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大军阀-第4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户,韩仆射倡导以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确也是在为处于契丹国内的汉人谋福祉。
而那些汉家百姓,当初是主动迁徙也好,被契丹掳掠至北地也罢……无论他们是哪一方势力治下的子民,也如韩仆射一般,都是为势所迫。你要取信于契丹,当然也要殚思极虑,成为佐命功臣,而促使北地蕃人异族能更加善待汉民,这就是你的功德。
如今韩仆射终究还是思乡心切,故而出走南归,抛却契丹所许以的高官厚禄,也不必再为外族筹谋划策……朕又得一贤臣,也甚感欣喜,那你又何必再为往事介怀?”
韩延徽怔怔的听李天衢说罢,他悬着的心不但已经放下,似也感受到一股暖流,使得心中暖洋洋的……有些话,韩延徽本人不便出口,可是当初为形势所迫,他自问也仍在尽己所能的维系契丹与中原之间的关系,还费尽心思要让北地汉民百姓生计更为安稳……可是先前毕竟是耶律阿保机的心腹近臣,契丹一旦发兵南侵,那么在大多中原军民看来,他就只会是为外族卖命的奸邪小人,与王郁、赵德钧等甘做带路党,而甘愿助契丹侵害故土同胞的宵小不过是一丘之貉罢了。
而李天衢这一席话说下来,也相当于给韩延徽吃下一颗定心丸。他甚为感动,不由得又叩拜道:
“幸蒙陛下宽容体谅,臣铭感五内,为保圣恩,此后但凭驱使,只愿为魏朝尽智竭力,绝无二心!”
李天衢含笑示意韩延徽起身,心中则寻思着按说为契丹所用的汉人臣子当中,韩延徽最受耶律阿保机的信任与器重。所以王郁、赵德钧……乃至正史中后来的石敬瑭之流会有利用契丹征服中原、统治汉民的野心,按说本来也是韩延徽力压住那一众人的可能性最高……可是他宁可抛却在契丹的名禄与地位,还是要逃回中原,足见韩延徽确实不愿一直为外族卖命下去。
不过按正史轨迹,韩延徽投从后唐,也倍受李存勖的重视,然而却引起王缄等文臣的嫉恨……为了避祸免受迫害,韩延徽遂给李存勖留话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再复归契丹,耶律阿保机非但不怪罪,还极为欣喜,按契丹语复来之意赐名匣列,对其更为重用。如此韩延徽才会留在契丹,辅佐三代帝君,子孙后代,也俱为辽朝官宦世家。
李天衢又寻思不过现在由我照应,韩延徽这个倍受耶律阿保机信赖的佐命功臣,也就不必再因受到迫害,而只得再复返回契丹去……可是少了他在北地尽可能劝阻阿保机南侵,那么以后契丹觊觎中原富庶江山的意向,恐怕也会变得更为强烈了吧……
第1045章 以前你助契丹管汉人,以后便助汉人治契丹
“李亚子虽然与朕为敌,可晋人当初雄踞于河东,掌控云中代北要扼,而后占据卢龙军,连接幽云诸地,也是阻挡塞外族裔侵入中原的屏障……如今也已由我魏朝取代晋人,占据塞北外族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
卿先前与契丹国主商议大事,想必也曾言及,若是与我魏朝做了近邻,契丹以后又会作何打算吧?”
觐见魏朝帝君,本来相谈的甚是融洽。可是韩延徽又听李天衢忽然问道,他面色一滞,心说该来的,也总会来的……
做为契丹施行胡汉分治国策的奠基人,而当初征服室韦等部族的战事中,韩延徽情知自己出谋筹划,也是居功至伟……既然在契丹具有参与决断内外大事的权柄,如今却转投魏朝,当然会被问及一些内部机密。
一抹迟疑之色,在韩延徽的眼中稍显既逝。他感念以往耶律阿保机的提携之恩,可是既然也决议回归中原,最忌讳仍是左右摇摆不定……踌躇片刻之后,韩延徽便恭声回道:
“契丹这次出兵悍然南下,趁机占取幽燕、振武诸州。也是因国主观望陛下与晋主尽起大军,意欲决一死战,便认为机不可失,遂调度主力军旅,尽可能侵吞晋人治下疆土。实则先前大败于李亚子,契丹国主痛定思痛,也曾感叹苍天还没让他兴军南下……若不是魏、晋打响会战,契丹纵然犯边,仍会是以寇钞掠民为主,也不会集结大军,而贸然攻城略地。
而魏朝泱泱大国,军力尤胜晋人。契丹也当然不敢虎口夺食,而意图侵夺已被魏朝所占的疆土。但是契丹国主也曾下令,务必密切关注于河朔治军管民的高官要员……
不过只眼下而言,契丹见渤海国国势衰微,遂调遣军旅意图东征,欲吞并昔年海东盛国治下全境疆土,而无暇南顾中原,近期也断然不会贸然与魏朝开战。”
李天衢闻言点了点头,又笑说道:
“朕听明白了,只要我朝时局稳定,那么契丹国主固然不敢再兴兵南下。可是现在他也仍没完全死心,就等着中原发生变乱,而盼着还能有可乘之机。但是契丹如果得偿所愿,能够顺利吞并渤海国……再征服那个三百多万人口的国度,阿保机也未尝不会因野心膨胀,而敢向我朝宣战……
而义武、朔方、昭义乃至府、麟等州府,虽然尽奉表向我朝称臣,但各自仍保留着自主权。契丹关注我朝北疆诸州局势,一旦有机会,明里暗里的仍要浑水摸鱼。既然已经被惦记上了,朕又岂会无动于衷?耶律阿保机已经染指幽云诸州,还要觊觎燕赵之地……我朝又何尝不想夺回卢龙、振武为契丹所占的军州,进而再收复当年唐时单于、安东两大都护府的全境疆土?”
韩延徽听李天衢豪声言罢,面色不由又是一变,随即他脸上神情也显得愈发为难……眼下魏朝、契丹两国瓜分后唐领土,便因为争夺幽云地界的州府归属,彼此也闹得很不愉快。魏帝李天衢要把契丹赶到关外,可是耶律阿保机吃到嘴里的肉非但绝不会吐出来,时机成熟的话还要继续往南扩张……双方虽然尚还未完全决裂,但是根本无法达成共识,那以后矛盾只会愈发的尖锐。
结果韩延徽又听李天衢放话宣称,魏朝还要夺回前朝唐廷所设的单于、安东两大都督府下辖的全境疆土……那又是什么概念?也就相当于契丹目前所统治的、正打算去征服的领地,全部都处于魏朝以后所要占领的范围以内。
换而言之,魏朝非但不会容忍契丹觊觎中原,就连塞外大片疆土,早晚也都要给打下来!
虽然因思乡心切,而从契丹国出走逃离,但韩延徽仍感念耶律阿保机的恩惠,对于他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契丹与中原王朝最能各据一方、相安无事。虽然韩延徽固然不会知晓,按自己原本的命途轨迹而在他过世四十五年之后,宋辽两国所达成的澶渊之盟……可是那种南北两国百年无战事,边境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而彼此相安无事的状态,按韩延徽的立场来说,才最为圆满。
可是确定了李天衢的意向之后,韩延徽意识到魏朝、契丹两国日后终将会爆发关乎社稷存亡的大战,也已是在所难免……他在契丹国时苦口规劝耶律阿保机不可南侵,而如今投从了魏朝,倒又有了劝说李天衢不要进犯契丹的打算……苦着脸思付片刻,韩延徽便又说道:
“陛下,契丹不等同于晋人……毕竟河东李家意图入主中原,宣称延续前朝宗庙,正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也势必须挥师北伐,覆灭僭号伪朝。
而契丹游离于中原之外,认同陛下才是正朔帝君,故而对魏朝而言,不会构成直接威胁……权衡攘外安内之道,方今天下尚未一统,陛下固然有雄心壮志,而意图收复前朝单于、安东两大都护府治下疆土。
但契丹崛起于塞外,兼吞北地诸族各部,方今锐气正盛。如若执意与之为敌,日后只怕连年杀伐不断,只怕徒然消耗兵马、劳民伤财,却是事倍功半。
毕竟李嗣源招聚晋军残部,仍自称唐皇,而与魏朝、契丹为死敌。臣以为……也仍须尽量安抚契丹,确保边塞安宁,以防备李嗣源犯边袭扰。而与契丹国主之间,但凡还有商量的余地,也着实不应妄动兵戈……”
韩延徽话音方落,李天衢便冷笑了声,说道:
“朕要出兵塞北,当然不可操之过急,眼下也不会贸然向契丹宣战。可是我魏朝之所以与契丹有商量交涉的余地,也全凭的是兵强马壮、遂让塞外族裔忌惮而已!眼下耶律阿保机挥军东进,图谋侵吞渤海国全境疆土,也只是暂且对我朝妥协罢了。
可是如果中原时局更为动荡,我朝国力衰微的话……你以为契丹又肯不肯收手撤兵?而你说朕与契丹还有交涉的余地?当初晋主李亚子也极力意图安抚住耶律阿保机,而专注与我朝对抗,可后来却又如何?
你的苦衷,朕也能够体谅,毕竟曾倍受契丹国主的礼遇厚待。对于你而言,不愿坐视契丹侵害中原汉家百姓,而中原王朝如若要征讨契丹,势必要断绝耶律氏所立的那一方国祚,你又难免于心不忍……
可是你尚在契丹时,屡次劝阻耶律阿保机发兵南下,尚且于事无补。契丹眼下明面上虽不愿与我朝为敌,但既然也仍会暗中算计……那朕自然也不能一味提防,自当想出一劳永逸的对策,而清除掉塞外那一方威胁中原的隐患!”
第1046章 善用兵略,也可委以重任
当韩延徽意识到李天衢的态度坚决,也由不得他继续和稀泥,又听如今投效的魏朝帝君斩钉截铁的说道: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古往今来,北地但凡有哪支族裔一家独大,哪个不曾觊觎中原江山?国有兴衰盛哀,朕也不能确保魏朝世世代代都会政通人和,而如笃定泰山……算上耶律阿保机在内,以后契丹国主若是发现中原动荡,也必会意图乘人之危,而出兵大举南侵。
所以塞外崛起的异族政权,就算眼下不敢与我朝公然为敌,以后也必然会危及中原汉家百姓。若要防患未然,契丹也必须处于我朝统治治下。耶律阿保机必然不甘臣服,那么朕与他之间,也注定要一决雌雄。
如此事关华夏社稷世代安危,契丹国主固然待你有恩,可是比起个人恩仇,与民族大义相较孰轻孰重,想必你也能掂量得清。他契丹觊觎幽云之地,软硬兼施,使得大批汉民百姓成了治下子民;我魏朝又何尝不能拓边塞外,让契丹彻底臣服,再潜移默化促使其族民归化汉唐?
而你在契丹参赴决断军机国策大事,又设立胡汉分治,精于制定国策,促使汉家百姓与契丹等北地族裔共处……所以朕需要你能够因时制宜,届时如若能慑服契丹归顺,再由你设身处地的治理安抚,不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但韩延徽告退出了御书房,虽然脸上仍带着几分踌躇,可他也意识到无论是劝阻耶律阿保机侵犯中原,还是劝说李天衢避免与契丹为敌……就算自己得受重用,可是所能起到的作用终究十分有限。
如果只能做出个取舍……韩延徽心说只要自己能够在魏朝朝堂安身立足,先前毕竟已经抛弃了在契丹的官禄地位,而选择出走南归……那以后便只能处于中原王朝的立场尽忠尽责。
韩延徽自问好歹是个文臣,暗叹以后魏朝、契丹之间的大规模国战终究难以避免,也用不着他去征战厮杀,而见证战争血腥残忍的一面……而自己所能做的,也就只有以魏朝征服契丹为前提,竭尽所能促使塞外诸族各部,能够在中原王朝的统治下相对和睦的共处下去,进而再如魏帝李天衢所言,加快不同族裔间潜移默化的融合。
而李天衢对于接下来召见的那个人,也没有多花什么心思……安抚一阵,便打发他退了出去。
当初割据幽云一带的桀燕政权,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的长子刘守文懦弱无能,被自己的兄弟杀得溃败,而只得向契丹求援,然而仍是烂泥扶不上墙;次子刘守光为人更是凶淫暴戾、妄自尊大,与自己父亲的妾室通奸,又发动兵变囚父篡位,意图残杀兄长,还急于改制称帝……实则刘仁恭还有第三个儿子刘守奇,只不过他无论是在史载记述,还是在这般时节的存在感都不算高。
当年桀燕政权覆亡,刘守奇在亲随刘去非的护卫下逃亡去投了契丹。耶律阿保机见他是自己当初老对头刘仁恭的亲生子嗣,便有意扶植他做一镇节度使,意图日后侵吞幽云、河朔州府,而委任刘守奇助契丹管理汉民。
然而刘守奇在塞外过得水土不服,也不愿一直为契丹卖命……所以还是按他亲随刘去非的提议,再度出走奔逃,而脱离契丹的掌控。韩延徽当初又在刘仁恭帐下效力,与刘守奇都是卢龙军出身,所以一并抱团奔走离了契丹,也只能前来投奔魏朝求个安身之所。
不过李天衢接见刘守奇之时,就见他一副唯唯诺诺、坐立不安的模样……心说此人在重投中原后,史籍上便再也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录。比起他那两个兄长,刘守奇倒也不曾作死造孽,只不过以他的秉性与能力而言,在这般世道也不太可能有什么大作为。
冲着刘守奇从契丹出走,而没有为外族卖命对付中原……李天衢心说就按着当年他那献横海军归降的长兄刘守文一般的待遇,赐一处府邸,让他做个富家翁,起码这辈子衣食无忧……就算不会许以高官要职,好歹比起他老子刘仁恭,以及兄长刘守光当初被李存勖拉到太原晋阳开剥处死的下场,这刘守奇也该知足了。
更让李天衢注意的,却是劝说刘守奇从契丹出走,而一并前来投奔魏朝的亲随刘去非。因为按此人原本的命途轨迹,却会是南平国智囊团中的一员。
御书房内,李天衢端详着正朝着他恭谨施礼的刘去非,眼见他生得五官较为端正,面相英朗……而比起局促不安的刘守奇,这刘去非态度虽然恭顺,可更显得不卑不亢,也不知是不是在塞外盘住的时间久了,他身上也仍透着一股野性与血勇。
李天衢回忆着这刘去非的史载事迹,他少时曾为县吏,习骑射、敢斗击,然而好勇斗狠,也自有股泼皮习气……刘守奇在桀燕覆亡之后,先是投奔契丹,随后辗转又逃回中原,也都是听从了他的建议。
而刘去非投从当时的后梁,被封为河阳军行军司马,而后又经谢彦章举荐调度,让他转做郢州刺史。直至后唐李嗣源大举反攻,平定河、洛,刘去非遂投奔南平国,改易姓名做王保义。此后便成了南平两代君王的腹心谋臣,而后累功升迁,历任武奉军留后、平江军节度使等要职,而君主与其商议军机,凡守藩规画,出兵方略,则言必从之……
如此看来,这刘去非完全有能力胜任军师等职务,而且他在契丹治下领土居住也有些年头,对于塞外的局势更为了解。
如今魏朝如今的疆域,已经北拓到了代北、幽蓟等地,北疆以后也要提防李嗣源、契丹的军事行动,也还要在边塞要地另作部署……以刘去非的能力而言,也很适合将他安排到北疆兵家要地,司掌参与谋议、制定兵略、协统戎务等事务。
李天衢心中寻思罢了,便对刘去非笑说道:
“从塞外逃离,重归中原,这一路奔波,也难免要耽着些凶险……可是你仍说动刘守奇一并出走,不为外族所用,这倒也难能可贵。朕也自然会许以你个能一展所长的职事,可待日后再建立功勋,再量加封赏。”
刘去非听罢咧嘴一笑,躬身颔首,旋即又朗声说道:
“吾辈汉儿,在塞外虽也有个安身之所,喝奶酪、穿裘皮,看着契丹蕃人的眼色行事,又怎会过得痛快?何况微臣本是幽燕出身,眼见契丹野心愈大,而挥军南侵,祸害得故时乡亲父老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