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335章

脸谱下的大明-第335章

小说: 脸谱下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看是你想三妻四妾!”
  “又冤枉我……”钱渊求饶道:“昨儿王家姐姐来,一点面子也不给我留,她揍戚继光就算了,这次差点连我也揍!”
  “戚继光那是活该,王家姐姐心里有数,哪里敢揍你?”小七挣开丈夫的怀抱,“好了,知道你还有事,去忙吧。”
  顿了下,小七又补充道:“京中的事不用顾忌我,你说过,历史上的徐阶父子结局算不上好,我想……至少应该比原时空要好。”
  钱渊不在说什么了,摊开双手,由小七亲自整理衣着,转身手扶刀柄,大步出府,梁生早在外间等候。
  钱渊翻身上马,在数十护卫的环绕中,趋马出城,往位于镇海、定海之间的长山镇方向驶去。
  长山镇外的军营,号角连连,营门大开,身着铠甲的将领按名位排列出迎,今日来此相聚的都是钱渊的铁杆。
  宁绍台参将卢斌为首,其后是升任浙东参将的侯继高,游击将军杨文,三人麾下多有钱家护卫出身的把总、正副队长,更多有这两年随钱渊在嘉兴、绍兴两府数度大捷得以升迁的中层将校。
  戚继美远在江西,但钱渊并不担心,其麾下六个把总,一半都是钱家护卫出身,戚继光得信后亲自使其妻王氏携堂弟戚继明赶来。
  “拜见龙泉公。”
  “拜见龙泉公!”
  卢斌为首单膝跪下,身后众将纷纷跪倒,他们心悦诚服的跪在这儿,他们是最清楚这三年内钱渊做过什么的那些人。
  不避斧钺亲身上阵,杀戮决断赏罚均明,手裹伤患得全军之心,竭尽全力使大军无后顾之忧。
  这三年内,没有一个士卒粮饷短缺,赏银无着。
  这三年内,几乎每一场值得称颂的战事都在面前这个人的手中绘制而成。


第723章 临行(二)
  钱渊在营门外翻身下马,丢开马鞭,大步走来双手扶起卢斌,笑道:“当年嘉定城内,初出茅庐,如今为国捍边,功勋累累。”
  卢斌顺势起身,展颜笑道:“当年嘉定初战,全赖龙泉公之力,末将从无或忘。”
  这句话意味深长,东南诸将中,卢斌是和钱渊来往时间最长的一个,嘉定、崇德、长水、桐乡,卢斌打出名头的几战基本都是在钱渊的直接指挥下完成的。
  如今钱渊即将归京,卢斌这是在表明心迹。
  “你我相交于微末之时,不必以此相称。”钱渊手上用力,轻声道:“放心就是。”
  卢斌躬身相谢,他这两年最担忧的就是至今还在狱中的父亲卢镗,原本希望立下军功救父,可惜虽然颇有军功,但最关键的上虞大捷没能分一杯羹,卢镗被关在昭狱已有三年了。
  说起来卢镗也真够倒霉的,当年朱纨愤而自尽,卢镗被牵连下狱数年,之后东南倭乱,起复升迁,也就两三年又兵败下狱、
  卢斌以军功救父已经不太可能了,如今就指望裕王登基大赦天下,而隐隐以裕王府为后盾的钱渊是他唯一的希望。
  钱渊越过卢斌,挽起侯继高,伸脚踢了踢杨文,“诸位快快请起,皆钱某袍泽故友,何以行此大礼。”
  侯继高笑道:“龙泉公……”
  “龙泉兄……”钱渊笑眯眯开口打断,周围登时响起一阵轻笑声。
  “三年前钱某孤守崇德,幸得龙泉兄南下来援,当日便言,两柄龙泉合力,必能破局。”钱渊放声道:“桐乡一战,龙泉兄冒死冲阵,截断倭寇,以至大胜。”
  侯继高苦笑着拱手,“展才。”
  钱渊这才笑着拱手回礼,远在万里之外的京城,不能以单一的手段遥控,想保证自己在东南军中的影响力,利益、人脉、威望之外,也需要一丝情义。
  钱渊在卢斌、侯继高、杨文的陪同下入营,视线所及都是熟悉的面孔,时不时打趣几句,捶了钟南胸膛一拳,提起苗刀说笑一二。
  嘉靖三十六年初,瓦老夫人回师田洲,钟南率数百狼土兵留在东南,但并不集中,而是以小队的形式分散在卢斌、侯继高、杨文、戚继美诸军中,为基层军官亲兵护卫。
  “升了把总!”钱渊停在一个年轻将领面前,笑道:“听闻去年在温州,纵马飞驰,斩将夺旗。”
  年轻将领田七咧嘴一笑:“这是末将本分,小儿还需龙泉公照拂。”
  “钱某人从不毁诺!”钱渊翻了个白眼,“你家小子以后比你有出息!”
  两年多前,钱渊许诺,军中杀倭最著者,可收其一子为徒,田七先在卢斌麾下,后随戚继美陆续参加山阴大捷、上虞大捷,再随张元勋南下温州,战功最著,其子虽然年幼,但钱渊许诺收其为徒。
  一路进了营帐,钱渊收起笑容,接过杨文端来的茶盏,视线扫过卢斌、侯继高、张元勋和代表戚继光前来的戚继明。
  除却守严州、嘉兴的浙西参将汤克宽,杭州的鲁鹏,绍兴的岳浦河,浙、闽两地沿海将领大都在列。
  “三日后启程北上,无需相送。”钱渊抿了口茶,轻声道:“此次相聚,实是钱某几事放不下心。”
  侯继高笑道:“首当其冲,必是捍卫海疆,不使倭寇复起。”
  “那是当然,耗尽心血,方有此况,如若倭寇再起,弹劾倒是小事,但三年之功,一朝丧尽。”钱渊点头道:“中丞大人应该都交代过了?”
  卢斌的视线落在张元勋身上,后者是谭纶的心腹,起身道:“已然嘱咐,以乡勇为名募兵,时时操练,只是粮饷略微不足。”
  “无需担忧,此事钱某与中丞已有计较。”钱渊挥手道:“除此还有何难处?”
  “这一年多打制战船,善海战兵丁略有不足,另外会使鸟铳、铁炮的兵丁较少。”
  “龙泉兄原为吴淞总兵董克平麾下,最善火器,可抽调老人为军中教习。”钱渊看了眼坐在最远处的戚继明,“台州指挥使葛浩率水师南下,多有战功,元敬兄可别学刘备借荆州!”
  戚继明抬起脸,傻乎乎的一笑……他是去年六月才从山东老家投奔福建堂兄戚继光的,不担任军中司职,只为戚继光身边护卫。
  历史上,戚继明没留下什么名号,但钱渊并不知道,对方在山东老家才十一岁的儿子戚金倒是在历史上有些名气,那是戚家军最后的绝唱。
  “倒是个会装傻的。”钱渊笑着指指戚继明,“回去告诉元敬兄,别什么好东西都往自个儿盘里划拉。”
  钱渊曾经细细问过这次来送别的王氏以及戚继光身边亲卫,如果没有意外,一年之内,福建倭乱将彻底平定。
  至于戚继光日后,钱渊倒是有些模糊的思路,毕竟这一世,汪直未死,新倭不起,戚家军的战功比不上原时空。
  具体是北上蓟辽还是南下广东,钱渊倒是拿不定主意,当然了,最好是留驻福建……平倭之后,第二批通商的地点肯定会选在福建。
  其实这是钱渊最头疼的问题,如果内阁或者兵部下决心要将戚继光、戚继美、卢斌、侯继高全都远调……
  这也是钱渊回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严世蕃离京,严嵩岌岌可危,兵部尚书杨博总能回京了吧,丁忧守孝二十七个月,他都已经远在边塞四十多个月了!
  从杨博又联想起了张四维,钱渊不禁微微摇头,他知道历史上隆庆元年高拱被逼辞官归乡,导火索就是杨博,没想到如今高拱就已经和杨博搭上了线。
  钱渊一时间越想越远,想到了已经起复的诸大绶,回翰林院升侍读,仍为日讲官,又想起了这次入裕王府为讲官的林燫,又一个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再想起了林烃……林烃母亲叶氏已然入京,写了信邀母亲谭氏入京一叙。
  钱渊神游物外,下面诸将都在默默等待,帐内寂静无声。
  好一会儿之后钱渊才回过神来,笑道:“捍卫海疆,编练水师,护卫商船,余外自有钱某在京中筹谋。”
  卢斌率先起身行礼,“必不负龙泉所托。”
  “必不负龙泉公所托。”
  钱渊郑重其事起身回了一礼,“东南就托付诸位,虽远在京师,亦时时挂怀,诸位若有疑难之处,钱某倾尽全力。”
  隐藏在情义下的是交易,实际上东南相当一部分的将领都从钱家酒楼以及钱家脱籍护卫的商业行动中得益,比如卢斌、杨文在钱家酒楼就是有干股的,比如侯继高、葛浩在谭七指海船贩卖中也是有份子的,类似的还有岳浦河、鲁鹏、戚继美等等。
  侯继高笑道:“犹记得当年华亭县内,展才亲制月饼,令人垂诞。”
  张元勋插嘴道:“前些日子去杭州府,听中丞大人提起,东南能得龙泉公亲身下厨者寥寥无几人……”
  “你们倒是打的好算盘!”钱渊笑骂道:“葛浩那厮登船之前,还念念不忘呢!”


第724章 临行(三)
  众人大笑连连,说起来名声在外的文官亲自下厨,这本就是少有的事,但浙江就有两个,而且都名气挺大的,一个是钱渊,另一个是海瑞。
  钱渊的厨艺如今在东南传的有点神,一方面来源于辣椒、洋芋、番茄、黄金棒等新奇物,另一方面是因为能让他亲自下厨的无不是当世人杰。
  满打满算这些年,除却家人、护卫之外,得钱渊亲自下厨的官员只有前浙江巡抚吴百朋,前浙江总兵戚继光,现浙江巡抚谭纶,宁波知府唐顺之,这四人无不是身负名望,名扬天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得钱渊下厨,已经成了某种评定的标准。
  最令人喷饭的是去年在闽县发生的一件趣事,福建倭乱,吴百朋调任福建巡抚,后贼军作乱,胡宗宪调闽赣总督。
  人问吴惟锡、胡绩溪谁优谁劣?
  时人答曰,吾尝闻,尧山公得钱龙泉亲下厨送行。
  此事传到钱渊耳中,就差笑得满地打滚了,也不知道胡宗宪听闻有什么感触……
  “好好好,一帮杀才!”钱渊骂道:“走,看看营地里有什么!”
  也不过五六个人,钱渊做了几道小菜,让人从长山镇买了几坛黄酒,众人举杯聚饮,当夜就在营地歇下。
  “其他都好说,编练水师需尽力而为。”钱渊斜斜倒在榻上,杨文端着热茶上来却被钱渊推开,“为何招抚汪直,无非看重其在海上之威,去南洋贩货的海船,输闽的粮船,要不是挂着五峰旗号,哪里能有那么顺利?”
  “如若水师不得力,难道一直指望汪五峰?”
  钱渊起身用力握住杨文的胳膊,“朝中将起大变,戚家兄弟未必能留在东南,卢斌、侯龙泉、张元勋也有可能调离,但你必须钉在东南。”
  让杨文留在军中,这是钱渊留下的后手,迫不得已才能用的一招后手。
  “定不负少爷所托。”杨文单膝跪下,“汪直那边可需提防一二?”
  “有备无患。”钱渊缓缓道:“二舅……谭七指那边,等裕王登基再说,留点神。”
  “是。”杨文轻声问:“如若事变……还请少爷先行示下。”
  “以不起倭患,护卫商道为先。”钱渊叹道:“不管是倭患再起,还是海路断绝,你家少爷我在京中……就失了根基。”
  “钱家护卫数代头目,唯独你杨筠江智勇双全,腹有韬略,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
  今夜的黄酒入口绵软,后劲倒是不小,钱渊又歪倒在床上,踢掉鞋子,笑道:“这次你心想事成,只苦了周泽!”
  杨文难得的嘿嘿笑了几声,十天前他迎娶了袭人,虽然谭氏不太乐意,但小七坚持从钱府出嫁,陪嫁财物让本就有些吝啬的谭氏大为恼火,婆媳俩还闹了一场。
  原本袭人是打算和晴雯一起出嫁,可惜江西那边大战未歇,周泽身为把总实在是没办法回来。
  “告诉你小子,袭人虽然是丫鬟,但却和她家小姐情同姐妹……”
  “不敢当此言,少奶奶名门贵女……”
  “别废话!”钱渊一脚踹过去,“她家小姐当年在徐府什么境况你又不是不知道,都是袭人、晴雯护着。”
  “三年前就说定了,袭人出嫁,日后为府内后院管事,现在好了,被你抢走了……”
  “哎,你留在东南,袭人也只能留下,可怜你家少爷我被埋怨……还好周泽那厮来信说战后跟着回京,晴雯那日哭成什么样了,也不知道她们仨什么时候才能再聚首。”
  从腰间摸出块玉佩递过去,钱渊随口道:“鬼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算是提前贺你儿子满月了……”
  杨文接过玉佩摸了摸,心里估算价值不菲,正要推辞,却听见少爷呼噜声起,已然沉沉睡去。
  迟疑片刻杨文将玉佩小心翼翼收好,拿过被褥替钱渊盖上,又倒了杯茶放在桌上,才轻手轻脚的出了营帐。
  “少爷睡了,都小声点。”
  “噢噢,杨哥,坐,坐。”梁生招呼正在一起喝酒的护卫小声点,转头笑道:“少爷这段日子天天苦着脸,也就今天来这儿才心情好了点。”
  杨文没接这个话茬,沉默了会儿才开口问:“你准备跟着少爷入京?”
  “嗯,老婆儿子一起去。”梁生笑道:“少爷也提过,替我在军中谋个位,或者老家黄岩县也能弄个捕头。”
  “那为什么不去?”
  “没意思。”梁生打了个哈欠,嘿嘿笑道:“捕头让堂侄去了,还是跟着少爷入京,说不定还能帮的上忙呢!”
  “你别捣乱就不错了!”杨文训斥道:“入京后少言慎行,就算别人招惹你,也得忍一时之气。”
  梁生用古怪的眼神看向杨文,“忍一时之气……张三哥去年还在说这事呢,少爷当年入京第一日就将内阁次辅的长子打得满脸都是血,还是少奶奶的父亲……张三哥说后来少爷责他胆怯,还扣了他一个月的月银呢!”
  杨文有点头痛,顺手一巴掌抽在梁生的后脑勺上,惹得对面几个钱家护卫窃窃私笑。
  梁生狠狠瞪着对面,却不敢反抗……杨文算是他半个师傅,掷矛之术就是杨文手把手教给他的。
  “此番入京,护卫队选出多少人?”杨文又问:“刚才听少爷提起,周泽会跟着入京,彭峰已然入京数月,王哥、张三他们呢?”
  “少爷吩咐过,不能超过百人,但想跟着少爷入京的至少一百五六十人,留一些在镇海这边,毕竟老夫人还在,有些可能会入军,候参将和卢参将白日里还在讨人呢。”
  “王哥和张三哥……就不晓得了。”梁生摸着后脑勺,心里琢磨张三、周泽已然入军,此时不能离职,而护卫队头领王义已然回了镇海,只是平日里不太看得见。
  杨文叹了口气,郑重其事道:“凡事留神,少爷安危就托付你了。”
  “必不使少爷赴险。”
  第二日清晨,在诸多将官躬身相送中,钱渊率护卫出了营地,径直疾驰去了金鸡山脚的招宝村。
  “嗯?”钱渊看见迎出来的单臂汉子,脚步一顿,“回来了!”
  “回来了。”毛海峰有点委屈,“已经运了一船洋芋去闽县,据说要送到江西去。”
  钱渊看汪直迎了出来,点点头继续说:“我母寿诞那日,一海商送了两个朝鲜美女……老船主,让毛兄弟再跑一遭吧。”
  汪直上前作势踹了毛海峰一脚,“待会儿拿针线把你嘴巴缝起来!”
  钱渊冷笑道:“老船主这是要护短啊,放心,有机会收拾你!”
  毛海峰撇撇嘴,“龙泉公不是要回京吗?”
  你都要回京了,还能收拾我?


第725章 临行(四)
  一行人在正屋坐定,除了钱渊、汪直、毛海峰之外,钱锐也在场。
  “钱某不日启程回京,东南诸事……”钱渊眯着眼打量着汪直,“东南倭乱多年,能得如此境况实是有幸,如今通商两年,但海禁未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