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474章

海上升明帝-第474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双城总管府,元、朝的边境线,就是双城总管府,双城总管府的最南界,为铁岭卫。
  “元末时,红巾军北伐,其中关铎一支攻大都不下,便进军辽东,破辽阳,然后又攻入朝鲜,还破了朝鲜都城,不过最终因为远征后勤不济,为高丽大将李成桂所败。”文安之讲道。
  朱以海是知道这个事情的,当年关铎和潘诚率军四万北伐,最后一路打到朝鲜,攻破高丽王都西京平壤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拿下南京呢。
  二十七岁的李成梁在此战中崭露头角,以两千精兵先截断了红巾军后路,断其粮饷,然后诱红巾军出城作战,最后高丽大军杀到,红巾军大败。
  李成桂就是出生于双城总管府铁岭的一个高丽地方豪强之家,李成桂是踩着红巾军成名的。
  甚至高丽王朝,还趁着红巾军把元朝在辽东大败元军,而趁势就把空虚的鸭绿江下游的全部土地都夺取了,后来李成桂率军杀回王京,把高丽国王给推翻,自己篡位称帝。
  并趁机将鸭绿江上游的女真和长白山女真征服,把版图扩张到了长白山。
  而中原也由朱元璋一统。
  李成桂夺取北境后,向大明上书请求修好。
  朱元璋此时才发现,元朝在朝鲜北部的直辖领土,也就是原高丽长城以北,以及东南的双城总管府,全被李成桂趁机占了。
  朱元璋于是打算重置铁岭卫。
  此事引的李成桂巨大反应,立即挥兵数万北上,准备不惜跟大明一战。
  后来朱元璋为了全力收复云南,最终选择保留铁岭卫,但北迁到鸭绿江以北,设立在辽宁。
  一直到了朱棣继位后,招抚东北女真各部,设立奴儿干都司,此时朝鲜已经越过长城边境,把长城外直到鸭绿江、图们江的北地,侵占许久了,他们甚至攻灭了在此地的女真各部的据点。
  面对这个情况,朱棣没有再发兵南征,而是承认了既定事实,和朝廷约定以鸭绿江为界,北属大明南属朝鲜。
  这段历史,朝鲜史载太宗赐土。
  太宗自然就是明太宗朱棣,只是后来嘉靖把朱棣改尊为成祖。朝鲜人对这段历史,意思是太宗仁厚,把这块地赏赐给了我们。
  这也是他们占据的法理依据,太宗皇帝赏赐给我们的,你们大明总没理由再要回去。
  后来明宣德年间,朝鲜世宗又发动猪婆江战役,将图们江一带的女真人据点悉数攻破,和明朝正式划江而治,也从此确定了明朝边界线。
  不过当初朱棣为了监视朝鲜,特意在鸭绿江北和图们江北,设立了建州三卫,本意是防止朝廷人得寸进尺,却没料到为大明埋下隐患,最终建州女真坐大,居然入关中原。
  可以说,当年红巾军北伐,重创了元朝在辽东的兵马,尤其是把高丽北境的元军打没了,这让高丽后来捡了个漏,趁机把边境线往北推,不仅夺回双城,还一直推到了鸭绿江和图们江南岸。
  这个新边境线,从此维持了二百多年。
  此后朝鲜李氏,还经常招江北的女真人南下,不管是女真还是其它什么族,只要南来,就视为子民。
  只不过其东北的咸镜道,本就都是高原山地,偏僻穷困,还偏偏当年李成桂晚年因宠爱幼子,结果导致宫廷政变,世子杀了几个兄弟,逼李成桂退位。李成桂后来找到机会,跑到老家双城铁岭,在那里对抗儿子。
  最终李成桂还是被迫回到了王京,但从此咸镜道就不受待见,朝鲜龙兴之地的百姓,就算考科举中了,这官都当不大,处处受歧视。至于说咸镜道的女真人,就更受歧视。
  所以那里的居民,不论是朝鲜人还是女真人,对朝鲜国王和朝廷都没什么忠诚可言。
  当年日本入侵,以及后来满清征朝鲜,咸镜道的百姓,居然还积极充当带路党,甚至起兵响应。
  当然,事后也被清算。
  现在大明招抚了江北的女真人,又是授官赐爵,又是互市贸易,江南的女真人羡慕啊,许多倍受歧视的朝鲜人一样羡慕。
  如今一个个纷纷上书,说高丽长城以北之地,向来是中原直辖疆域,请求回归大明。
  连原双城总管府地上的一些朝鲜豪强,居然也上书请求朝廷收回双城,还请朝廷重新把铁岭卫迁移回来。
  要是朝廷真把铁岭卫迁回,那可是在平壤东南的二百来里处,位于龙兴江的上游,在咸镜道与江原道边界,意味着东朝鲜湾基本上就都在明控制了。
  而西段以高丽长城为界,那意味着从鸭绿江口,直到东边的永江湾龙兴江口,这条线以北,大约占了朝鲜国土五分之一,就不复所有。
  朱以海看了看地图。
  嗯,确实很大一块领土。
  此时明朝边境,其实大抵就是后来的边境线,只是中间的长白山不是以天池为界,整个天池都是明朝所有,这段的边境线在更南面一些。
  两边基本就是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的,只是源头上有些差别,后世的更吃亏一些。
  “你们认为?”
  朱以海问。
  文安之想了想,“当年太祖将铁岭卫北迁,后来成祖赐地,二百多年来,边境线也基本上稳定,现在就算高丽长城以北的女真想内附,朝廷也不大好出手。”
  首辅也有几分舍不得这么大一块领土。
  但现在大明跟朝鲜关系又好,所以也不好出手。
  现在的边境线,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明初时,主要精力是征讨北元,和收复云南等,无意跟朝鲜开战。
  后来朱棣承认既定事实,也是与朝鲜开启了二百多年的边境安稳,甚至大明和朝鲜的宗藩关系极好,大明还为朝鲜撑腰,援朝抗倭。
  都二百多年了,关系又这么好,再来争,确实不好说出口。
  “那这事就暂不理睬。”
  朱以海的回答也有意思,不回应北境朝鲜人的请求,是不回应而不是拒绝,这里终究还是留了一点余地。
  他们要闹由他们闹,朝廷不鼓励也不反对。
  “在鸭绿江和图们江北岸多开些边市,允许江南岸的这些朝鲜北境人过来互市贸易。”
  只作生意,不为其它。
  也不给他们授官赐爵,也不接受内附,但先做买卖,加强联系,搞好关系嘛。
  ……
  海参崴。
  这个天然良港,此时跟摩阔崴一样,也是个小渔村。
  因为有之前的良好接触,王朝相他们在摩阔崴一炮而红,在那里与各部首领们交易火热,赵士俊和五祁便带着两条船来到海参崴。
  附近野人女真纷纷赶来。
  王祁拿他那铁钩左手敲打着原木做成的大桌子,对桌上各部带来的各色皮毛还左挑右拣的。
  人参鹿茸貂皮东珠,各色皮毛,随便一样运回中原,在东京南京苏杭等地,那都是宝贝,能卖出极高价格。
  但是在这里,却便宜的很。
  一杆鸟铳,在宁波出厂都不到两块银元,可在这里,能换上等人参,这人参运回东京,起码值百块银元,这可就是五十倍差价。
  茶叶、烟丝,都能卖极高价。
  还有铁锅,尤其是广州产的佛山铁锅,质量极好,那些女真人看的眼中放光。铁锅这玩意,不管是蒙古游牧族,还是东北渔猎族,其实都极稀缺。
  能拥有一口大明产的铁锅,那可比后世刚改开时拥有一台小轿车还稀罕。甚至他们嫁女儿,往往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家里有没有铁锅,有几口铁锅,是不是大明国进口的铁锅,跟他娘的后世相亲开口就问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房是县里还是市里是一样的。
  满满三大条风帆大舰上的各色货物啊,在摩阔崴、海参崴被抢购一空,换回来堆积如山的各色上等皮毛,还有许多珍贵的人参鹿葺貂皮珍珠黄金等。
  他们还巴巴的想要买更多,没有货了,他们直接就把带来的皮草等往营地一扔,算是先付钱后取贷,提前预订下一批。
  王祁向首领们提出请人修营地、码头、商馆、仓库这些,各部首领拍着胸脯爽快的应了下来。
  工钱就用铁锅等支付,部落首领们愿意承接各种工程,直接充当包干头,修码头多少口铁锅,修营栅多少铁锅,修房子多少铁锅,只要铁锅到位,其它的不需要明使们操心,他们直接拉人来干活,包天使们满意为止。


第746章 天无二日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奉天。
  朱以海面对着刚从北京南来归附的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以及从澳门回来的毕方济等,说了一句让他们惊讶的话。
  汤若望是德国人,天主教耶酥会传教士,万历四十八年到澳门,后来前往北京,得到徐光启等支持,在崇祯朝为天主教谋取合法地位,历经明清两朝。
  他在崇祯朝协助徐光启完成《崇祯历书》,清军入关后,他把崇祯历书压缩成《西洋新法历书》103卷献给多尔衮,清廷定名时宪历,颁行天下,从此成为清廷每年编写历书的依据,后又被任命为钦天监正。
  他还擅铸大炮,编写《火攻挈要》,传播欧洲火炮知识,还翻译了德国的《矿冶全书》等。
  在华近三十年,汤若望不仅成为钦天监洋监正,还成了顺治皇帝的老师,一跃成天子帝师。
  在他的影响下,天主教在华发展迅速,不仅取得合法地位,而且到此时,信徒已有十五万之多。
  只是他也没想到,入关的满清居然如昙花一现,转眼就败了。
  汤若望和弟子南怀仁没有随鞑子南迁,他们觉得应当留在中原继续传教,大明皇太子朱弘甲奉旨北巡,抵达北京后,他们第一时间前去拜见,还献上历书等,可意外的是皇太子对他们并不是很感兴趣。
  简单的接见了一番后,没留下他们,而是将他们送到了东京。
  到了东京,结果发现许多人反对甚至攻击他们,甚至称他们为邪教。
  有翰林学士王夫之直接上书,称汤若望等心怀叵测,当年与徐光启等编成《崇祯历书》献给烈皇,可后来却又把书改名献给多尔衮,最后定名时宪历时,还在其封面上写依西洋新法,这是要借华夏之历以张大其西洋,而使天下万国晓知中华奉西洋正朔!
  东宫太子冼马董志宁上书参汤若望等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
  在这种舆情之下,皇帝召见了汤若望南怀仁师徒,以及老朋友毕方济等在华有名的传教士们。
  一见面,不等他们辩解,朱以海先定了个基调。
  不要把西方那一套强加在中国。
  大明更不可能让教会凌驾于朝廷之上,大明皇帝更是至尊无上的。
  甚至他开头那一句,其实不过是借用西方的一句老话,实际上皇帝怎么可能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呢,只要在大明的地盘上,一切都得尊奉皇帝、朝廷。
  大明皇帝是天子,耶稣怎么可能是天主是上帝?
  朱以海对他们把GOD翻译成天主、上帝,都很不满,天主教称耶稣为天主,新教称为上帝,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一点点的翻译汉化,直接用上帝这个词,朱以海非常不满。
  朱以海念在毕方济等老朋友的面子上,表示可以允许天主教耶稣会继教,但得按大明的规矩来,首先就是得本土化,就好比基督教聂期脱利派,因为主张基督有两个不同的位格而被斥为异端,后传入唐朝。
  波斯传教士到大唐传教,就走的本土化路,译名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
  他们的圣经翻译成尊经,甚至还引用大量的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单阐述教义,在其经典中加入大量的忠君和孝道思想内容。
  大明绍天朝对佛、道都全面整顿,自然也不会放过其它的那些什么新月教、天主教什么的。
  朱以海没采取简单的禁止政策,而是对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教派,制订了改革的计划。
  就好比这耶稣会是天主教的,他们传播的教义,朱以海不喜欢,所以他现在提出要把他们也纳入僧道衙门的管辖下。
  从他们的教典开始,朱以海要求在华传教士集中到东京来,做统一登记、考试、授牒,持牒传教。
  然后集中这些传教士和一些朝廷官吏等,集中进行译经工作,就如当年唐僧取经归来,在长安译经一样。
  译经不是简单的汉化,而是要跟景教一样本土化,也和汉传佛教一样。必须本土化,而且必须是不能凌驾于皇帝和朝廷之上,从他们的经典、教义,到教会组织,都必须本土化,还得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什么天主上帝,这些名字就不能用,必须得换其它名字,以后大明的天主教,也不能由罗马教廷控制,得自成一派。
  朱以海建议天主教改名公教之类的,朝廷可以在僧、道外,再设个教纲司,各省也设教录司等,朝廷选派教官负责教会事务管理。
  从他们的圣经开始本土化,不是简单的翻译汉化,而是必须跟景教尊经一样,进行汉化的二次创造,要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尤其是要尊奉君权神授,皇帝是天之子的这一核心思想。
  这个神不是教会的神,是儒家的昊天上帝,是大自然的苍天,其次是社稷神。
  所以天主教的教义要改,得改到这个大体系下,尤其是中国到此时,释道儒三教合一,昊天上帝地位更高,甚至三教共尊。
  现在这天主教也得如此,要尊昊天上帝,尊天子。
  以后天主教传教,要取得朝廷批准,颁给度牒,他们建立教堂,也得取得朝廷批准,甚至他们的产业,也不属于个人,而是各地教会拥有使用权,但所有权归僧道教录司,由朝廷授任的僧道教官负责具体管理。
  甚至也一样得交税。
  朱以海还提出一条,僧道教的僧道传教士,都不许结婚生子,不得有私产,不得吃荤腥。
  天主教有的那一套等级分明、中央集权、逐级管理的教阶体制,也就是所谓圣统制,在基督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参照帝国官阶体制而完备,其主体由主教、神父、执事组成,授职须由主教施行,教廷的教宗是最高首领。
  朱以海当然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难道大明的教会和教职还要罗马教廷授予并干涉管理?
  这不是干涉内政吗?
  管你什么教,到了中国就得本土化,就得接受朝廷的管理,传教士得考试获取度牒,教堂设主教,要由朝廷选派任命,各地教堂都要按省道府县等接受各级机构监督管理。
  罗马教廷根本没资格来指手划脚。
  就算是他们重要的活动弥撒等,也要本土化……
  汤若望、毕方济等听的目瞪口呆,完全无法想象改革后会是何种情况。
  朱以海可不管这些,当朝廷制订了新法后,一经正式颁行,那么教会就得执行,违者轻则驱逐出境,重则以非法传教、邪教等罪名处置,下狱甚至流放、处死等。
  基督教是罗马国教,在欧洲拥有众多信徒,十六世纪,马丁路德等发起浩浩荡荡宗教改革,基督教内部也开始分化,欧洲北部的许多人开始反对罗马天主教。
  宗教斗争本就和政治斗争一样,从不停息。改革后,有一些基督徒想要挽回颓势,于是开始前往未经开垦的东方世界,想扩大自己宗教势力范围,
  耶稣会就是在此期间成立于巴黎,得到教皇保罗三世批准,由罗耀拉担任会长,罗耀拉是西班牙贵族,曾创办了罗马学院和德国学院,有丰富的宗教活动经历,对教义也有独到见解。
  他不赞同罗马教会的一些陈规陋习,反对苦修斋诫等行为,主张教徒们加入到社会中去,从事经济政治各个领域的事务,他也信奉为都督征服世界,主张海外传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