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高歌 >

第494章

盛唐高歌-第494章

小说: 盛唐高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休算是挺“长”派,一直不支持李隆基换太子,但他有自己的政治智慧,只是坚定立场,但绝不跟太子李瑛走近,不像张九龄,把自己当成是太子的老师一样,多方扶持李瑛,还跟武惠妃对着干,被武惠妃视为眼中钉,就是再能干,也只能灰溜溜地离开长安。
 李隆基正在气头上,绝不能跟他对着干,韩休先是肯定李隆基的话,稳住李隆基的情绪,然后再提出自己的主张。
 韩休知道,李隆基说出太子谋反的话,心里已经把太子归到叛逆一类,今晚说是商量这件事,实际是一个通气会,先统一意见,明天朝会时不用那么多人反对,虽说知道说出后面的话不讨喜,有可能惹怒李隆基,但韩休不得不说,原因很简单,要是关健时刻韩休不表明态度,在场的人,没人再敢挺太子。
 没人挺太子,只怕太子李瑛的性命堪忧。
 韩休说话的时候,萧嵩一直在留意李隆基的神色,看到李隆基的神色先缓后紧,就知李隆基对韩休的回答并不满意,当韩休说完,马上反驳道:“还有什么隐情,刀口都举向皇上,这是大不敬之罪,臣提议此事一定要严惩,以敬效尤。”
 萧嵩坐上高位,是背景大于实力,因为“德不配位,才不服人”,没少遭到耿直韩休的冷讽热讽,二人相互看对方不顺眼,仇怨越积越多,以致萧嵩差不多逢“韩休”必反。
 这次政变,皇上的态度已定,萧嵩又与武惠妃交好,明显有利于武惠妃,萧嵩当机立断跟韩休唱了反调。
 韩休皱了皱眉头,有些不太高兴地说:“萧中书,此事非同小可,太子突然发难,调查一下当中是否有隐情难道不应该吗?”
 对于这个萧嵩,韩休有点头痛,明明是庸才,全靠萧家的背景和人脉坐上高位,没有能力小偏偏好大喜功,正事做不好,大事做不了,小事瞎掺和,也不分场地和时间,这个时候还跟自己抬讧。
 萧嵩才能一般,但口才不差,闻言想都不想就说:“无论什么原因,也不能带兵攻打皇宫吧,若是三五个侍卫之间纠缠不清还可以争辩一下,现在呢,太子府的人倾巢而出,攻打丹凤门,几千人马啊,都兵指皇宫了,这个时候韩相还要维护,韩相到底有何居心,倒是让人很疑惑了。”
 “放屁,老夫忠心可昭日月,萧中书不用含沙射影、说话夹骨,有证据就拿出来,即使罢官抄家斩首灭族,绝不皱一下眉头,若是拿不出证据只是信口雌黄,某就是豁了这条老命也要跟你血溅五步。”事关自己的声誉和清白,韩休盯着萧嵩,铁骨铮铮地说。
 韩休能坐上相位,凭的是才干和实力,久居相位积威已久,当韩休气场全发的时候,萧嵩一时不知说些什么。
 看到萧嵩的气势被压,驸马杨洄的眼珠子转了转,很快说道:“韩相和萧中书暂且放下成见,现在讨论的是太子率兵攻打皇宫、意图谋反的事。”
 为了更进一步,得到丈母娘的照顾,杨洄早早表了忠心,还主动监视太子府,收集与太子有关的情报,不夸张地说,这次成功诱骗李瑛率兵进攻皇宫杨洄要给首功,就是杨洄的人发现李瑛在宫中安插的眼线,然后又亲自出马,对杜明贵威逼利诱,让他出面给太子送去武惠勾结左监门卫将军杨光廷密谋造反的假情报,正是杜明贵的话,让太子信以为真,从而掉到武惠妃的陷阱。
 叛乱被镇压,太子都被打下大牢,杨洄也不再掩饰,直接把谋反的罪名落在太子的头上。
 兵部尚书王睃犹豫一下,很快说道:“驸马此言有些武断,据说太子率兵进宫前,宫中有浓烟冒出,太子是高喊杀贼救驾的口号进宫,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内情?”
 杨洄是驸马,也是武惠妃的女婿,站在武惠妃一边是没有疑问的事,只是一开口就把谋反的罪名往李瑛头上扣,也太明显了,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很久没有说话的萧嵩开口道:“王尚书,你作为兵部尚书,不应该说这种话。”
 “哦,?不知萧中书有何高见?”王睃一点也不退让。
 萧嵩振振有词地说:“无论是皇宫还是长安城,都有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就算宫中有变,自有应对之法,没有得到皇上的亲笔旨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进宫,更别说带着大批人马进宫,这不是谋反是什么。”
 几个人一争吵,很快御书房就吵成一片,大致为分两派,以韩休为首的大臣主张彻查此事,先不给着给太子李瑛定罪;以萧嵩、杨洄为首的臣子主张严惩罚太子李瑛的大不敬之重和谋反的罪名,双方各不相让,争了一个面赤眼红。
 大约吵了一刻钟的样子,看到坐在上面的李隆基都面带寒霜了,众人这才静下来。
 当众人静下来时,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响:“冠军候是大唐有名的智者,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可冠军候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表意见,想必心里早有答案,不如听一下冠军候是怎么想的。”
第959章。959 相互算计
 说话的人正是李林甫,此刻他一脸真诚地看郑鹏,眼神中还有邀功的意思,好像在说我给露脸的机会,应该感谢我。
 一瞬间,在场的人都把目光转向郑鹏,不少人眼里还有期望之色,就是李隆基也把说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扭头看着郑鹏。
 御书房里,郑鹏是最低调的存在,但又是最不可忽视的存在,即使是停职其间,也没人敢忽视郑鹏的存在,直到李林甫提醒,众人这才发觉坐在角落里的郑鹏一直没有发表过意见。
 有雄厚的军功作资本,有博陵崔氏作靠山,还有成功解决分家产的先例,众人对郑鹏有很高的期待。
 呢妹,这个李林甫还真是冤魂不散,就像一根搅屎棍,哪哪都有他,自己就想来个隔岸观火,走个过场就收工,就是李林甫这家伙硬逼自己表态。
 这个态不好表,要是赞同萧嵩,传出去有可能让人觉得是公报私仇,毕竟自己跟太子府的过节人尽皆知,要是同意韩休的建议,李隆基生不生气还是二话,武惠妃肯定怨恨自己;要是不表态,又让人说自己是尸位素餐,光拿俸禄不办事。
 郑鹏心里把李林甫骂个体无完肤,怕别人说自己摆架子,嘴上应道:“不瞒诸位,我听到此事是非常震惊,心乱如麻,最近一直忙着修路的事,长安城很多事都不清楚了,今日之事一知半解,一时也不知如何说起,想必皇上心里早有了主意,微臣听皇上的。”
 不管对错,听李隆基的就对了,反正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传出去别人也不好说什么。
 “真不愧是大唐有名的智者”李林甫在一旁补充道:“冠军候的意思是,这算是皇上的家事,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皇上的家事我们这些外臣不好插口,无论皇上怎么处理,都是对的。”
 萧嵩眼前一亮,连忙说道:“冠军候的话说得太好了,这是皇上的家务事,臣等不好掺和。”
 李林甫和萧嵩一开口,众人纷纷附和,就是刚才挺太子的大臣,也纷纷表态理应由皇上自行处置家事,就是韩休也是犹豫了一下,最后也是随了众流。
 李隆基一开始就给整件事定了性,若是小过还可以求求情,现在是李瑛带人进攻皇宫,还攻进了丹凤门,性质完全变了,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是大不敬之罪,谁也救不了李瑛,是杀是留全在李隆基的一念之差,再说大臣内部分裂严重,那些挺太子的大臣也就放弃。
 现在皇上正在火头上,弄不好把自己也栽进去,那就得不偿失。
 李隆基有些赞许地看了郑鹏一眼,然后缓缓地点点头说:“从爱卿都这样认为,朕也不好再说什么,兹事体大,朕还得回去好好思量一番才行。”
 要是外人,李隆基会毫不犹豫叛个凌迟的处决,不过李瑛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也一度是自己最疼爱的人,心头还是有一点犹豫。
 郑鹏有些目瞪口呆,自己只是推搪一下,意思是听李隆基的话,可没有说家事的意思,李林甫那么一歪曲,有种被人摆上台利用的感觉,张张嘴想解释什么,最后还是什么都没说。
 估计就是说也没有作用。
 李林甫这招太损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李隆基不准备放过太子,这个时候说这件事是家事,分明就是要把太子李瑛置于绝境,特别是太子李瑛跟自己还结怨的情况下,要是传出去,自己肯定招人骂,说不定还要记录在史册被世人骂。
 郑鹏心中越想越不甘,眼珠子转了转,很快有了主意:“皇上英明,不过太子是大唐储君,地位非比寻常,一举一动倍受瞩目,若是处置不当,不仅难让人信服,就是连皇上的声誉也要受损,微臣等人不知底细,又是外臣,不好置评。。。。。。”
 听出郑鹏话中有话,李隆基马上追问:“爱卿觉得,何人可置评?”
 郑鹏瞄了一旁暗自窃喜的李林甫一眼,很快说道:“微臣觉得,此事非李待郎莫属,一来李侍郎曾在东宫任职,对太子的行为品行最熟悉,二来李侍郎担任吏部侍郎一职,此职最擅长就是考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侍郎出自大唐宗室,论起辈份还是太子长辈,外臣不好置评的家事,对李侍郎来说并无障碍。”
 这个李林甫想自己做好人,让郑鹏当坏人,郑鹏可不上这个当,李林甫把这个问题怎么踢给自己,自己就怎么把它踢回给李林甫。
 “没错”这时崔源适时开启护犊子的本色,开口附和道:“放在朝野,的确找不到比李侍郎更合适之人,相信李侍郎不会令皇上失望。”
 萧嵩点点头说:“老臣附议,此事由李侍郎评价最合适。”
 李林甫越着爬,萧嵩就越想拆他的台,免得他威胁自己的地位,现在崔源发话,既可以打压李林甫,带能卖崔源一个情,简直不要太爽。
 “李侍郎最合适。”
 “同宗同源,知根知底,就是李侍郎了。”
 “老臣也同意。”
 有人看不习惯李林甫的小人作风,有人给崔源面子,有人跟随众流,纷纷表示附和,李隆基闻言点点头说:“李爱卿,依你之见,这事应如何处理?”
 李林甫心里快把郑鹏恨死了,刚才郑鹏偷看自己时,心时就暗暗叫不好,这件事自己本来摘身事外,可郑鹏这么一弄,一下子就置自己于两难之地,要是说太子的不是,世人会骂自己忘恩负义、背叛旧主;要是替太子说话,肯定又惹武惠妃不快,再说自己这般辛苦经营,不就是为了抱紧武惠妃的大腿吗?
 皇上的态度已经很明确,背后还有武惠妃发力,太子李瑛倒台只是早一些或晚一些的问题,自己一看到郑鹏就来气,想给他设个陷阱,没想到郑鹏不动声色把这个陷阱还给自己,真是自己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此时的李林甫恨不得抽自己几巴。
 肚子悔得肠子都青了,李林甫不敢不应李隆基的话,犹豫一下,最后还是咬着牙、硬着头皮说:“回皇上的话,微臣觉得,错了就是错了,太子居储君之位,理应为天下万民做一个表率,然而太子却做了一个极不好行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受到惩罚。”
 李瑛已经完了,别说重回辉煌,就是能留下一条性命也成了奢侈,太子一倒,无疑是武惠妃和寿王最得益,这时候更应向武惠妃表忠心才行,要是三心二意肯定不讨喜,再说太子“进宫杀贼”的事李林甫也参与其中,还不如一倒就倒到底,为自己加分。
 名声说什么,为郑鹏征地时,早就声名狼藉,多骂几句也损失,李林甫算是豁出去了。
 李隆基闻言,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只是沉思一下,然后挥挥手,示意众人退下,他需要时间一个人独处静思。
 出宫后,跟来的时候一样,郑鹏和崔源坐同一辆马车。
 沉默了一会,郑鹏开口道:“申王倒是洒脱,一开始就说自己是陪皇上的,就坐在哪里不说话,谁也不得罪。”
 崔源点点头说:“皇上不喜欢几位王爷参与朝政,申王这样做倒也合适,再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也不好开口。”
 “大父”郑鹏突然问道:“皇上在对待太子的问题上明显有些犹豫,太子会不会。。。。。。”
 “不会!”崔源斩钉截铁地说:“猫的眼泪落得再多,也改变不了老鼠的命运,皇上若非果敢杀伐,也不会有今日的成就,再说还有武惠妃有背后发力,太子。。。。”
 崔源没有再说话,在右手做了一个割喉的动作。
第960章。960 天牢会面
 “皇上,你有几个时辰没用膳了,先用些点心吧。”武惠妃亲自捧着一个托盘进来,有些心疼地对李隆基说。
 大臣们已经走了大半个时辰,可李隆基还是一个人在御书房独坐,谁也不见,也没有谁敢劝,除了武惠妃。
 李隆基看看天色,柔声地说:“快一更天了,爱妃还没就寝吗?”
 “发生这么大的事,皇上还没睡下,臣妾哪敢先睡。”武惠妃轻轻挨着李隆基坐下,用纤纤玉手拿起一块点心:“皇上,多少用一些吧,龙体为重。”
 李隆基轻轻摇摇头:“朕没有胃口。”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李隆基又是心痛又是揪心,哪里吃得下。
 武惠妃有些迟疑地放下点心,一脸自责地说:“都是臣妾不好,要不是在宫中为一儿烧元宝蜡烛,也不会。。。”
 “此事与爱妃无关,这是逆子的一面之词。”李隆基面若寒霜地说。
 太子李瑛口口声声地说得到急报,说武惠妃在宫中发动政变,看到宫中烽烟四起,情急之下就带兵赶到宫中救驾,这才带兵进攻皇宫,可他又偏偏交不出通风报信的杜若贵,又对勾结丹凤门守将的事语之不详,李隆基对他的话并不采信。
 不成功就说杀贼救驾,要是成功呢,登基大宝?
 光是勾结宫门守将,就是死罪一条,没有自己的亲笔旨令擅自带兵攻打皇宫,又是死罪一条,自认在宫中安插眼线的事还没计。
 看到武惠妃欲言又止的样子,李隆基叹了一口气,柔声地说:“爱妃,这里没外人,有什么话要说的,但说无妨。”
 武惠妃犹豫一下,很快小声地说:“臣妾斗胆,恳请皇上饶太子一命。”
 成大事不仅要有雄心,还要细心,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武惠妃经营多年,身边有不少能人,女婿杨洄和主动投诚的李林甫也出谋划策,自然是环环相扣,杜明贵完成了他的“使命”后,第一时间被自己的人清理,此刻连灰都没留下,就是刑部的顶尖好手也找不到人来对证。
 这一点,武惠妃可以说信心十足。
 “什么?爱妃你为太子求情?”李隆基有些意外地说。
 武惠妃想当皇后,更想让儿子寿王入主太子府,为了此事多次恳求李隆基,李隆基以为武惠妃要求自己重重处罚李瑛,好给寿王腾出位置,怎么也没想到竟然是为了李瑛求情。
 不会犯糊涂了吧。
 武惠妃犹豫一下,很快说道:“皇上,臣妾的确很希望瑁儿能继承大宝,因为他最像皇上,也更能得到天下臣民的认同,可太子是皇上的骨肉,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再说无论早太子还是百姓,对臣妾的误解也颇深,若是太子有事,那误解就更深了,请皇上三思。”
 “爱妃受委屈了”李隆基轻轻拖着武惠妃的手说:“此事虽说是朕的家事,但朕贵为大唐的一国之君,一言一行都关乎到大唐的千秋基业,不能像普通百姓一样只是斥责几句,此事爱妃就不要管了。”
 若是武惠妃只是说些漂亮的话,李隆基肯定认为她居心不良,可武惠妃坦认希望儿子能成为太子,反而显得她坦荡,这也是一位母亲最正常不过的想法。
 “臣妾遵旨。”武惠妃说话的时候,一丝寒芒在眼里闪过。
 李隆基点点头,轻轻挥挥手说:“夜深了,爱妃先去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