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163章

脸谱下的大明-第163章

小说: 脸谱下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若曾失口道:“徐海要再次入寇!”
  “不错,之前一年多,其实都是原先的海盗互相厮杀,倭人少有参与,此番停战,徐海要再次入寇,倭人才会参与其中。”茅坤做出同样的判断,“麾下五千倭寇,再加上一些小股倭寇,应该有七八千之数,倒是没有两年前多……”
  “不能这么算,两年前王江泾一战之前,虽然徐海统合倭寇人数达两万之多,但大都是乌合之众。”钱渊强撑着说:“但一年多的厮杀后,如今徐海手下倭寇都是见过血的,还有数百真倭……”
  胡宗宪还在沉思中,王寅出门很快回来,将一张地图悬挂在墙壁上。
  “展才,这还是你的手笔。”王寅笑道:“三年前你赠与俞大猷,后来他复制了一份送来总督府,东南沿海大都一览无遗。”
  “会是哪儿呢?”郑若曾低低自语,胡宗宪和茅坤也都在皱眉苦思。
  “北不过通州,南不过台州。”钱渊努力直起身,但发酸的双腿让他一点都不嫩动弹。
  “通州、台州之间,沿海七个府洲。”茅坤转头看向钱渊,“能打探出徐海究竟入寇何地?”
  听到这句话,胡宗宪眼神闪烁不定,郑若曾和王寅同时低下头,靠在床头的钱渊没说话……没说话……没说话,然后一阵打呼声若隐若现。
  胡宗宪嘿了一声,黑着脸转身出了门,王寅还在勉强替钱渊解释,奔波劳累至此……
  郑若曾拉着茅坤出门,看向胡宗宪的眼神中带着同情。
  床上躺着的那是个人精,想用这种方式……实在是儿戏了点。
  毕竟在官场上打了好些年的滚,有曾经在西南剿倭,茅坤也反应过来了,胡宗宪这是想从钱渊嘴里将那个暗间挖过来……结果钱渊这厮直截了当的用打呼声来拒绝。


第360章 愣头青
  原本只是演演戏,心里在骂胡宗宪这厮不要脸,但毕竟这十天累得慌,钱渊就此沉沉睡去,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醒。
  “补补吧。”王寅指着侍女端进来的食盒,“总督大人亲自嘱咐的参粥,最能补身子。”
  “还以为是胡汝贞亲自下厨熬制的呢。”钱渊不阴不阳的回了句,“摘桃子也不是这么个摘法!”
  “展才这是误会了。”王寅劝道:“如若要摘桃子,总督大人不会让茅顺甫开口,你和他没什么来往。”
  “也是,要摘桃子,胡汝贞不会亲自来,他会让亲近幕僚单独来见过,还会挑选一个我钱展才的旧交。”
  钱渊这番话看似很明事理,但话里行间透着犀利的嘲讽。
  王寅愣了下才听出味道,特么自个儿是单独来的,而且也是钱渊的旧交。
  “大半年没见,展才你这张嘴……”王寅苦笑不得,“还亏我百忙中来探看,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看不出来啊,王先生摇身一变成了纯阳子了,难怪对功名、仕途不屑一顾。”钱渊变本加厉道:“既然如此,还要他胡汝贞做甚,纯阳子祭出飞剑,把汪直、徐海并数万倭寇全都枭首就是。”
  王寅无语了,他一个月前接到徐渭来信,说起钱渊在京中那些时日左右逢源,不亦乐乎,除了已经罢官归乡的李默之外,几乎所有重臣都对钱渊颇为赏识,同年士子也对钱渊颇为看重……但这嘴巴怎么还这么毒!
  一顿话将王寅堵得胸闷,钱渊这才略略解了气,耷拉着鞋子走到挂在墙壁上的地图前。
  “台州有谭子理、戚继光,松江、苏州有俞大猷、王崇古,嘉兴有卢镗父子,汤克宽驻守宁波,钟南率田洲狼兵守绍兴。”钱渊偏头看向王寅,“谁知道徐海会攻何处?”
  “就算送来消息,又如何知道是真是假?”
  “不同于官军,倭寇攻何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徐海个人的判断。”
  “而且还要考虑到台风天气对航运的影响,即使到了最后时刻突然变换登陆地点,也是说得通的。”
  钱渊加重语气道:“就算有消息送来,胡汝贞就敢调动兵力,他不怕徐海探听消息,趁虚而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王寅默默点头,“虽说如此,但不得消息,总督大人难以心安啊。”
  “编练的新军不上战阵,不见血,总归难当大任。”钱渊淡淡道:“听闻俞大猷、卢斌在各地募兵,戚继光如今还在义乌练兵,现在要做的是,尽量提前成军分派各地。”
  王寅想了会儿,轻声道:“汪直去年遭徐海遣杀手行刺,一年多的厮杀,十三义子折损过半,如今尽占上风,居然忍得下这口气停战?”
  胡宗宪果然和汪直有联络,至少安排了暗子,汪直十三义子折损过半这等消息钱渊都不知道,也是,汪直是不想正式开战的,而胡宗宪和汪直是老乡,关系总是拉的上的。
  钱渊哼了声,“没有强军在手,千般计谋都如空中楼阁……”
  “展才。”王寅皱眉道:“如若能先除徐海……”
  “驱狼吞虎?”钱渊嗤之以鼻,“不怕去一凶狼,来一恶虎?”
  “难道忘了北宋联金灭辽故事?”
  “就算能施计联手汪直绞杀徐海,但官军但凡遇敌一战则溃,就算汪直能忍得住,他手下的倭寇头目忍得住吗?”
  “当年正是汪直无力约束,倭寇频频上岸侵袭海盐、海宁,王民应才会攻沥港。”
  “沥港被毁后,汪直西走倭国,大量海商沦为倭寇,汪直其实是无力掌控大局,否则徐海如何能在短短三四年间能和五峰船主相抗衡?”
  王寅脸色一变再变,他不得不承认,胡宗宪的计划看起来很好,但钱展才所说的更有道理,也看的更远。
  看着王寅匆匆离去的背影,钱渊轻轻踢了脚桌脚,胡宗宪此人就这幅德行,光想着占便宜!
  将暗子交付胡宗宪,对东南抗倭大局的确是有帮助的,但钱渊毫不犹豫的拒绝。
  其一是因为谭维,毕竟是嫡亲的娘舅,毕竟是自己托付,谭维才会沾上恶名,如果交给胡宗宪,很难说会发生什么。
  其二,对于东南抗倭之后的事情,钱渊是有自己的计划的,他希望及时局势的发展脱离自己的掌控,但自己必须留有后手能掺和进去。
  钱渊没有愧疚感,他相信,在自己这只穿越而来的蝴蝶挥动翅膀的煽动下,如今东南局势比原时空要好得多,毕竟汪直、徐海的开战给东南留下了大量的备战时间。
  事实上,钱渊低估了自己给历史带来的变化,原时空中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全面大举入侵东南各地,扬州险些被攻陷,倭寇都打到了庐江、无为,要不是胡宗宪施计离间拿下徐海,八成要被愤怒的嘉靖帝锁拿入京。
  总督府书房里。
  “盛名之下无虚士啊。”茅坤啧啧道:“练兵杀倭也就罢了,最难得的是眼光如此长远。”
  书房里其他几个幕僚王寅、郑若曾、沈明臣都没吭声,这计划和胡宗宪的计划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等话也就进士出身的茅坤有资格说。
  胡宗宪倒是没什么怒气,苦笑道:“早在展才入京前,东南何人不知……汪直那边怎么说?”
  “没回话。”沈明臣叹道:“王民应突袭沥港,汪直已是惊弓之鸟,不敢轻信。”
  “俞大猷、卢斌在严州府、处州府分别募兵三千。”郑若曾换了个话题,“但军械缺口不小,义乌练兵的戚继光亦如此。”
  “从南京调拨。”胡宗宪哼了声,“这件事让展才去办。”
  茅坤、沈明臣不明所以,但王寅是心里有数的,两个月前吴百朋赴南京,和高捷相谈甚欢,这两个人之前没有来往,只可能是能随意出入裕王府的钱渊在牵线搭桥,据说裕王府中,钱渊和高拱极为亲近,以叔侄相称。
  而南京城里军备糜烂不堪,军械多不能用,唯有任操江提督的高捷手里有大量合适的军械。
  胡宗宪这个人气量稍窄,被钱渊顶回来,计划又被其推翻,总要给钱渊找点麻烦,心里才能舒服点。
  “另外,一旦有消息立即传来。”胡宗宪叮嘱王寅道:“别听他说什么消息难以传递的鬼话……能提前在徐海身边埋下伏子,怎么可能没预备传信渠道。”
  这时候的钱渊还不知道自己被胡宗宪阴了一道,他现在头都大了,目瞪口呆的看着面前委屈的杨文,“你再说一遍!”
  “那县令非要赔偿千两银子才放人。”
  “你没告诉他,信使是往总督府来的?”
  “说了,但县令就是不放人,扬言就算总督大人闹市纵马踩伤路人,也得如此……”
  “哎呦,还碰上个强项令了!”钱渊都被气笑了,“不是已经赔了银子吗?”
  杨文一摊手无言以对。
  “是哪里来的?”钱渊倒是无所谓护卫被关着,只是气不顺,虽然纵马伤人,但道了歉赔了银子,又说了是去总督府的信使,这个县令真是个愣头青啊。
  杨文垂下眼帘,低声道:“黄岩那边张三派来的。”
  钱渊愣了下,沉默片刻后起身,“走,去会会那个愣头青县令。”
  “少爷,多带点人,那县令似乎在富阳县名望不低,衙役、捕快俯首帖耳。”
  “那县令叫什么?”
  “呃,只知道姓海。”
  “海?”钱渊脚步一顿,毫无预兆的打了个嗝,特么还真碰上个愣头青了,还是大明两百多年最头铁的一个。


第361章 海瑞
  对于海瑞这个明朝历史上最独特的官员,钱渊一直很好奇,后世对其的评价有些复杂,既承认他个人操守的高洁,但认为其人并没有真正的执政能力,只是邀名而已。
  但也有的人认为,海瑞在任应天巡抚期间主持黄浦入海,已经显示了他有执政能力和实干精神。
  而这个时代的舆论也呈现出两极化,有的人认为海瑞两袖清风,刚强硬直,能为天下风宪之先,但也有人认为,海瑞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栋梁……后一种说法出自于大名鼎鼎的李卓吾的《焚书》。
  钱渊年初会试之前曾经专门去打听过,海瑞是海南琼山人,隶属于广东布政使司,理应在广东会馆,但没找到人……有琼山应试举人告知,海瑞嘉靖二十九年和嘉靖三十二年两次会试不第,三年前就选官教谕。
  啧啧,教谕这种官是不入流的,没有正儿八经的品级,海瑞硬生生能短短三四年的时间,从一介教谕爬到杭州府富阳县的县令。
  这次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钱渊没想过和海瑞论交……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钱渊的性子有些随意,和正统士大夫的品行相悖的地方很多,海瑞这种万历年间提议重新实施明初贪银八十两剥皮充草的货……
  关键问题在于,海瑞这种名声在外的清官……你和他结交,成了对方名声鹊起的踏脚石,你和他为敌,不说能不能干的掉,至少是染的一身骚。
  成本利益差别如此大……要不是先说了去会会,钱渊真想让杨文出面拉倒。
  但等钱渊来到富阳县衙外,看到被披枷带锁的护卫的时候,神色不禁阴沉下来。
  一行十七八人,跨高头大马,腰胯长刀,在富阳县这儿扎眼的很,坐镇县衙的海瑞应该提前得知消息,正领着捕快、衙役走出大门。
  钱渊翻身下马,将缰绳丢给杨文,大踏步走向海瑞,拱手勉强挤出个笑容道:“海知县。”
  这是个面色黝黑,个头不高的典型南方人,双手负在身后,长须随风飘扬,头颅高高昂起,一副名士清流的风范。
  “还真是笔架山啊。”钱渊挥挥手,“银子。”
  两个护卫扛了两个箱子丢过来,一脚踢开盖子,里面都是白花花的银元宝。
  倒不是钱渊这么快就认怂,护卫被号在那,温度这么高,就算不死也得脱层皮,钱渊前面几年对手下护卫队下了那么多功夫,如何会在这种小事上寒了护卫的心。
  一个捕快看了眼海瑞,才小心翼翼的冲着钱渊露出谄媚的笑容,“这位公子,这就放人,这就烦人。”
  钱渊转头示意杨文带人过去,自己一伸手指着那个捕快,“到现在,你们并不知道我是谁。”
  “那又如何!”海瑞的声音有些沙哑,但一开口,后面的捕快、衙役都闭上嘴,“本官秉公而断。”
  厌恶的看了眼衣着华美的钱渊,海瑞补充道:“本官已行文总督衙门,回文并无此信使。”
  “秉公而断?”钱渊把玩着手中的马鞭,脸上笑容愈盛,“我家下人不过纵马踏伤路人,赔银致歉,却被县衙拿下,号在门口,任烈日暴晒,居然还要赔银千两,真是公道啊。”
  后世那么多关于海瑞的影视剧,大都有破案、执法公正的片段,但在历史上,海瑞从来没有执法公正这么一说。
  海瑞自个儿都说的明明白白了,“与其冤屈小民,宁愿冤屈乡宦。”
  “闹市纵马以至于踩伤路人,可见平日里依仗主家,无法无天,横行霸道。”海瑞眉头一挑,“千两白银不过小惩而已。”
  “捉贼拿赃,捉奸拿双。”钱渊一点都不客气,“海知县此举倒有索贿之嫌。”
  海瑞倒是没生气,只冷哼一声,身后的捕头站出来喝道:“我富阳县上下,何人不知海知县之清廉,只因前几日大人见江堤破损,故募银修堤……”
  特么的你要修江堤是好事,却要从我这抢银子……钱渊这是被气得七窍生烟了,
  “这还不是索贿吗?!”钱渊打断道:“只不过其他人收了银子买酒买肉买妓,他海刚峰尽洒千两白银买个名而已!”
  呃,钱渊这话儿听得那些衙役、捕快们纷纷心生不屑,一个父母官清廉如水,拿计划外的银子去修江堤,这如何说得上邀名?
  “杭州府多江临海,一府六县,其他五县都在训练乡勇以备倭,你海刚峰却在拿着银子修江堤。”钱渊冷笑道:“如若倭寇杀来,你海刚峰是拿自己清廉如水的名声去抗倭?”
  一听这话,其他人都不敢吭声了,海瑞只能自己上阵,“如若倭寇杀至富阳,那是总督、巡抚的责任。”
  “噢噢噢,明白了。”钱渊上前一步,“反正倭人杀了多少富阳百姓都不是你海知县的责任,所以可以肆无忌惮拦截总督府的信使。”
  “他不是总督府的信使!”后面那个讨厌的捕头突然喝了声,“如若是总督府派出的信使,身上必有公文!”
  “你还搜了身……”钱渊的视线落在那个捕头身上,“你报上名来。”
  这个捕头其实心里是有鬼的,不理钱渊的问话,扶着海瑞道:“大人,回去吧。”
  “让你们走了吗?”
  钱渊平淡的话还没说完,呛呛的利刀出鞘声传来,护卫纷纷拔刀在手,隐隐将海瑞一行人半包围起来。
  杨文扶着那个被号起来的护卫缓缓走来,钱渊递去一个询问的眼神,杨文轻声道:“没有大碍。”
  对面的衙役、捕快两腿都在发颤,倒是海瑞不愧是海瑞,反而大步往前走,喝道:“在县衙口拔刀相向,要不要杀人遁逃海上为倭寇?!”
  钱渊今天憋着的这口气实在没地儿发泄,“我们是倭寇,还倭寇还不乐疯了……倒是你海刚峰,有通倭之嫌!”
  没等海瑞发飙,钱渊半转头喝道,“杨文,此人姓甚名谁,何时入队?!”
  “郭远,松江府华亭县人,嘉靖三十二年末入队,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崇德一战,斩十一倭寇首级。”
  “嘉靖三十三年八月,华亭城外突遭小股倭寇侵袭,倭寇即将破阵,少爷亲身冲阵,郭远随之其后,大败倭寇,此战斩杀倭寇三十有四。”
  “嘉靖三十三年十一月,倭寇犯杭州,逼北新关,临平山下,郭远率护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