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81章

海上升明帝-第281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不计前嫌,还授封公侯爵位,赐以营号,给以诸大便宜行事大权,顺营也先后立起忠贞、忠义两镇,
  可朝廷设立两镇后不到一年,就又要改弦更张,要对忠贞营等整编,原有十三镇,要削减到六千甚至三五千,这未免引人猜疑,怀疑是过河拆桥,鸟尽弓藏,他们本就是顺营出身,忠义镇后来不少人叛明降虏,也未必没有这些原因。
  再比如之前四川的诸将哗变,再到现在王光恩叛乱,都是整军夺权所引发的。
  臣谏请陛下,为大局重,且暂缓整军,尤其是对前线边地之军,不是不整,而是不能急于一时。”
  陈潜夫站在一旁反对道,“臣以为朝廷整军没问题,兵马不整,数量虽多,却没有战斗力,而且如何供应粮饷?怎么提供武器?
  打仗要的是精兵,而不是数量,在精不在多。”
  “就如四川先前,一个王祥就敢私封三十六镇挂印将军,他哪来的资格和胆子?他连招黄贼都敢招揽,这些食人的土暴子招来做甚?
  他无节制的扩军,三十六镇这个号称三五千,那个号称一二万,朝廷如何供应,四川如何支持?
  不要等上战场,先就把四川给祸祸了。”
  郑芝龙反驳,“可现在朝廷首要之敌是鞑子,朝廷整军这么急,把人都逼反了,还怎么打鞑子?”
  其它大臣也加入进来,各自支持一方。
  “大家不必这般争论。”朱以海摇了摇头,他捧起茶杯喝了两口,然后让大臣们各自坐好,“诸卿,文安之整军之前,也上奏于朕,称今日之四川,号令不一,军头遍地,兵匪难分,百姓根本无力供养这么多兵。
  不整军,川中不待鞑虏来攻,必须自崩。
  对这些话,朕是深以为然的,朕也不否认马乾、曾英、王祥他们守川击贼有功,但功是功,过是过,不能混谈。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难道就因有功,马乾就能无视五省经略?难道就因有功,王祥一个副提督衔的总兵,就敢私招三十六镇,私封三十六挂印将军?
  他们眼里还有没有朝廷?
  湖广有前车之鉴,五忠并立,号称数十万人马,结果真打起来了,一个比一个跑的快。
  多有什么用?
  兵多了,不过是这些军头们跋扈的本钱,让他们更加无法无天,敢藐视朝廷,无视法令而已。
  朕也不是胡乱整编,都是有序推进,做好了各种善后的,有能力的将领重用,能打的骁健留用,载汰老弱残疾,也是为了更精锐能战。
  就算遣散的也给遣散费。
  甚至整编后,钱粮器械皆由朝廷和地方负责供应,让他们专心训练打仗就行。
  可要是这也不能接受,
  那朕就宁愿跟他们先打内战,也要把这些军头给平了,
  否则,朕如何能信这些人,大明如何能依靠这些人?
  真正与鞑子作战的时候,谁能放心把后背交给他们?
  武昌城下已经吃过一次大亏了,西安城下又败过一次,还要再来一次吗?
  从崇祯朝,到之前江北四镇,湖广左良玉等,这些军头哪个真正为朝廷死战?
  朕就是冒着亡国之危,也要先把他们平了!”
  皇帝的话越说越重,语气里十分严厉。
  本来朱以海是不想说这些的,他甚至已经打算下一道旨意,安抚一下各地的这些地方军头们,赏点银子,加点官衔,甚至愿意暂缓对他们的全面整编。
  缓一缓,相忍为国嘛。
  可郑芝龙带头,还有一大半的御前重臣,也跟着开始反对整军的时候,朱以海无法淡定了。
  这个时候要是退让一步,那可能就止不住了。
  这是要退了,那四川的整军岂不是白整了?
  那云南、贵州、两广、福建等地正在进行中的整军,是不是也要半途而废?
  “诸卿,非朕刻薄寡恩。”
  “朕不吝惜给将军们封爵加官,也不吝惜给士兵们多发些赏钱饷银,但是官爵粮饷是一回事,军队是另一回事。
  军队是要打仗的,要驱除鞑虏,镇压贼匪,卫国安民的,不是给某些人当做要挟朝廷的筹码,
  诸卿一心为朝廷着想,朕也明白。
  但是有些事情,该做就得去做,不能因为畏惧,就不断妥协,如此妥协,何时是个头,到哪是个底呢?
  大明已经烂到这地步了,如今好不容易有一点点起色,如果还要再继续妥协退让,那结果便难逃亡国之祸,甚至可能等不到鞑子灭亡我等,先要亡于这些军阀了。
  攘外,也得安内。”
  朱以海盯着郑芝龙,“平国公既加衔大学士,还是少保兼太子太保、封国公,堂堂正一品大臣,身着金紫蟒袍玉带,却随意下跪,成何体统,哪有大臣之状?”
  “刘朝,一会收回平国公赐蟒,再罚俸半年以示惩罚。”
  “今后,三品以上紫袍金玉大臣,不可随意下跪。”
  郑芝龙一时倒是被弄的个满面通红,最后还是陈潜夫把他扶了起来。
  “军队是国之利器,绝不允许将领随意扩招,私自任命将官,番号兵额须由兵部钦定,营官以上武官,必得由朝廷兵部审核任命,镇守总兵,必由天子钦命。”
  “这是朝廷红线,不可逾越!”
  朱以海深知,乱世有兵才有权。
  他最初举旗时,就给自己定的是军阀路线,自己当一个大军阀,这样才能保证握有权力,而不是如其它南明天子一样被架空成傀儡。
  所以他也一直很警惕那些军头们。
  谁敢过界,他绝不轻饶。
  适当的给予一些便宜权力是可以的,但得有底线,这底线就是番号、兵额、军官任命这些都得由朝廷把持,甚至粮饷这些,慢慢的也要由朝廷掌握。
  让军头们随意突破这些限制,那也就意味着朝廷失去对他们的控制。
  王光恩为何能叛乱,说到底就是天高皇帝远,朝廷始终没能真正的进入控制忠开镇,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加上之前忠武等三忠叛乱,还有关中兵败,都是因为这就是一些打着朝廷旗号的大小军头们的联合,朝廷的决策他们根本不理会。
  唯有如现在湖南和四川的全面整顿后,督师、经略、巡抚们才能开始真正提督军务兼理粮饷。
  这是中央和地方军头们的博弈。
  先前朱以海这个天子打出赫赫威名,东南战果辉煌,自然其它军头们也比较收敛听话,可也仍然还会有曾英、王光恩等最终掀桌子的情况。
  如今朱以海的态度,就是不妥协。
  继续整编。
  朱以海取出地图来,手指在荆江上游划圈。
  “这样,李赤心的忠贞营,与原忠义营残部袁宗第、郝摇旗、刘体纯等几部重新整编一下,恢复忠义镇番号。
  以李赤心为忠贞镇提督,其部编设十营,五千战兵,驻划荆江南岸的施州、永顺、保靖、辰州、靖州这片地区。
  而御营湖广行营由朱胜利提督,八千战兵驻岳州、常德二地以及荆州江南地。”
  “由高必正提督新忠义镇,驻荆州江北地区,以及郧阳府的汉水以南地区,和汉中府的东面兴安等地。”
  “湖广督师朱大典率五千阁标驻长沙,堵胤锡加湖广总督兼湖广巡抚,驻衡州,督标三千。”
  “宝庆府归朱大典阁标驻防,永州府、郴州归堵胤锡都督标驻防。”
  朱以海直接把现在湖广境内,还在明军手里控制的地盘,给划分了。
  分成了忠贞、忠义,和督师阁标,总督督标四路人马驻防,再加上不受地方节制的御营行营,其下各设总兵副将参将等,全都要求整编成五百战兵一营。
  不许超编,不许私任武将,粮饷统一由督师、总督、巡抚负责筹备、调拔。
  湖广总共给了两万六千战兵兵额。
  非作战情况,各守防区,不得越界。
  平时各自管好自己的兵,若要跨区域做战,则由总督、督师统一调度,御营协同配合。
  四川那边,则完全按文安之的整编施行,朝廷不做改动。
  因为郧阳叛乱,加上贵州此前也已另设总督巡抚,所以这次朱以海干脆把郧阳巡抚和偏沅巡抚都废除了,湖广也暂时只设一个湖广巡抚,由总督兼任,三个巡抚裁了两个。
  总体来说,沅江以西的湘西偏远地区,划给了原顺营的忠贞镇驻防镇守,让他们去盯着那些湘西土司们。
  而沅江以东到湘江西岸地区,则基本上划归了督师朱大典直辖,湘江以东和上游的几府,则都给总督兼巡抚的堵胤锡。
  北面的沅江以北,洞庭湖以西,荆江以南这片地区,施州以东这片地区,则留给御营湖广行营。
  荆江北岸则同样是顺营出身,原忠义镇没叛乱的几部恢复番号出镇。
  从安排上,最精华的地区,是御营和经标控制着,然后是督标,偏远落后的湘西地区和荆山以西地区则都划给原顺营的忠贞、忠义了。
  几方势力相互掣肘,互相监督。
  朱以海没直接把顺营诸部打乱,分到朱大典他们麾下去,也是考虑到王光恩刚反了,四川也闹了哗变,万一再把顺营搞的误会闹起来,也是麻烦。
  所以这次再次划分地盘,划清楚一些,给顺营两个镇番号,地盘也划大了不少,表明对顺营的信任。
  李赤心和高一功都是提督,而郝永忠、刘体纯这些也都授副提督衔,两镇各十营战兵,每镇设两协四标,协设副将,标设参将,营设游击,都给他高标配置。
  袁宗第原也是忠义镇的,之前出任偏沅提督,现在偏沅巡抚也裁撤了,所以朱以海授他湖广提督,仍领他麾下三千,暂时仍在四川听文安之调遣,等战后回湖南,驻地也留好了,常德。
  “告诉朱大典,各镇把人马都落实了,实兵实饷实练,尽快安定湖南。适时的也要对湖北的鞑子发动攻势,以策应上下游两边。”
  “朕对湖广方面寄以厚望,希望不要辜负朕!”
  湖广五忠,到现在叛了四忠,朱大典这个督师有很大责任,朱以海留给他的信任已经不多了,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第470章 夜不收
  大岘山。
  山峦起伏,长城蜿蜒,雄关屹立,绿树成荫。
  一支女真轻骑走在山间,山势越来越险,他们只能下马牵行,“想不到这山东也有长城; 我还以为只有北方有长城……”
  话音未落,突然一支箭疾射而来,狠狠的射中了他的咽喉,那名鼠尾旗兵年轻的脸上充满痛苦,他捂着箭倒在地上,想说话; 可喉咙却冒着血泡漏气,话不成句。
  队伍中脸上有疤的黑壮满人迅速滚到一边; “敌袭!”
  更多的箭射来。
  又一名旗兵中箭,疤脸趴着将受伤的旗兵腿抓住,拖到了一块大石后面,他躲在石后,开始观察情况。
  这里距离大岘山岭上的穆陵关已经不远,此处快到山顶,石道狭窄,蜿蜒盘旋,车不能并轨,马不能连辔。
  甚至有好几段路,连马都骑不得。
  箭还在射。
  不过除了那两个倒霉的家伙,小队里其余几人都已经躲了起来。
  不过他们的坐骑就没那好运气了,那些突袭者已经在射他们的马。
  疤脸很镇定,没赶紧去救马,这个时候不可妄动。
  “叔?”一名少年冲他喊。
  “不要乱动。”疤脸喝令。
  片刻后; 乱箭停止。
  山路上,除了一具喉咙中箭倒地的尸体外; 就是十匹马; 有一匹马还在嘶叫着; 却挣扎不起来,但却没有补箭。
  没有了动静。
  疤脸回头瞧了下被他拉回来的那个伤兵,那个家伙胸口中了一箭,血浸染了棉甲,那家伙却咬着牙在忍着。
  还没死。
  他过去小心查看,这件棉甲起到了不错的防护作用,虽然伏击的箭手在很近的距离射击,可棉甲还是挡住了大部份的劲道,箭穿透甲衣,刺入胸膛,但没多深,血流了不少,但并不致命。
  “你小子运气好,这胸口部位的甲是加厚了的,”疤脸冲那小伙笑了笑,“下次可要小心一些,未必再有这么好的运气。”
  那年轻伤兵咬了咬牙;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幸好不是射在背上; 他娘的,队长,哪来的伏兵?”
  疤脸也不知道,但他估计可能是明天子的御营兵。
  “定是明皇的御营亲军抢占了穆陵关了。”
  “他娘的,怎么比我们还快?不是说才刚打下登莱,怎么就都到穆陵关来了?”伤兵咬牙切齿的骂道。
  疤脸小心的听着对面动静,却依然没有响声。
  “估计也是一支哨骑,数量不多,否则早冲出来了,咱们得离开这里,回去报信。”
  不知敌情,疤脸没冲动。
  他开始给伤兵拔出箭,并替他紧急包扎止血。
  疤脸动作粗鲁却又迅速,伤兵咬着自己的刀柄,痛的满头豆大的汗珠直冒。
  不过相比起那个还躺在路中间的年轻尸体,他又幸运多了。
  疤脸这边在处理着手下的伤口,旁边一块石头后,一个瘦长脸的满兵则捡起一块石头,往远处树丛中扔去。
  这个动静,引来了十几支箭。
  疤脸等心里有数,估计对面可能也就是一二十人。
  ……
  此时,在他们不远处的树丛里,十二名明军提着弓、铳盯着路上。
  “队头,这些鞑子好沉的住气,怎么办?”
  队长温虎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虽然年轻,但却已经是名久经战阵的老兵了,他是神策镇总兵金攻玉的湖州老乡,而且还是姻亲。当然,他温家来头更大,他是崇祯权相温体仁的族人,虽然说是分枝,但湖州温氏是十分有名的。
  温虎很早就学文习武,金攻玉起兵的时候,他一秀才也弃笔提枪加入,经历过几次失败,最终随金攻玉加入御营。
  本来以他资历和出身,不可能现在才是个队正的。
  温虎名虎,人也如猛虎,打仗的时候是非常凶猛的,不过他有个毛病,性子有些暴烈,好几次不顾军令杀俘,经常违反军令。
  所以经常是刚立功升职,没多久又被连降数级。
  他随金攻玉打青州府时,第一个先登上城,立下首功,结果这家伙入城后,眼睛杀红了,又杀俘了。
  镇抚官本来要砍了他,还是金攻玉拼命保下,最后由营官贬为夜不收队长,成了十二人小队的队头。
  可温虎也挺光棍,没有不服气,脱下营官服就去夜不收队了。
  他手下这队人,十名正勇,一名火勇,加上他,全都是些刺头,凑一堆,倒是合脾气,温虎在神策镇也是出了名的刺头,大家还都服他,这次奉命过穆陵关来侦察,结果就遇上了一队鞑子。
  第一箭就是温虎射的,一箭射杀一贼。
  可惜这伙鞑子挺厉害,居然反应迅速,只射杀一个,射伤一个,射杀了他们的马而已。
  “沉住气,等!”
  温虎不急。
  两边人数相当,他们现在杀一伤一占了优势,而且对方没了马。
  当初他随总镇金攻玉在湖州拦截杭州张存仁八旗兵,金攻玉就是轻敌大意,结果最后湖州镇大败,死伤近半,也没能围住张存仁。
  那一次的失败,对整个湖州镇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教训,自那以后,从金攻玉到底下士兵,都变的小心谨慎的多。
  “孝丰,你小心点返回关内,告诉孟参将,就说鞑子侦骑出现,估计博洛大军也快到了。”
  费孝丰是队里的火勇。
  他们这支夜不收队,就是隶属于神策镇左协参将孟宪麾下,属于参将直属,小队十二人,一个队长一个火勇,外加十名正勇。
  费孝丰虽是个火勇,平时主要负责杂务兼管做饭,出任务时主要负责看马等,但其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