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4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赐给他们官服革带鱼符。
然后赏赐礼物。燧发手铳,宝刀、棉甲等,数量不多,但十分精美,大小首领们都得到相应品级的赐物,一个个爱不释手。
有首领想多要一些。
“我们愿意换,人参貂皮海东青牛马鹿葺狐皮都可以。”林学舞满口答应,
“没有问题,我们是天子使者,也是特来与大家互市贸易,共通有无的。大家可以与我们一起上岸到营地里参观我们带来的货物,然后交易。”他最后还不忘记来了一句,
“这次我们只来了三条船,所以携带货物数量有限,而且我们还要往其它地方去宣旨册封互市……”这下各部首领们都急了。
火枪、棉甲甚至千里镜这样的好东西都有,更别提弓箭刀枪,全是好东西啊,至于说茶叶烟丝盐巴铁锅这些也是他们想要的好东西,但比起以前想买都买不到的火枪等这些,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各路首领齐聚,大家都想抓住机会买,可东西就这么多。于是乎还没上岸,大家就纷纷开始竞价争抢。
林学舞赵士俊还在那里说大家以和为贵,不要伤了和气,说尽量约大家匀匀,可首领们谁也不愿意吃亏,就怕没了下次机会。
纷纷报出自家的好东西,这个有长白老山参,那个有海东好鹿葺,他有极品海东青,那个是宝马良驹。
其它什么狗头金、塔娜东珠,更是纷纷拿出来。一根老山参只为换一把火枪,一块狗头金想换只千里镜,一把东珠换门九头鸟……出的价太高,货又太少。
最后眼看着这些首领都撸起袖子要比武决斗争夺交易权,王朝相见气氛到了,也便出来打圆场。
“我提议咱们各部配额交易如何。”按部落大小,划定分配额,这其实跟大明以前对女真人的互市配额是一样的,大明在边地设互市,女真各部要凭着朝廷给的敕书才能前往贸易,每一道敕书,代表着一定的贸易额度。
现在王朝宣提出因携带的货物有限,各部都想互市交易,无法满足,只好按部落大小分配额度,这也算是相对公平的做法,避免大家不断竞价导致价格过高以及抢不到货的不满。
见者有份,实力强的多买点。至于价格嘛,好说。红着脸的各部首领总算安静下来,都迫不急待的要交易。
火枪、千里镜、火药,以及刀剑、棉甲,还有盐茶烟酒、铁锅瓷器等各式商品,小到针头线脑,他们都想要。
恨不得三条船上的货,全都卖给他们宁古塔诸部落才好。正如赵士俊先前所说的那样,这些野人女真首领们,对这些商货的互市交易,热情甚至比天子赐封他们的侯伯爵位还要更高。
王朝宣趁热打铁,提出要在这里扩建港口码头,甚至建立永久商馆,甚至打算沿图们江,到珲春也建立一个互市以及驿站时,这些人更是毫不犹豫的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当赵士俊提出可以用大明的商货,向各部首领雇佣一些人丁帮忙修建商馆驿站的时候,他们也是立马同意了。
大明要是直接在摩阔崴和珲春设立边市驿站,这是求之不得的,这样他们就不用千里迢迢的去辽东等地贸易了,直接就能在家门口互市交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意味着他们能够互市更多东西。
不仅能满足自己所需,甚至还可以转手再倒卖给北边、东边的内地部落,转手就能赚上一大笔。
而如乌噜喀这样的首领,心中也一直还担忧建州女真会被明朝赶回到他们的龙兴之地建州来,到时他们岂不就无立身之地?
若是大明在此设市,甚至在此开衙驻兵,那也就有了一个坚固的靠山。
至于说大明来了后,会不会吞并他们的土地这些,他倒不是很担忧。因为大明以前立国近三百年,开国之初深入东北,招抚女真诸部,设立了几百个卫所,也只是任命各部女真首领统领,还是世袭相传,朝廷并不干涉内务。
明初建立的水陆驿站,还大大方便了他们与内地的联络,特别是方便了贸易。
有此历史,野人女真不怕大明会来这里抢他们地盘,人家在中原捧着金饭碗,岂会瞧的上这海东苦寒之地?
营地成了个大菜市场,各部吵闹半天,终于也都分到了自己的那份好东西,不过他们来没有准备,所以现在分好东西好,还不能带回去,得赶回去把说好的交易的人参貂皮鹿葺东珠金银等这些东西拿来换。
为了怕节外生枝,他们都亲自留守营地,看着这些已经争取到的好东西,而是让子侄等立即赶回部落去取物来换。
王朝宣热情款待他们,请他们换上大明天子所赐的官袍,设宴招待他们,还请他们观看先锋卫队的操练,教他们放铳等,一片和谐欢乐。
第744章 寡人有疾
“此是哮疾,外邪侵袭,外感风热之邪,未及能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老太医一番诊断后向皇帝禀报了静安仙师的病情。
废后静安仙师靠在那里,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唇甲青紫,不停的咳嗽着,还十分胸闷,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时辰。
“老先生请开方子。”朱以海看着张氏那样子,也是叹息。
“臣拟用六味丸汤,加附子、肉桂大剂饮之,则肾宫火热而水有所归,水既归宫,喘逆之气亦下安而可卧。”
“嗯,其它太医意见呢?”朱以海又问其它几位供奉们。其它几位太医也一起会诊,最后也赞成老太医的方子。
“既然大家都赞同此方,那就用最好的药材,马上去抓药吧。”
张氏咳嗽不止,胸闷气喘,还发出阵阵声音。
“不用抓药,请赐我一杯毒酒,让我解脱,不要如此折磨我。”
朱以海在床边坐下,“你这是哮疾,又兼喘症,最近干燥,加之心情郁抑、饮食不当,咳嗽日久以致发作。
这病其实也不用太过担忧,好好调养,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加强些锻炼便好。你知道朕也有哮疾,这几年就一直控制的很好,并没有急性发作症状。”
可皇后却认为自己是中毒,是皇帝要害她,就算一群白胡子老御医一起诊断这就是哮疾并发喘疾,可皇后不相信。
认定就是皇帝要害她,好除去后患,给太子铺路。
见皇后还是这般偏执,朱以海也很无奈,“朕记得你们张家有家族遗传的哮病,以前大张皇后也有哮疾,你祖父你父亲甚至你母亲都有这个哮疾,你以前虽没有,但你父母皆有,哮疾遗传发病的概率起码有六成。
就如朕,朕的父、兄皆有哮疾,朕发病概率本来只有两三成,但朕却幼稚天哮,年幼时便因咳嗽日久而致肺气亏虚发作哮喘。后来青壮肾阳渐长,哮疾便少急性发作。”
“主要还是要靠平时注意调养,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都要注意,尤其是一些能诱发症状的食物不能吃。”
朱以海有哮疾,而且属于是家族遗传基因性质的,他在很小时就因感冒咳嗽而引发了哮喘,后来虽经医治调养,但哮喘这种病跟糖尿病、高血压等一样,属于不治之症,只能说控制,而不能根治。
控制的好,不急性发作,倒也问题不大,尤其是进入青壮年的时候,身体较为强健,所以哮喘往往也不会有什么急性发作症状,一般是少时和年老时发作厉害。
身体越差的时候,越容易发作。
朱以海平时很注重锻炼身体,甚至是还对饮食很注意,对一些可能诱发的食物是坚决不碰的。甚至在干燥时期,花粉期、突然降温期等时候,也极为注重防范。
历史上的朱以海,就哮疾一直缠身困扰,这位鲁监国坚持抗清,可局势不顺,东奔西走,导致身体、心理压力大,哮疾经常发作,后来抗清十八年,五十岁不到就死在金门岛,就是死于哮疾,中痰而薨。
朱以海刚来时,台州紫阳宫里的他当时就是哮疾发作后在养病。
中国传统中医对哮疾其实还是认识很深刻的,也知晓哮疾有遗传性的,甚至连遗传性的概率都计算的差不多。对哮疾的各种起因也都分类的很清楚,什么基因遗传性的,空气原因的,食物过敏原因的等等。
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子,但基本上仍然是不能根治,只能说调理。
年轻的时候,身体强健,则大多数能够调理好,但病根一直在,等体弱多病,或是年老体弱时,哮疾就容易反复发作,甚至许多人最后死在痰上。
鲁藩有这种家族哮喘的遗传基因,而张家也有,以前大张皇后也得这病,还十分严重,甚至长期吃药都压制不住,还导致了无法生育。小张皇后跟大张皇后是同族,偏偏她母亲家族也有这病。
哮喘遗传概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放后世全球六七十亿人,得哮病的有几亿,其中有不少是遗传基因病发的。
有这种基因不是说都必然会得,但发病概率要比正常人大的多,且大多是在少儿时发作,也有部分可能在青壮,甚至到老了才发。
张皇后认为皇帝要害她。
朱以海却对这病十分了解。
好比历史上,李唐家族都有心脑血管方面的遗传疾病,好几个皇帝中风,而长孙皇后也是得气疾去世的,李家的家族遗传病基因,中医里也属于气疾一种。
朱以海对哮疾认知较准确,现在身体还不错,不像历史上鲁监国不仅哮疾反复发作,甚至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跟明仁宗朱高炽一样既胖又虚。
皇后却是越发激动,气都要喘不上来。
朱以海见状,只好简单的劝慰几句,然后先离开了,他继续留在这,皇后估计得昏过去。
她根本不愿意承认这就是哮疾,甚至不愿意承认这病还有遗传,更不会愿意承认她这病会有五六成概率遗传到九皇子身上。
不相信九皇子会有很大概率得哮症。
朱以海走到殿外,让太医们好好为张氏治疗,注意帮助调养。
“你们忙完这里,去朕那边给九皇子好好检查一下,交待一下九皇子身边宫人内侍,如何预防哮疾。”
回到御书房,朱以海心情有些复杂。
张氏突发哮疾,症状严重,虽不会危及生命,但看她样子确实痛苦。朱以海明白她这么年轻发作哮疾,固然与家族哮疾基因遗传有关,但引发的还是跟心情有关。
“陛下,这哮疾真会遗传吗,九皇子也会得哮疾吗?”
刘朝忍不住问皇帝。
朱以海摇了摇头,“有一定几率,但主要还是要后天预防。就算发作,也没那么可怕。”
朱以海看出刘朝想问又没问出的话。
直言道,“朕立弘甲为太子,跟这个没关系,倒是跟朕的哮疾有些关系。”
历史上朱以海抗清十八年,五十不到就病逝,且就是死于哮疾,他刚穿越来时,也是哮疾急性发作后,这几年虽然他各方面注意,控制的很好。
但这根子还在,也就如一把利剑一直悬在头顶。
假如跟历史一样,他也就还有十三四年,立现在十三四岁的弘甲,将来也能保证长君即位,而不是传位幼主,这确实是一个立储的考虑原因,不过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首先是弘甲是长子,其次他是大张皇后嫡长,还很优秀,朱以海也就没理由废长立废,甚至是不立贤、长。
综合各方考虑,他还是立弘甲。
至于说小九,他确实没去考虑过是否会遗传发作哮疾,但也许潜意识里这也是一个减分项。
那个时候小张皇后也没发作哮疾,考虑的也只是小九会遗传他的哮疾基因,这其实跟弘甲遗传概率是一样的。
“不说这些了,你以后也帮朕多去看望张氏,还是九皇子多看顾,这个病主要还是肾阳不足导致,如果身体强健,也就不易患上发作。”
刘朝也忍不住叹息,“幸好九皇子长的白白胖胖,身体强健。”
朱以海摆摆手,一人独处。
尽量让这股负面的情绪散去。
张氏突发哮疾,让他不由的再次开始面对自己的哮疾,这几年虽然没有怎么发作,也就冬天偶尔几次有轻微症状,主要是有些咳嗽、痰,但用方调理后也基本很快能好转。
但他不得不考虑一点,难道自己终究逃不过历史那般,十三四年后,就要死于哮疾?
十三四年,那个时候弘甲不过二十六七,跟自己继位时年纪相当,弘植更才十四五岁。
而大明帝国十三四年后,会如何?
中原能安定否,大明是否中兴?
周边蒙古人征服了吗,大明能否再次走向深蓝,走出南洋呢?
他不由的有了几分急迫感,时间好像不多了。
好在弘甲虽然曾在关外生活六年,条件非常艰难,却也没有发过哮疾,这是个好现象。
……
这天晚上朱以海睡的不好,几乎一夜无眠,第二天早上,顶着黑眼圈出现在总理处。
首辅文安之向皇帝做例行汇报。
他拿出一封奏章,是从海东发回来的。
新成立的渤海行省,海西、海东各部女真大部份已经接受大明册封,向大明上表称臣。
这些皇帝并不意外,海西海东原来的扈伦四部、建州女真等,基本上都迁去辽沈甚至是入关了,这里大多是迁移来的野人女真各部。
这些野人被建州征服南迁,虽然有些也有二三十年了,但对清廷也没什么忠诚可言。
白山黑水之地的野人女真,本就松散,也更野蛮落后,他们更加崇尚强者,谁强跟谁。
大明给他们的待遇,不比鞑子给他们的差,甚至还特意前往建港口驿站互市,让他们能获得更多实际好处。
朝廷没派一兵一卒,一位天使,几道圣旨,便已经把海东海西一带的各部给成功招抚了。
“陛下,还有一事图们江南岸的朝鲜咸镜道,有许多女真部落,早前被朝鲜征服或是招抚,如今他们见江北的女真各部得到大明册封,甚至开通互市,十分羡慕,如今纷纷上书,称原本图们江南岸地,甚至鸭绿江南岸地,以前也都是中原所属,后来在我大明太宗、仁宗时他们才趁机攻下女真各据点,把边境线推到了鸭绿江和图们江。
而且朝鲜二百多年来,对这些地方的人,尤其是咸镜道的人十分歧视,他们倍受压迫,如今一致上书请求朝廷能够收回这些地方,让他们重归大明。”
朱以海倒有些意外,海东海西女真积极内附,倒在情理之中,这朝鲜北部的女真人等也要求内附,倒是没想到。
“他们提出恢复以前中原与朝鲜的传统边境线,也就是高丽千里长城。”
第745章 朝日鲜明
朱以海是知道高丽长城的,也叫千里长城。
不过这个千里,是高丽里,实际上是七百四十里左右,这条长城防线始建于高丽德宗在位的公元1033年,距今六百一十六年了。
最初是高丽王朝为夺回鸭绿江东的保州城,才临时决定修建的边境石壁堡垒。后来为了防止辽国南侵,工程不断推进。
高丽长城很快就衍生到西起鸭绿江入海口,同时连接北部威远、静海、兴海、宁德等十三座边城,直到半岛的东朝鲜湾咸兴附近海岸为止。
这道高丽长城,此后直到元末明初,都还一直是朝鲜与中原的边境线。在元宪宗时,高丽人赵晖和卓青联合叛乱,杀了和州官吏,并将和州以北之地献给元朝。
元朝遂在和州设置双城总管府,命赵晖为总管、卓青为千户长,此后,高丽长城东段,便不再是国境线,元朝在长城东南设立双城总管府,元、朝的边境线,就是双城总管府,双城总管府的最南界,为铁岭卫。
“元末时,红巾军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