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80章

海上升明帝-第280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事情,操作不好就要翻车的。
  而一旦翻车,朱以海也只能先以大局为重,安抚那些军头们,而把文安之调回,甚至要处罚了。
  好在他成功了。
  虽然有些险,逼反了这么多军头,但那些军头小瞧了文安之,反而被一锅端。幸好被一锅端,要是他们忍一忍,回到各自地盘,再来个不听调不听宣,那才是大麻烦,这也更显文安之的本事,故意激发这些人,其实一切尽在掌握。
  不过四川现在主要麻烦还是外在威胁,是全军北上的西营,是重兵南下的清军。情报显示,吴三桂率领的清军主力已经进入了汉中,而张献忠终究是迟了一步,被堵在了金牛道中,一座阳平关,就让张献忠动弹不得。
  现在张献忠一面派兵继续强攻阳平关,一面分兵,试图找到其它道路,一路兵沿白龙江往西北,试图去阶州,然后绕过阳平关,或者打通直接通往秦州天水的通道。
  一路则试图往东面南江方向去,打通另一条路米仓道,翻越米仓山入汉中。
  不过现在阶州被大明御营陕甘行营占据,骁骑营刘进忠表面还是西军大将,率部去打阶州一带的顺贼,其实早就是行营副提督了。
  东面的米仓道,其南面的琉璃关现在则被大明川贵行营占据,正在那边四处征剿摇黄贼等,抢先占据险要了。
  张献忠现在骑虎难下,左右不得进,想出川东进,可文安之秦良玉率领精锐在顺庆凤凰山扎营立寨,堵住去路。
  吴三桂新取汉中,但情况也不太好,因为后方粮草供应不上,现在饥一顿饱一顿的,张献忠堵在川北出不了川,但吴三桂却也进不了川。
  不过朱以海也清楚,这种对峙不可能长久,肯定会有一方打破平衡。
  到底是吴三桂先杀进川,还是张献忠杀出川,很难说。
  而不管谁打破平衡,则刚经历剧变的川军,都要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好在朱以海是个比较豁达的人,再怎么差,如今的局势也比历史上要好吧?最起码现在川军整顿过了,能够号令统一了。
  若是张献忠能再扛一扛,川军还能更强些,甚至再多拖些时间,说不定云南的叛乱就平定了,到时朝廷还能再腾出手,把西南几省的兵再调些入川呢?
  西线的压力很大,朱以海打算在东线给鞑子多施加些压力。
  这也是朱以海直奔山东,甚至在知晓清军已经开始要大举来援后,仍然不再打算撤离,要在登莱跟鞑子碰一碰的根本原因了。
  之前朱以海总是避实击虚,一击即退,绝不跟鞑子轻易缠斗,避免恶战损失。
  可这一次,必须得战了。


第468章 叛
  “皇爷!”
  莱州新建成的棱堡中,司礼监太监刘朝轻声唤醒朱以海。
  “皇爷,西南急报。”
  朱以海红着眼睛坐起,“败讯?吴三桂入川了?”
  刘朝满脸忧色,“是郧阳王光恩叛变投清了。”
  “?”朱以海满脸疑惑,王光恩虽说农民军出身,但自归明后; 在郧阳坚守城池多年,数败农民军,之前还诈降鞑子,杀了清廷一个郧阳巡抚,又夺了襄樊两城,可以说给鞑子很大重创。
  甚至在不久前,郧阳巡抚徐起元还奏捷御前,说提督王光恩派兵佯攻襄樊,引鞑子湖广提督孙定辽调兵增援,然后王光恩率兵出郧阳,夺南阳府淅川县,再攻西硖口,这是襄阳通往关中的武关道必经重镇。
  孙定辽闻讯,又赶紧自襄阳出兵,汇合河南南阳总兵一同前往救援。
  王光恩等孙定辽赶到,便撤围回师,孙定辽追击,王光恩诈败诱敌深入,最后在勋阳北的安阳口将其伏击。
  孙定辽军遇伏大败,且败且走,退走河湾,王光恩率领早就埋伏于此的忠开镇各营兵马,穷追猛打。
  孙定辽被王光恩弓箭射中; 坠落马下,滚落河中,结果不会水的孙定辽溺水而亡; 清军大败。
  王光恩甚至率军大举反攻; 再围襄樊,清军主力尽溃于外,守卫不足,被王光恩大军包围,以穴攻爆破之术,把刚修好的襄阳城墙又炸塌了,忠开军杀入,襄阳再陷。
  江北的樊城里少量留守清军见状,吓的直接就弃城逃向南阳。
  这一战,歼灭鞑子湖广提督孙定辽一员,击溃其数千众,斩首千余,攻破重镇襄阳一座,又夺取樊城,可谓战果极丰。
  皇帝因此特意下旨,进封侯爵王光恩为襄国公。
  这加封的旨意,估计还在路上; 怎么王光恩就反了。
  “怎么回事?”
  朱以海揉了揉脑袋,让自己清醒一点; “给朕倒杯茶。”
  刘朝赶紧让人取来热水泡茶。
  热水冲入茶壶,壶中龙井翻滚,茶香四溢。
  朱以海接过茶,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刘朝把接到的急报道出。
  事发突然,急报是由湖广督师朱大典发来的,具体情况不多,但明确奏报,王光恩反了。
  不仅郧阳提督王光恩反了,郧阳巡抚徐起元也反了,现在所知,忠开镇,只有副将王斌守房县,参将陈蛟守竹山没反。
  另外王光恩的兄弟王光泰先前入关中作战,如今在终南山中,没参与其中。
  其它的,好像都随王光恩反了。
  如今王光恩就坐镇襄阳,清廷授他郧阳王,许世封永镇,改任湖广提督,其提标五千人马。其弟王昌则袭王光恩原襄阳侯爵。
  徐起元仍留任巡抚,抚标三千。
  蒋崇武、吴士英晋参将,驻防郧西、均州,参将罗一能驻谷城,
  高士清、崔士能等皆晋游击。
  王光恩之弟王昌授郧阳总镇,镇标三千,驻郧阳。
  ……
  “朱大典的意思,莫非是因为鞑虏给了王光恩王爵,许其世镇郧阳,然后他就反了?”
  刘朝不知道如何回答。
  “这事难道就没有半点兆头吗?”朱以海喝了口茶,又放下,忍不住发脾气,“王光恩刚斩鞑湖广提督夺襄樊两城,大败鞑子,这像是早就谋划要反的样子吗?为何现在新立大功,却突然反了?”
  “总有个缘故吧?”
  刘朝无法回答。
  “赶紧去查!”
  “皇爷,那郧阳如何处置?”
  朱以海端着茶杯陷入沉思。
  四川局势刚有些理清,结果郧阳却反了,这真是出人意料。
  要知道,就算是在两京沦陷的艰难之时,郧阳都还一直坚守着,硬是跟闯军战了好几年,都不曾退过,清军南下,吴三桂曾亲去招降,他们都没降。
  可现在,局势正在好转,他们却降了,还是在刚刚大胜之后投降,这太说不过去了。
  不仅王光恩降了,连徐起元这个抚臣都降了。
  他想不明白。
  刘朝退出后,朱以海坐在那里,捧着茶杯却是再睡不着了,此时还是半夜,朱以海坐在那发呆。
  回忆着这一路走来,确实不易。
  不过他这里还是已经走上大道了,但许多地方还很艰难,比如郧阳,之前湖广尽陷闯军之手,他们独自支撑数年,好不容易等到湖广恢复,得了些救济,但很快武昌兵溃,郧阳又成孤军。
  好在忠贞营在巴东立住脚跟,也算给了他们一个侧翼支持。
  但随着清军西安兵溃,汉中马科降清,郧阳的局势也变的恶劣起来,上游的汉中,北面的南阳,下游的襄阳,南面的荆州,皆是清军控制,仅有西南的巴东山区,还是明军占有,但这边却尽是连绵险峻群山,难以沟通。
  郧阳一直是孤军作战。
  但他们之前都能坚持,为何现在却坚持不了?
  朱以海一直在想这里面的关键。
  天亮。
  刘朝回来了,皇帝眼睛通红的还坐在那里苦思。
  “皇爷!”
  “打听清楚了?”
  “又有几封急报到,有朱大典的,也有文安之的,另外东厂、锦衣卫、采编所、侦缉司等处也有些消息到,汇聚起来,更清晰了些。”
  “直说吧,到底是因何事而反?”
  刘朝犹豫,“目前情况来看,好像是吴三桂使了挑拔离间计,”
  “什么离间计能有这么厉害?”
  这事说来话长,但也并不是很复杂。
  王光恩兄弟的叛乱,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就是郧阳的局势更加险恶了,武昌和西安两次大溃后,使的郧阳再次成为孤军奋战,而王光恩兄弟王光泰兵出关中,也是大败,溃入终南山中。
  汉中马科投降后,郧阳更是几乎被四面合围。
  不仅如此,郧阳正面临严重的饥荒,虽然也搞垦荒屯田,但难以自给,清军虽没能攻破郧阳,但四面合围,却也一直步步紧逼,不时的出兵扫荡,加上其它物资封锁,郧阳情况很糟糕。
  吴三桂、豪格等清军主力南下汉中、西安后,更加剧了郧阳的危机。
  除此外,还有内部原因。
  那就是王光恩自从被高斗枢招安收编后,一直为大明奋战,但有一样东西不能动他的,那就是他的兵,兵是他的命根子。
  兄弟三个为大明守郧阳多年,兵没剩下几千,在设忠开镇后,王光恩兄弟都是大肆扩军,忠开镇一度扩编至五万人马。
  但在文安之离开郧阳去了偏沅后,特别是三忠叛乱后,朝廷对这种地方军头乱扩编的行为极为不满,要求整编、缩编等,要搞实兵实练实饷。
  忠开镇的整编令也早下达郧阳,要求忠开镇定为一提标,一抚标,提标三千,抚标一千五,下面再设两协营,一游营,总共保留六千兵额,其余的兵,要改编为乡团屯兵。
  这个整编令,王光恩极为不满。
  原来扩编到五万人马,现在要改成六千,基本上就是恢复到郧阳镇设忠开军前的情况,谁也不愿意。
  乱世之时,有兵就有权。
  尤其是对出身于农民军的王光恩兄弟来说,越发不肯放弃手中兵权。
  什么侯爵、提督,这些在他们看来都是虚的,真正实在的就是兵权和地盘。王光恩一直在跟朝廷讨价还价,不愿意整编。
  这事一直拖着。
  然后文安之在四川完成了整编,虽然闹出了兵变,仍然还是完成了,马乾、曾英等一群督抚、提督等军头们被踢出四川,送去南京。
  这事对王光恩震动极大。
  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然后恰好吴三桂一直来招降。
  吴三桂的使者很好的利用了四川刚发生的剧变,以此来挑动劝说王光恩,说什么明天子向来如此,之前忠武等三忠便如此,先是高官厚爵引诱招安,然后等兵败后,见其势弱便立马毫不留情的宣布为叛逆,发兵讨伐,不留余地,把王朝宣、张先壁等都穷追到底,最后全部剿杀。
  四川诸将为明天子更是呕心沥血,结果呢,鸟尽弓藏,川中局势刚有些好转,立马就把他们都给逮捕械送南京,等待他们的肯定难逃一死。
  然后他又拿出清廷的招降条件来引诱王光恩,什么封王,什么永镇等等,这些都是很打动王光恩的。
  按清廷的条件,王光恩封王,他的两个兄弟皆封提督总兵官,各领几千标兵,然后他们的部将,也都还各授副将、参将、游击等,各授实职,并保留所部等等。
  这些条件,确实打动了王光恩。
  何况现在郧阳条件恶劣,饥荒严重,清军又逼的紧,哪怕刚打赢了一场仗,但并没改善太多局面,仍是处于被四面包围之中。
  最终,吴三桂与王光恩秘会于兴安,达成了降清条款。
  改旗易帜。
  巡抚徐起元本是不愿意降清的,但王光恩和其部将都要降,也只能被裹胁着投降,郧阳诸将中,也只王斌、陈蛟还有刘二虎三将不降。
  再加上还困在终南山里不知情的王光泰和李世英。
  反的不仅仅是一个王光恩,而是几乎整个忠开镇。
  而他们叛明投清的原因,也不外乎是外有清军四面包围,孤军做战,而又饥荒粮不继,内有朝廷整军严令,这些由农民军降明的将领不肯放弃手中的兵权,最终在清廷封王封公的诱惑下,最终还是叛明投清了。
  搞明白这些后,朱以海反而有几分释然了。
  从湖广三忠的叛乱,再到之前四川王祥曾英等军头们的哗变,再到如今郧阳忠开镇的叛乱,全是些乱世军头们拥兵自重不肯交权的结果。
  “让忠义镇李赤心、高必正,出兵进入竹山、房县、竹溪、平利、兴安等地,得把郧阳汉水以南,荆山以西,三峡以北的这片山区保住,要稳住局势。”

  朱以海取来地图,看了一会后下旨。
  “郧阳呢?”
  “先稳住这几地吧,郧阳、襄阳先不要管了。”
  控制住这几地,就能先阻断汉中和郧阳的联络,同时也保证夔东、郧南、荆西这三地的联络,保持住三峡这个版块。
  其它的慢慢来吧!
  这一次,确实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了。


第469章 不妥协
  吴三桂没打进四川,倒是郧阳王光恩先反了,这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得到消息的行营重臣大将,都赶来拜见皇帝。
  可让他们很意外的是,皇帝很淡定,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都坐,看来你们消息也很灵通啊。”朱以海招呼着大家坐下; 莱州湾棱堡不大,目前主堡完成,外围壕沟、堤坡等还在修建中,因为主堡是五个棱角,所以叫五棱堡,或五星城。
  “陛下,臣以为文安之的整军有些过了。”开口的是平国公郑芝龙; 之前朝廷在各地开始整军,福建郑氏也深受影响。
  如今王光恩反; 郑芝龙认为时机恰好,立即出言反对。
  可朱以海却只是在泡着茶。
  王光恩反了,一开始他也震惊不小,但很快就稳定了心神,甚至不太在意了。王光恩之前守郧阳,这里很重要,可以牵制汉中、襄阳、荆州等地,守好了确实不错。可郧阳坚守孤城多年,说实话其实也很弱了。
  之前设忠开镇后,大肆扩军,可那些兵也就是数量上好听,缺少足够的粮饷器械,郧阳镇注定很长时间内都难成一支精锐重兵。
  在朝廷重建权威,重新整编出新军前; 王光恩最终反了,这是意外,但发生了也没什么好回避的。
  虽然朱以海也承认; 这是意外; 其实本来应当是能避免的,郧阳毕竟是外镇,处于前线,还是在敌包围中,对这样的外镇,应当更多些便宜,给予王光恩这样的大将更多自主权。
  可事情发生了,就不能后悔,更不能说因噎废食,转过来责罚文安之或朱大典,甚至是朝廷全国整军的总体计划。
  郑芝龙的那点心思,他看的清清楚楚。
  “王光恩叛明降虏,不过是贪恋权势,被鞑子的封王所诱而已,他自己立场不坚定,不能怪其它。
  之前不也传鞑子许诺封平国公为福建王吗,平国公不仍然不为所动?”
  皇帝这话倒是反将了郑芝龙一军。
  郑芝龙突然跪下。
  “爱卿何意?”
  “臣不敢欺瞒圣君,之前确实有人自称鞑虏使者,半路找上来说要封王拜爵; 世镇福建等; 但臣并不相信,只是以为是招摇撞骗奸人,将其赶走,事后也没当回事,未能及时奏报圣听,臣有罪。”
  “乱世之时,招摇撞骗的骗子多也是常事,这何罪之有。”
  郑芝龙跪在那里,“湖广、四川、郧阳先后发生兵变,臣以为朝廷整编军伍之心固然出发是好的,但也得审时夺势,
  正如当初圣人亲自定策招安顺营时,那是多大的魄力。
  不仅不计前嫌,还授封公侯爵位,赐以营号,给以诸大便宜行事大权,顺营也先后立起忠贞、忠义两镇,
  可朝廷设立两镇后不到一年,就又要改弦更张,要对忠贞营等整编,原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