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4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如今儿子出息了,不仅自己获得五品官阶,绯袍银鱼,甚至还给她挣得太宜人诰命,她如何不喜。
“请,都请,咱要办,大办,不仅要凑齐八个碗,还得有硬菜,”陈母说陈十二之前给她的银子,她都攒着,也没存银行,信不过,就相信金子银子在手里。现在她说陈十二拿去买菜请人,一定要办丰盛热闹了。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尤其是这种以前底层的百姓,以往基本上没出头之日。
考科举他们都负担不起,那起码也得是个小地主才负担的起的。
可现在陈家出了个五品大官,祖坟冒青烟了。
连陈十二死去的爹都获赠五品的武德将军。
小地主、富农家里要是出了秀才,都值得张罗请客,若是能中个举,就更是要敲锣打鼓放鞭炮,甚至地方上的知县、乡绅们都要派人送礼庆贺的。
现在十二直接就是五品守备了,还是御营五品守备,这当然得好好操办,要让四里八乡都知道陈家出息了。
“娘,我手里有银子。”
阿富也为自己这个‘叔’高兴,“我家里还喂着几头猪,有两头已经快二百斤,我这就跟阿贵去把猪抓来杀了。”
这猪是妻子辛苦喂养的,天天还得煮一大锅猪食,还得去扯猪草,家里去年种的红薯萝卜,把猪喂养的挺胖。本来打算着养肥点卖了钱,再把房子修一修,计划是先不动那草房子,加修一间石头、土坯房。
但现在他毫不犹豫的打算把两头猪拿来请客。
陈十二笑着拍他的肩膀,“好。”一边说着一边直接让亲兵取银子来,“这十块银元你先拿着,不够再补。”
“十二叔,自家人办事,咋还拿银子。”阿富急红了脸。
十二笑道,“养个猪不容易呢,这猪崽子抓来也不便宜,还得养上一年多才有这么大,得吃多少草,还得搭上不少杂粮,更别说废的时间精力,每天煮猪食的柴、挑水都不得了了。”
猪肉价格并不便宜,虽说各地价格不同,但猪肉又不是咸肉,都是本地屠宰售卖,这种饭都还吃不饱的时候,猪肉却也仍然还有不错的需求,主要是供给城镇。甚至因为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所以猪也难养,供应少价格反而高。
一斤猪肉永城普遍是在三十钱左右,大抵就是壮劳力在城镇上干活一天的工钱,一般人还真吃不起。
吃猪肉主力还是城市、乡镇,尤其是那些工商大城,甚至是经济政治中心的京城,晚明,每年春节,京城杀猪十万头,而宫廷一年消耗猪一万八千九百头,羊一万零七百五十头,比猪还少。
如今绍天朝鼓励大家搞家庭养殖,既能增加家庭收入,也丰富菜篮子,甚至因为商品紧缺,朝廷甚至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连猪肉,也是留半收半。
规定农民家庭养猪,需要一半卖给官府收购,一半可自由处置。
价格上也还是随行就市,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保证猪肉的供应,毕竟各地猪肉也紧缺。
还有就是新税法后,养猪是要交税的,牲畜交易税,屠宰税。
牲畜交易税,按价征收,百分之五,购买者交税,屠宰税则是屠宰之人交税,按价征收百分之五。
陈十二买猪崽时,已经交过一次牲畜交易税了。
现在他就算自己杀猪,一样要交屠宰税。
这其实还算少了,以前朝廷虽没这种正税,但地方上收啊,而且税率还高,甚至还有附加,现在是禁止附加,牲畜交易税和屠宰税都是共享税,地方六朝廷四。
一头猪养一年多快二百斤,如果自己杀能卖一百多斤肉,卖掉的话,大概是能得四两半银子左右,两头猪九两银子,得交四钱五屠宰税。
规定还得卖一头给官方收购,全自己卖了还得交一笔罚款,阿富家还有两头小点的猪,以后全卖给收购站补上也行。
陈十二买的猪崽,差不多二十斤一头,价格很贵,市价大概就是一斤猪崽当三斤毛猪,毛猪比猪肉便宜一些,但换下来,一斤毛猪也得卖到二十来文,所以一只猪崽买回来就要一千二三百钱,交易税还有六七十钱。
两头猪养一年多,卖九块,猪崽本钱去了二两五六,屠宰税还得再交四钱五,就去了三两了。
剩下六两,看着挺多,但其实还有许多成本没算进去,诸如阿富去年还把轮休的地种红薯萝卜喂猪,这是自家的地,要不也喂不了几头猪。杂粮如果卖掉,其实也是值钱的。
如果家里没地,就很难养的了猪,光吃草可不行,尤其到了冬春时可没草吃。小猪崽还得吃米糠、玉面。
陈十二也是穷人出身,哪不知道这些。
家里就指望着养猪换些现钱呢。
“两头猪三百斤肉应当够了,你再去帮我买几只羊,再买些鸡鸭鹅,再去大集街上买些糖、茶,还有酱醋油酒,记得再买些烟,买好点的。”
阿贵笑着道,“十二叔真豪奢,猪肉现在三十文一斤,大鲤鱼二十多一斤,羊肉要七八十文一斤呢,偶尔有牛肉卖,也贵的很。
糖茶烟酒,可就更贵了,都是专卖,就盐便宜点。
最便宜的赤砂糖都得五十多钱一斤,酱醋倒是便宜,四文一碗。”
陈十二笑着叫来两个亲兵,“你带他们去采买,叔有银子,要办就办热闹点。家里还有米面不,不够的话,也到大集上买些。”
阿富赶紧道,“咱自家种地的,哪还能粮铺里买米吃,铺里米得凭粮票买,没粮票买商品粮可贵呢,凭票买是一两一石,没票可就翻翻了。自家都留了口粮,不用买。”
陈十二小有身家,打仗立功受赏,俸禄补贴,甚至归德团练剿匪等缴获也还有分赏。
“叔有银子,尽管去办。”
陈母也张罗着叫阿贵他们养父陈大过来,“你兄弟出息了,别舍不得银子,就得风光热闹,你们赶紧去张罗着乡亲们,帮忙借桌子板凳,记得准备好茶水卷烟。”
大家兴奋的点头,满面红光分头去办事。
第667章 透露天机
“开席,上菜喽!”
一声锣响,阿贵赶紧点燃了爆竹引线,噼里啪啦的一阵响,硝烟弥漫。
阿贵的父亲,这个满脸皱纹,干巴瘦小的汉子有些紧张的站在那里喊话,“各方乡亲,各位宾朋,感谢百忙之中前来捧场,今日是我兄弟衣锦还乡,万岁爷钦封正五品武阶初授宁远将军,任御营河南行营提督国姓爷的中军官(守备衔),圣人格外恩赏,封诰我们母亲为太宜人,诰赠我们亡父武德将军,诰封我弟媳宜人,
如此洪恩浩荡,故特请来乡亲宾朋,一起见证感谢皇恩……
话不多说,招待不周,还请见谅,
桌上烟茶,敬请随间,现在开始上菜。
第一道菜,金鸡,金鸡报喜,喜从天降,喜庆盈门,见者有喜!”
陈家人用黑陶大碗装着只黄焖鸡,鸡焖的金黄,故称金鸡,一碗装着一整只大鸡,用料十足,尽显大气。
黑陶大碗很大,鸡也有好几斤,满满一大碗,金黄金黄,既好看,又好闻,彩头还好。
酒席直接摆在外面晒场上,桌子也都是从四邻八坊借来的,八人一桌,一桌八大碗菜,还有刚蒸好的白面馒头。
乡亲们虽说这两年托红枪会的福,日子安稳了,可日子并不好过,大家都过的紧巴,这席面谁见过。
就算是驻集镇上的县丞和镇长、巡检们,看到这硬菜,也不由的流口水。
“第二道菜,银鲤,乡亲宾朋们慢用。”
这第二道菜的银鲤,永城人也爱吃鱼,这里有几条大河,以前黄河没改道时也在附近流过,甚至不远的徐州那边微山湖里还有四眼鼻孔鲤鱼。所以无鲤不成席,一般就用附近河里塘里鲤鱼,条件好就用黄河鲤,如果更讲究的,那就买微山湖特有的四眼鼻孔鲤鱼,鲤鱼表面如银鳞,故叫银鲤。
这微山湖的银鲤一上来,档次又上几格。
接着一道道菜上来,全是黑陶大碗满满当当。
第三道菜是铜肘,四道菜是玉卵,五道稣菜,六道豆腐,七道是葱辣椒,八道是清炒时疏。
今天做菜的师傅,还是特意从大丘集上的大酒楼请来的主厨,这八大碗本就是他的拿手好菜,主家又给的料足,师傅也知道陈十二如今发达了,所以格外的卖力。
这一道道菜上来,色香味俱全。
每道菜都是一上桌,就被分完了。
大家没舍得在席上吃,都是提前带好了家伙事来,有拿盆的有来罐的,还有拿桶的,上一个菜就分一个。
有的桌坐的都是爷们,甚至有体面乡绅官吏,自然也是客客气气的分了,而有些坐的都是乡亲,直接就开抢。
这个时候,大家可就顾不得谁是叔伯谁是婶子了,各显本事,全凭速度。当然,席上也有席上的规矩,拼的是手速,但也不能直接一碗端走。
这种吃席抢菜分菜也算是一种老习俗,在外面也算见过世面的陈十二看了,倒反而觉得挺亲切的。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任何一地的风俗习惯,总有其历史由来。
抢菜分菜,也都还是生活艰辛条件差,就算去吃席也舍不得自己吃,要带回去给家人一起吃,哪怕好好的一席菜,最后抢回去成一锅烩,可总也让一家人都分享到。
陈十二挨桌的敬酒、散烟。
烟酒很贵,但今天他不在乎。
以前在麦地里烈日下拼命弯腰一天,也顶多不过换十几文钱三顿饭的他,已经不一样了。上百文一盒的好烟也不停的散着,倒不是他忘了本飘了,只是他想要好好的感谢一下乡亲们,也借此让母亲兄嫂家人们能够扬眉吐气的一起分享他如今的成功。
最后一道清炒白菜上完,大家照例分完了。
分光了菜后,就着碗底的残汁,开始吃馒头。
陈十二也早料到会有这样的场面,所以今天白面馒头每桌八十个,每人十个大馒头,都是那种极有料的。
除了馒头,又还准备了汤。
说是汤,其实里面用料十足,有大肉丸子、折骨鸡、玉米、豆腐、萝卜、白菜、虾、羊肉,猪骨等烩成一大锅,每桌上来一大桶,说是大家喝汤。
其实也是知晓大家八大碗都分了,在这光啃馒头呢。
大家也没料到陈家如此讲究,满心赞叹,最后吃饱喝足,还揣着几支烟,提着分来的菜回家,除了八大碗,馒头都还有七八个,最后没吃完的烩汤都还分了一大盆带走。
满载而归。
“叔,大丘集上的张县丞、刘巡检,还有税课司刘副使,河泊所赵副使,吴仓副使,镇粮站的朱站长,以及马镇长、陈副镇长、陈保长,还有何书吏等,都带了礼来。”
陈十二喝的有些醉。
今天格外的高兴。
以前穷的底掉的陈家,大冬天的时候甚至几个兄弟都不能同时出门,因为棉裤子不够,都出门就没的穿了,他们甚至冬天都穿草鞋,还垫麦草盖芦花被,那种种艰辛,回忆起来都辛酸,正因为穷,他十几个兄弟姐妹,从小夭折了七个,有病了没钱医的,还有直接饿死的,还有个是冻死的。
他陈十二能活下来,都是命硬了。
谁能想到,他陈十二如今还能成了五品武官呢。
阿贵说的都是镇上有头有脸的人,大丘这里做为红枪会的发源地,工商发展不错,去年在这里设大丘镇,不仅派了镇长副镇长来,县里还特派了位县丞过来开衙驻守,镇上又设有巡检所,派来巡检,弓手。
还在这里建了驿馆、递铺,有驿丞等,还招了几十个驿卒。
这里又还有收购站和粮仓、义仓等,甚至县里的税课司、河泊所等还派了副职过来驻守,七七八八的官、吏还不少。
这些人来大丘任职,也早来拜访过陈家,知道陈十二现在归德团练有地位,但这次陈十二直接就是正五品,甚至还在讲武堂进修,成了天子赐剑的门生,这是他们极为意外的。
所以一听到消息就主动来了,还要送礼。
“请他们都来喝杯茶吧。”陈十二道。
把这些吃公家饭的都请过来。
“这是我在东京带回来的茶叶,圣人龙兴之地台州天台山的云雾茶,味道挺不错的,大家尝尝。”
也没什么茶具,直接就用刚才吃席的黑陶碗倒了烧开的井水,然后往里面抓了把茶叶。
陈十二还是那身武官常服,胸口的大熊有几分张牙舞爪的感觉。
一群人都很小心。
他们其实基本上都是河南人,也基本上都是原分巡赵洪升赵老夫子委派的,甚至有些直接就是归德知府委派的。
乱世之时,没那么多规矩讲究。
有人是地方士绅出身,也有人原是胥吏,还有人是地方大族,也有以前是盗匪流贼,甚至有原红枪会员受伤兵转到地方的。
总的来说,除了那位张县丞和刘巡检以及马镇长、陈副镇长外,其余人其实都是没有品级的流外或杂职,甚至直接就是胥吏了。
在如今河南,尤其是在归德,永城的这一亩三分地上,不管是当官还是做吏,其实都是仰红枪会鼻息。
没有几个真正是朝廷派来的官吏。
陈十二不仅是五品武职,他还是朱忠义的中军官,这可是绝对心腹啊,而朱忠义虽然以前也做过许定国义子,可人家本就是红枪会大师兄,后来更被天子赐国姓,收为天子义儿,所以归德团练,早就不断有御营兵将加入。
这早就成了一支天子嫡系。
陈十二自然就不同于一般的五品官了。
大家甚至还觉得有几分荣幸,自己治下有这样的大人物,前来吃席不仅是捧场,更要借机送礼,加强关系。
“大人……”
众人里地位最高的刘县丞刚开口,陈十二笑着摆手打断他,“我这次二进京,在讲武堂受训三个月,还有幸听到圣人亲自授课,在京三月,时间不长,但感受很深,学到很多东西啊。
就说这称呼吧,这些年大家习惯为了恭维讨好,往往用超过对方身份的尊称相称,这种风气在我们河南尤为盛行。
以前,对朝廷部院长官,如尚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以及地方各省的长官如巡抚、布按等,尊称老爷。
可后来,又有人把督抚称为大老爷。我们河南连布按都尊称大老师,甚至现在还有人对道台、知县,都称为太老爷。
举人、贡生等尚未得官者都称大爷,连秀才也称老爷。
甚至觉得这老爷大老爷太老爷都不够表示恭维,还开始喊大人。
我在京时也去国子监旁听过,国子监的老夫子们说,大人这个词以前在唐代时,那是对父亲的称呼,父亲,也可直接叫大人。
现在我们许多人却对官员称大人,不仅如此,甚至这大人跟老爷一样,已经越来越泛滥,最开始只是称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大人,后来称知府道台也叫大人,如今只要是官,都叫大人,凡有功名,不论举人秀才,都叫老爷。
我们河南尤为盛啊。
可东京现在这种情况却很少了,风气清正许多,圣人都亲自在京报上写过文章,说喊官员大人,叫士人老爷,实在大错特错,应当予以纠正。”
刘县丞也没料到自己刚开口,结果引来陈将军这么大一通驳斥,赶紧低头认错。
“大家以后直接职务相称,你们可以叫我陈中军,也可以叫我陈守备,或是叫我陈十二也行,刘县丞,我就直接称你刘县丞,或是刘赞府、刘左堂、刘二尹这些,就不称你刘大人了。”
“陈将军教训的是,是小的唐突失礼。”
陈十二喝着黑陶碗泡出来的茶,觉得味道也一样清香。
“我这次在京感受极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