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458章

海上升明帝-第458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看着吴襄要身首异处,吴三桂急了,他不顾军令,打开城门,只带了自己的二十名家丁杀出城去救父。
  本以为这是送死。
  可吴三桂一马当先,直冲敌阵,左右厮杀,硬生生的杀出一条血路,在付出鼻子被削一刀的代价后,硬是把父亲从万军之中救出,于是孤军救父,孝闻九边。吴三桂不仅名震九边,还因此上达天听,一举入了皇帝的眼帘,后来高起潜、洪承畴、祖大寿等的联手举荐下,他也才得以二十六岁成为总兵。
  朱以海也承认吴三桂很有本事,但这人太油滑,松锦大战、山海关大战,两次大战,吴三桂的表现都看的出来这人的本质,吴家虽然迁去辽东时间不长,但行事作风地道的辽东军头做风,还加上了几分商人本色。
  这种人做事太重于利益得失,没有什么坚定信念,总想着地盘、人马,想着本钱,收益。
  一看风向不对,立马就跑,松锦之战时如此,做为八总兵之一,结果跑起来一点不落人后。
  李自成北上,崇祯急召他带兵勤王,吴三桂却还非要带上所有宁锦家卷,一路慢腾腾的行军,还边走边讨要饷银等等。得到崇祯加封为平西伯的爵位旨意,仍然故意磨蹭,导致闯军攻陷北京。
  在北京攻陷后,他先是接受李自成招抚,可在一番观望后,又迅速转投清军。说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说是为父为君报仇,其实都不过是利益的算计罢了。
  山海关大战,多尔衮故意在后面坐山观虎斗,吴三桂被迫跟闯军血战,眼看伤亡不断,本钱不保,吴三桂急的几次不顾安全穿越战场跑去请求多尔衮出兵战斗,甚至不惜磕头跪求。
  吴三桂最终的降清,其实跟许多辽东将领的降清一样,基本上是必然的,满清向来厚待归附者,尤其是对辽东将领,而顺帝李自成他们虽夺取北京,但他们是农民军,本就被吴三桂等瞧不起,二来他们入京后的那些表现,也更加让吴三桂认定他们成不了事,所以他在北京城破前故意磨蹭,在城破后的左右摇摆,其实都只是在权衡利弊,计算得失罢了,都只是为了保全手上的兵权,以做为政治资本。
  只是山海关一战,他还是被多尔衮算计,导致伤亡不小元气大伤。而之后清军入关后,两路南征,几乎是势如破竹的攻灭李自成和南京弘光政权,也让吴三桂只得乖乖顺从。
  在朱以海刚起兵之初,其实吴三桂心里还是很高兴的,不是高兴故国崛起,也不是感念旧主之恩,完全只是觉得若是明朝能够在江南站稳脚,那么他这样的贰臣降将,其实就更有生存空间。
  毕竟狡兔死,走狗烹。
  只是吴三桂也想不到,这朱以海会这么勐,短短几年就收复两京,将鞑子驱出关外,这完全打破了他曾经封镇云南,以及后来想割据关陇的美好幻想。
  到现在这个地步,他其实也没多少讨价还价余地,可吴三桂终究年轻,才三十多岁的他,又哪舍得交出陕甘,甚至交出兵权呢?
  不到最后一步,总还存几分幻想。
  “既然尼堪等拼死顽抗,不如朝廷派兵入关协剿?”朱以海笑着道。
  吴三辅赶紧回答,“家兄说关中残破,缺粮少饷,难以供应更多兵马。如今尼堪虽欲鱼死网破,但家兄与关中将士们拼命围困,暂时还能守的住。”
  朱以海呵呵一笑。
  “朕也不能袖手旁观,既然吴三桂暂不需朝廷出兵援剿,那朝廷便支援些粮草吧,朕派陕甘总督虞大复从汉中前往长安,并从各地调拔钱粮入关中支援。
  吴三桂就专心围剿尼堪,负责军事好了,民政税赋这些,便由总督虞大复等文官负责。”
  “让他安心打仗,粮草、军饷,朕让虞大复负责兼理。”
  朱以海轻飘飘几句话,顺势还是撕开了一道口子,正式要派官进入关中,接管民政税赋事务。
  吴三辅无法当面拒绝,他已经拒绝了皇帝出兵入关中的要求,皇帝也收回了,现在再拒绝皇帝派总督去负责行政兼理粮饷,这就说不过去。
  本来吴三桂能这个时候让他带儿子来京,也是无奈之举,形势比人强,没有多少本钱了。
  特别是山西河北被明军收复后,尼堪他们彻底的被困在蓝武道山里了,现在成了困兽,吴三桂既不愿意跟他们硬拼,甚至想收编他们,但尼堪他们哪愿意。可他们又无处可去,吴三桂也只得守住蓝田关,跟尼堪他们对拼。
  “朕再给吴三桂半年时间,若是半年还不能解决尼堪等残军,到时朝廷出兵。”
  朱以海定下一个时间表。
  也是给吴三桂最后一点考虑的时间,若是半年内,他还不能真正归附,那等待他的不会是好结果。
  吴三辅这次入京,又送黄金又送人质,也是还想讨价还价,吴三桂希望皇帝让他带兵去云南,广西也行,他愿意去镇守边疆,其实就是还想要一块独立地盘。
  想当一个割据藩镇。
  可朱以海怎么可能答应。
  想当初李自成招抚吴三桂,开出的条件是给吴襄和吴三桂父子两个侯爵爵位,再赏赐吴三桂黄金一千两,白银一万两,锦缎一千匹,另赏关宁军白银四万两为犒赏,投诚后,再一次补发四个月口粮。
  吴三桂向多尔衮投降,提了三个条件。一是要清军打败李自成后,帮忙找崇祯三个儿子,然后让他们在南京重建大明。第二是要求打败李自成后,双方以黄河为界,互不侵犯,其三是希望清军入关后不要侵犯大明陵寝。
  其实这三个条件,也暴露了吴三桂的狼子野心,他提的这三个条件,已经是以中原代表自居,所谓在南京拥崇祯之子重建朝廷,就算清廷真的答应,甚至同意划江而治,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吴三桂立崇祯之子为傀儡,成为中原实际控制者,以后图谋篡位。
  多尔衮倒是痛快的答应了下来,然后转头对他也提了一个条件,让他与部下剃发。
  表面理由是中原汉人都是一样的,说打起仗来,到时吴三桂部下和李自成部下都是一样的不好区分。
  但真正目的大家心知肚明,最后山海关大战时,多尔衮还故意摆吴三桂一道,故意坐山观虎斗,让吴三桂跟李自成拼的两败俱伤时他才出兵。
  此战后,吴三桂的那点算计也就再无用处,实力大伤的他又剃了头发,谁还再把他当成汉人?
  此后也只能任由清军驱使。
  “朕希望吴三桂能够早日平灭尼堪等,早点凯旋。下半年,朕便会迁都北京,到时朕在北京恭迎他凯旋,朕先加他少保兼太子太保,前军都督府右都督,等他凯旋还朝,便履任新职。”
  不管是吴三桂想去云南,还是广西,甚至是继续镇守关陇,朱以海都已经明确的告诉吴三辅,让他回去转告吴三桂,这不可能。
  他若能识时务,那么最好的结果但是回京恩养,当然若是表现的好,将来也可能跟土国宝马国柱等那些降而复归的将领一样仍任要职,但关宁军这支人马,是不可能再维持保留的。
  现在皇帝给吴三桂半年时间考虑。
  这个问题,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吴三桂若能识时务,仍不失高官厚禄,仍然可以继续做个国公,他麾下的那些关宁军将领,也一样还能维持官爵。
  吴三辅叔侄谢恩退下。
  “陛下何必对他们如何客气,吴三桂忘恩负义之徒,人人得而诛之。”次辅王之仁直言。
  “先礼后兵,若是吴三桂能识时务,也能免一场刀兵之祸,给关中保留几分元气。这些年,乱战太多,自己打自己也没什么意思。”朱以海直言。
  “留些力气北伐建虏吧。”
  吴三桂这种人确实有罪,但解决的办法有很多种,此时他手底下还有五六万人马,逼急了糜烂地方,实在划不来。
  “吴三桂能受召入朝吗?”
  “吴三桂别看名气挺大,一手大刀使的很好,但这人骨子里却软的很,总是喜欢权衡利弊,这种人缺少血性,如今这般大势下,他既然一再的妥协退让,那就根本站不起来,只要朝廷再施施压,他最后也只能受召入朝,是绝没勇气反叛的。”
  骨子里就是个喜欢算计的商人,这种人朱以海根本不担心他不降,只要让他无处可退后,便只能乖乖束手就缚了。


第724章 迁都
  “御营第二十八镇驻山西,杨展为提督。”
  “原驻绍兴的第二十三镇京营,移驻宣化。”
  “张名斌第十六镇移驻北京,秦翼明第十七镇移驻山海关。”
  总理处会议上。
  皇帝与大臣开始讨论迁都北京,先往京津调四镇兵马过去,接收京津防卫。
  次辅王之仁,协办大学士堵胤锡、瞿式耜和张名振,他们前去北京打头阵,负责迁都的准备工作。
  朱以海则预计在九月时迁往北京,到时直接从登州港乘船到天津登陆。四位内阁大臣打头阵,两文两武,加上四镇人马北上,另外水师也将在天津、秦皇岛等进驻立营。
  “山西、河北现在这十镇人马,要如何安置?”文安之请示。
  两地现在十镇兵马,有六镇是从山东河南北上的,也有河北山西义军整编的,以及新降清军整编,这两年一再整编,御营也调去许多将领,但总体来说,这十镇兵马,仍然还是很杂很乱。
  晋冀也不可能需要这么多杂牌军。
  之前朝廷授了这么多番号,也不过是一时权宜之计,甚至也没给多少饷,反正他们自己就地取食,而如今朝廷收复两地,不可能再任由军头们划地食饷。
  “文相可有计划?”
  文安之说内阁有一个初步的计划,“先裁撤部份,年满三十五,以及二十岁以下的士兵,都遣散归农,发给遣散费,让他们返乡安置,并在乡给予优惠变价地,若是愿意去往地广人稀之地落户的,则可以给予更多土地和安家费等。”
  “剩下的符合年龄的,若有自愿退伍的,也予以鼓励,给予遣散费安家费于地方安置。”
  内阁计划是现在的这十镇人马,最终是把保留两镇省营,再保留二三镇的围练屯镇,最终要裁掉一半。
  剩下的这一半,转为省营屯镇团练后,实际上也留不下多少,屯镇团练都带有民兵性质,不需要多少军饷,军官也不多。
  军官留用,士兵裁撤一半左右,其余的转为二线部队。
  这个计划,中规中矩,之前朝廷在其它地方也大多是这样处置地方部队的。
  “朕最近在思考一个事情,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兵者国家大事。军队就如同国家之剑,必然锋利,但又得小心谨慎,这是把双刃剑,处置不好就会伤手。所以朝廷既得有一把锋利的剑,又得小心不能伤手。”
  朱以海提出要部队分成三类。
  第一类就是精锐的野战军团,其下分为御营和京营,驻于京畿要害和边疆要地,实行募兵制,精选十八岁到三十五岁的士兵。
  招募发饷,足额足饷足练。
  建立一支能打的职业军队,士兵招募入军后,五年若不能升为士官,就要退伍。而士官为下士中士上士和一二三级军士长,总共两阶六级。
  每级都有服役年限,如果到期不能晋升,将退伍离营。一阶的三级士官各三年期,也就是一个士兵如果十八岁入伍,最多五年兵九年一阶士官,不能晋升二阶,他最多当十四年兵就要退伍。
  如果能晋升二阶,升为军士长,二阶的三级军士长更可再服役五年。二阶的各级军士长一般在各级部队担任士官长(教头)职务,协助训练士兵等。
  正常一阶士官可以直接往上升军官,但如果只是单兵素质或技术过硬,却又欠缺指挥能力,则无法升军官,只能升二阶士官,做为兵王、教头带兵练兵。或者一些技术兵种,也可以在一阶士官后继续升二阶士官,做专业技术兵。
  构设这样的一个制度,是考虑职业兵制中的一样缺点,比如有的兵就算当的久,但也没有指挥才能,如果不能往上升,一直当个兵,那无疑会成为兵油子兵混子。
  所以保持部队的换新很重要,优秀的兵可以往上升为指挥军官,或者是技术士官,或是教头型士官,而达不到要求的,则一级级淘汰退伍。
  一阶二阶的士官数量还可以多留一些,这些也是军中骨干,一旦战事需要等,是可以用这些士官骨干迅速扩建兵马的。
  这样御营、京营数量可以不用太多,保持在水陆三十余镇,三四十万的规模。而那些退伍兵,退伍后也可以充做预备役,一旦需要,这些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退伍兵,也能受召入伍,迅速形成战斗力。
  对朝廷来说,维持太多的兵力,无疑成本太高,不利管理。
  如宋朝那样八十万禁军,大明肯定吃不消,不如减少一些,少而精,既减少军费开支,还能适当的提升些士兵的军饷待遇,提高士兵福利也能增加战斗力。
  “御营兵如果这样层层设立服役和晋升年限,那这些受训好的士兵退伍,是不是浪费了训练成本?”
  一个兵不能晋升士官只能当五年兵,那这当了五年就退役,未免有些可惜。王之仁和张名扬都是武将,很清楚一个兵训练出来要多少成本。
  每招一个兵,要安家费,要发饷,遣散还要退伍费等。
  “募兵也不能用一辈子兵,”朱以海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唐宋的禁军都是募兵,也都有个问题,越来越庞大却越来越不能打。
  御营必须得能打,要能打就不能太多,必须是钢刀刀尖。
  原来的省营,则改设巡防警备营,每省的巡防警备营由总督、巡抚统领指挥,设总镇,置总兵、副将,省下每分巡道设协,设参将、游击。每道的协镇下辖十营左右,每营的人数则比御营数减少。
  其编制有马队、步队,沿海、沿江、沿大湖地区,还设水营。一个步队满营设兵、兵、夫共三百人,下辖左中右三哨,每哨八棚,每棚正兵九人。马队营满员则官兵夫共一百九,也设左右右三哨,每哨则只四棚,每棚仍正兵九人。
  巡防警备营的职责也体现在名字里,巡防、警备,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守卫地方、清乡剿匪,重点区域、特殊时期的武装巡逻、抢险救援等任务。
  每省的巡防警备营,或三五协镇,大约万余人马,不过省巡捕警备营的士兵,则采用义务兵制,省内年满十八岁的青年都有义务参军。选中后需义务服役三年,服役期间有补贴,但待遇比御营京营低。
  暂拟饷分三等,马兵、字识月支银两元,战兵月支银一块五,守兵月支银一元,每月支米三斗,饷按月支放,米按夏冬两季支放。
  军官待遇也比御营的低。
  不过虽然说低,但就算是义务兵,其实也是有饷的,而且守备营也设有士官,为保证其战斗力,义务兵在服役两年就可以参加选留,如果表现好,素质过硬的可以晋升为初级士官,或是专业兵种,如马营、水营的技术兵,也可转士官。
  士官优秀的也可以晋升为军官。
  而役满三年没能升士官的义务兵,全都退役。
  警备营士官、军官待遇都比御营的低,但如果表现好也可以选入御营,不过警备营的士官、军官如果转入御营,一般要降级使用。
  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不同,待遇也不同。
  省警备营各省设一镇,每道设一协镇,算下来也不少,如果汉地十八省皆设,则起码三十万人,这几乎与御营数量相当。
  所以把他们当成第二梯队的武装力量,既填补御营数量不足,也能减少军费开支,还能起到守外虚内的作用,避免危及腹心。
  御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