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3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总!恭喜你!”兴奋未平,几个稍微老成的工程师已经上前道喜。
“这是我们大家的功劳!”袁龙啸拭去眼角的泪水,重新戴好眼镜道:“现在庆祝有些早,我们随后还要进行空投核爆等一系列试验。现在立刻按照部署采集试验数据,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完整的报告。另外,马上给南京发报……”
帝都皇宫,御书房。
吕蓉拿着电文走到正在与文增瑞对饮的袁世凯身边道:“陛下!0号来电!”
袁世凯举着酒杯的右手轻颤一下,道:“念!”
“。龙啸九天!”
“好!好!好!”袁世凯连说三个好,然后起身道:“马上用专线接通0号,我要亲自跟他们通话!”
“是!”
“等等!”袁世凯走到门口突然停住,他来回快速踱了几步道:“他们现在肯定很忙。先别打电话……,立刻回电:龙啸九天,中华之威、民族之威,十日后,帝都庆功!”
看着这些年越来越内敛地袁世凯露出如此兴奋的神情,文增瑞笑着举杯道:“臣是近水楼台。在这里先与陛下举杯相庆!”
“好!”两人又对饮了一杯后,袁世凯说道:“文相,现在还有一项比龙啸计划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去办!”文增瑞笑道:“陛下放心,帝国新扩张的领土建设和移民计划已经进入最后地筹备阶段,最迟今年夏天便可展开。”
“我说的不是这个……”袁世凯摇摇头喃喃问道:“文相,你跟随我多少年了?”
文增瑞不知皇帝为何有此一问,如实答道:“回陛下,臣从十一岁起就跟随陛下,至今已有五十四年。”
“五十四年了……”呢喃着。袁世凯眼中仿佛有些迷离:“一转眼,我六十一,而你已经六十五,我们都已经从轻狂少年变成了花甲老人……,这些年辛苦你了,我敬你一杯……”
文增瑞端着酒杯,声音有些激动:“能跟随陛下是臣一生之幸……”
袁世凯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道:“文相,作为首相,你觉得现在帝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或者缺少了点什么?”
文增瑞拱手答道:“陛下,。印度洋、太平洋、加勒比海、里海、波斯湾、孟加拉湾也尽在掌握,再加上我国领海,可以毫不避讳的说,日不落帝国乃我中华也……,只要花些时间消化这些领地,世界再无可与我国匹敌之国家!”
袁世凯道:“盛极则转衰,这是天下不变的规律。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英国号称日不落却江河日下。无可匹敌者。往往亡于内患……”
文增瑞以为袁世凯在担心民政,于是劝道:“嬴政暴虐无德而失民心、英国不思进取导致盛极而衰。陛下对外雄才伟略,对内德政广播,如今民心归顺、四方臣服,中华定当雄立万世。这怎是他们所能比拟?”
“雄立万世?”袁世凯淡淡一笑道:“我为帝国打下了这万里江山不假。但是后辈们呢?历朝历代谁能保证百世无昏君?”
“这……”
见文增瑞沉思不语,袁世凯继续说道:“权力是把双刃剑。它在雄才伟略地人手中就是开疆扩土的利器,在懦弱无能的人手中则是一国之大不幸,同样,权力在为民者手中会为万民谋福,而在为私者手中则会成为满足私欲、盘剥百姓的工具。我泱泱中华数千年里又有几个真正大公无私者?凡是人就会有私心,而绝对的权力却会无限的放大这种私心,因此这也就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化的原因。我们无法消除人们的私心,却可以制造一个相对地、有监管的、有限制的权力体系……”
文增瑞已经感觉到了今天的话题,问道:“陛下所说可是民主制度改革之事?”
袁世凯没有直接回答,反问道:“文相可知克伦威尔?”
“两百多年前为英国的英国护国公?”“正是!”袁世凯叹道:“他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至今人们对他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不过他的一生让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将分散的权力集中容易还是集中的权力分散容易?”
文增瑞此刻也放松下来,以一种学术讨论地口吻问道:“这个问题陛下可有结论?”
“我想,克伦威尔地前半生也是带着一种推翻**王权、建立真正议会制度的美好愿望而加入战争的,可惜当他凭着手中兵权得到了相当于国王的绝对权力之后,私心被无限放大,从而抛弃了最初地理想,变成一个军事独裁者……
“我的结论很简单。想要将分散的权力统一,只要用一场革命便可以达成,这也就是我常说地枪杆子里出政权。而得到了政权之后呢?谁又愿意在掌握了绝对权力的情况下让别人来分享?在权力绝对集中的国家里,想要民主无疑是要求掌权地人放弃他们手中的部分权力……你觉得这可能吗?”
“陛下是否已有定夺?”
袁世凯点点头道:“”
文增瑞进言道:“陛下。恕臣直言,各国民主制度臣也曾经详加研究,发现其中弊病并不少。不管这种制度地外衣有多么华丽、口号有多么动听,但是国家权力也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例如美国,其议会是银行家地俱乐部,而总统则是他们的代言人……”
袁世凯点头道:“我也知道想要做到人人公平、绝对民主是不可能地事情。但从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上考虑,即便是相对的民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第3章 风景独好
1920年夏天,经过近一年艰苦的谈判,巴黎和会终于落下帷幕,各国在凡尔赛签订“永久”性和平协议。
由于中国在1917年底直接介入这场战争,使得本来处于劣势的同盟国逐渐得到了优势;同样,由于中国在1919秋年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议,并在两大阵营中斡旋,使得同盟国在国内崩溃的压力下走向了谈判桌。战争结束了,但是这是一个不分胜负的结局,欧洲各国多年来的恩怨并没有解决。相反的,由于数千万人的死伤加上两大阵营内部出现的种种矛盾,宿怨之上又添新仇。英法两国和美国正为输掉这场战争的责任相互指责猜忌,同盟国内部则为分割新得到的殖民地而明争暗斗。世界依然无序,尽管等到了久违的和平,但却更像是一场激烈比赛的中场休息,或者更像是各国为了发动下一次战争而积累力量的暂时蛰伏,而此刻人们的生活和这个世界已经满目疮痍。
在过去六年中,战争夺去了1200万军人和800万平民的生命,而西班牙流感与流感并发症造成了4000万平民和500万军人死亡。全世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消失,其中男性人口减少了5000多万。(1914年世界总人口20亿左右)。除了要承担失去亲人的痛苦,人们还要面对被战争摧毁的家园、忍受物资贫乏的生活。据统计,这次大战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万亿美元(史实数据4万亿),全世界失去了35%的工业设施、40%的资源开采能力、24的熟练技术工人、33%地农村壮劳力,还有近一半的银行家因为向各国提供战争贷款而破产,各国财富蒸发了三分之一以上。各国为了支持战争而发动地工业总动员,更是使得民用工业品减产65%以上——在欧洲,连切面包地餐刀都要几户人家共用一把。
全世界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的时候。全世界在艰难的进行战后重建的时候,有一个地方的风景独好。那就是中华帝国。
由于中国参战较晚。而且一直没有介入欧洲主战场,除了与俄国临时政府指挥的那些毫无斗志的军队打过几场大战役之外,中**队参与的其他战斗基本都有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兵力优势。加上先进的武器和战略战术理念,中国在战争中伤亡总人数仅有40多万,其中阵亡人数不到10万,而这十万英灵却为中国拓展了3000多万平方公里地土地,更是为中国战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其次,战争中积累下来的巨大财富,为中国战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本。战争初期中国以“中立”身份、凭借着“特许通商权”,与交战双方同时进行军火和各种战争物资的交易。大发战争财。尽管协约国开始的时候排斥中国的产品,但是潜艇、坦克、短步枪、迫击炮、青霉素、五日片这些东西却成为各国不得不买的东西,为中国赚回大量外汇。加上袁世凯要求在战时贸易中用一定比例地黄金交易,到1919年,中国已经拥有总值62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额(120亿)的一半以上。在这个时期,由于各国货币都采用黄金本位制的货币政策,因此黄金储备量的激增使得中华币价值暴涨。即便帝国央行多次增加货币发行量,中华币的价值依然扶摇直上。至191年1月,中华币的汇率已经变成:1中华币2。5英镑8。8美元77德国马克53法国法郎。同时。中国从一个负债国一跃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欧洲各国累计欠下中国近30亿中华币地贷款,而这些贷款基本是在中国花掉的,成为中国各大工厂的“应收账款”。
第三,这场战争让中国真正完成了工业化建设,为战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工业基础。由于本土没有受到战火地波及,中国工业不仅没有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反而在参战前地战争订单和参战后的政府采购订单刺激下得到了井喷式发展。战争期间。中国地工业总产值从1914年的106。5亿美元增加至1919年的85。2亿中华币(约合750亿美元),占世界工业总产值(1631亿美元)的46%左右,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中国工业在战争中得到的好处绝不仅仅是赚回大量外汇那么简单,产业结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在战争开始的前两年,中国工业在规模上无法与美国相比。不过全国性的标准化生产发挥了巨大威力。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中华帝国科工部出台了两项重要的举措。
第一项是在全国实行战时多元化工业标准,与世界各国的需求接轨。战前。中国一直实行全国工业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模式,即每个行业从原料加工到终端产品都有一些严格的常规标准,工业原料进入加工企业后不需再做二次加工,使得全国工业变成一个巨大的流水线,而那些标准之外的产品则属于“特种标准产品”,需要报批才能生产。这种工业发展模式一是可以提高整个体系的生产率,二是可以抵御国外工业品对中国工业的冲击。战时,科工部在原有的标准之上,参照各国工业的水平和需求,增加了大量新的标准体系。例如钢铁工业,战前的钢铁标准规格仅有50多个,至1919年增加至200余个。这种标准规模的扩大化一是丰富了中国工业体系,其次是放宽了工业进入门槛,使得大量资本可以更轻松的进入工业领域。
第二项措施是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工业生产率。从1914年至1919年,中国政府在新机器使用和技术管理方面的投入,超过了前20年的总和。例如钢铁工业广泛采用连续轧钢机,生产效率提高40至50倍;建筑业采用了电动工具、水泥搅拌机、传送带等新式机械。同样的建筑施工时间缩短60%以上。六年中,中国制造业中每个工人每个工时的产量提高了32%。整个工业生产率提高了40%。流水线生产模式已经占整个工业的70%。
到1919年,中国钢和生铁产量分别达到6000万吨和4300万吨,比1914年增长了6倍和7。5倍;煤炭产量从战前地2。5亿吨增加到6。5亿吨,增长了2。7倍;石油产量高达2。31亿桶(约为3300万吨),比战前增长了2。2倍;汽车保有量从120万辆增加到1100万辆,增长了9倍以上。
战时大起战后大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无序地高速发展往往容易埋下经济危机地种子。为了应对战后的经济回落和避免产生过大的泡沫,中华帝国政府在战时采取了一种被袁世凯称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对资本市场的调控和引导,让国有资本占据大部分重工业,而轻工业和商业主要由民营资本发展。同时。适当的调节贷款利率,让资本流向中国薄弱的工业领域,避免某些行业过剩投资的现象。
同时,为了保证工业和的高速发展,帝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第12卷 日不落中华 第4章 战后扩军
各种物资价格暴跌是战后经济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些在战争中本土没有遭到破坏、工业急速膨胀的国家,无一不要面对生产能力过剩而造成的工业萎缩问题。据统计,1919年的世界钢铁价格下跌至战时的二十分之一,而煤炭、石油等能源产品的平均价格也下跌至战时的十七分之一(数据出自《战后经济研究》)。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继续发展的措施。
第一项措施是加大政府采购,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军事采购。战后中国控制的土地面积超过4700万平方公里,原有的三军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防御的需要,因此扩军成为必须。其次,由于这场战争不分胜负,凡尔赛条约并没有对于各**队数量做出限制,这为列强的新一轮军备竞赛和下一场战争留下了隐患,同时让中国的扩军成为可能。
1920年夏天,中华帝国最高统帅部公布了最新的军队调动命令和扩军计划。陆军方面,按照统帅部命令将在本土之外建立12个军区,分别为:乌拉尔军区(总部:车里亚宾斯克)、中亚军区(阿克套)、中东军区(科威特城)、西印度洋军区(马达加斯加)、南亚军区(孟加拉)、东南亚军区(雅加达)、澳洲军区(悉尼)、北美军区(阿拉斯加)、东太平洋军区(夏威夷)、加勒比海军区(巴拿马)、南美军区(乔治亚)、西非军区(尼日利亚)。这些军区包括数百个永久性军事基地,而且统帅部还计划在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古巴、奥斯曼、俄国、非洲等地建立数十个海外军事基地,驻扎在这些基地的陆军常备总兵力将达到200至260万左右。
其次。原来本土的西北、东北、西南、蒙古4大军区依然保留,不过都有重大调整:西北军区辖区向西扩展至夷播海(巴尔喀什湖)以东,更名为新疆军区;蒙古军区总部北迁至西贝加尔城(原伊尔库茨克),更名为北方军区;东北军区辖区扩张至外东北,名称保留;西南军区辖区扩展至越南和老挝北部,更名为云贵军区。由于领土地扩张。这四大军区已经不在边境,因此被降级为“二级军区”。以维护地方安定、训练预备役人员为主要职责。每个二级军区常备正规军兵力降至5至8万,预备役和地方部队数量将保持在10至20万之间。作为军中精锐和战时机动部队,帝国近卫陆军的数量将扩充至50万,而且以机械化部队为主。近卫坦克装甲师数量将达到8个。
统帅部在陆军方面的扩军目标是:五年内建成300万左右的常备陆军以及50万左右的占领区“治安军”。十年内训练500至700万一级预备役部队,十五年内训练1000至1500万二级预备役部队。一旦再次爆发全球性战争,中国陆军的动员能力将超过1500万。
海军方面,帝国统帅部拟在全球部署14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地主力大舰队。林雷其中印度洋4支,分别是阿拉伯海舰队(第一基:地科威特港、第二基地:也门亚丁港)、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