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亲军锦衣卫-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王和中伸着脖子道:“圣上的意思是,洪承畴大人带兵去武清,老奴陪着赵大人回京,立刻,马上。”
洪承畴明白了,皇上派王和中来,就等于是押解赵兴回京了。
洪承畴是个忠臣,他也不敢违背皇上的意愿,也只能遵守。
于是,洪承畴询问:“大人带多少兵马回京?”
赵兴看向了王和中。王和中却淡淡道:“圣旨的意思只要赵大人和我一起回京,带多少兵没说。”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赵兴沉思了一阵:“勤王大军已经云集,再多,京师的给养也供应不上。再有兵部公文,让你带兵进驻武清,那么你现在就转兵去,我带智风六百缇骑跟着王公公回京面圣。”
王和中点头:“这样就好,那我们现在就走吧。”
十二月十日,赵兴和王和中带着六百缇骑从正阳门(北京南门)进入北京。
一入北京,赵兴立刻感觉到,整个北京就有一股世界末日的气氛。
敌人十万大军兵临城下,而朝廷里是战是守还在无休无止的争吵,举棋不定。每日北面炮声日夜轰鸣,却总是有败绩传来。今日这里失陷,明日那里丢失。上午传来,什么镇子被建奴屠杀一空,下午又有哪个重镇被建奴杀的鸡犬不留。今日哪个勤王军战败,明日又有勤王军半路哗变。这个说袁崇焕是卖国贼,引建奴入寇,那个说袁督师是忠臣,亲代大军勤王,真真假假的流言满天飞。
负责京师管理的顺天府的官人,只是四处张贴告示,但内容要么空洞无物,要么前后矛盾让人无所适从。
负责治安的五城兵马司被调到了城头守卫去了,锦衣卫的指挥使吓的报病在家不出了,整个京城的治安彻底的崩坏了。流氓地痞四处趁火打劫,滞留京师的流民和城外涌入的难民,更是趁机偷鸡摸狗,让正常的小民一日三惊。
所有的人都人心惶惶的奔走,传播着流言,抢购着各种物资,物价飞涨,而那些粮商家家关门,无数的百姓手托金银,却是粒米难求,这更加剧了京城的混乱。
现在的京城就用一个字形容——乱。
第212章 代理指挥使
赵兴进了城,本想第一时间回家看看娘和小妹,但王和中不允。想先回到自己的衙门看看,了解下情况,王和中还是不允。没办法,只能先让翠艳和秀芬回家,向娘报个平安。让智风带着缇骑归营,然后跟着王和中直接奔到了午门,递上了请见的手本。
王和中拿着手本小跑着进去,不大一会,又小跑着出来:“万岁正在文华殿汇聚群臣议事,让你去集英殿东暖阁等着。
集英殿,现在对赵兴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
走在皇宫里,赵兴看到的是太监稀少了,还都是老小,一个个更是神色凝重脚步匆忙。
王和中看到赵兴的表情,就苦笑解释:“守城兵力不足,不得已,皇上将那些年轻力壮的太监公公们都送到城上去了。虽然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毕竟显得人多势众,气势上能强些。”
整个北京城墙合计二十八里,就京营驻扎在北京内的八万禁军站在城墙上,根本都站不满,但你弄一群阴柔的太监上去,难道是准备用扭扭捏捏的兰花指恶心死建奴吗。不过从这一点上看,崇祯是真的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站在集英殿外没有多久,一群太监扛着肩與将崇祯急匆匆的抬了过来,赵兴看到崇祯,双眼乌青,颧骨凸出,原本合身的龙袍,现在显得空荡荡的大。
下了肩與看到赵兴,崇祯铁青着脸对赵兴道:“进来。”然后脚步不停的直接进了东暖阁。
赵兴跟进来刚要下跪,崇祯直接一句:“免礼。”然后对着赵兴低声的道:“建奴入寇,不幸被你和毛帅言中。”从一句毛帅,就足可看出,他对袁崇焕已经心生恨意。然后再低声咬牙切齿道:“群臣误朕,全该杀。”
对于崇祯的这种推卸责任,赵兴只能苦笑:“毛帅预警,没有人搭理,自己直接递给你的预警的折子,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你全部置之不理。群臣误你,但你不是更是自误吗?”但这时候赵兴不敢也没必要和他掰扯这事。于是紧张的询问:“皇上急匆匆召臣单人入京,不知道臣能做什么?”
这时候也不是闹虚的时候,就是要单刀直入。时间急迫,局势危险,不抓紧,说不定皇太极就要在这东暖阁和崇祯喝茶啦。
“军事上,朕已经派人请孙师傅进京,恢复他兵部尚书职务,主持攻守大事。”
赵兴悄悄的松了口气,孙师傅是指孙承宗,他是天启的帝师,崇祯的借光老师,勇于任事,最主要的是能任事。对于军事更是熟悉无比,曾经两度督师辽东,如果他能主持军务,那这场京师保卫战就没有问题了。历史上,也正是拿下袁崇焕,换上了孙承宗,才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让皇太极除了抢掠了无数物资人口后,没有实现他的野望而铩羽而归。
对于孙师傅进京,赵兴赞了声好,结果崇祯再次敲了桌子:“可恨王在晋竟然还拉着一群人极力反对。可恨,可恨,可恨。”
连说三个可恨,足见崇祯已经对大臣们愤怒到了极点了。
王在晋当然反对了,因为当初就是孙承宗坏了他辽东督师的官位,让他失去了这个肥缺,他要不逢孙必反才怪了。至于国家兴亡,哪里有自己快意恩仇重要?
“扯皮三日,朕告诉他们,如果不请孙师傅进京也可以,就让他们出城御敌去,结果他们既没有办法,也胆小怕死,才不得不在朕的乾纲独断下,同意了朕的意见。”说这话的时候,就流露出一股快意,是战胜了文臣的快意。
赵兴低声说一句:“正所谓千人论事,一人定音。大事,皇上当断就必须断,要是让他们这么扯下去,天都会塌的。”
然后耐心的开始灌输:“绝对的民主,不是治世良方,反倒是一味毒药,想当年,西方强大的罗马帝国,也就是咱们说的大秦,就是被绝对的民主给弄垮的。当然,绝对的集权也不行,一个国家是不能用一个人的好恶来治理的,那死的更快。只有折中的民主集中制度,才是真正的长久办法。其实,当年的仁宗皇帝发明的这个内阁制度,就是一种变相的民主集中制。但自从东林得势之后,开始将这种制度,在争夺皇权的时候,开始向没有节制的所谓民主发展了。”
崇祯仰天长叹一声:“是啊,现在为一件小事,就要讨论争论无休无止,结果什么也做不成,什么也做不了,这可怎么得了,这个,必须要制止。”
“皇上睿智,只要这个制度调整的好,就又会出现一个大明的“仁宣之治”,啊,应该叫崇祯之兴。”
崇祯满意这句话,“那是以后的事,现在你的任务就是,立刻稳定京师内部,筹措钱粮,平息物价和民心的同时,给城外陆续到达的勤王兵发放钱粮,以增强士气。”
这么一大堆的事,没一个是小事,全部关乎钱粮,而赵兴现在真的是两袖清风一钱不名,哪里有钱粮。
赵兴闻听,当时大惑不解:“皇上,臣在山西解运七百万两入京,这才不过四个月,怎么就没啦?”
崇祯小脸微红,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王和中赶紧解围:“七百万足额解入国库,其中按照规矩上缴了内帑以应付不足,剩下的五百万中,给了辽西袁督师三百万。”
崇祯就轻轻的一敲桌子,恨恨的一声:“该死。”
他说的该死不是自己也不是户部官员,更不是赵兴,而说的袁崇焕。这时候,可见袁崇焕在崇祯的心中恨意多浓。现在,不管真假通敌,也不管让建奴杀到城下的大罪如何,就是一个崇祯对他的戾气怨恨,袁崇焕不死都不可能了。
“还有给了奢安之乱的张慎言一百万,那都欠了两年的了。”
“那不是还有一百万吗。”赵兴询问。
“江南洪涝,给了五十万救灾。”赵兴不由低吼:“放屁。”然后看向尴尬的王和中:“王公公,我说的不是你。”
王和中了然的苦笑:“我知道,但各个官员异口同声,不给不行啊。”
小冰河期的气候异常,造成西北大旱,但江南不但没有灾情反倒大熟,结果对西北的霉烂这群官员视而不见,却去巧立名目对江南进行赈济,这是什么世道啊。
“还有五十万,皇上又拿出五十万,给了京营。”
崇祯接口:“得亏了这百万给了京营,老国公全部投入到驻防京城的十万将士的武器补给,军队的训练上了,要不然,后果真不堪设想啊。”
七百万,就江南的张慎言奢安平叛,和这一笔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照这么看,这个大明真的是个无底洞,自己再能划拉钱,也都打了水漂啊,可惜自己的辛辛苦苦却便宜了那帮混蛋,赵兴真的有些气馁。
“朕知道你为难,但你要体谅朕更难,现在,朕能唯一放心的就是咱们家的人啦。”
这话,让赵兴有些感动,于是故意夸大的抹了把眼睛。
“好了,现在骆养性称病了。现在,朕封你天下锦衣卫权(代替的意思)指挥使,署理堂上事(就是依旧是镇抚司镇抚)好好的办好差事。”然后恨恨的道:“骆养性那个软蛋,就让他一直病着吧。”
现在,从现在开始,崇祯的性格变了,不再是你那个精明的一下铲除阉党,坚决信任大臣的崇祯了。正如历史上那样,崇祯在第一次皇太极入寇京畿之后,性格走向了多疑偏激了,而其表现是,恢复了锦衣卫,再派太监各地监军了。
当然,赵兴也知道,这是自己不在他身边才不被崇祯怀疑,如果在这以前,自己总在崇祯身边,估计自己也讨不到好。
要不说,距离产生美呢。
第213章 新官上任
赵兴出了宫门,扭头再看巍峨的午门,心中又有了一种感觉,那午门变得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
这次,赵兴又接受了一个必须用钱粮解决,但又没有得到一分钱粮的差事。现在的崇祯,似乎已经习惯了和赵兴玩空手套白狼的把戏了,这种习惯,不好。
但皇上的习惯你还就得捏鼻子听着,一点反驳的余地都没有,跺跺脚,在心中狠狠的骂一句“这该死的封建社会。”之后,就感觉舒服多了,这aq精神胜利法,真好。
不能回家,因为皇上说了:“辛苦爱卿了,先来个三过家门而不入吧,先把朕交代的任务完成了,朕给你放大假。”
所以,这也是皇上对赵兴的安排。皇上的安排你也得捏着鼻子听着,一点反驳的余地都没有。
你还就再想娘,再想小妹,你也不能悄悄的溜回去,这是非常时期,赵兴要敢悄悄的溜回去,他在这两年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基础,转眼就会崩塌。现在自己还嫩啊,自己必须借助这段机会,继续扩大自己的根基,直到有一天,他能和崇祯说不的时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蹿下跳熬到头啊。
赵兴没有回自己的镇抚司,而是直接来到了锦衣卫衙门。这次,他不再低调了谦恭了,他就是要堂皇的坐在骆养性的位置上,让所有的人知道,自己坐在了这个位置上底气十足,而且不打算再挪窝了。
锦衣卫指挥使衙门,第一时间就接到了皇上的圣旨,面对堂皇高坐的新的‘权’,不,其实已经是新的指挥使大人,大小的官员都恭敬的跪拜,然后听取新上司的训话。
这必须听,也必须记住,因为这关乎自己的位置。站位,还有未来的风向,马虎不得。
这时候接到通知一脸喜色的朱晨光和郭广生也急匆匆的赶来,他们面见赵兴真的有种别样的感情。
赵兴不在,北镇府司在朱晨光和郭广生的主持之下,尽量的低调做事,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反倒让人感觉到可有可无。
面对站满一堂的锦衣卫要员,赵兴瞄了一眼众多属下,然后对心情忐忑的原先的那群官员道:“得皇上信任,在骆大人告病期间,本官代理锦衣卫指挥使职务。非常时期,我也不做什么人事调整,也没那必要。只要大家各安其位,做事勤勉,我不吝惜上报皇上给予嘉奖。但若是敷衍了事无所作为,我也有撤职问罪的权利,大家听清楚了吗?”
诸位一听赵兴不是一上来就拿了大家,而是观察以后结果,当时就放宽了心。赵兴的为人处事方式大家也是知道的,他也不是那种故意拿捏人的人。大家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那么他就一定不找你的麻烦。
所以听赵兴询问,立刻一起躬身应诺,尤其是那五个原先的千户,原本就和赵兴有些关系,这时候答应的更是大声。
赵兴很满意自己的处理,看来自己上位人心浮动是不会出现了。
“现在京城内外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吧。但大家不要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看着是建奴兵临城下气势汹汹,但大家更应该看到,他们已经陷入到了我们大明四面包围之中。往日,我们去打他,他可以游刃有余的背靠他们的白山黑水,给咱们来个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让我们拿他们没办法。但现在好了,他自己钻了进来了,这就是兔子自己往萝卜锅里跳,人自己找死,咱们就只好成全他了。”
被赵兴说的如此轻松,原本一个个还心忧战事的属下们,也就轻松了一些,气氛也就变得好了起来。
“但大家要要知道,要想炖了外面皇太极那只兔子,我们的锅必须硬,我们的火必须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保住京师。怎么保住京师,就必须外有精兵,内里人心安定,如此才能众志成城。”
大家深以为然,不过心中也担心,话是这么说,也绝对有道理,但怎么实现精兵在外,民心稳定在内呢?这是一个挠头的问题。
赵兴站起来,习惯性的走下堂阶,背着手开始在大堂上一面踱步,一面说。大家的目光就追随着他的身影移动。
赵兴很享受这种被万众瞩目的感觉,这样也能让众人将自己当做中心。
“解决这个问题,很好办,将勤王的各地将士的钱粮发放了,不要让将士们饿着肚子和建奴死战。粮足才能兵精。而内呢,谣言不兴,物价不涨,粮食充沛,百姓自然心安。”
还是那句话,道理是这个道理,但你看看外面,都乱成了什么样了,怎么解决?尤其是拿什么解决?
“这就是今日皇上召本官回来,交代给咱们锦衣卫的任务。”
所有的人都一起伸长了脖子,同知李必成有些激动,站出来道:“大人得圣上信任,将这么大的担子交给了我们,但卑职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关键之关键,还是钱粮。不知道皇上能调拨给咱们锦衣卫多少钱粮?”
赵兴微微一笑:“没有,什么都没有,这些钱粮,都需要我们锦衣卫自行解决。”
一听这话,当时满堂大哗,这是怎么话说?没有钱粮怎么解决问题,而要锦衣卫自行解决,这两个月骆养性怕的在家躲着,锦衣卫都不能运转了,没办法解决。
而即便锦衣卫衙门里的小金库有钱,但那些钱看着不少,不过面对皇上的要求,连杯水车薪都不算。
当然,赵兴也不能上来就动大家的福利,那样就第一时间惹恼这京城内上万的锦衣卫系统兄弟,真的是得不偿失。
郭广生替赵兴担心:“据说太仓有粮,但太仓设在通州,即便有粮,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