,听着礼部尚书高拱出列提起挑选的谥号。
  说是复议曾铣案,但实际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知道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不然昨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登门拜访……除了官员,甚至还有扬州、台州的客商登门。
  “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威德服远曰襄。”隆庆帝点点头,“还有个字是?”
  “愍。”高拱答道:“在国逢艰曰愍,使民悲伤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的确很合适,曾铣先后任陕西总督、三边总制,俺答是其手下败将,合了个“襄”,后蒙冤入狱,不幸惨死,也合了个“愍”。
  登基后第一次处理前朝留下的冤案,隆庆帝极度重视,不仅亲自召见刘氏,询问礼部谥号,而且还特地交代身边陈洪将当年抄家的宅院等一一放还,这其实是在给曾家一些补偿,毕竟当年曾铣被抄家,朝中皆知,家无余财。
  高拱、李默今天除了有必要,都没怎么开口,毕竟他们都已经为此得到了不少好处。
  除了让他们欣喜不已的政治声望之外,嘉靖一朝蒙冤或被杀,或被罢官,或被贬谪……多了,这些人也是有姻亲的,有乡友的,再不济也是有同年的。
  比如嘉靖三十二年因为大过年给嘉靖帝添堵的十几个科道言官,原本还指望这些年对都察院、六科有很深影响力的徐阶,现在已经转向了高拱和李默,指望这两位做主。
  这些好处,徐阶想要,李默想要,高拱也想要。
  可惜,还有个人更想要。
  等刘氏下去后,隆庆帝咳嗽两声,高声道:“近四十年,朝中虽时有贤臣,时有谏诤,惜无人采纳,多遭贬谪,甚至蒙冤入狱。”
  “朕意已决,自正德十六年至今,谏言得罪诸臣,一律免罪,存者召用,没者恤录。”
  好家伙,下面的群臣都傻眼了……嘉靖帝执政四十年,怼天怼地怼群臣,因谏言获罪的官员海了去,现在隆庆帝一笔勾销!
  这叫什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以曾铣案为由,为之前类似夏言案的诸多冤案平反冤狱,这是理所应当的。
  但以此为由,将之前四十年的政治旧案全都扫空,这就有点夸张了,也不知道这是隆庆帝对其父的执政的反对,还是隆庆帝对其父的恨意在作祟。
  不过,毫无疑问,这件事后,隆庆帝能获得无与伦比的政治声望。
  而这样的政治声望,能让隆庆帝立即被朝野上下视为一代明君!
  弘治帝为什么能被视为一代明君,使用诸多贤臣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扫清前朝留下的“泥塑三阁老,纸糊刘尚书”,其实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不扫清旧党,贤臣如何上位呢?
  隆庆帝比他伯祖干的更绝,还没怎么扫清旧党呢,也没大量使用潜邸臣子,而是对之前几十年遭到贬谪的官员全都施恩。
  存者召用,没者恤录……没死的立即召回朝中,死了的还给你抚恤甚至谥号。
  “陛下圣明。”第一个出列拜倒的是徐阶,这方面他已经默默向严嵩学了十多年了,很是熟练。
  “陛下圣明。”群臣纷纷拜倒。
  对隆庆帝的决定,徐阶是无所谓的,这么大块的肥肉……反正自己已经肯定吃不到多少了,最大一块让陛下吞下,总比都让李默、高拱抢了去好。
  李默不太爽,但想了想也不太在乎,反正只要不是徐阶抢了去就行。
  而高拱有点悻悻,本来这块肥肉应该是自己吞下大半,现在好了……就算自己后面以礼部尚书的身份频频施恩,但那些官员最感激的,只会是隆庆帝。
  在场的诸人中,有两个人心里狐疑,他们都怀疑这个鬼主意和钱渊有关……一个是徐阶,另一个是张居正。
  这对翁婿都太了解钱渊了,这是个贼不走空的人物,钱家护卫的出现显示了昨日的事有随园插手,而今天诸多潜邸旧臣均在,偏偏钱渊缺席了。
  其实还真不是,历史上的隆庆帝就玩了这么一手,只不过效果一般……因为原时空中的严嵩被赶走之后,嘉靖帝还活了五年,大权独揽的徐阶清算严党,将诸多贤臣召回京中。
  这一世就不一样了,严党都还没被彻底清算呢,大量被贬谪的官员还在外地,甚至闲住乡野,必定会对隆庆帝感激涕零。
  “当年曾子重一案,前内阁首辅夏贵溪牵涉其中,此案亦复议。”隆庆帝接着说:“另广开言路,不限科道言官,均可上书。”
  徐阶身为内阁首辅,出列应是,又问:“陛下,曾铣、贵溪之冤天下皆知,除却昭雪之外,是否问责?”
  这是徐阶在问,曾铣、夏言是无辜的,是被谗毙的,那自然是要问责严嵩严世蕃的,这两人已经死了,但严党还有不少人留在朝中呢!
  不清洗严党吗?
  不清洗严党,哪里来的位置给那些回朝的官员呢?
  隆庆帝对严党自然是没好感的,当年修王府还要贿赂严世蕃,而且严嵩两次送进内承运库的银子都已经被嘉靖帝祸祸光了。
  听到这句话,隆庆帝点头道:“阁臣并吏部、都察院共议……呃,高卿轮值直庐,亦可。”


第855章 选择
  对于隆庆帝突如其来的横插一杠子,大部分重臣、近臣都是既兴奋又沮丧的。
  兴奋在于,这位登基才两个月的皇帝有明君之像。
  什么叫明君?
  在明朝中后期,所谓的明君就是肯听从臣子的谏言……这里的臣子专指文官。
  所以执政颇有能力却大肆分封传奉官,又重用厂卫还弄出个西厂的的成化帝被斥为昏君,而继位后扫清传奉官,事事与内阁大臣商议的弘治帝被誉为中兴明君。
  说到底还是利益之别,文官集团的利益。
  在嘉靖帝驾崩,隆庆帝登基的这个时间点,文官几乎掌控着一切,宦权基本没有威胁,即将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陈洪是个很有自知之明的太监……冯保已经被干掉了。
  而沮丧在于,隆庆帝看起来憨憨的,这么多年缩在王府里不问世事,没想到却是有能耐的。
  虽然文官集团看起来所向披靡,但隆庆帝代表的皇权却有资格不讲道理。
  一口将最大的一块肉吞下肚,隆庆帝在塑造了自己的明君形象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手腕。
  随园侧厅里,钱渊笑着点评道:“高新郑这次肯定大失所望,但陛下此举恰到好处。”
  徐渭点头道:“高拱入阁定然近在眼前,如若陛下有意使其掌内阁,此次必让其出面……”
  孙鑨也听懂了这句话,这么大一块肥肉在眼前,高拱是赶不上了,而下面已经为此开始闹得沸沸扬扬,高拱、李默联手就是明证,而隆庆帝又不希望徐阶吞下这块肥肉以至于稳固权位,所以干脆自己一口吞了下去。
  钱渊对此不太在乎,反正这块肥肉自己是吃不下肚的,抢着吃那是脑子进水了……说到底,他和李默的心思一样,只要不是被徐阶抢了去就行,他倒是诧异隆庆帝的手段和史书上描绘的区别实在有点大。
  史书上的隆庆帝……中庸之帝,宽宏有余而明断不足,而如今看来,虽然的确宽宏,但颇有手段,分析局势也头头是道。
  对于这几个月里发生的种种事件,登基后留用徐阶,提拔潘季驯,平反冤狱及四十年获罪谏臣……钱渊的心情和其他人不同,既欣喜又警惕。
  警惕于隆庆帝在登基前后的变化,就算这不是只老虎,那也绝不是只小白兔,日后还需要小心行事……或许在某些方面,自己应该更坦诚一点?
  同时钱渊也欣喜于隆庆帝的手腕和眼光,只要不傻,一定会对随园非常重视,如今内阁中高拱、李默制衡徐阶,而李默年老,徐阶又拦了高拱的上升之路,日后高拱必然取代徐阶。
  到那时候,朝中能制衡高拱的除了随园聚拢的势力之外,还能有谁呢?
  钱渊在心里盘算,原时空中,记得李春芳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内阁首辅,而张居正助徐阶拟遗诏和高拱决裂,所以隆庆帝先后以李春芳、张居正制衡高拱。
  而这一世,嘉靖帝提前驾崩,李春芳至今不过是礼部右侍郎,很难说能不能入阁,而张居正和徐阶决裂,现在就差没跟高拱穿一条裤子了。
  随园中,钱渊、诸大绶、潘晟都是名正言顺的潜邸旧臣,以至于随园这股势力也被视为隆庆帝的心腹,隐隐和高拱麾下的张四维、张居正敌对。
  就算将来分道扬镳甚至撕破脸,随园士子的去留升贬都不是高拱一个人说了算的,很可能会闹到隆庆帝面前……说不定后者还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
  能让隆庆帝信任重视,与高拱早有间隙,并且有着极强凝聚力,手握东南通商财权,并且至少有五个可能入阁人选的随园,应该是唯一的选择。
  钱渊转头看了眼徐渭,这厮和历史原本轨迹已经完全不同了,短暂的入胡宗宪幕府,因为一场病而迈过乡试鬼门关,又在殿试高中榜眼,入翰林院,以青词见宠,随侍西苑,简在帝心。
  猖狂的本性没变,他可能是……不,他就是随园士子中人缘最差的那个,比钱渊都差劲。
  没办法,得钱渊重托,徐渭从多年前开始了他的舔狗生涯,还舔的让无数人羡慕嫉妒恨。
  嘉靖帝对其赏识有加,连连提拔,而翰林院里对他咬牙切齿的人数不胜数,袁炜、李春芳、郭朴等青词宰相的道路就是被徐渭硬生生截断的……原本的历史上,这几个都差不多要入阁了。
  最惨的就是袁炜,原本是明年入阁,现在只是工部右侍郎……而且还重病卧床。
  呃,倒是有个方面徐渭变得有点多,记得胡宗宪亲自做媒给徐渭娶了房媳妇,而现在徐渭还是孤家寡人。
  “看什么?”徐渭一翻怪眼。
  “在想……要不要做媒给你娶个媳妇。”钱渊随口应付惹得一旁的孙鑨也连连相劝。
  如今徐渭也入了詹事府,为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侍讲学士,其实有点不配,侍讲学士理应兼右谕德,虽然之前一直随侍嘉靖帝,但隆庆帝当年时常出入随园,和徐渭也熟悉的很。
  这样的人物自然是金龟婿,可徐渭就是不肯娶,身边只有一个侍女。
  徐渭和孙鑨在那边斗嘴,钱渊的思绪散开……从年龄上来看,徐渭是随园最适合入阁的,但实际上徐渭其实是很难入阁的,这个人心思敏捷,文武皆有可取之处,但性情傲慢,很难和高拱相处。
  想想看,历史上的陈以勤、殷士儋入阁后和高拱闹的不可开交,甚至互相饱以老拳,打成一团!
  其他几个翰林官,陶大临三十三岁,翰林侍讲,正在重校《永乐大典》,诸大绶今年三十六岁,如今是翰林侍读,已经入詹事府。
  相比较而言,诸大绶比较合适,当年就为裕王日讲,去年钱渊和高拱和解后,诸大绶入裕王府为讲官,如今被视为隆庆帝潜邸旧臣,又已经入了詹事府,正式踏上储相之路。
  可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