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4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百年后嘉靖时,禁紫城又发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等又全部被焚毁,花了四年,才全部重建完工。新完成三大殿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但到四十年后,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再次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到天启七年才完工。
这些大殿多次失火,每次重建都耗费巨大,主要就是所用的材料比较特殊,比如说梁柱等多用金丝楠木,还要那些年份久又粗大甚至笔直的楠木,其它石料也都很珍贵。
甚至砖瓦,那都是特制。
就连用的漆,也不是一般的。
更别说工艺这块,也都是最顶级的,哪怕就是金丝楠木做的柱子,也还要进行缠麻,具体工艺是先在柱子上刷一道稀底子油,然后捉缝灰再扫荡灰,再披麻,再压麻灰,再中灰,再细灰,还要磨细钻生。
就连麻,也要在前期梳麻,梳顺了再用,一道批麻工序,又还要有头浆、粘麻等十几道工序。
所以一座宫殿修起来,成本太高。
鞑子要是走时放把火,朱以海估计可能这辈子都住不上新宫殿了,现在他们虽搬走了能带走的物价,但这些宫殿廊柱红墙琉璃瓦金砖,哪一样都是花了大价钱的。
不光是花了很多工钱,而且也耗了很多工时,现在要找齐那么多老匠人,都不容易。
朱以海拿过紫禁城的图纸,做出安排。
他自己居住内三殿之首的乾清宫,总理处就设在乾清门外,这里两边还分别设立侍卫值房、内奏事房、南书房、上书房、御茶房、御药房等。
乾清宫后面的交泰殿,也是重要节日时皇后在这里接见命妇等场所,同时也是皇帝存放二十五玺的储印之所。
最后的坤宁宫,是皇后寝宫,而如今皇后位空缺。
“太子就居慈庆宫。”
慈庆宫在前三殿的东面,在仁寿宫的南面,红墙绿瓦,称为南三所,内有四宫,奉宸宫,勋勤宫,承华宫、昭俭宫。
慈庆宫过徽音门往南,是文华殿,以及内阁所在的文渊阁。
慈庆宫历来就是明朝太子居住之所,位于皇宫外朝区的东侧,相对独立的一块区域,明代时这里旁边还有御马监、掌印秉笔直房、元辉殿等。
乾清门便是皇宫内外朝的界线,门内便是皇帝及后宫嫔妃们居住区域,皇帝住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两侧还有东西六宫,十二座宫殿,另外还有太后居住的慈宁宫、仁寿宫等。
最北便是玄武门。
前朝后寝,就后寝区其实也是很大的,就算东西六宫,这十二座宫殿,那也都是一个宫殿群,也分前殿后寝,前殿是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又有东西配殿各三间,还有耳房各数间。
一个宫殿可以居住一位妃子,配殿还能再居住地位低些的嫔、贵人等。
基本上妃嫔都能有一座自己的宫殿,嫔以下的,也起码能在妃嫔们的宫殿有自己的配殿或耳房的,用不着打通铺的。
朱以海给九妃九嫔都各钦点分了一座宫殿,其它品级低的昭仪婕妤美人,甚至是常在答应这些,就由如今负责后宫事务的陈皇贵妃和阮贵妃去安排。
朱以海给陈皇贵妃安排到慈宁宫,给阮贵妃安排到了仁寿宫,反正也没太后太妃。
乾清宫西面的养心殿,就相当于皇帝的次卧了,虽然养心殿不如后三殿之首的乾清宫,但仍是有十八座建筑的宫殿群,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可以集办公、起居、会客、宴饮为一体,最南侧还有库房,库房北侧有御膳房。
相比起乾清宫功能单一,在这里居住明显还反而要舒适些。
废后张氏被朱以海留在了蓬莱宫中休养哮疾,其它妃嫔们都来了。
“总理处设在乾清门外,总理大臣与侍读、侍讲学士们轮值,若有事朕也方便马上知晓。”
内阁则仍在文渊阁。
文渊阁就在午门内东侧,算是前朝最前面了,也方便内阁大臣们与外面沟通联系。
皇帝平时要召见大臣,则选在奉天门西侧的武英殿,东侧的文华殿,朱以海留给太子弘甲,他若召见东宫官属,或是外臣,可在文华殿。
“陛下,皇城侍卫、京畿禁军,如何安排,还请陛下降旨。”
朱以海想了想,“设内外九门提督,五城兵马司等各司其职……”
第750章 九门提督
紫禁城外朝熙和门以西,武英殿。
皇帝在正殿召见大臣,此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汉白玉石栏,甬路直通武英门。
东西配翼分别是凝道殿和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六十三间。
这里还设有待诏,左边是章词待诏,右边是擅书画待诏。
李自成进北京后,便在武英殿办理军务,兵败山海关退回北京后,仓促举行的称帝典礼也是在武英殿举行的,他撤离北京时还曾下令火烧皇宫,武英殿幸免于难。
清军入关,多尔衮也是在武英殿摄政理事,顺治由沈阳迁都北京后,开始也住在武英殿。
如今还于旧都的大明绍天皇帝,也在武英殿正式召见群臣议事。
武英殿在外朝前面,方便大臣出入,这里总体保存的也都还很完备,李自成、多尔衮、顺治都曾入住,所以经过几次修葺。
“京城卫戍、守备以及宫中宿卫事关重要,请陛下钦定制度。”
今天的武英殿廷议,规格较高,正式迁都北京后的第一次廷议,三品以上在京文武职事官都到了,还有一些紧要职位的,四五品的也来了,济济一堂,满殿紫绯。
绍天帝起兵以来,各种制度与以前多有不同,随着皇帝下旨设国史馆,开始修前十六帝的这二百多年历史,已经开始有人称绍天以前叫前明了,现在是后明时代,虽然这不是官方的正式称呼,但已经渐渐成了普遍认识。
如今的绍天朝,犹如东汉光武中兴,各方面都与以前不同。
京城皇宫的卫戍宿卫,自然更是重中之重,之前在南京、东京,也都还比较临时,有些制度还不完备,但现在必须得更加正规。
大明以前有京营三大营,实行卫所班军制度,又有亲军诸卫等宿卫。
朱以海之前跟文安之等也简单透露过京城卫戍制度有要所更替的。
这种事情,没有哪个大臣敢轻易越俎代庖。
以前明朝禁卫系统大抵就是亲军、京军、班军,而如果更早的王朝,又各有不同。
秦汉以后,国家军队主力集中于禁军,西汉禁军分两部份,直接保卫皇帝的驻扎在长安城南的未央宫,称南军。南军又分两部份,皇帝贴身侍卫,都是军官,由郎中令统领,称郎卫。与皇帝关系不是太紧密的,守卫皇宫的巡查警戒的武装,称卫士,由卫尉统领,另一部份禁军卫戍京师及周边地区,为首都警卫部队,称北军,由中尉统领。
南军随侍皇帝,出警入跸,北军还承担战略机动部队角色,征伐四方。
汉文冰寒时设置卫将军统领南北两军,仅次于三公,高于九卿,是禁军总管。到了武帝时,增强禁军力量,南军里增加了羽林军、期门军,北军里增加了中垒、屯骑等八部,由八校尉统领。
秦汉以来,历朝都非常重视京畿的禁卫部队,唐朝时有南北禁军,宋代禁军遍及天下,号称八十万,又分三衙,互相制约。
明代则分亲军、京军和班军等。
朱以海就是靠马上起家的,虽然起兵之初鲁王的身份对他非常有帮助,但最后能成功的还是靠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御营部队,外驱逐鞑虏,内威服军头。
各朝的禁军都精锐,如果控制不好,就会被左右朝政,甚至如唐代宦官专政,太监们就是凭借着掌握了北衙禁军,达到了能够废立皇帝的涛天权势。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依靠北周的侍卫亲兵力量,黄袍加身而建立北宋。他将北宋禁军分置三衙,统领数十万主力,三衙各有都指挥使等长官,却往往不常设,且各衙互不干涉,以防止禁军将领操控军权、专断朝政。
大明太祖立国以后,禁卫系统也是比较复杂的,亲军是皇帝的警卫武力,有二十六卫之多,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锦衣卫了。
在明后期甚至扩充至数万甚至十余万人。
京军则是首都卫戍部队,主要有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合称京军三大营,班军则是每年从地方各都司轮番抽调到京宿卫的部队。
朱以海的绍天朝,现在基本上分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常备主力部队御营诸镇,一是地方巡防警备营各营,还辅以屯镇、团练、保甲丁等预备役民兵等。
主力的御营,也还分为几个部份,比如京营三镇,分驻三京。
又有亲勋翊武内四卫,以及千牛侍卫、学军等。
如今还都北京,将结束原来的流动的临时性。
如何设立一套缜密的京城卫戍制度,很迫切。
大臣们也各给了一些建议。
最终还是要皇帝决定,而皇帝开口先重申,宦官不得领兵,也不得监军,先把宦官排除了京城卫戍体系。
朱以海把京城的戍卫系统,分成了三大块。
北京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除内外城是南北叠加,其宫城皇城和内城,是大环套小环的。
宫城四门,内城九门,外城原有七门,后增添了两个便门,所以外城也有九门。
“分别设置内外九门提督,负责守卫内外九门。外九门提督,守卫京师外城九门,以及京师外围南面安全。内九门提督,守卫京师内九城门,以及京师外围东西两面安全。
内外九门提督各领一万五千人,御营标准一镇兵额,步骑炮工辅皆配。”
内外九门提督统领的这两镇人马,正式番号为羽林军左右卫。
而在内外城又另设金吾左右卫,金吾左右卫各辖左右街使和五城兵马司,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城市内的治安管理,同时担负城管、消防这样的职责,掌京城日夜巡查警戒,还承担一部份皇帝出行护驾的职责。
这个权力还是比较大的,主管京城日夜巡警,同时随行护驾。
左金吾卫掌外城巡警,右金吾卫掌内城巡警,内外城各街道,设立金吾街铺,里面是固定当班值守的金吾铺兵,他们归内外五城兵马司管。
还有内外城左右街使,他们统领的则是巡警骑兵,负责日夜巡逻街道,若遇警事,迅速集结出动。
羽林卫在白塔山设置五门信炮,信炮主要用于京城暴乱、敌情、火灾、爆炸等情况的通知,若白塔发炮,则设置在内外九门的信炮亦齐鸣,驻防羽林卫闻炮声后,就要立即分区集合待命,等待皇帝指示。
而京师内外城还有另一套钟鼓楼信号系统,这套系统则由金吾卫管理,城内的一般警讯,金吾卫通过钟鼓楼的旗鼓与各街铺等联系指挥。
至于皇城和宫城的侍卫警戒,朱以海则是由千牛卫和内四卫负责,千牛卫分左右卫,轮流交替宿卫皇城、宫城,负责执守宫门以及护驾左右。
千牛卫侍从左右卫,还守卫京城外围北面。
而内四卫也是护驾左右,宿卫宫禁,负责皇室安全。
另外还有御前侍卫处,为皇帝御前侍卫武官,俗称的大内高手,带刀侍卫。
另设旗手处,负责执掌御驾所用的金鼓、旗帜,充当仪仗。
侍卫处和旗手处数量都不多,各两营千人。
内四卫则是十营共五千。
羽林军、金吾军、千牛军各两卫,但各军互不统属,同时军下两卫也是互不统属。
内四卫也是分成四卫,互不统属的。
这些部队加起来约五万来人,禁卫三军六卫,实际每卫只有御营一镇的一半左右,但级别与御营一镇提督同级。
在京畿地区,同时也还驻有京营一镇,另御营三镇,这四镇每镇一万五,分驻蓟州、昌平、涿州、通州,处京城外围四面。
这些禁卫部队,大体分为南北衙禁军,京城的北衙禁军十卫,外围的南衙禁军四镇,总共约十二万左右。
搞的这么复杂,当然还是为了安全。
皇帝先排除了太监领军、监军。
朱以海并没有放弃禁军的控制权,北衙十卫提督,南衙四镇提督,加上侍卫处提督、旗手处提督,总共十六个提督,全都直接听令于朱以海,内阁、兵部、五军都督府、总理处都不能直接调动这些将领兵马。
这些兵马之外的军队,兵部掌兵符握调兵权,五军都督府分掌统兵权,皇帝是发兵、选将权。
各省地方上,总督巡抚和省营提督掌省巡防警备营、屯镇,御营提督掌御营军。
但京畿的这十二万人马,皇帝直接掌握。
这各路人马,职责各不同。
羽林军主要是守卫城墙、城门,以及城外,金吾卫主要是负责城内治安、警戒等。
千牛卫是负责皇宫宿卫为主。
内四卫是侍从侍卫、随驾为主。
各部互不编属的情况下,就算成为一镇提督,但想因此兵变造反,或者说借此左右朝政,几乎不可能。
外围的四镇,既可守卫京城外围,特别是北面长城一线,同时还能对京城的这些北衙禁军形成威慑牵制,万一真有人作乱,也能第一时间回师京城平乱。
所有这些部队,大约十二万人,全都由皇帝直接指挥,朱以海相当于京畿卫戍部队总司令。
锦衣卫、东厂这些不再承担宿卫、侍从这些亲军职能,而是只专注于情报、监察这块了。
第751章 兵变
铺开宣纸,朱以海蘸墨提笔,开始钦拟五军都督府各府左右都督,以及北衙新设的十卫提督,并南衙八镇提督,以及侍卫处、旗手处提督,一共是二十位提督。
原本南衙设四镇,戍卫京师四面,后来朱以海考虑了下,干脆每镇再一分为二,采用八千人的小镇。
“靖国公骠骑大将军王相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吴国公辅国大将军吴凯为后军都督府左都督,
荆国公辅国大将军张名扬为前军都督府左都督,
兴国公骠骑大将军李赤心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
陈国公辅国大将军郑继武为左军都督府左都督
……
朱以海一笔笔写下一个个名字。
从王相到吴凯,再到张名扬都是元从勋臣,李赤心郑继武也是从龙极早,功勋极著。
皇帝接着又写下阮进、郑遵谦、刘穆、刘孔昭、张鹏翼五个名字,也都是功勋大将,拜为五军都督府的右都督。
南北衙禁军二十个提督,亦都是心腹元从,杨伯兴、王鸣谦、阮骏、马万年、秦拱明、张名甲、王忠源、张晋爵、张大彪、陈鹏、张全、吴胜、王猛等。
王之仁和张名振这两武勋之首,则一个是内阁次辅一个是内阁协办大学士。
十都督,二十提督名字钦定。
兵部尚书沈犹龙又请皇帝把御营诸镇钦选上调空下的缺补上,朱以海直接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本子,红皮小本本。
这是他穿越以来,一直随身携带的两个本子之一,红黑两本,红本记功,黑本记过。
红本上排名越前,自然也是从龙越早的,每个名字后面,都还有一些记录,都是他们立功后皇帝一笔笔记上的。
朱以海直接当着一众大臣面,在那里翻看了会,然后从里面挑选了一些补上了御营各镇提督、副提督、总兵的缺。
大臣们看皇帝钦点的这些名字,心中都有数。
甚至有几位大臣,对那小红本也不陌生,他们经常能看到皇帝的那两个小红本,虽然不知道有时皇帝在上面写什么,翻看什么,但他们知道,这两个小本本绝对是极其重要。
皇帝用人,虽然说各色都用,但在忠诚和能力这两项上,其实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