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4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鄂尔多斯部六旗,改为鄂尔多斯六都督府,六旗首领封都督。
察哈尔左右两翼,则改为察哈尔八都督府,授封八位王公为都督。
现如今一东一西,鄂尔多斯六旗仍在陕北关外的河套一带游牧,而察哈尔八旗,则暂时还在山海关外的辽西一带游牧。
这次漠南来朝贡的蒙古部落使者很多,不过鄂尔多斯和察哈尔表现最积极,也最彻底和痛快。
得到的赏赐和回报当然也是最多的。
其它如乌兰察布盟的喀尔喀右翼旗、四子部落旗等,卓索图盟的土默特两翼旗、喀喇沁两翼旗等虽然也派人来了,但也还是有些骑墙观望的意思。
至于说科尔、巴林、奈曼、敖汉、郭尔罗斯等旗,更是只偷偷派了些密使前来,连公开都还不愿意。
朱以海对此也不在意,等大明兵出关外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该如何选择站边了。
尽管他们只是派了密使来,朱以海也没公开他们的身份,但却还是给他们的使者热情款待,甚至给了他们密旨。
保留各旗牧场、界线,划设都护、都督府,以盟长为都护,以旗札萨克为都督,并赐封侯伯爵位。
除了这名衔外,朱以海这次跟各部谈的最实质上的东西是封贡贸易,就算他们暂时摇摆观望不愿意倒戈伐清也不要紧,先做生意嘛。
牛羊牲畜,皮毛药材,统统都可以拿来长城边关贸易,大明也愿意向他们出售盐茶烟酒,铁器布匹等等。
以前大明喜欢用经济封锁用禁市这种手段来打击蒙古,但朱以海觉得这种手段是双刃剑,其实大明体量大,占主动优势,不经济封锁反而对明更有利。
越封他们越穷,越穷就越抢,而大明禁市,则会减少税收,影响工商百姓,还会加大走私贸易,甚至危及边疆安全,加大军事防御开支等等。
大明以前并没有理解什么叫真正的经济战,单纯的一封了之,得不偿失。
跟漠南蒙古各部贸易,把他们拉上战车,经济开路,等这些蒙古王公贵族们享受了与大明合作的好处,他们自然就会越来越离不开大明。
更何况,对蒙古的贸易,向来是利润极大的,既赚钱还收税,何乐不为。
第722章 命运
最是无情帝王家。
夜里,她从噩梦中惊醒,惊惶的叫着,犹如溺水濒死一般。醒来时仍然尖叫不止,身体被汗湿,当侍女进来时,她甚至睁大着眼睛浑身僵硬的动弹不得。
侍女揉捏她的手脚好一会,她的身体才终于放松,恢复了控制。
大口喘着粗气的马喀塔打量着房间,等明白她已经在山东登州的蓬来宫中时,坐在那怔怔出神。
许久后,她又询问起几个儿女。
在一个桂花飘香的季节出生的马喀塔,今年二十四岁,母亲是去年去世后的大清孝端文皇后哲哲,来自蒙古科尓沁部落,是贝勒莽古斯之女,也是孝庄文皇后的姑姑。
马喀塔身上流着蒙古科尔沁和建州女真的血,是满蒙联姻的结果。
哲哲从科尔沁嫁到满清后,婚后十一年都不曾生育,直到被指定为新的大福晋后,才开始生育。
马喀塔出生第二年,父亲皇太极便坐上了后金大汗的位置,母亲哲哲成了中宫大福晋,因为前两个福晋没获得皇后称号,所以马喀塔也成了皇太极第一个有着嫡出身份的公主,尊贵无比。
可尊贵的嫡公主,也逃不过联姻和亲的命运。
皇太极继位后,率领八旗对察哈尔林丹汗不断攻伐,被打的穷途末路的林丹汗最终病死青海,其妻妾部落最终归顺皇太极。
林丹汗的这些福晋们都有自己的部众和大量牲畜财产,皇太极对她们自然是不客气的瓜分。
大贝勒代善嫌弃地位最高但财产稀薄的囊囊太后,拒绝收纳,而是看中富饶的苏泰福晋,可皇太极却把苏泰给了济尔哈朗,最后为平息代善不满,把林丹汗的妹妹泰松公主赐给他。
皇太极自己则收纳了囊囊太后与窦土门福晋。
他把察哈尔部迁至辽西义州一带安置,还封林丹汗幼子额哲为察哈尔亲王,为了加强控制,他特意把嫡女马喀塔下嫁给他。
十一岁的马喀塔,被父亲加封为固伦公主,出嫁额哲,可婚后仅五年,额哲就死了。
才十六岁的马喀塔却已经生了一个,还怀着一个,年纪轻轻的成了寡妇。
皇太极赐封了额哲的弟弟阿布奈继承察哈尔亲王爵,为了继续控制察哈尔,他还不顾女儿的意愿,让还怀着额哲遗腹子的马喀塔,改嫁给小叔子阿布奈,阿布奈比嫂子小七岁,奉旨娶嫂子时才九岁。
一恍七年过去,马喀塔也在察哈尔部生活了十二年,嫁给兄弟俩人,为他们生了四个孩子。
如今最小的孩子不过一岁多点,但阿布奈却如此无情,不仅背叛了满清,还将她们带来关中,直接献给了明朝皇帝。
她的四个儿女,现在也与她分开了。
那个绝情的男人,甚至看都不曾来看她一眼了。
这是蓬来宫的一个偏殿。
住进来已经许多天了,身边就留了一个蒙古侍女一个女真侍女,其它全是宫里的明朝宫人、宦官,白天黑夜都监视着她。
这些天,她要求见儿女,但没能得到允许,也不允许离开宫殿半步。
三天前,开始有人来看她。
有大明皇帝的皇贵妃和贵妃,听说皇后有病,她们现在负责管理后宫,送了些丝绸茶叶等来。
然后许多蒙古女人前来,不少人她都认识。她们有的还是她母亲科尔沁娘家的堂妹、侄女等,也有丈夫的姐姐妹妹,这些人先前都是多尔衮、阿济格、多铎、豪格等的妻妾,之前被清廷送来和亲的。
他还看到了自己的三个妹妹,皇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阿图她们三个,她们比自己到这边早一点,是由摄政叔王济尔哈朗送来做为议和筹码的。
她们已经有些适合了现在的生活和身份,看到她还很高兴,姐妹几个最终抱头痛哭了一场。
她们明白,不论她们有着怎样的名头,身为皇后女儿的她们,就算被封固伦公主,但仍不过是政治的棋子。
如今不是那种最无用的棋子。
几个姐妹还有姨母、表姐等一群人劝说她想开些。
马喀塔坐在那怔怔发呆,那有那么好想的通的。
十一岁被嫁到察哈尔,十六岁成了寡妇,又被迫嫁给才九岁的小叔子,如今她也不过二十三岁,在草原生活了十二年,却又突然被十六岁的丈夫送给了大明天子。
她就如那草原上的牛羊牲畜一样,被人送来卖去,毫无自主可言,除了感觉悲哀就是绝望。
她现在唯一牵挂不下的就是四个孩子,若不是这几个孩子,她不止一次想过要自尽了。
一名太监过来。
“奴婢是敬事房的,特来通知,陛下翻了你的绿头牌,赶紧洗漱沐浴,天黑后我们来接你过去侍寝!”
马喀塔颤抖了一下。
嘴唇都在微微颤抖着。
这一刻还是来了。
“这是广州港那边进贡的香水蔷薇花露,可是个好东西,一会沐浴后抹点。”太监交待着。
马喀塔抬头,“知道了,我想要先见下我那四个孩子,自来后这么久,都没见过。”
对于侍寝这事,她似乎并没太抗拒,或者说打小就明白了这些,父亲皇太极东征西讨,对征服的部落等,都会抢走他们的牛羊,掠走他们的妻妾,最后瓜分。她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这些,明白了这一套。
她心中最牵挂的是孩子。
虽然她从没喜欢过几个孩子的父亲,与他们兄弟俩一个生活五年一个生活了七年,却没有真正的感情,如今对阿布奈更只剩下恨,但孩子却是身上掉下来的肉。
太监没理会。
马喀塔倔强的道,“要我侍寝可以,但先得让我见见孩子,否则我绝不会顺从。”
“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马喀塔不屈的坐在那。
宦官见状,只得无奈的去上报。
很快,宦官回来,还带来了四个孩子,正是阿喀塔的四个子女,看到这几个孩子,她眼泪一下子就落了下来,腾的起身过去。
“你们有一个时辰相聚。”宦官冰冷的提醒。
“谢谢。”马喀塔这个孩子抱抱那个孩子亲亲,对宦官很是感激,宦官退下,让她们母子几个相聚。
晚上。
马喀塔沐浴更衣后,被带到皇帝寝殿。
虽然身上抹了芬芳的蔷薇露香水,脸上还化了精致的妆容,但她的脸上却没有半分高兴。
进来后,向皇帝行礼,然后便自己走到龙床,除去大氅躺在那里。
朱以海看着躺在那一动不动的马喀塔,却并没过去,他取来瓶酒打开,这是叶尔羌进贡的吐鲁番葡萄酒,马奶葡萄酿造,据说还是隋唐时的配方,味道很好。
取来两个玻璃杯,倒上酒。
晶莹剔透的玻璃酒杯,配上鲜艳的红酒,在温暖的烛光里,配上那室内熏香,很有几分情调。
只是马喀塔虽然也挺年轻漂亮,那冰冷的表情却有些不合。
“过来喝一杯如何,聊一聊!”
马喀塔却没起身,“不用了,陛下喝完便来吧。”
“聊聊吧。”
“聊什么?”
“随便聊聊,比如今后的打算,又或者那几个孩子的安排?”
马喀塔躺在那里,眼角滑落泪水,她伸手抹去,坐起身,来到皇帝面前,行了一礼。
“坐。”
马喀塔坐下,端起杯酒一饮而尽。
“慢点,这酒虽然好喝,可也会醉人的。”朱以海笑了笑,虽然他恨满清,但面对这个活生生的女子坐在面前,他也很难不将她当个人。
一杯酒饮下,马喀塔直言,“战争是男人的事,但我从小就明白女人孩子都是男人的附属,男人征战,拼的是勇气和性命,我们女人的命运却不能自己做主,
我早听闻陛下圣明仁慈,还希望陛下能够善待我的几个孩子,他们是无辜的。”
朱以海笑笑。
“朕的太子和汉王,六七岁的时候,被满虏掳到关外,为奴六载,受尽苦难。他们是幸运的,有个中兴大明的父亲寻找救回,但这些年,有多少汉家子民被掳往关外,最终尸骨无存呢?
太子被掳往关外那次,鞑子入侵关中,从山东直隶等地掳走了几十万百姓出关,有几个还幸存的,又有几个能回来的?
更别说,鞑子入关后,屠了多少城,杀了多少汉民?”
马喀塔沉默。
“还请陛下仁慈。”
朱以海看了看马喀塔,最终长叹一声道,“朕可以先将他们安排到京郊的庄园里生活,每一两个月可以接来你看望一次,待他们到十二岁时,安排去南疆落户,以后自食其力,如何?”
马喀塔知晓这已经是皇帝难得的仁慈了。
“谢陛下。”
朱以海又给她倒上一杯,“时代的洪流里,每一个人都是渺小,且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来,这杯敬命运!”
马喀塔又一饮而尽。
三杯过后,马喀塔感觉浑身有些飘飘然,她放下酒杯,直接走回床边,直接伏在床上。
“陛下,”马喀塔有些晕乎乎的招呼他过来。
几杯酒的时间,她对这个原本陌生的男人居然心怀几分感激,想恨也恨不起来,反而有一丝好感。
第723章 通牒
吴三桂并没有入京朝贺。
他派了兄弟吴三辅带着他儿子吴应熊入京朝贡,献上良马百匹并黄金万两,吴三桂表书里说因尼堪等屡屡欲做鱼死网破,他率麾下死战拦截,故无法分身。
其实还是不肯入京,害怕被扣留。
到了这个时候,依然心存幻想,想要拥兵自重割据关陇。对此,朱以海并不在意,吴三桂的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都不过是螳臂挡车。
“吴应熊就留在京师,朕看年纪也不小了,朕的建宁公主贤淑,年纪也与之相彷,朕赐婚于他,招他为驸马都尉,就留在京师,也方便与吴三桂联络。”
总理处。
朱以海对吴三辅直言。
皇帝说的这位建宁公主,其实是鲁藩的一位宗氏女,朱以海的远房堂侄女,父母等都是死于当年清军破兖州之役,还被掳往关外,被厂卫在关外找到并救回,朱以海收养为公主。
吴三辅很恭敬的坐在那里,侄子吴应熊更是头都不敢抬。
皇帝的威严太强。
这可是几年时间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中兴之主,就算是吴三桂也得畏惧臣服。
吴家祖上是徽州人,后迁居扬州,江南徽商,在吴三桂出生后,吴三桂的祖父带着全家迁居辽东,在中后所安家。
吴家不远千里迁居关外,是去做生意赚钱的,他家本就是徽商,从事贩马,借着明清之战,吴家在关外贩马生意做的很好,赚了很多钱。
有钱以后,吴家开始向仕途进军,吴三桂十年时,他父亲吴襄在家族的资助下考中了武举人,这里面当然也有银钱的功劳。
中了武举后,他在李成梁手下当差,发挥特长采购军马,因为慧眼识马,还有经商天赋,所以他采的马又好又便宜,深得辽东总兵李成梁的赞赏,官至千总。
在李成梁病逝后,明军四路进攻,发动萨尔浒大战,结果三路败亡一路溃败,昊襄随军出征,逃了回来,不仅逃回来,半路上还收拢了许多散路军马,因此举,还被论功升为副将。
吴襄发挥商人特长,在元配死后,立马攀附辽东将门,娶了世镇辽东的辽左世勋宿将之家的祖家祖大寿的妹妹做续弦。
当时的祖家久镇辽东,满门皆官,祖大寿是总兵,其弟大乐大成大弼,子侄泽远、泽沛、泽法、泽润等,官职上至总兵,中至副将参将,下至游击、千总,形成了一个辽东鼎盛将门。
祖家还通过联姻,与许多辽东的高级将领结成关系网。
后来祖大寿也娶了吴襄的妹妹,让两家关系更加紧密,正因此,从小在关外长大的吴三桂,条件很好。他祖父带他们迁居关外,经商贩马,攒下一笔很大的家业,有十处庄田,百余家丁,在当时的辽西,实力强劲。
吴襄本来希望吴三桂能够学文,将来考取科举,认为文官更有前途,但在关外长大的吴三桂打小学习骑射,却有大志,认为男儿当奋志云宵,他希望当一个武将,保家卫国,效力朝廷,而且认为武将更有出头之日。
吴襄也舍得下本,请名师教导。
所以吴三桂武艺超群,精通骑射,百步穿杨,十六岁时,便考上了武举人。吴三桂身材魁梧膂力超人,还长的很帅气美丰姿。他还继承了家族的天赋,能说会道善结交,他年纪轻轻就拜了镇守辽东的大太监高起潜为干爹。
高起潜可是有名的大太监,想当年洪承畴这样赫赫战功的督抚,就因得罪了高起潜,斩杀了高起潜门下的一个千总,结果高就处处为难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又是送礼又是赔罪,这才让高起潜放了他一马。
正是靠高起潜这个干爹,加上辽东将门祖氏,吴三桂十六岁中武举,到二十六岁时,便接替被关宁军在城上坐看孤身出城战死的金国凤,出任了宁远团练总兵这一要职。
都说儒门出将,父子元戎,其实都不过是因为特殊时期,吴家父子会钻营罢了。
当然,除了关系也还得有能力。
吴三桂既有勇也有谋,而且还很有孝名。
吴襄一次带兵外出侦察,被敌军包围,因敌众我寡,祖大寿都在城头选择见死不救。
眼看着吴襄要身首异处,吴三桂急了,他不顾军令,打开城门,只带了自己的二十名家丁杀出城去救父。
本以为这是送死。
可吴三桂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