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铁幕1925 >

第124章

铁幕1925-第124章

小说: 铁幕1925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群口若悬河说了很多话,意思无非是想表明,国民政府是国民政府,冯玉祥是冯玉祥,两者不能等同。他虽刻意贬低冯玉祥,有落井下石之嫌,但一些话并非没有道理。

    吴安平若有所思道:“张兄消息真可谓灵通。西北军投诚之事,我们都还未对外公布,在总参议口中,竟是十足肯定了。”

    张群笑着回道:“这事虽还未见报,但市井坊间都已传开,要是我还不能确定真伪,那这总参议之职,只怕回头就要被蒋总司令拿掉了。”

    吴安平整理一下思绪,开口道:“张兄话中的道理,我是极赞同的。当前确实需要一个统一的政府,哪怕仅仅只是名义上的。相对于北洋把持的北京政府,南方的国民政府无疑是一支更为进步的力量,我自然愿共襄盛举,讨伐北洋,使民国重归统一,但有些事却不能不说在前面。”

    张群振奋精神道:“请讲”

    吴安平目光炯炯地说道:“国民政府的做法我很理解。无非是合纵联合,先消灭北洋诸系军阀,完成国家名义上的统一,然后再掉过头来,消除割据地方的实力派。”见张群欲辩解,他摇头道:“你无需否认这本就是国民政府应该做的事,无可厚非。”

    张群默然。

    “届时,以西北的实力,必然会是最大的实力派。虽然如此,但我个人并无意与中央对抗。正如刚才所说,消除割据势力,完成实质统一,是国家政府应该做也必须要做的事。但是,西北之事又并非这般简单就能解决。与四川、湖南、广西不同,西北除政府及军队外,还有自己的政党,而且更关键的是,这里施行的是完全不同的制度。现在即便是我,也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必遭反噬。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能不预先考虑。”

    吴安平的话有些危言耸听。其实,正是因为有时空引擎支撑,西北才能独成一体,日趋繁荣,而时空引擎就掌握在他手里,因此根本不可能遭到反噬。这样说,其实是为将来张目,而且还不必强硬,只要将陇东集团收归己有,那谁也接不下西北这摊子事。

    张群在陕西停留一段时间,已经对西北施行的制度及政策有了一些了解。他当然知道吴安平是故意难为,但这话却没说错。

    谁要想把解放军士兵的军饷降到八或十块银元,估计根本不用吴安平下令,几十万愤怒的解放军就会自发出动,将制定这项政策的上下一干人等撕个粉碎;还有那粮食保障、医疗保障、义务教育等各项制度,如果吴安平不再掏腰包,那任何一个单项的腰包,国民政府都不可能掏得起。

    “还有一事。”吴安平继续道:“民国上下,估计没几个不知道我是坚决反苏的,而国民政府现在实行的三大政策,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我对‘联共’及‘扶助农工’并无意见,但‘联俄’却与我的立场相悖,这一点如何调和?”

    张群疑惑道:“吴总司令为何执意反苏呢?”

    吴安平冷笑道:“只要对着我们的地图看上一眼,就该知道俄国对中国的伤害有多大。苏联是俄国的继承者,虽自居正义,其实却不改帝国主义本色,不但不将此前俄国割走的土地归还我国,还一直挑唆外蒙、新疆闹分裂,这样的苏联,难道张总参议会拥护?”

    张群讪讪道:“那自然不会。”

    他又问道:“既然反苏,为何不**?要知英、美、法、日等国,都忧心中国或遭**赤化,难道西北对此就不担心?”

    吴安平瞥了张群一眼,见他有些强自镇定,便回应道:“道理很简单。国民党、**,哦,还有新民党,乃至其他党派,无论在何种场合,只要是对外界表述,都要在自己的党派前加两个字——中国。为什么?因为无论我们的思想有多不一致,其实都是中国这条根上的芽,这棵树上的果,我们是血脉相连兄弟姐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如今的中国,外辱已在,难道我们这些挂着‘中国’两字的‘某某某’政党,不应该齐心抵御外辱,还要继续阋于墙吗?你说列强忧心中国遭**‘赤化’,这或许不假,但列强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中国着想,只是唯恐其在中国的利益遭到损害,而这些所谓的利益恰恰是通过损害中国得来的。”

    “这些握有霸权的国家,绝不会因为你是国民党,或是**,就高看你一眼,因为在他们眼中,无论你居于何种政治派别,身上都贴有同样的标签,他们会以嘲弄、施舍、怜悯、调侃的口吻说:‘瞧,这个中国猴子’张兄,你在日本留过学,当有一番见识,我说的有没有差?”

    张群沉着脸回道:“确实如此。”尽管他对吴安平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引用于政党斗争,有些不以为然,但作为这时代的中国人,他对国家积弱及遭列强侵略的事实,同样感到痛心疾首,尤其因为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使他的感触比一般人其实更深。

    “所以,我反对苏联,但不反对中国**。虽然现在**受苏联影响太深,与其说是中国**,还不如说是苏共中国支部,但这只因为其成立时间太短,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道路。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助其早日**,而不该任其倒向苏联。一个新事物出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天生正确,就成熟,不说别的,当初孙先生犯过的错误就同样不少,否则哪来的‘护法运动’,哪来的‘北伐’。”

    “对**,我说不上赞成,也说不上反对。我相信,任何一种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都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如果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有生命力,在不断壮大,那我们就该问问为什么,而不该简单粗暴地将其铲除。因为思想是无论如何也铲除不干净的,而每一种能生存并壮大的思想,必然有其现实意义。”

    “单纯的反对、抵抗乃至视而不见,都不是最好的应对办法。相反,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向对方学习,吸收其优点,以成为自己同样具备的优点。所谓‘全盘西化’,无论立意是否正确,说明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孙先生一生**,不能说毫无成就,但为何只有在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之后,始有北伐之席卷全国的声势,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吴安平啰啰嗦嗦又说半天,张群简直没有插话的余地。不是张群口齿不利,而是吴安平所说都只从大处着眼,根本让他无从辩驳。当前无论国民党左派与右派的分歧,还是国共两党间的纷争,都是从小处着手,大方向始终一致,无非反帝、反封建,这牵扯到政党理论的主旨,他再能言善辩,也总不能先朝自己开上一枪,以证明对方的谬误。

    谈了几个小时,差不多都是吴安平在说,张群在听,蒋百里在观察。天知道吴安平哪来这么多道理,竟能滔滔不绝说上几个小时。这也让张群有些讶异,他从没见过这种类型的领袖,或者说是大权力者。

    中午的午宴很丰盛,吴安平绝不曾怠慢这位特使。但张群需要整理思绪,并向南昌的蒋介石做一下汇报,所以原本定好的下午参观之事,只能留待明日再进行。不过,张群此来不过是预作接触,国民政府如真决定要与西北联合,双方还需要更为正式也更为繁琐的协商及谈判,并不急在一时。

    “我就是说再多,南边那些人也是听不进去,何必呢?”蒋百里问道。

    吴安平长长舒了一口气,笑道:“还是有用的。不管他们能不能听进去,最起码我要摆明自己的立场。同样有句老话说得”

    蒋百里突然接道:“勿谓言之不预”

    吴安平点点头道:“就是这句话,勿谓言之不预”。。。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百七十二章 会面

    

    第一百七十二章会面

    第二天,在蒋百里的陪同下,张群参观了西北电力、西北石油、北风重工、民族航空等一系列公司工厂,并驱车到长庆桥重工业区,感受了一下26式坦克、前锋战机生产车间及钢铁厂、锻钢厂紧张热烈的生产气氛。在坦克及飞机制造车间,他都神情复杂地问了同一个问题:“这真是我们中国自己生产的?”没有人回答,因为技术工人脸上自豪的笑容已是最明确的答案。

    吴安平没有陪张群一同前往,倒不是他自恃身份,而是阎锡山派出的谈判使团,正好这时到了西峰。虽然不用他亲自出面商谈,但接见一下还是很有必要。似有意安排又似无意,张群恰逢其会与阎锡山的使团碰了面,不知当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反正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没有多好看。

    张群参观的工厂很多,但重点及关键的生产环节,是不会让他看到的。虽然这个军事留学生,不见得就懂工业技术,但为防万一,吴安平还是留了一手。例如转炉炼钢的过程,这个即便不懂工业炼钢,只要留心,对懂行的人学学嘴,很可能就会造成技术扩散。吴安平可不想看到列强的钢铁产量,陡增几倍甚至十几倍。

    下午三时,满腹心事的张群向吴安平告辞,说是要回南昌向蒋介石汇报此行经过。吴安平满口挽留,却没有相送。不是他不懂礼节,而是冯玉祥及西北军高层,经一路颠簸,这时正好由银川抵达西峰,没说的,他必须亲自出面迎接。而张群,在吴安平的告罪声中,也得知了这一消息。

    此时,梁冠英第十师、张翼城新十六师已进入绥远,与晋军完成了包头防务的交接。附近本蠢蠢欲动的奉军,虽对阎锡山此举破口大骂,却因北伐之事,并不敢在这时再树强敌,张学良压制下部属动手的言论,向仍停留天津的张作霖做了请示,张作霖为表明善意,遂命令奉军全线退出了绥远。

    奉系派出的第二拨特使,不知怎地,竟在茫茫戈壁迷失了道路,一时半会是难以进入甘肃了。不过幸好,西北战事一停,解放军第八师徐老刀部奉命重新开放潼关通行,一直被堵在那里的奉军第一拨特使,终于获准进入陕西,很快便能与吴安平会面,试探一下解放军对奉系及河南的看法了。

    余铁鹏日后不再驻防榆林,而是将移驻银川。为此,第三军下属的尚纪元**师将由固原北上,至银川与余铁鹏的第三师汇合,而固原、海原、同心的防务,将由黄日新的警备师接管,充作西峰北部屏障。左纯庵的第一师即刻也由同心南下,重回环县及西峰,待另有新师完成编制,才开赴西安,接管整个陕西及甘南的防务,并将余大成、安柄朝两人换回。

    第三师派往绥远,与西北军李鸣钟、蒋鸿遇部交接的暂时只有两个团,其中一个是步兵团,另一个则是坦克突击团。不过余铁鹏倒是把第三师的运载车辆,拨给其中的步兵团一部分,使其也成为了全机械的机动团,比起突击团的行军速度,也差不到哪里。

    李鸣钟、蒋鸿遇已与解放军两个团完成驻地交接,按约定,士兵就留在原地接受整编及新训练,两人则带西北军军官一路南下,同样奔西峰而来,目下已行至固原。

    眼下随冯玉祥一起抵达西峰的人很多,除张之江、宋哲元、鹿仲麟、张自忠、邓宝珊、石敬亭、石友三、韩复渠、刘汝明、郑大章、门致中、方振武、董振堂等将领外,还有刘伯坚、邓晓平、刘志丹、安子文等二百余位**员。这还不是全部,还有马鸿宾、马鸿逵、马腾蛟、马步芳等人,以及已沦为俘虏的几十位苏联顾问及飞行员。

    不过,除冯玉祥、邓晓平这两人,因不同原因让吴安平尤为重视外,还有一人他同样必须小心接待,怠慢不得。这人便是有“当代草圣”之称的国民党左派元老、中央执行委员——于右任。

    说起来,如果算上先加入解放军的孙良诚、张维玺、梁冠英、赵席聘、杨虎城、李虎臣、卫定一、郭靖宇等人,再算上早到西峰的孙连仲、吉鸿昌、冯治安等第六路军的将领,及在路上的李鸣钟、蒋鸿遇等人,吴安平可说已将西北军的著名战将一网打尽,只不过早死了一个刘郁芬,或许交战中还死了一些后来才有名气的旅团级军官。

    说幸运也不尽然,应该是和解放军的超强火力有关系。一般火力强,死伤的将领应该更多,但正因为解放军火力超强,使西北军摒弃了以往那种挥舞大刀赤膊上阵的作战习惯,才使高级军官得到了另类的保全。这既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幸运。

    西峰北大街一带,今天突然戒备森严,全副武装的解放军士兵封锁了附近的交通,和声和气地请要经过的百姓及车辆一律绕行。本来吴安平是不惯搞这种场面的,但是又民众围拥,反而不便。

    其实已有民众猜测,今天解放军如此反常,是不是要迎接什么大人物,但凭他们怎也猜不到会是在等冯玉祥等到来。不是没人想到,而是一般人有个想法,降将要来,哪用得着总司令亲自出迎?

    街道两旁,岗哨林立,气氛庄严,附近挂满了解放军黑底红龙的团龙军旗。龙头峥嵘,龙口朝外,在盘绕身躯的上下左右四面,各露出一只嶙峋巨爪,以不同的势子屈伸,似乎想要抓住什么。冯玉祥等此来西峰,毕竟不是什么友好访问,否则倒是可以贴些红红绿绿的标语,或安排罗素研带的文工团代替军乐队欢迎一番。

    突然,不远处有发动机的轰隆声传了过来,随即一支车队在视野中出现。

    领头的两辆是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军车,满载着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士兵;由第三辆至第九辆,则是德国奔驰公司今年新生产的g1型越野车,虽然与十几年后出现的吉普相比,远称不上真正的军用越野车,但吴安平还是购买了一些,暂时充当师团级军官的座驾;由第十辆开始又是福特军车,足有四十多辆,上面也载满了人。

    此次冯玉祥等西北军高层到西峰来,是由李章陪同的。

    他的第四师分为两部,一部带着两万西北军返回兰州,一部带着两万西北军跟在后面,将一起到西峰来。还有大约四万多西北军,一部分留在固原整编,另一部分留在银川和绥远,由余铁鹏的第三师负责整编。李章到西峰后,可能停留几日,便会率部返回兰州,河肃军、西疆军如何操作,还需要他统筹安排,以将效用发挥到极限。

    吴安平正有些神思不属,蒋百里突然拉了他袖子一下。他抬眼一看,车队已驶进北大街,便回头朝蒋百里一笑,迈开大步当先迎了上去。

    街道两旁的解放军战士,一个个红光满面,黑色军服笔挺,雪亮的军刺炫目耀眼。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新兵,三个月前还是自耕农、佃户、饥民或苦力,但如今已顺利完成了到战士的转变。三个月的军事训练,身体虽苦不堪言,但心灵却如在天堂,友爱、尊严、纪律、技能、使命,一个新世界已展现在他们面前。

    跟在吴安平身后的,除了蒋百里、杨虎城、孙良诚等军方代表,还有不少或身穿长袍马褂、或西装革履、或一身学生制服的欢迎者。这些欢迎者中,既有陇东集团的关岭东、徐复郭等人,也有一些如天成公司梁文山、钱舒华之类的所谓西峰新名流,和一些如张丰阜、马长山之类的市政要人,剩下的便是在西峰的国共党员和孙连仲、吉鸿昌等人。

    走到大街正中,吴安平便站定不动。蒋百里立在他一侧稍后,杨虎城、孙良诚、关岭东、徐复郭等更稍后些,再往后其他人便各成一个团体,泾渭分明。这些团体也各有亲疏远近,比如梁文山、钱舒华自然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