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476章

海上升明帝-第476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论是文安之还是朱大典,他们的划省都还是以几大山脉的分水岭为主,比起以江河为界,在山区,以一些大山做为界线,其实更合理些。
  毕竟河流两岸往往百姓生活习惯文化等都是一样的,而那些大山两面,因山高不通,往往就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习惯,甚至不同音也可能不同种。
  朱以海看着沙盘。
  文安之的两辽并一辽,核心是考虑山区、和西辽河平原的蒙古部落,他们实际占据着这些地方,而且这里也向来是汉族统治的薄弱之处,故而牢牢抓住辽西走廊和下辽河平原及辽东半岛。
  朱大典则认为,大明必须发展辽东,下辽河平原是重心,但也不能忽略其它地方,否则时间一久,难以保障安全。所以干脆以辽河为界,分设辽东辽西两省,两省各以平原地带为根基,再带动周边的山区一起发展。
  同时,辽东以东有渤海省,在辽西以西则又有承德省,这两个省可以是少量驻军移民屯垦,主要安置蒙古诸旗,实行直辖和土司并行政策,也是做为缓冲。
  两位阁老的方略,各有不同。
  文安之这种更接近传统做法,也是最节约成本,最快能见效的,甚至可能也是最容易让蒙古、女真等接受的方案。
  朱大典这种,成本高,而且可能会激发现在两辽等地那些蒙古、女真人的不满。
  建虏入关后,辽西之地,也就沿海几十里这条走廊是设县立府,在其北面的松岭、努鲁儿虎山之间,还设了一个卓索图盟,安置喀喇沁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翼旗,以及察哈尔左右翼旗等在此,又有满洲八旗佐领等。
  努鲁儿虎山以北,则是喀尔喀、敖汉、翁牛特、巴林、克思克腾、奈曼、扎鲁特、阿鲁科尔沁诸部组成的昭乌达盟。
  西辽河平原,以及更北的松嫩平原,是科尔沁、郭尔罗斯诸部各旗组成的哲里木盟。
  文安之的分省,明显是有汉蒙分治的意思。而朱大典则是把蒙满全都纳入大明直接控制,或是半羁縻的状态。
  朱以海考虑了一会,其实心中更倾向于朱大典的这个方案。
  现在放弃倒是容易,但以后可能就成隐患。
  大明以前对蒙古,要么就是打,要么就是拒,反正就是敌国外国,建虏虽然立国没多少年,但一路打过来的,打跑了林丹汗,拉拢征服了蒙古右翼诸部,设立的盟旗制度其实挺先进的。
  这是在蒙古成吉思汗设立的万户制,和蒙古习惯的会盟制基础上设立的,是有很大基础条件的,结合清八旗制度,建立一套盟旗制度。
  既是笼络各部,也是分化控制。
  定制于皇太极,成熟于多尔衮,发展为六处会盟,也就是内札萨克蒙古六盟。
  蒙古的万户部,是一种很不错的军事组织制度,以百户、千户、万户这样的层级结构,可以快速凝聚和分散游牧部落的家庭组织,还不会怎么影响日常单独的游牧生活。
  蒙古人游牧最大特点就是独立地放养畜群,特别是马群,如果畜群相距太近或是畜群太大,都会增加相互间竞争,从而导致畜群数量、质量下降等。
  而如果规模较小,相对孤立的部落,又容易受到其它部落的攻击,这也是草原上部落之间经常交战的原因。
  所以围绕着草场,部落间总是矛盾不断,后来成吉思汗时建立百户千户万户制度,推行的是疯狂的对外扩张的模式,通过征服其它地区,获得更多的草场。
  到了明末的时候,蒙古早就已经分裂倒退,以族姓为代表的部落制度,重新占据了统治地位,内部斗争和分裂加重。
  差不多就是蒙古失去了中原集权,回到了部落割据时代。
  后来建州女真对蒙古右翼分化拉拢,逐个击破,科尔沁部土谢汗表示顺从后,皇太极趁势派大臣与科尔沁十旗会盟,议定和颁布了有关出征、驿递及审案等方面的事务,这是清廷主导下的正式会盟,这次会盟还规定了会盟时间、地点及职责等。
  随着后来建州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越来越多漠南蒙古各部归附满清,他们对蒙古的控制也加强。
  到了后面,满清对蒙古诸部进行迁移、打散等方式,把一些大部落迁分成许多小部落,甚至由几个不同部落的小部落组成一个旗,然后再由不同部落的旗,组成一个盟。
  入关前,定下三处会盟,每三年一次,入关后,又增加三处,形成六盟。
  每次会盟派大臣主持,而各盟、旗,都由清廷册封盟长、旗长札萨克等,又实行联姻制度,宣扬满蒙一体。
  满清的这个盟旗制度推行的很顺利,关键一是会盟有蒙古传统的基础,二来是满清保障了蒙古部落王公贵族们的利益,特别是通过上层的联姻,让蒙古也成功进入了统治阶级。
  而其旗的编制本身,也适合蒙古部落的游牧特点。
  在明末清初,蒙古内战不斗,特别是林丹汗意图武力强行征服诸部,恢复蒙古大汗中央集权的那一套方式,引的诸部不满,而夹在明清战争中,蒙古诸部也大受损失,最终被女真半打半拉的招抚,也是理所当然了。
  相比起以前明朝简单的给归附的蒙古、女真部落设卫,满清的这种盟旗制度明显要先进一些,干涉管理更深,影响力控制力也自然更强。
  盟旗制度与西南土司制度,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是按照各地不同传统因地制宜而制订的统治制度。
  “首辅若是担忧蒙古、女真部落不肯归附,那么先礼后兵,先打后抚,招抚后将他们适当的拆分重组,迁地安置,置都护府,定期会盟。下设都督府,划界游牧,朝廷委蒙古王公们为都护、都督,同时朝廷派长史、司马等去任职,负责协助比丁、户口登记、诉讼裁决、进贡、互市、驿递等事务。”
  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比如说承德、大宁、平泉、赤峰、察罕等地,朝廷设立屯镇,甚至建立省城、府城、县城等,沿交通要道或是主要的河谷,建立一条驿路,沿驿路不仅设立驿馆递铺,还要建立军堡兵站,移汉民屯垦放牧等。
  就跟以前大明对云贵地区的统治开发一样,册封土司,但同时设立驿路,沿驿路设卫所驻军,移民安置。
  只要能打通一条路,维持这条交通线,那么也就能够初步把整个地区都给控制起来。
  这条线,由一个个节点组成,这节点可以不断的扩增。连点成线,以后还能再开枝散叶,建立新的支线。
  “告诉张国维,既然拿下了辽沈,那就一鼓作气,继续出击,先把辽河平原扫平,然后周边山区,还可以向上游的东西辽河地区进军,那些不肯归附的蒙古、女真,都可以扫平。”
  “那些愿意归附的,既要适当安抚,也要顺势拆分重编成都护、都督府,朝廷还在那些地方,择一些要地,设立军堡屯镇等。”
  皇帝最终还是选择了朱大典的方案,辽东、辽西、渤海、承德、宣化、绥远,关外六省。


第749章 入主禁禁城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
  桂花飘香的时候,皇帝朱以海在北洋舰队的护送下,乘坐北京号风帆战列舰登陆天津,金吾、千牛、内四卫等护卫下往前北京。
  九九重阳节这天,皇帝抵京入城。
  北京城收复半年多,太子北巡,经过一番维修后,这座都城再焕光彩。
  北上的驻军,还有随迁来的家眷,以及之前两省裁撤安置的兵马,扫聚安抚的流民百姓,让这里又恢复了几分元气。
  甚至就连京城和京郊的几大城镇,也都有许多精明的商人在光复后第一时间北上。
  朱以海从天津登陆后,来北京的沿途,大沽到天津的直沽,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都恢复运输,很是热闹,天津往南的运河则冷清的多。之前鞑子还在北京时,这大运河基本上就断了。
  尤其是明军登莱,然后鞑子运河官还把黄河给挖改道了,彻底的让大运河在山东中断。
  此时明军收复关内,还都北京,大量物资钱粮甚至人员,都是通过海运登抵大沽,甚至直接船开进天津。
  从这换漕船直抵通州,大量物资先在通州入仓储藏,然后再分发北京,通过大通河再源源不断输入北京。
  惠通河水量充足,甚至大量民船也可以经此往返北京通州之间。
  运河两岸,很热闹,甚至可以说是自崇祯末以来,最热闹的半年了。不过朱以海特意到运河两岸内陆点的县乡巡视了一番,发现这些地方可就冷清多了。
  鞑子在京几年,对京津地区的祸害很深,跑马圈地,逼民投充,甚至追捕逃人,加上形势日坏,于是对京畿百姓变本加厉的搜刮,竭泽而渔的后果就是京畿日渐凋敝。
  而当他们逃跑的时候,更是毫不留情的进行了最后的搜刮的破坏,能带走的一切都带走了,带不走的全都破坏,从钱粮到牲畜再到人口,统统带走,不走的就屠杀一空。
  城池、村镇全都放火烧掉,甚至井都填掉,桥都毁了,连大通河他们都故意沉船破坏。
  土国宝、马国柱等收复北京后,太子代天子北巡,四位阁老大臣随从辅助,各路兵马、各种物资往北调拔,但现在也只能是优先恢复北京、天津、通州,尤其是运河一线。
  至于其它地方,也只能是徐徐恢复。
  京畿之地,曾经遍地皇庄皇店,到处都是勋戚大臣豪强们的庄园等,但现在,这里被彻底的重新洗牌了。
  元明两朝北京都曾是百万人口,通惠河终点积水潭,也是北京最繁华最大的商业区之一,酒楼商铺林立、勾栏瓦肆鳞次栉比,歌舞杂耍引人驻足。
  京津运河两岸,无数粮仓作坊。
  整个运河上的漕丁纤夫等甚至多达百万之众。
  运丁、水手、纤夫、脚夫、浅夫、泉夫、商人,甚至妓女、小偷,无数人依靠漕运,依靠运河而生。
  如今京津也是以运河最先恢复生机。
  好在大明现在以海运为主,而且经营登莱数年,在那里储备了许多物资钱粮,由东京港海运天津港,然后再运往天津、通州、北京,甚至有接力转运仓储,不用从南边沿几千里大运河北上。
  这样只需要较少的成本重新疏浚京津段运河,运力大增,也为京津的重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朱以海到大明后,还是头一次到北京。
  第一眼印象,觉得很破,甚至很土。
  没有那种后世故宫紫禁城的大气,甚至连后世修的大同城,或是保留的西安城墙都不如。
  残破。
  虽经过大半年的维修,但有皇帝旨意在,能用就行的要求,所以官员们也都是奉旨行事。
  原来北京外城外的那些成片的居民棚户区,鞑子走时就放了火,烧的基本差不多了,贫民的窝棚,还有那几条沿街商铺,还有一些城外的作坊,全都烧了。
  太子来后,便干脆让人把城墙外的这些过去因人口增多而扩建的棚户区给彻底的清理掉了,反正现在也没这么多人了。
  清理整平后,也让北京外城墙重新显清晰显露。
  护城河疏浚,城墙城门简单修葺。
  四九城里也着过火,大多毁坏,也干脆进行了一番清理,扩建乱搭的,都干脆拆除清理干净。
  到处一通拆除清理后,这北京城破虽然仍然灰头土脸的,可却整齐多了。
  各部堂衙门派了先头部队来京,也是各自进驻接收自己衙门,并自己动手恢复整理等。
  在中秋节的时候,北京城里,朝廷各衙已经开始正式开衙办事了,皇帝重阳节后到,已经是来的晚了。
  京师虽遭鞑子破坏,但底子还在,大明迁都虽然有些急,可威望在这,各地商帮争相赶来。
  太子主持下,对整个北京内外城重新规划了一下,居民区、住宅区、还有各衙门办公区,又有作坊区、商业区。
  在原有格局上,进行了一番调整。
  甚至城外拆除的那些空地上,也已经开始提前做规划部署。
  这些规划好的地,招商承建,建好后出售或出租,由于采取与承建商合作的模式,建好后,把一些地皮或是房屋商铺等给承建商,允许他们出售或出租或自用等,进展的挺顺利。
  反正朱以海进城的时候,几条主干道已经修好,甚至比以前还要整齐大气些。
  而城头上架设的大炮,肃立的戎装禁军,也让人很有安全感。
  皇宫紫禁城经过了简单的修整,虽说是简单,但不论是太子还是阁老们都没敢大意,再经费有限,也得抠一些到这里来。
  虽没全面大修,但也不会出现到处荒草,甚至屋顶漏,房屋破损这些情况。
  红墙也都漆了一遍,屋顶的瓦也都检查,破损的都更换了,连梁柱也都重新上了漆。
  表面看来,还是非常光鲜的。
  不过里面陈设就显得有些简单了,但凡值点钱的东西,都被鞑子带走了。
  朱以海并不太在意这些,他甚至都没怎么发现到这点。
  太子向他请罪,他才注意到,只是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都是些装饰之物,不打紧,先办好正事。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把京津恢复的这么好,太子这趟差事办的非常出色,朕很满意。”朱以海拍了拍弘甲的肩膀,表示嘉奖。
  朱以海在南京紫禁城住了一段时间,北京紫禁城基本上就是以南京紫禁城为蓝本建造的,总体格局基本一致。
  “相比起东京蓬莱宫,这里可宽敞多了。”
  朱以海在登州的蓬莱宫也住了小三年,但那里原本仅是一个小衙门临时改造的,他照样也不觉得就不行。
  “要说鞑子还挺讲究,这到处放火破坏,反倒是对紫禁城手下留情,居然没烧?”
  他觉得可能是鞑子还心存幻想,想着将来再回来吧。又或许,反正好东西都抢走了,这宫殿也就没烧。
  但不管怎么说,这紫禁城基本保存完好,这带不走的宫殿,仍然还是很值钱的。
  想当初北京原是朱棣做燕王时的封地,靖难之役后,有大臣奏称,说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朱棣于是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为顺天府,称行在。同时开始迁发百姓以充实北京,从各地强迁流民、江南富户、山西商人等。
  永乐四年,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派员奔赴各地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运往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十一年。
  为了采伐那些珍贵的楠木,一千人进山,出山只剩五百。而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艰辛。
  谨身殿,也就是嘉靖时改名建极殿的那块最大丹陛石,在北京西南房山开采,运送时由数万名劳工一起运送,不但特意开辟一条运输道路,而且每隔一里还挖一口井,选到寒冬腊月极冷天气时,从井里汲水把路泼成冰道,用了二十八天,才送到宫里。
  而皇宫专用的金砖,更是在江南苏州烧制,贡砖在山东临清烧制。
  直到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才建成,完成的北京皇宫比南京皇宫要大一些。
  新建成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按周礼·考工记里的理想都城形制所建。
  大明十六帝,有十四帝在北京紫禁城居住。
  不过永乐十八年宫殿刚完工,次年就发生大火,把前三殿焚毁,二十年后,才重建了前三殿和乾清宫,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
  到百年后嘉靖时,禁紫城又发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等又全部被焚毁,花了四年,才全部重建完工。新完成三大殿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