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大军阀-第4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吾辈汉儿,在塞外虽也有个安身之所,喝奶酪、穿裘皮,看着契丹蕃人的眼色行事,又怎会过得痛快?何况微臣本是幽燕出身,眼见契丹野心愈大,而挥军南侵,祸害得故时乡亲父老不得安宁……
臣虽不才,可是也自知比起让汉家黎民戳着脊梁骨,而恨骂臣乃是契丹的走狗鹰犬,但有机会,当然还是要重归中原。如今有幸觐见天颜,蒙陛下录用,也自当建功立业,与国家出力,而不负浩荡皇恩!”
第1047章 移镇大同,名将归隐
眼见刘去非拍着胸脯、豪声表态,话里话外也透着股自荐本事的意味……不过他态度得体,的确也很善于表现自己。李天衢心说此人先前跟随的刘守奇,本来也不是什么位高权重的人物……而且他投到塞外多年,在中原也没有什么根基与人情关系……
可刘去非按正史线转投南平国,并改名为王保义之后,便似是转了运一般,非但名声鹊起,地位水涨船高,还深受两代国主的信任,也足见他也很善于把握机会。
南平国三大智囊谋臣,如今也都做了为魏朝效命的臣子……其中首席智囊,而又料事如神那等赞誉的梁震,仍能发挥出他极善推测天下各地形势演变的长处,而屡次与李天衢剖析时局,基本上也能做到每料必中;还有个司空薰则显得较为低调,可是做为文臣匡正时弊、辅国佐政也称得上尽职尽责;刘去非则更善于兵家要略,故而委派他至边塞藩镇,也可说是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至于刘去非按原本轨迹会去投效,而身为正史线的南平国主高季昌(如今也不必避李克用之父李国昌的名讳而改名高季兴)……李天衢心说他毕竟是五代时期十国政权的开朝君主之一,遂也曾派遣密探暗中查探一番,观察高季昌是否有生乱自立的意向。
不过人生的际遇不同,心态的确很有可能会发生转变……据探报高季昌也乐得清闲,身上那股油滑劲,也都用在了如何偷懒享乐上。当年他及时止损投降,因献地有功,所有领受个闲职,也完全足以富足享乐过活。
而高季昌本来便是家奴无赖出身,每日勾栏瓦舍出入得频繁,又纳了几房妾室,于仕途上也根本看不出有任何野心。
至于高季昌膝下高从诲、高从诩、高从诜等一众子嗣,有些人满是一副衙内做派,看来也都是安于现状……毕竟高季昌也不知道,自己本来应该是在后唐覆灭梁朝时据荆南叛离自立,而建立国祚近四十年的南平割据政权。现在的他眼见魏朝江山稳固,而且自己也不具备任何谋反自立的条件,也只打算老老实实的纳福享乐,当然也不会冒着天大的风险,而去图谋造反称王。
看来高季昌父子两代,也已做不成要被诸国君王痛斥唾骂为“高赖子”、“高无赖”的南平国主……刘去非直接投奔魏朝,而急于展现自己的能力。李天衢既知此人可以重用,遂点了点头,又长声说道:
“方今我朝兼并河东,疆域北扩,而为抵御李嗣源晋军余部,塞外游牧胡骑……乃至契丹兵马,朕正欲下诏,将治下一处藩镇北移,而改设大同军节度使,下辖代北几州疆土。
朕便任命为你藩镇行军司马,辅佐节度使司掌兵略军务,以后捍边有功,加官进爵,当然会许以你功成名就的机会。而在我朝又能有多大的建树,也全看你的本事了……”
“……臣蒙陛下隆恩,自当为我大魏竭诚效力。征讨逆虏,以保边庭宁息!”
刘去非高呼谢恩,实则他心里却也有几分失望。虽说新近前来投奔,刘去非当然也没指望魏朝帝君会直接赐封他做一镇节度使……不过听李天衢的意思,魏朝占领河东,看来也不会保留藩镇,而另行任命节度使。只是划出了代北边陲要地,再将魏朝治下的藩镇治所北迁。
被封为这另设的大同军行军司马,刘去非心想藩镇下辖的州府当然是越多越好……不过转念再一想,河东地界做为后唐的政权中枢,魏朝收录了大批本来效命于河东李家的降臣,而治下各处沙陀族的比例也相对更高……须防备日后有人反覆生乱的可能,自然不能让地方军权过于集中。
刘去非也不会在李天衢面前表露出任何不满,他高声表态,略作思付,便又问道:
“我朝诸镇节度使统掌虎狼之师,皆为当时武名远播的功勋宿将。陛下既然要下诏调任节度移镇大同,而镇守北疆要地……却不知臣将会为哪位节帅帐下行军司马,而辅佐藩镇牙军事务?”
李天衢见说莞尔一笑,旋即悠声回道:
“将司掌大同军藩镇之人,眼下却还并非受旌节、树六纛的一镇节度使。你也无须心急,这一两日内,也自会让你们结识来往,好生亲近,再共同细议移镇大同建节开府事宜……”
……
当日傍晚,晋阳皇城,内朝偏殿……李天衢设下席宴,以专门要管待他麾下功勋宿将中的一对义父子……御酒膳食,还并未上得齐全,李天衢便长叹一声,旋即把盏举向坐在侧首那人,而感慨说道:
“自从当年初会伊始,朕得葛爱卿这等虎臣将才鼎力辅佐,就南征北讨,打下这大片江山,迄今已逾三十载……如今爱卿奏请致仕,朕也自当应允,只是追念过往,想到葛爱卿骁武剽勇的英姿,也难免感叹岁月催人老啊……”
听自家主公感慨喟叹,葛从周倒显得十分从容,他躬身颔首,旋即面露笑意,便回道:
“臣当初因一时意气而投从黄巢,而后方觉陷于贼党,幸蒙陛下招抚,方才得以去邪归正,能得遇明主而尽己所能,如今拜将封侯、功成名就,遂了心中夙愿,已是大称平生,何憾之有?
而归霸、归厚、归弁、霍存等一并投从陛下的袍泽知交,也已相继离世……臣算是多享得几年阳寿,自知年事渐高,这身子已是大不如前,也到了卸甲归田、马放南山的时候。
如今天下虽尚未一统,可我朝将才辈出,也无须臣坐镇一方,再去顶门立户。如果恋栈不去,唯恐年老病弱,倘若卒于任上,而误了军机大事,则臣之罪也……故而臣请愿告老致仕,壮志已酬,也只盼能够安享晚年。”
李天衢默然点了点头,心想似葛从周这种打了大半辈子仗的名将,自己的身体状况,当然还是他自己最为清楚……既然葛从周主动奏请告老致仕,那么他想必也是因为觉察到随着自己年事越高,有很多事也已开始力不从心。
按史载线的话,葛从周便是致仕归隐,而没有像这般时节许多武将那般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卒于任上”,他离世之前几年,便已致仕归隐,以右卫上将军的官阶致仕,而后又被授予太子太师荣职期间,便只是颐养天年,早已不在任上打理军务。
而较之原本的命途轨迹,葛从周从告老归隐,若再想到寿终正寝,截止到目前也已多撑了几年……直至正史线王彦章做为梁国最后的屏障,以六旬高龄力抗后唐大军之时,他便已经逝世八年之久了……
所以葛从周的确认为自己已经老了,而且甘愿归隐放弃眼下掌握的权势……李天衢心中感叹,确实也应该满足他的意愿,还应当尽可能的让这位心腹功臣多享几年清福了……
心中感然念罢,李天衢忽的转头望向居于下首,正襟危坐的谢彦章,继而又道:
“你义父功高德劭,乃我朝开国元勋,而他又对你最为器重,视若亲子……日后扬武军移镇大同,便要由你来继承义父衣钵,而不负他的苦心栽培了……”
第1048章 班师返京、移驾回朝
做为接掌葛从周节度使之位的最合适人选,身着儒服的谢彦章因激动、喜悦、感念……他白皙的脸上也漾起一片酡红,而立刻起身,向李天衢、葛从周拜道:
“是!微臣蒙受重任,必当鞠躬尽瘁,不负陛下所托!义父……若非您赏识栽培,授以军略兵法之道,孩儿又怎会有今日这般境遇?以后接掌要位,孩儿必然不会让义父失望……正是慈乌反哺,也盼以后能时常探望拜谒,以尽孝道!”
李天衢又勉励谢彦章一番,再与葛从周感慨相谈,也以追忆叙旧的话题为主……不过针对河东等地需要进行大幅度调整的军事部署,他这员即将致仕退隐的宿将勋帅,也还是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李天衢斟酌思量。
次日,李天衢便下诏宣旨,享郡王爵禄的葛从周,扬武军虽移镇大同,可是谢彦章任大同军节度使,葛从周也仍保留扬武镇节帅的职务,只是已不必上任,再加封正一品太师衔,于致仕后只管加享俸禄。朝廷也会在汴京赐予一处庄院,以供葛从周安闲养老……
除了扬武军移镇大同之外,李天衢又下旨以幽、蓟、涿等几州之地仍保留卢龙军藩镇。至于节度使之位,则由本来家世便是幽云豪族出身的高行周走马上任。而淄青军节度留后王晏球,则移镇横海军,与卢龙军高行周递相策应,以防备北方异族进犯。
毕竟高行周之父高思继“白马银枪”的名头,也曾让北地契丹闻名色变……而高家本是当地豪族,势倾一方,高行周没有按本来的命途轨迹,也并不曾投靠后唐,反而与河东李家还有旧仇……以他能力与威望,坐镇卢龙,去与李嗣源、契丹双方作对,无疑也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只是收编后唐的降将降兵,又当如何调派……李天衢自知也要多费些心思。因为许多归降的沙陀军将,不像安仁义、米志诚那般早年便南下闯荡,与原本的部族基本上已经没什么联系……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的祖辈、父辈便为李克用效力,所以与河东李家就算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只是因李存勖宠信伶宦之流,打压旧臣派系而让这些武将太过寒心,晋阳朝廷又已覆亡,所以便顺势降从了魏朝。
而这一类人,往往最容易因李嗣源的策反而有所动摇。
不过李天衢还记得与刘审交先前的那番言语,受李嗣源影响的降臣会有,可是人数应该不会很多……该提拔任用的还是要用,也切不可一味的打压彻查,否则会适得其反,倒会激得后唐降臣群体心生抗拒。
大同军谢彦章、卢龙军高行周、横海军王晏球……这三处藩镇都是由魏军将领担任节度使,适当的也有启用一些后唐降从的文臣武将。而李天衢梳理名薄,从中择选些将门子弟,也将南调另做任命。毕竟南面还有诸国并立,对于后唐降军而言,让他们去与李嗣源为敌,或许仍会有些为难……但要是与南方的割据政权开战,也不会有任何心理压力……
……终于到了班师返京的时候,然而临行前夕,李天衢在一众宿卫禁军,乃至几个后唐降臣中地位较高的显要陪同下,赶赴代州雁门县(后称代县,李克用的墓地,位于后世山西省代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地界的滹沱河畔,前往墓陵去祭拜李克用这个故人。
由后唐政权所设的前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懿宗李漼、唐昭宗李晔的宗庙,已由李天衢下旨宣告,与朱邪李氏李国昌、李克用、李存勖爷孙三代划清了界线。而追尊李国昌文景献祖,李克用武皇太祖的庙号、谥号俱被废除……魏朝当然不会承认河东李家继承前朝唐室,以及李存勖改制称帝的法理性。
不过李天衢还是保留了李存勖三代的晋王爵位,也将他的遗骸好生安葬,距离他父亲的陵墓相距不远。亦有专门的人手,负责守墓事宜,杜绝有人会有冒犯破坏陵墓的意图……躬身施礼,祭拜过李克用之后,李天衢凝视向陵前墓碑,忽的有感而发道:
“当年初会之时,翼圣公也不过是把朕看做是撞了天大的运,而侥幸捡漏取下黄巢首级的后生小子……只是当初即便说不上一见如故,起码相谈的也甚是投机。只是您当初与朱温结成死仇,朕却知道要争霸天下,早晚也必定会与你的子嗣势不两立……所以虽然您在世之时,我魏朝与你晋国虽尚未决裂,可是朕步步算计,从一开始,往往便能比你河东李家更快一步。
不过就算没有朕前来覆亡后唐社稷,你河东李家即便能入主中原,称霸一时,到头来也仍要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好歹你尚还在世的子孙当中,如若心诚归顺,朕起码可以确保他们的生计,而让你这一支血脉能延续下去。
不过也的确是朕灭了你爷孙三代打下的江山社稷,又亲手杀了你最器重的骨肉李亚子……如此杀子灭国之恨,九泉之下,翼圣公若是仍对朕挟仇带怨,那也由得了你……”
祭祀过李克用之后,李天衢返至太原晋阳,稍加整顿之后,便移驾启程,由宿卫军旅护送着踏上了返回汴京的路程。
一路无话,直至李天衢御驾仪仗抵至封丘治下,而按正史后晋时节所设立的陈桥驿左近。由王师范等权臣带头,宗室皇亲、文武百官乃至京畿军旅,也早已恭候多时。
眺望北面行来的帝君御驾仪仗,前列身着精良盔甲盔的军士们威严肃杀,诸般幡、幢、旌、氅、纛在风中猎猎作响,御驾龙辇,由排排宿卫仪仗兵马、车仗团团围在当中,有条不紊朝着这边缓驰而来……但见旌旗招展、华盖翩翩、鼓乐喧天,也端的是气势恢宏……众多迎驾的朝官早已摆开了恭候迎驾的队列,此时便立刻迎了上去,齐声呐喊,山呼万岁。
“儿臣恭迎父皇。”
李天衢从御驾龙辇当中走了出来,就见长子李继志、三子李继灵、四子李继贤……乃至先前与后唐帝君李存勖会战过后,魏朝大军杀入河东太原地界时,便已打发先行返回汴京的儿子李继弘一并上前叩首施礼。
而李天衢的目光再一扫,就见年纪较长的李继志、李继弘二人虽然神情恭谦,可是也都如霜打的茄子般提不起什么精神来……三子李继灵对于魏朝嗣君不争不抢,表现的也十分写意从容,只是前来向自己的父皇进礼时,也分毫不敢怠慢……但李天衢的目光又落到了四子李继贤的身上,他先是向李继灵颔首示意,便直接迈步经过李继志、李继弘二人,而来到自己的四子面前,拉起他的小手,便温声问道:
“这段时日父皇御驾亲征,一直领兵在外,而你在汴京内宫,又可曾怠慢了功课?”
第1049章 要吞并那个大国,应该是易如反掌
虽然李嗣源统领晋军余部,宣称继位延续唐国国祚。可是在魏朝群臣看来,本朝大军由帝君御驾亲征,攻占太原,覆亡晋阳朝廷,河东李家所建立的社稷便已经亡了……所以大批朝臣上前迎驾,又连声庆贺李天衢讨灭宿敌,高呼陛下文成武德、英明神武云云……
然而方才帝君李天衢对待他膝下四子的态度,满朝文武、勋卿权贵也都看在眼里。大皇子、二皇子一个优柔寡断,被奸佞宵小蒙骗摆布兀不自知;另一个狂妄自大,怠慢宿将旧臣,也实在太过自以为是。
而他们二人被李天衢好一通教训,已失圣宠,至于三皇子李继灵虽才华出众,却只好风花雪月之道,对嗣君之位表现的十分佛系……看来陛下还是对四皇子最为重视,如果不是意外的话,那么将来由他做魏朝储君,这几乎也已成定局。
李天衢的确也是这么打算的,之前但有闲暇时,他便常对李继贤便时常言传身教,不但要考较他功课是否勤勉,传授这第四子身为国君之道……眼下在朝廷群臣面前这般做派,也是刻意要向众人传达出一个讯号:
国家立储大事,要安天下、安民心,如今基本也已有了定数。不过朕现在可还活得好好的,而且也会亲自盯着四皇子……身为臣子,把精力都放在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