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嘉靖三十三年八月,华亭城外突遭小股倭寇侵袭,倭寇即将破阵,少爷亲身冲阵,郭远随之其后,大败倭寇,此战斩杀倭寇三十有四。”
“嘉靖三十三年十一月,倭寇犯杭州,逼北新关,临平山下,郭远率护卫进击,斩杀俘虏倭寇五十有六。”
“嘉靖三十四年三月至七月,郭远率队随军千里追击,斩杀倭寇不计其数,身负三创不退。”
护卫们手持腰刀对着海瑞,而海瑞身后的衙役、捕快们小声议论声越来越响,这些人都是杭州地头蛇,消息灵通的很,很快就猜出钱渊的身份。
捕头上前几步,附在海瑞耳边小声说:“是华亭钱渊钱展才,这一科的进士,选庶吉士,两个月前南下,当时总督大人亲自设宴……”
“钱展才几年前就因击倭多有战功名扬东南,和总督大人相交甚笃,钱家护卫是倭寇的眼中钉肉中刺,只怕还真是去总督府的信使……”
看了眼海瑞变幻不定的脸色,捕头试探问:“要不,把银子还他?”
一个文书模样的中年人也上前几步,在海瑞另一侧低声说:“临平山一战,钱展才在杭州府名望甚高,大人不可……”
海瑞沉默的盯着钱渊,脸色铁青一片,就是不吭声。
钱渊觉得特么海瑞这种人是怎么能在官场上混迹下去的,给了你一个台阶下居然都不知道抬脚?!
上来打个哈哈,慰问下护卫,拉着钱渊进县衙,手下的捕头将银子还回去……不就完了吗?
可惜如果圆滑,那就不是海瑞了。
场面从对峙、凝重渐渐转为尴尬,钱渊不指望海瑞下台阶了,现在是他自个儿要找个台阶下。
还好,这时候救星来了。
来人是胡宗宪长子胡桂奇,快马疾驰而来,远远还看得见一架马车跟在后面。
第362章 天杀星转世
从第一次赴杭州之后,钱渊出入过很多衙门,如王民应时期的巡抚衙门,如嘉定县、华亭县的县衙,几个月前在总督衙门转了圈。
虽然明朝有着不修衙的传统,但如富阳县这么寒酸的衙门还是第一次见到。
衙门内的建筑、设施有点破,这个很正常,但人手这么少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户工兵刑吏礼六房一共只有八个文员小吏,衙役一共只有十二人,一个捕头,六个捕快,都远远低于标准线,关键是海瑞还不允许有白役。
“熬着呗。”一个衙役在外面苦笑着向杨文抱怨,“总能熬的走吧。”
“一任三年,说不定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再三年。”杨文撇撇嘴,“也不知道你们喝西北风喝个九年,会不会饿死。”
“谁说不是呢,这位大爷,一个幕僚都不带,还不准大伙儿弄银子。”衙役那张脸都绿了,“要不然,一个县衙也不止这几个人。”
一个捕快弓着身子小步跑来,“银子都收拾好送上马车了。”
杨文点点头正要客气几句,里间传来钱渊厉声喝骂,那个讨厌的捕头拉着脸出来,看了眼杨文不吭声离去。
“这位捕头倒是对海知县忠心的很。”杨文有点犯嘀咕,一般来说捕头都是当地人,海瑞对自己狠,对下属也狠,这捕头却不怨不悔,一直挡在海瑞身前。
“刘头啊,他不是本地人。”衙役随口道:“钱塘人,去年才搬来的。”
捕快凑近低声说:“这次的事儿就是他怂恿的,信誓旦旦说肯定不是总督府的信使,说不定是哪家的豪奴。”
“就是啊,如果知道是华亭钱家护卫,哥几个打死都不敢动手啊!”
“刘头的大哥就是死在总督府……噢噢,不对,去年那应该是巡抚衙门,二十大板,抬回去就没了,之后才搬家来了富阳县。”
“不过刘家有钱,据说以前也是海商,说不定是倭寇呢!”
杨文越听越不是味儿,这两货是想借刀杀人还是想甩锅啊。
“兄弟别不信,刘家老二早年好狠斗勇,有个花斑虎的绰号,后来出海……再之后刘家就发达了。”
“听说过,不过刘家老二好些年没冒头了。”
杨文瞳孔微缩,将两人拉到角落处细细询问。
钱渊身边诸人,王义是老兵,日常练兵,发号施令都是他的责任,杨文、张三略次一等,但杨文这几年磨砺下来更受钱渊重视,诸般机密大都知晓。
里间的县衙二进房里,胡桂奇无语的坐在一旁只顾着喝茶,钱渊和海瑞唇枪舌剑……当然了,明显是钱渊占绝对上风,要不是匆匆赶来的王寅在劝和,海瑞都快要说不过就动手了。
“我知道他清廉。”钱渊从容的对王寅说:“毕竟出身低,想走仕途总要有点长处,所以清廉成了他的凭仗。”
“和他作对,不管如何都惹得一身骚,他清廉,海情天嘛,反对他的人自然不是好东西。”
王寅苦笑道:“展才,这话也说得过了点……”
“你心里没怨气?”钱渊嗤之以鼻,“他不收常例,两袖清风,所以也不会向巡抚衙门交常例。”
王寅这下不吭声了,下面的县衙除了收税之外都是有额外任务的,谁都有小金库,这是官场惯例,但每个月,或每个季度都要向上级衙门交一笔常例……也可以说是保护费。
杭州六县,只有富阳县坚持不交,海瑞直截了当的放了话,除非巡抚衙门或总督衙门下公文……但这种事怎么可能落在纸上。
胡宗宪现在为了银子愁的头发大半花白,看到海瑞这种油盐不进的……还没办法发落。
人家是清官啊!
王寅看向还脸色铁青的海瑞,“刚峰兄,总督大人准备上书,请截留江南盐税。”
钱渊动容道:“已至如此?”
“夫山先生上个月先后去过严州府、处州府,俞大猷、卢斌募兵……难啊,仅仅安家银就不够,又军械奇缺,粮饷不足。”王寅叹道:“如同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嘉靖三十二年王民应首燃战火,到如今已经三年多了,困扰的还是财政问题,这一点钱渊早在嘉靖三十三年就在食园和胡宗宪、赵文华提过,一切都得到了印证……到如今,不得不截留盐税。
估摸着朝中户部都要跳脚骂娘了,去年地龙翻身,又有黄河泛滥决口,俺答南下侵扰,至今大同之围还没解,户部仓库已经是老鼠都含泪逃荒去了。
王寅和钱渊都陷入沉默中,海瑞却在大发厥词,“如今虽有小股倭寇时常侵袭沿海,但再无大股倭寇进犯,总督大人却要编练那么多新军,要那么多银子……”
“住口!”胡桂奇这下急了,一拍桌子指着海瑞的鼻子就要开骂,王寅赶紧上去拦下。
钱渊饶有兴致的看着这一幕,野史中海瑞和胡桂奇是有一段传奇事迹的,当然了,胡桂奇是反面角色,被海瑞吊起来抽鞭子……
看外面杨文在招手,钱渊懒得搭理这老头了,起身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话意思很明白,你丫的什么都不懂,就别放屁了!
“钱展才!”
“钱展才!”海瑞这下冲上去要玩命了,他可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
还没等海瑞摆脱胡桂奇和王寅冲出去,那边钱渊两眼放光的回来了……两眼放光,放的都是金光啊。
“真的假的?”王寅低声说:“这种事弄错了……总督大人都撑不住!”
“绝对没错,已经让人去打听了。”钱渊摩拳擦掌,瞄了眼孤零零坐在那的胡桂奇,“胡汝贞为国为民,也得给后人留点家底吧?”
王寅脸颊动了动,“你想怎么办?”
“抄了他家。”钱渊目露凶光,“田地发卖,家私找大户接手,银子对半分!”
“对半分?”王寅气极反笑,“你钱展才也太黑了吧!”
“那四六?”
“顶多给你一成。”王寅嘿嘿道:“而且还有个条件,你和操江提督……现在俞大猷、卢斌、戚继光新军都缺少军械,都是你旧交嘛。”
钱渊为难的想了会儿,咬着牙道:“两成!”
“一成半。”
“成交!”钱渊来回走了几步,“我带着护卫就守在这儿,让人盯着那厮,你赶快回去通报,带人过来。”
“别急啊,总督大人还未必肯呢……”
“拉倒吧,胡汝贞现在是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有这种好处还不赶紧扑上来!”钱渊不屑道:“连江南盐税都要截留了,这次多少能解燃眉之急。”
“只怕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不过多点余地总是好事。”王寅叹了口气,转头看了眼县衙大堂,努努嘴道:“这边要不要留点?”
“行啊。”钱渊阴阳怪气道:“你们出就是了。”
“那就算了,不给。”王寅看了眼钱渊,往后退了几步,“都说你钱展才是扫帚星下凡,我看是……天杀星转世,走到哪杀到哪儿,正好你钱家护卫队一百零八将!”
“别扯淡了,快去吧。”钱渊催促,钱家护卫目前装备齐全,也不缺粮饷,但他琢磨着弄些鸟铳,这玩意可费钱了。
就坐在县衙大堂里,钱渊招手叫来杨文,“盯紧了。”
“少爷放心,盯得死死的。”杨文犹豫了下低声问:“另外宁波、台州那些……”
“这次是我钱展才心胸狭窄,为私仇大动干戈,抄家灭族。”钱渊悠悠然道:“这是个马蜂窝,少爷我可不想贸贸然捅穿了。”
“那以后……”
“这次只是恰逢其会。”钱渊微垂眼帘,“以后……你家少爷是君子。”
杨文也跟着钱渊好几年了,耳读目染下听的很懂,这是在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第363章 抄家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太复杂了,无数外因都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海瑞这性子也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母亲。
海瑞第一个妻子生了两个女儿,被老母逼着休妻,第二个妻子入门一个月,婆媳关系不好,海瑞立即将其赶出家门……钱渊听着衙役讨好的小声说着,心里庆幸自己没碰到这种老娘。
县衙后院,海瑞赤脚踏入田地,摘了几颗菜下厨做饭……钱渊是喜欢美食才下厨,海瑞是只能自己下厨。
一段简单的饭菜后,海母放下饭碗,正襟危坐看向儿子,海瑞立即放下碗筷,跪拜在地聆听教诲。
“前面是事我听说了。”海母轻声道:“听闻钱展才虽是世家子弟,却气节无双,屡屡上阵击倭,身边护卫更是名闻东南,屡破倭寇,这是真的吗?”
“的确如此。”海瑞头也不抬,伏在地上回道:“松江、苏州、嘉兴、杭州四府遍传其名,又因和东南文武官员多为旧交,名声遍传东南。”
“护卫闹市纵马踩伤路人,没有逃窜,而是下马致歉陪银,你为何为难他呢?”
海瑞跪在地上一声不吭。
海母叹了口气,“我知道你为修江堤一事夜夜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看到豪奴纵马,就想借此为百姓谋利。”
“为何落得如此下场,你可想过?”
“儿应该先问出来历……”海瑞微微抬头看见母亲脸色难看,赶紧又垂下头,“请母亲教诲。”
“纵然一心为善,但不走正道,总归落了下乘。”海母叮嘱道:“人家现在占了理,到现在还没走,显然气还未消。”
海瑞犹豫道:“那儿子去道歉?”
“我儿为百姓谋利,为何要致歉?”海母哼了声,“所谓公生明,廉生威……”
话说到一半,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海瑞两个女儿急匆匆的奔来,惹得海母脸色一变,训斥道:“没规矩!”
已经十岁的长女赶紧拉住妹妹,规规矩矩的站在门边行礼,“祖母,父亲,外头有兵围了县衙。”
海瑞大惊起身,对面的海母却道:“每逢大事有静气。”
海瑞定定神,向母亲行礼缓缓后退出房,转身走向前院。
县衙大堂内灯火通明,钱渊还在悠悠然品茶,不时和身边护卫说笑几句,周围七八个将官垂手肃立,王寅和郑若曾分坐在钱渊左右,面色凝重。
看到海瑞出现在拐角处,钱渊放下茶盏,轻声道:“去吧,杨文你带两个衙役领路,务必一网打尽。”
海瑞正要进大堂问个究竟,有护卫一手拦在面前,另一只手摁在刀柄上,低喝道:“止步。”
王寅和郑若增转头看了眼,都漠然转回头,视线落在跪在地上的捕头身上。
听见有马嘶声、吆喝声,七八个将官带兵扑向富阳县外西侧,跪在地上的刘捕头像没了骨头似的瘫下来。
这个时代讲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讲究一人遭殃全家连坐,很难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至少,享用了倭寇的钱财,那就要被抄家、流放甚至被砍掉脑袋的觉悟。
钱渊起身踱了几步,踢了踢捕头的小腿,“去年初搬家到富阳县,三个月后送了前任县令三百两纹银成了个捕快,又得海知县信任升为捕头,想必刘家应该家财万贯。”
刘捕头精神一振,正要开口,但钱渊挥挥手,一个护卫将一块布塞进这厮的嘴里,他可不想听这厮唠叨。
钱渊温和笑道:“刘捕头,吴大虎这个名字记得吧?他应该叫刘虎,对吧?”
“还有过绰号叫花斑虎,据说十多年前就下海了。”
“那日我把人交出去我就后悔了,第二天他暴毙在南京狱中,我更是悔恨。”
“应该将他皮肉一块块挖出来,做一道菜,一定会卖的很好……至少严州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无数百姓肯花这个钱。”
钱渊说话声音不大,语气也颇为温和,但周围人都能从话里听出丝丝血腥味。
王寅回去报信,胡宗宪考虑再三还是点了头,郑若曾跟了过来,路上才知道,这刘家老二就是去年百余倭寇横行千里的向导。
去年钱渊有意让人打探一二,但还没等布置下去就被召入京中,这次回东南他准备稍迟点再来处理,但没想到今天撞了个正着。
捎带手的事,正好给胡宗宪那边总督府送点银子,也算个小小人情。
“前几天你那般怂恿海知县,是因为你大哥死在总督大人手中?”钱渊笑着说:“真是蠢啊,不缩着脑袋……现在好了,一刀下来,一了百了。”
钱渊轻声漫语,周围护卫脸上尽是一片狰狞,他们是钱渊身边的老人,都跟着杨文、徐渭千里追击倭寇,所过之处尽皆焦土,惨不忍睹。
郑若曾和王寅两人面无表情,缓缓饮茶等着消息传来。
而海瑞被拦在县衙大堂外不得入内,两眼喷火……可惜没人把他当回事。
“海刚峰此人若是国朝初年,当为一代名臣。”郑若曾瞥了眼门外的海瑞。
明朝初年,举人入仕比较常见,就算是国子监出身的监生也能做高官……当然了,最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喜欢清官,又喜欢剥皮充草,比较符合海瑞的脾气。
王寅有不同意见,“太祖重实效,海刚峰无治政之才。”
“难说,听闻他初到任就清丈土地,明断疑难案件。”郑若曾笑道:“据说就是为了修江堤,才找上展才的。”
“这时候清丈土地……”钱渊忍不住摇头道:“蠢货一个,明断案件……他那不叫明断。”
“怎么?”
“与其冤屈小民,宁愿冤屈乡宦。”钱渊摊手道:“有人状告富者强占土地,他不问是非就让富者归还土地……那家的当家人是两榜进士,刚刚过世。”
王寅和郑若曾都微微摇头,这种事太复杂了,海瑞处理的太粗暴。
明朝中后期,一旦有人中进士,亲朋好友不说,就连附近的百姓都会为了免税赋而投献土地,等进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