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174章

海上升明帝-第174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台湾换福建,郑氏芝肯定不太甘愿,但朱以海还有后续手段,就是同意把厦、金也交给郑氏,甚至把福建市舶海关这些交给他们管,那郑氏就要好好考虑了。
  毕竟这样的机会难得,随着朱以海在北方势力越来越强,守着福建的郑氏也就渐渐的处于下风,再者郑氏虽垄断海贸,但他也不过是趁着崇祯自缢后的朝廷崩溃,而短时间的控制福建,甚至也还没能真正控制福建。
  现在这个控制力还在减弱,朱以海给他这样的条件,是很给他面子的。
  虽然没封王,但许诺封国公,甚至世封永镇台湾,这是相当于大明朝对黔国公沐府的恩封,以前就沐家得一份。
  这待遇,好的让人眼红。
  郑氏想要的,朱以海现在给的够多够好,他当满足,这是交换。
  当然,如果郑芝龙非不识好歹,朱以海也只能跟他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
  “殿下,严公密报,江宁珠玛喇、巴山、和托三梅勒章京,领八旗七千五已经南下救援常州,他虽然尽力迟缓,但也无法再拖。”
  朱以海点头,严我公做的够好了,八旗一拖再拖,拖了这么久。
  “常州既然还打不下,那就撤了,别让八旗援兵给包了饺子。撤离前,尽量把稻子给抢收了!”
  吴易、张名斌、卢象观等拿着严我公提供的康喀喇行军路线,半路伏击,接着又围常州,但打了这么多天,虽然也成功在奔牛镇和无锡歼灭了七百八旗,并击溃数千绿营,可康喀喇本部一千八死守常州,他们攻了许久,却始终难以攻下。
  有城池可倚的八旗,督促绿营兵、民壮死守常州,虽张名斌等百计攻打,但死伤不小,仍只是杀伤了些守城清军,并无法攻入。
  这也让本来还有些期待的朱以海明白,双方的实力仍然相差很大。张名斌也是统领一镇御营的,而吴易、卢象观等各部,又有水师人马增援,兵马不是不多,但在攻打常州城时,依然还是暴露了许多问题出来。
  一是城坚难攻,二是八旗守城抵抗意志极强,明军虽众,但披甲少,虽有火炮,但在坚城面前,效果也不大。
  打到现在,康喀喇依然有一千五百余八旗,他这次率两千五八旗加两千五绿营南下,打到现在剩下一千五八旗,损失其实也非常巨大,可他们抵抗意志很强,作战经验丰富,明军的各种攻城办法他们都有对策。
  甚至想要依靠城中士绅间谍等内应开城,也不行,反倒是许多内应暴露,被满门抄斩,这家伙不愧是八旗勇士,能征善战。
  “撤吧,这次打成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歼灭了差不多一千八旗,消息传回北京,估计满城都得哭丧。”
  死一千蒙满八旗,就意味着一千个家庭要哭丧。
  八旗总共多少牛录多少旗丁?
  死一千,对他们来说,甚至超过明军死一万。
  这个伤亡,对明军来说,这次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大捷了,何况还捎带歼灭俘虏了几千绿营?
  又夺了江阴、无锡等诸多城,甚至苏州都两次被反正的吴胜兆、李成栋攻占献城。
  康喀喇被揍的这么惨,可以说也是吴胜兆李成栋他们肯降的一个原因吧。
  八旗迟迟不能南下,也让明军对苏松各地又犁了一遍。
  巴山等终于南下了,那就不能再继续攻常州了。
  “这次咱们数镇人马打康喀喇,提前知晓行军路线,半路伏击,又乘胜围常州,居然打不下,有点意外啊。”陈潜夫道。
  “打不下是正常,真打下了才意外,要说这次伏击能败康喀喇就已经让我有些喜出意外了。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我们这次伏击康喀喇能够赢就非常了不得了,也不要要求那么高。”
  “知道我为什么没让守襄阳和荆州吗?”
  “不是孤不知道这些地方重要,只是现阶段让诸将弃守他们会很高兴,可如果真让他们坚守,你以为有几个人能做到?他们愿守吗,敢战吗?”
  “当初左良玉号称”拥兵八十万都弃襄阳南下,刘良佐十万兵守淮一箭未发全军投降,长江水师六镇不敢迎敌,还不够教训吗?”
  “孤就怕这坚守令一下,那些将领根本就不听旨意,到时怎么办?就算守,他们也没这实力守的住,到时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
  朱以海的御营,现阶段都没有正面战八旗的实力,更别提湖广等地的地方部队了,忠贞营攻荆州,号称二十万,实际战兵不过两三万,披甲兵也不多。
  拿下襄阳的郧阳部队,不过四千残兵。
  他们拿什么守呢。
  “那从常州撤退后,接下来呢?”
  朱以海想了想,“避敌锋芒,找机会就偷袭一下子,能打就打,不能打先避着,让长江水师、浙直水师、御营水师都退回崇明来,跟随我一起北上行动,吴易的漕标、和卢象观的忠肃营继续留在太湖一带,张名斌把世忠营带到崇明来。”
  “江阴等各城中的明军,拆完城就赶紧撤离,别让鞑子给围了。”
  ……
  朱以海沿海岸北上,刚抵达崇明,便收到了一连串的坏消息。
  “蕲州兵溃、黄州兵溃、武昌兵溃、汉口兵溃,湖广大溃!”


第298章 五忠溃败
  “湖广那边究竟怎么回事,慢慢说,细细说。”
  刚到崇明的朱以海听闻湖广大溃后,却并没有太慌张,或者说他原本也不曾对湖广抱太大希望,只是希望能够牵制部份清军就好。
  之前夺襄阳下荆州,都算是意外之喜了。
  因为局势过于顺利,也就慢慢生起一些本没有的希望来。
  如今突然听闻湖广大溃,倒是让他立马又清醒了过来。
  当初出空爵而一日收三十万兵,振奋了整个残明,招降忠贞营,接着又招降忠武、再忠开,然后又新编个忠义,湖广地区就出现四忠,然后章旷又请求将原何腾蛟所设十三营也授以忠字头,朱以海也降旨授忠勇镇。
  一时间,湖广有原顺军余部整编的忠贞、忠义,有原郧阳明军的忠开,有原左良玉部的忠武,再有原湖广明军的忠勇,五忠聚集,号称五十万大军。
  忠贞原有十三镇总兵,分出忠义后,各扩有九镇。
  忠开本有六营,现在也扩编成了十三镇总兵。
  忠武忠勇各招兵买马,皆号称十八镇。
  反正一时间湖广那边,一个七省督师朱大典,然后有七省监军章旷,又有湖广巡抚堵胤锡、偏沅巡抚傅上瑞、郧阳巡抚徐启元,大别山还有个前兵部尚书张缙彦,五忠各有提督总兵官一员。
  总兵镇就有四十七镇,加上阁标、抚标、提标等的总兵、副将,湖广一地,总兵六十多个,副将一百多个,参将游击遍地走。
  诸如蕲黄、英霍山区,在这大别山两面,大寨号称四十八,小寨数百,许多寨主都挂着参将、游击衔,甚至有挂总兵衔的。
  反正报上来的兵马数量是相当吓人。
  一点不比当年左良玉号称八十万大军差多少。
  但朱以海也知道些底细,比如何腾蛟的十三营,原来是真的只有十三个营,比较强的如黄朝宣、张先壁、刘承胤三将,各三千人,其余的都是只千八百人,但现在却报上来称有十八镇总兵,最少也有三五千,加起来敢说十万兵马。
  郧阳镇原有六营残兵四千不到,现在号称十三镇,军额四万多。
  至于忠贞营李赤心高必正他们,原来号称二十万众,现在分成忠贞忠义两家,各称十八镇,都说有十几万人,但他们的人数是把随军的家眷工匠百姓都算上了,甚至把新扫荡获得的人口也算上了,可真正能打仗的青壮男子都算上,也就四五万人。
  披甲战兵更少。
  可他们就是敢各称十余万人。
  连四十八寨都以前兵部尚书张缙彦为盟主,号称兵马十余万。
  这庞大到吓人的兵力,确实容易让人误以为湖广兵强马壮,甚至能够直接打到河南洛阳去。
  可实际上,现在上游传回急报,湖广大溃。
  “勒克德浑不是还在安庆等粮草接济,怎么湖广就大溃了?难道洪承畴变出粮食来了,还是勒克德浑会飞?”
  湖广有朱大典坐镇督师,而堵胤锡和徐启元高斗枢及文安之、章旷等人,也都算是一时良才干吏,怎么就大溃了?
  “说来实在有些难以启齿。”陈潜夫叹声连连。
  原本湖广战略是由朱以海钦定的,就是招抚顺军余部,整合湖广原有明军,趁湖广空虚之际,发动全面反攻,不以长期占据湖广为目的,而是以夺取钱粮人口,把荆江以北到汉江的这一片广阔地区,给他推平成战略缓冲区,主保湖南地区,守江南。
  这战略没什么问题,朱大典、堵胤锡等人实行的也不错。
  甚至连李赤心高必正郝摇旗袁宗第徐启元王光恩这些人,都表现超出预料,夺襄樊下荆州,迅速的推平了守备虚弱的承天安陆等各府县,收获不错。
  诸军趁胜汇聚武昌三镇,把武昌、汉口、汉阳、下武昌、黄州、蕲州等围的水泄不通。
  朱大典上封奏报,还说得荆州忠贞营两万主力南下增援,围武昌之兵更锐,计划下阶段拔除武昌外围上下游几城,然后最终拿下武昌。
  他说虽然湖广清军如今退守武昌几城,负隅顽抗,但明军有条不紊的推进着,不断的拔除外围据点,完全有信心在清军援兵到来前拿下武昌。
  甚至计划拿下武昌后,还要顺流而下再取九江、南昌。
  计划很好。
  但各路明军数量吓人,各自拼命招兵买马,可大量新兵,有些就是在武昌附近刚拉的壮丁,连最起码的武器都没有,更别说甲,粮草后勤补给也都是靠就地征集。
  而这些兵马,有许多本就是原大顺军的,大顺军又本就是闯军、罗汝才等各部农民军整合而成,他们的军纪在崩溃前还好,但自李自成死后,就又有以往的风范了。
  黄朝宣等原何腾蛟所立诸营,其中多数都是原本崇祯朝来援剿的客军,有云南的贵州的河南等广东的广西的,湖广本地的反而很少。
  这些军将说是朝廷正兵正将,但跟左良玉都差不多,是那种兵匪难分的军队。
  各路人马汇聚,反正都拿武昌周边当成敌境,把百姓当成敌人,钱粮供应不了,那就抢,甚至不缺钱粮的仍然要抢。
  面对武昌汉口等坚城时,诸将攻城意见不一,拖拖拉拉,朱大典毕竟也是空降的督师,与堵胤锡能够勉强把这些人马汇聚到武昌周边,能够让他们听令,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按计划,本来攻打蕲州的黄朝宣诸部,应当早就拿下了蕲州,然后再下黄州、下武昌,再取了几城的钱粮回到武昌城下。
  黄朝宣三将是忠勇镇十八总兵中实力最强的,各有三千老底子正兵,加上又有四十八寨乡勇,打只有几千人的蕲州清军,应当不难。
  朱大典还特意派了都监章旷去督军,他跟黄朝宣几将比较熟。
  可谁能料到,黄朝宣三将前期一直忙着抢掠蕲州周边,等后面围城差不多时,他们又赶走四十八寨,要独占破城之功,偏偏蕲州城中清军拼死出城袭营,他们直接就溃逃了。
  两万人被六千人追了一夜,就没个回头的,还把二十里外的四十八寨给冲溃了。
  这还不算,又被驱赶着到了黄州城下,把黄州围城的明军也冲破了。
  徐勇祖可法等解了蕲黄二城之围,汇聚了一万多兵马,赶兔子似的一路赶往武昌。
  然后黄朝宣一路逃到武昌城下,说清军八旗援兵到了,铺天盖地云云。
  朱大典不信。
  白天还召开紧急军议,商量重新布防,准备迎战。
  结果半夜忠武镇的马进忠和王允才、卢鼎、王进才等,却是毫不犹豫的就跑了,他们白天还在军议时,对朱大典拍胸脯说,他们忠武营精锐敢战,绝对不会退缩,一定击溃鞑子。
  然后他们半夜就跑了。
  忠武镇号称有十八镇总兵官,统领着十来万兵马,他们本是顺军将领,后来投左良玉,再随左梦庚降清,可降清后又不愿意放弃兵马入京,于是找机会又反了,转而接受大明招安,整编为忠武。
  这些人本来其实也就万把人不到,可硬是几个月间就膨胀了小十倍。
  马进忠称提督,其余皆为总兵,平时今天请饷明天要官要爵,再后天又要划分防区,时不时的还要闹几出抢掠百姓,逼捐商户的事来,拉壮丁本事第一。
  在岳州一带,搞的民怨沸腾。
  朱大典敲敲打打,也还是努力维持着,本想着打完武昌这一战后,再来一次全面整顿,可谁成想,这些人终久还是不堪用。
  马进忠他们忠武镇,连清军的影子都没看到,就因听黄朝宣说清军无数人马杀到,便立马跑路,一口气从武昌跑回到了岳州老巢才停下。
  在岳州稍稍停留后,马进忠等还不放心,干脆把岳州城彻底洗劫一空,然后继续南奔长沙,留守长沙的士兵不让进,他们直接就攻城,仗着兵多势众,突入城中,又是全城洗劫。
  抢了三天,然后又弃城继续南下。
  这一次,直接跑去了衡州,占了衡州后,各镇分兵抢掠县乡。
  而武昌城下,因为马进忠逃跑,至于其它诸营纷纷或溃或走,甚至如忠义镇的李自成兄弟李自敬和大将田见秀,见这明军如此无能,想了想,他娘的也别跑了,干脆降清算了。
  于是忠武马进忠等十八镇加上忠勇的黄朝宣诸镇纷纷往岳州、长沙一带跑路的时候,忠义的李自敬、田见秀、张耐、李佑、吴汝义等率副总兵参将游击等三十九人,马步战兵五千余,并新兵民壮等三万余向武昌城的总督佟养和投降。
  佟养和原本就招降过田见秀李自敬等人,谈的不错,一切都谈好了,官职爵位都谈好了,就是后来剃发这事没谈拢,然后李过高一功等人到来,跟佟养和闹翻,最终决定投明。
  当初田见秀他们其实还是比较倾向于投清的,只因李过袁宗第等坚决反对,才没成。现在他们见明军如此拉垮,又真以为清军八旗援兵已至,便干脆再向佟养和求降。与其再如丧家之犬般乱跑,到不如直接投降。


第299章 清理门户
  佟养和被几十万人围着,天天在城头撒银子鼓舞民壮,百计守城,人累瘦一圈,甚至每天回到总督府衙,他都会做一件事情,写绝命遗书。
  遗书都写了厚厚一摞了。
  谁想到,这明军突然就崩溃了?
  然后田见秀又派人请降。
  他一开始是坚决不信的,认为这可能是明军的诡计,但后来小心的派人出城查看,发现明军真的跑了,而田见秀他们真要降。
  那李自敬等还亲自缚荆来请罪。
  佟养和看到在李自成死后,曾经短暂继位做过大顺皇帝的李自敬都亲自来降,也终于信了。
  喜出望外,激动的眼泪直掉。
  随后徐勇、祖可法等到来。
  武昌城里,总督佟养和得了徐勇等一万多兵马增援,又有新降的田见秀等五千多战兵,一时城中又有小三万人马了,加上辅兵民夫,这武昌城就算再围也不怕了。
  可此时的明军哪还有能力再围武昌,忠勇忠武两镇一溃千里,不仅跑了,还攻打抢掠岳州长沙,逃进衡州。
  忠贞营见状不妙,也是慌乱间撤返上游巴东守家去了。
  忠义营一半人马随李自敬田见秀等降了清,另一半在袁宗第郝摇旗刘体纯的带领下,撤往了通城、平江一带。
  督师朱大典、都监章旷、巡抚堵胤锡、巡抚傅上瑞等也被溃兵拥着撤离,朱大典撤到长沙,傅上瑞撤到岳州,堵胤锡撤到荆州,章旷撤到了沔阳。
  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