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74章

海上升明帝-第374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张二牛这样的老农民来说,这金吾镇士兵的伙食非常好,起码也得跟农忙时地主家请人干活时一样了。
  收麦割稻耕地的抢农时重劳力活时,地主家请人干活,也得吃饱,还得有肉,虽然地主们会买些下水啊、猪头猪颈这些便宜肉,但量是有定数的,少了大家不满意,就不会下力气,所以地主们平时自己可能舍不得吃肉,这个时候也得舍钱买肉。
  张二牛是自耕农,家里有十亩地,平时一天两顿,一干一稀,到了农忙季,也要割肉或煮鸡蛋吃,还得吃三顿干的,不吃饱没油水,根本抗不住。
  金吾镇的馒头个大好吃,张二牛大口吃着,非常满意,那窝窝头也挺好吃的,都是玉米面儿,没掺其它杂。
  吃个馒头,再喝几大口肉汤,那个鲜美啊。
  底层出身的这些代表们,都吃的津津有味。
  倒是如高韦、王士祯、蒲槃、张中发这些士绅大贾们,谁家不是田地数千亩,甚至还有矿山、作坊、商铺,谁家不是家财万贯,平日里不说锦衣玉食,但谁还会吃窝窝头啊。
  更别说这一锅乱炖的肉蔬汤,在他们看来也太乱来了,根本就串了味。
  他们不是进士就是举人,有的还是一方有名的书法大家、诗人,有才还有财更有名,这些伙食,他们还真有些吃不下。
  但看到皇帝朱以海居然也一手窝窝大口咬,一手端汤碗,不时吸熘几口美滋滋的样,他们很难相信这位能吃的这么高兴。
  毕竟朱以海又不是朱重八,并不是贫民出身,更没当过和尚乞丐,这位出身就是郡王之子,后来父亲还承袭为鲁王,他也跟着封镇国将军,再后来又封鲁王,要说三十岁的天子,那也是含着金汤匙出身,锦衣玉食惯的,可现在这样,真让他们惊讶佩服。
  “大家都吃,待收复济南,到时朕与将士们在济南城下庆贺,犒赏大家。”
  明军平时也会有犒军的。
  大致是十日一犒,平时吃的简单,但犒赏时名义上每人能分到一斤酒和一斤煮熟的肉。
  而朱以海提高军队伙食,要求军队平时驻扎训练,每天起码三顿,要保证一顿里有肉,起码得一人二两,三天得有顿加餐,标准就是一人得半斤肉。十天犒赏一次,一人得有一斤肉。
  御营是职业兵,常备兵,训练量大,要求也高,所以必须得保证一定量的肉食供应,否则吃不消。
  出征在外,就难以保证了。
  行军时蒸饼为主,紧急时还只能吃炒面。
  现在这临时驻扎,能吃上肉蔬汤,确实已经算是加餐了。
  御营士兵们,平时十天要犒赏一次,但也经常会搞一顿忆苦思甜饭,忆苦思甜饭很难吃,一份粥一份窝头。
  粥由野菜、米糠、红薯、菜叶等煮成粥。窝头则是用玉米面、山芋干、麦麸、稻糠等蒸成窝窝头。
  没有一滴油。
  这玩意吃一顿,烧心还屁多,既噎喉咙还不好消化。
  但偶尔吃一顿,顺便坐一起忆苦思甜,体会来之不易的现在,也确实很有教训意义。
  今天朱以海没给士绅地主们安排上一顿忆苦思甜饭,已经算是对他们比较照顾了。
  当然,对张二牛他们来说,真安排一顿,他们也不觉得难吃,因为这些年,他们很长时间连这种都吃不上,有时甚至得吃土吃树皮。
  也就是现在大帝来了,一亩只征他们二斗四升二,让他们收成能够留下八九成,终于能够有足够的口粮。
  以前,哪年不拉饥荒。
  张二牛五个馒头五个窝头加一大盆汤吃个精光,居然意犹未尽的又望向打饭那边的火兵。
  朱以海看到,笑道,“没吃饱的还可以去添,平时士兵们是有定量,但咱们今天管饱吃。”
  “谢万岁,”张二牛赶紧端着两盆去添馒头加汤,这样的机会难得啊,能多吃些就多吃些,不能为了面子亏了肚皮。
  许多代表也纷纷去添饭加汤。
  朱以海也不怕这些人撑着,这年头缺少油水劳动量又大,青壮男人都是大肚皮,吃饭干个十海碗八海碗的一点不稀奇,大馒头也能吃上十几个,喝汤跟喝水似的。
  主要还是缺少油水,饮食较为单一,以碳水为主就不扛饿。
  明军现在就算是最精锐的御营,其实也还在向吃饱努力,尽量保障吃饱,还没能力讲究吃好吃营养,后世时子弟兵待遇已经变好,每人标准十一块一天,但早晚还能有牛奶鸡蛋,中午晚上还有四菜一汤,夏天还有绿豆汤喝。
  而现在朱以海还在努力给御营士兵吃饱,玉米面、面粉掺的窝头经常吃,白面馒头还不能天天吃,更别说四菜一汤,能够餐餐有个一菜一汤都很不错了。
  水果基本上没有。
  也就只有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会发点乌梅,含在嘴里能生津止渴,避免喝太多水,上战场时尿多尿急,影响战斗力。
  高韦等一顿饭吃完,大多都只吃了一两个馒头加个把窝头,汤甚至都没怎么喝。
  “草民等请求向陛下捐银助饷,并捐些蔬菜猪羊劳军。”
  高韦提出愿意捐银子,甚至他以为皇帝叫他来军中吃饭,还吃这些窝头,就是要他们掏银子的。
  所以也早认了,捐就捐吧,反正谁来都是这样。
  这年头,也没处讲理,有银子还得有命花。
  “尔等有心了。”
  朱以海拒绝了他们的捐赠,“如果你们愿意,倒是可以跟军需官接洽,帮忙采购些粮食、肉蔬这些供应军需,就是帮大忙了。至于钱粮,无须捐赠。”
  高韦愣了一下,张中发等也都很意外,都做好要掏银子准备,甚至在想着该掏多少合适,怎么不需要?
  等再三确认后,这几人心中感慨不已。
  朱以海离开前,特意叫来金吾镇的这营后勤官员,“这顿饭的花费,朕让刘朝马上付给你们,不能占用将士们的伙食费。另外,这顿饭朕很满意,赐银二十元,给营中将士们添伙食费。”
  现在江南猪肉每斤二分银,淄川这里现在是四分银,二十块银元,能买五百斤猪肉,分摊到全营战辅六百八十人,一人能分到十二两左右,能够好好加一餐了。


第604章 章丘
  皇帝在淄川并没有过多停留,便率军往章丘而去。
  虽然大臣们认为淄川已经靠近济南,可驻跸于此,遥相指挥。可朱以海又哪是愿意躲在后方听消息的人,真要是这样,他干脆就留在登州好了。
  “章丘有明一朝,出了一百四十八位举人,三十六位进士,人文之乡,去年鞑子北京会试,章丘还出了四名同榜进士。”
  朱以海登上长白山,望着山下章丘城,听说去年出了四个鞑子进士后,不由的感叹,“朕还以为章丘铁匠天下有名,铁锅打的好,倒不成想这章丘读书人也多啊。”
  “章丘铁匠确实天下有名,据说唐朝时就称山东章丘冶铁天下首,唐长安二年,章丘还出了位武状元。”
  前年出了九个举人,去年中了四个进士,这个县确实科举成绩不错了,只是他们都是参加鞑子的科举。
  望着山下军营相连,章丘城坐落山下河畔。
  青砖小瓦,杨柳依依,竟然有几分江南的感觉。
  “陛下,李缙明等章丘士绅求见。”
  “可是那个梭庄村李缙明?”
  梭庄村李氏很有名,因为这个唐代建村的千年古村,在明末出了三代七举人五进士,可谓非常了得。
  李缙明也是去年去北京参加会试中得进士的章丘四进士之一,他有个哥哥李缙征,天启年中进士,官至彰德知府、工部郎中。
  他在崇祯朝还为其祖母夏侯氏上表奏请表彰,得到恩准,崇祯八年在村中落成节风可风牌坊。
  李缙征崇祯十四年死于任上,李缙明和弟李缙益在前年在济南同中举人,去年李缙明在北京中进士,李缙益落榜,今年鞑子开恩科,李缙益金榜题名。
  一个村子的大户,三代人出了七个举人五个进士,确实是非常了得了,尤其李缙征三兄弟那是亲兄弟。
  “既然来了,那就见一见。”
  章丘的建城历史远到北周时,初名高唐,后来改名章丘,一直延续至今,明代时也几次加固城池,修成一座石城。
  距离府城不过八十里,章丘本来是驻了不少绿营,但面对神策军的到来,他们还是开城投降了,没有做抵抗。
  城中的士绅百姓倒也免去一场战乱。
  士绅们推举李缙明等做代表,前来朝见天子,也是希望能够得到朝廷优抚。
  他们也自知这几年归顺清廷,深知理亏,于是剪了发辫,换回汉服,还筹集了一大笔银钱来进贡天子。
  人没到,礼单倒是先送上来了。
  黄金五百两,白银万两。
  这笔钱若是放在崇祯年间,绝对很多,因为崇祯再怎么哭穷,向百官借钱,大家都不会愿意掏,哪怕大学士都顶多能出个几百两银子。
  放在现在,不多。
  因为对章丘的这些士绅大户来说,凑这点银钱不算难。
  章丘人文之乡,靠近府城,很富庶。
  章丘的冶铁确实很有名,古称铁匠之乡,汉武帝时全国设铁官四十八处,章丘有东平陵冶。
  章丘的铁匠,始于春秋,兴于西汉,而盛于大唐,到宋明也是经久不衰。
  这得益于他们的有利条件,章丘自古有三多,打铁师傅多,出门商人多,药材店铺多。章丘方圆百里,有着丰富的铁矿、石灰石、耐火土、煤炭等资源,为冶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之时,山东厨子们主导宫廷御膳,鲁菜也成为官菜,无论宫廷宴饮,还是官场应酬,鲁菜都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做海参、鲍鱼、燕窝、鱼翅、乌鱼蛋这些,真材实货,精烹美制。
  而每个鲁菜厨师,都有一口来自山东章丘的铁锅。
  章丘这么一座千年古城,人文荟萃,科举有名,举人进士出的多,官员也多,而铁矿、煤炭这些矿产多,所以也有一大批矿老板,他们千牛招牌的铁匠、药材也做的很有名,所以章丘的那些大户,身家真的很殷实。
  不是简单的占有田地多,而是兼营采矿、冶铁、药材等等,甚至鲁菜里还有个章丘帮,在外开酒楼的许多,以前在北京就有几十家章丘人开的酒楼,据说跟福山帮有的一拼。
  矿老板、药老板那都比地主赚钱多了。
  早些年又没什么矿税商税,只要上下打点孝敬到了,这银子哗啦啦的赚。
  朝廷征收时他们一毛不拔,鞑子来了却没少进贡。
  现在绍天大帝来了,这些人也早早听说了孙之獬的下场,也怕啊。
  赶紧凑了五百两黄金,一万两银子送来。
  “罪民拜见圣皇!”
  李缙明、李缙益兄弟带头,一群章丘士绅大户跪拜天子,李缙明还双手捧着章丘的账册户籍等呈给天子,李缙益则捧了一盘子章丘的土,这象征着章丘归附大明。
  朱以海接过,翻看着,也没叫他们起来。
  李缙明送来的这账册数据倒是挺详细的,上面登记按万历年籍册,章丘县人丁五万九千多,有地人丁五万四千多。
  鞑子之前就是按这个万历末年的户籍册征税的。
  有地丁口,每丁征银一钱八分,无地丁口,每丁征一钱二分。
  乡绅举贡优免了一千二百余丁。
  原额大粮三等地,将近一万四千顷,上等地有七千多顷,抛荒上地一千六百多顷,另外垦荒地未上报登记,寄庄地。
  地丁共征银七万三千多两,征米两万二千多石。
  这还是万历末年的老黄历了,鞑子就按着这个来收税,实际上山东章丘明末时被鞑子入关抢掠几次,后来登来之乱、闯军入山东,再清军南下,反正户口人丁逃亡了许多,田地也荒芜了许多。
  但鞑子不管这些,就按着这一百多万亩田,近六万丁来征。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正税,附加的还有很多,更别说什么浮收、火耗这些了。鞑子驻防八旗还跑马圈地,没收王庄、官田等等。
  章丘的人丁数跟府城历城县的六万多相差不大,比起一万多丁的邹平等县,超出数倍。
  李缙明等明显也是知道淄川那边的情况的,所以把这册子上呈后,又表示他们愿意把过去章丘县税赋欠缴、地方官府亏空,全都包了。
  他们这些士绅地主们承担下来,补齐。
  甚至过去垦荒后未申报登记的田地,一些无主地,还有王庄、官田、军屯田等等都会主动清理上报。
  这满满的求生欲望。
  之前鞑子已经对章丘搞过一次奏销清缴了,他们也咬牙补缴清算了,现在又来一次,但却是主动的,毕竟淄川那边的事情,说清楚也不清楚,各种传言都有,现在大军云集,谁知道会是怎样。
  主动点吧。
  朱以海拿出个折子,对跪在地上的章丘一众人道,“朕这里有份也有个数据,章丘总耕地一百一十七万亩,其中水田五千余亩,水浇地七十余万亩,旱地二十五万余亩,园地有二十余万亩,林地有六十余万亩,草地还有一百多万亩……”
  “章丘六个乡,拥有的耕地数量都是很多的,是重要的产粮大县。”
  “另外本县铁矿、煤矿等众多,各种冶铁等作坊也多。”
  面对皇帝拿出来的数据,李缙明心头大震,他是本地大户,对于县里的实际情况当然很清楚,毕竟李氏家族也有许多人在县衙执掌六房,真正的一手数据他都有。
  鞑子拿着万历末年的丁、田数字征粮,其实问题很大,根本不准确,但鞑子不关心这个,只是要征上税赋去就行,不够就加征。
  具体的是下面人自己想办法搞定。
  可现在绍天帝说的这些,尤其是这个田地数,跟他掌握的基本上一致,精确到各种田地的准确数字。
  他敢肯定,绝对是有人把县衙掌握的真实数据拿出去报告了绍天帝。
  还绝对是县衙里有比较重要地位的人,起码也是典史、六房书吏这样的人。
  掌握着真正准确的田地数据,就意味着能精准的征税。
  皇帝的这个数字,里面有历年垦荒未报之地,也包含各种王庄、官田、军屯等,总数字就是这个。
  皇帝还告诉他,章丘的地可以折算成标准税亩九十二万余亩。
  那么按现在新的地丁银税率,总共就是二十二万多石粮。
  而之前万历朝的这个税额,是七万多两银,两万多石米,若是按现在一两多一石粮,折算下,万历朝这个大约不到现在的一半。
  当然,万历朝时粮折银,一石有时只折四五钱银,七万两能折算到十几万两银子,倒也差不多。
  可以前还有附加火耗这些,现在却是全部了。
  “过去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烂账旧账,也就一笔勾销了,今年的地丁银也一并免除。”
  “从明年开始,就按绍天新法征收税赋,按这九十二万税亩征收二十二万多石地丁粮本色,”
  田赋丁银从明年才开始征收,但是工商税、厘捐、盐茶烟酒专税、矿产税、契税等却要从明军光复章丘日开始征收。
  李缙明等有些不敢相信,还是表示本地士绅地主们都愿意承担过去的欠缴亏空等。
  “你们真要有这个心,就学习一下淄川,在地方修建义仓,捐些粮到义仓里,灾年救济饥荒,平时帮扶孤寡,士绅联合管理,县里呢派一二人协助,把账目按时公开,这样就很好了。”
  
  淄川开了个头,亩捐二升为义仓粮。
  已经被皇帝认可称赞,所以现在也成了个标准。你有钱可以捐更多,但有地的最少亩捐二升,这不是税,而是地方义举。
  朝廷也不用这笔粮,仅用做本地救济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