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173章

海上升明帝-第173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鸣銮拉着满身是血的徐勇,连称辛苦,现在一点也不怀疑徐勇是不是暗中通敌了,这等大功,这般表现,如何可能私通明军。
  祖可法猛烈咳嗽着打断二人。
  “这些明贼真是乌合之众也。”
  徐勇从何鸣銮手里抽出自己的手,“明贼已经丧胆,我认为当乘胜追击,就打起洪经略、勒克德浑贝勒的旗号来,直接杀到黄州城下,咱们就赶着那些溃兵为前驱,到时用这些吓破胆的溃兵冲散黄州城下的明贼,一举收复黄州!”
  何鸣銮同意。
  于是当天,徐勇、祖永烈继续率昨夜大溃明军的几千人马,向北面黄州赶去,沿途又追上许多溃散的明军,一路驱赶着到了黄州城下。
  就如徐勇所料,黄州城下围城的那几支明军,被溃兵一冲,然后真以为后面杀来的是江宁来的八旗精锐援兵,围黄州城者乃覃裕春、满大壮、吴胜合、王储、杨培东五将,各号称统兵五千,又有黄州等周边乡勇民团,共计数万人围黄州。
  却皆非精锐。
  溃兵一出,全营溃走。
  徐勇于是再解黄州之围,武昌东面下游封锁破开。


第296章 钱公内应
  南汇方城,朱以海观海听潮。
  此城乃明太祖命汤和所筑,城建好,隶属金山卫,设守御南汇咀中后所。南汇嘴属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的最东端,是长江顺流而下挟带大量泥沙在海上与钱塘江水汇合,在海潮推托下沉淀成陆,故名南汇。
  这座曾经东南的海防重镇,此时城头上仍立着清军绿旗,驻防的乃是严我公的次子严继祖,游击衔,隶属松江总镇金山协镇麾下。
  但现在朱以海却率领北伐的舰队停驻此城,虽然朱以海没在这里打出北伐旗号,但这么一支浩荡舰队,不少人都知道这就是明军。
  可松江之前李遇春为总镇,严大公子为知府,早就把这边风气带坏了,更何况明军水师经常过境,大家都习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南汇城还成为眼下重要的一个走私贸易港口,大量的船货汇聚于此。
  方城外围的十三座墩台,本是警戒放烽之用,但现在却反而成了严继祖等警戒其余清军的哨台。
  城外,大团头墩上。
  “殿下,钱孙爱与柳如是到了,请求觐见。”
  朱以海看着茫茫大东海,看着那海上白帆点点,听到禀报后点了点头,“既然来了,就见一下吧,钱谦益隔三差五的给我写信,也不怕暴露。”
  钱孙爱是钱谦益独子,是他第四个儿子,但前三个儿子都早夭,常熟钱家近几代都不知道因为何故,人丁多夭折短寿,如钱谦益祖父只活了二十九岁,还有三个堂叔也都是二十出头就没了。
  他自己生四个儿子,前三个都夭折了,就妾侍所生孙爱长成,对这个独子钱谦益可谓是十分用心,不仅请名师大儒教导,还经常引荐朝臣,想给他出仕铺路。钱孙爱也算年轻上进,很早就中了举人。
  柳如是是江南名妓,秦淮河上最有名的八妓之一,当年陈子龙、谢三宾、钱谦益等多少名士追求,最后柳如是独从了钱谦益,最主要的还是钱谦益最豁的出去。
  钱谦益是以嫡配之礼娶柳如是入门的,这在当时遭遇无数人嘲讽唾骂,他们都觉得柳如是顶多做个妾,甚至给钱谦益这样的名士做妾资格都没有,因为柳如是就是一个秦淮河上的妓女。
  可偏偏钱谦益为抱的美人归,不顾非议,以嫡配之礼娶进门,以妓为妻,这可就轰动一时了,所以士林绝大多数人,就算到现在都不愿意承认柳如是是钱谦益的妻子。
  钱孙爱对这个后母也是敬而远之,偏偏父亲却让他从北京回来后到江宁把柳如是送回老家,从江宁到常熟,并不算远,但他们却绕了个远路,居然走到上海南汇咀来了。
  公开理由是来寻访柳如是的家人,其实就是来拜见鲁监国的。
  “学生拜见监国殿下。”钱孙爱长的很高大儒雅,偏偏却又有几分文弱,朱以海瞧他样子,好像有点体弱多病,联想钱谦益他们家族这几代,许多男丁都是三十岁左右就病死,他估摸着钱家应当有一种比较厉害的家族遗传病。
  柳如是一起拜见,落落大方。
  这位艳名远扬的秦淮名妓,此时年纪才二十七,确切的说,他跟朱以海是同一年出生的人。
  如果抛开名声,只看眼前这女子,衣着素雅而又得体,却有一股极诱人的气质,不愧是打小就训练琴棋书画甚至是主持交际的,那双眼睛就算不说话,但跟这个时代的那些良家女子的腼腆内敛不同,她很大方不回避。
  不论是长相还是妆扮,甚至是气质、谈吐,柳如是确实得吸引人,难怪当年那么多名流都为之倾倒。
  不过,朱以海虽欣赏,却没被迷住,主要是他感觉柳如是身上的那种感觉,好像跟后世的明星偶像没太大区别,对此时的明朝人来说,这也许是极诱人气质,但对朱以海来说,也就那样。
  毕竟见多不怪,早有免疫力了。
  “坐。”
  钱孙爱刚才一直暗暗打量着朱以海,生怕这位年轻的鲁监国殿下对他的继母有什么非份之想,那他可就为难了。
  好在这殿下对柳氏居然只是稍稍惊艳,而迅速恢复平静,脸上没有半点贪婪欲望。
  “殿下,这是家父和常熟钱氏家族的一点心意。”
  钱孙爱把一张纸递上来。
  朱以海接过,白银十万两。
  “我记得钱侍郎先前修绛云楼和红豆馆耗费万金,缺钱到只能找谢三宾等借钱,甚至不惜把珍藏的宋版书便宜卖给谢三宾,怎么现在却能拿出十万两白银来?”
  “父亲把虞山上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都变卖了,又变卖了许多藏书、字画等,然后又与族里一起商议卖了些田庄,一共凑了这十万两银子。”
  朱以海惊讶。
  “绛云楼和红豆馆是当年钱公为柳夫人所建,怎舍的卖掉?”
  一直没说话的柳如是开口道,“国家恢复,需用银钱,这也是钱家和妾身等尽的一点微薄之力。”
  “十万白金,这可不是绵薄之力啊,一府之税赋,一年也不过差不多这么多而已。”朱以海笑纳了。
  银子也不嫌多,更不怕烧手,何况这是钱谦益送来的。
  对钱谦益这个人,说实话,朱以海之前是非常厌恶的,觉得这家伙水太凉头皮痒实在是无耻之极,毫无底线,没半点廉耻之心,毕竟他又不是一般的官员,他是东林党领袖啊。
  但观他这半生行事,被称作为诗坛盟主,东林领袖,士林代表人物,但是吧这人很圆滑,没什么立场,崇祯朝跟温体仁争权失败被罢。
  拥立福王时,本来钱谦益开始与史可法等一致打算拥潞王,可后来发现马士英拉拢四镇军头拥福王,便马上不顾立场,给马士英写信歌功颂德转拥福王。钱谦益依附马士英,马士英推荐钱谦益做礼部尚书,钱谦益便按马士英授意举荐阮大铖为兵部侍郎。
  清军兵临南京城下,柳如是劝钱谦益投水殉国,结果钱谦益下水试了下,说水太凉,不能下,气的柳如是纵身水中,钱谦益硬是托住抱回。
  带头迎清军入南京,跟着去北京当侍郎。
  这人简直就是典型汉奸。
  可这家伙到北京以后,却又不断给南边的刘宗周、张国维、宋之普等写信,最后还给朱以海写。
  特别是近来,写信非常频繁。
  一边给朱以海谈天下局势,列举当务之急,又报告他所收集掌握的清廷部署、清军动向等等,甚至还告诉朱以海,如今在清廷的一些明降官,有哪些是他的学生,哪些人是坚决附清,又哪些只是一时无奈,是可以争取的等等,又有哪些是他的同乡、好友、门生等。
  这家伙俨然一副打入敌营内部的间谍自居。
  朱以海都不知道这家伙究竟是软弱,还是奸滑,还是两面三刀,两头下注。但他验证过钱谦益的情报,多数还是准确的,虽然有些清军部署,他也只知大概,比严我公知晓的差多了,但也挺难得。
  钱谦益献的那些建议计策,朱以海觉得多数都很空洞,且不切实际,但有些也还可用。
  “家父已经向清廷称疾乞归。”
  钱谦益如今在清廷的职务是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官。在北京那边,据说也不是很得重用,摄政王比较信任的是冯铨等几个汉人大学士,是严我公。而钱谦益等东林党虽然大量投靠清廷,可多尔衮重用的反倒多是阉党浙党楚党等。
  但不管钱谦益究竟是在北京不受重用,还是觉得大明复兴有望,他现在暗里积极联络的表现,总还是值得称赞的。
  其实现在不仅是钱谦益,而是有越来越多降清的官员,都在暗里联络南边,他们大多是说当初被迫降虏,其实仍然一心忠于大明,愿为通报敌情,甚至有机会就南归。
  对这些人,朱以海思来想去,也不能说都拒绝,这样只会彻底推到清廷那边,不管真不真心,起码他们现在反正也有些帮助。
  所以现在朱以海专门安排陈潜夫负责跟这边人联络回复,给他们多加安抚,甚至宣布对他们既往不咎,保留原衔等,通报敌情等有功的甚至还加官晋衔,也对家族在明军控制区的降官家族予以保全。
  这些人可能有不少只是两边下注,真降的没几个,但留着也还有用。
  “钱公现在如果称疾乞归,只怕清廷不会相信,就算同意辞归,也会严密监视,甚至视为不忠,随时可能找理由构陷,这样很危险。其实孤建议,钱公不妨暂且先继续潜伏清营,只要心中忠明,处处皆可为朝廷效力。”
  “他留在清营朝廷之中,还能为我们收集到更有用的情报等,为抗清贡献更大的一份力。”
  “等将来恢复两京,赶走了鞑子,孤与大明当然也不会忘记钱公的忠勇的。”
  钱谦益想找机会脱离北京跑回江南投明,朱以海才不愿意呢,这种老滑头现在朝廷又不缺,来了之后除了勾心斗角也没太大作用,倒不如留在北京做内应,作用还更大些。
  “孤现敕旨一道于钱卿,孙爱你替他收藏。”
  “敕封钱谦益少傅。”
  钱孙爱跪谢监国恩封,朱以海让他仍回常熟,“现在你暂时不便留在孤身边,你送柳夫人回去。”
  “殿下,臣妾听闻董小婉、李香君两姐妹如今都在绍天府,臣妾也姐妹们情深,分别许久,也想再相见,想就留在绍天府,还请殿下允许。”柳如是却不想回常熟。
  钱孙爱愣住。
  朱以海看了看他们,“既然如此,那就请钱公子先回常熟,柳夫人去绍天会友,暂留那边也好。”
  钱孙爱暗里瞧瞧监国又瞧瞧柳氏,见两人似乎并没有私情它意,最后只好点头同意。


第297章 永镇台湾
  稻子熟了,金黄一片。
  这本是好事,但对于明军来说,又不是好事。
  因为之前对清军南下最主要的一个应对之策,就是坚壁清野,要把战场放到苏松等地,放到环太湖地区,以长江、钱塘、东海、太湖、运河为枢纽,利用舟船水师之利,来阻击南下八旗精锐。
  “稻熟了,清军也有粮了,再想阻滞他们南下,就难了。”
  陈潜夫也是一脸凝重,多少百姓在盼稻熟,稻熟了就意味着无数人不用忍受饥饿,甚至在漫长的冬春季节,可以撑过去。
  但是清军大举南下,这新熟的稻子,也会成为他们的补给。
  “咱们跟他们抢收稻子。”
  “没用的,”朱以海摇头,只要百姓家里有粮,清军就不愁粮食补给,府衙仓库里没粮,他们会从百姓手里强征。
  明军不可能把所有江南百姓手里的粮抢走,这做不到也不能做。
  现在能做的,只是尽量的打击清军的征粮队、运输补给队。
  战争受伤最大的还是百姓,明清在苏松展开拉锯作战后,百姓伤害更深,但朱以海能因此就不打仗了吗,就放弃了吗?
  不过清军战力更强,如果他们采取呆笨办法,一次性携带足够多的粮草器械,让辎重部队跟随主力一起行动,那明军想要袭击就很难,这个办法虽然呆笨,虽然成本高的多,但却还是能够支撑他们一路南下到杭州到绍兴去的。
  正面打不了,只能换家,绕到他们后面去打了。
  你主力也就这么多,你南下,我就北上。
  互相伤害吧。
  “让百姓尽量把粮食藏起来吧,要不然这个冬天会很难过的。”
  “殿下,如今许多江南百姓弃地,背井离乡逃到浙闽,甚至是进入太湖岛上,东海岛上,各地山区去,崇明那边上报,如今几个沙洲上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五十万,人满为患了。”
  朱以海听到这个消息也只能感叹,战争是如此残酷无情,逼迫着百姓无家可归。
  “尽量安置,把一些人口转到舟山、玉环、象山等地去,另外,崇明几沙也可以多弄些工坊,做为我们长江口这个北伐前沿要塞。粮食不够,就从后方船运过来。”
  明末时,崇明几岛就有二十多万人口了,岛上田地不少,收成是不错的,各沙洲的耕地其实不少,而且可供围垦的滩涂也多,除了潮土、盐土无法开垦耕种,其它沙洲都可围垦,只要先围堤再垦种便可,可供围垦的地有五六十万亩之多。
  若是全部开发、耕种,崇明诸沙能得百万亩耕地,虽然要达成这个数字,围垦工程不小,但说明潜力很大。
  何况崇明又不完全依靠农业,他处于长江口,联通两岸,本身渔业、盐业也很发达,运输船业也很厉害,完全可以进一步发展。
  更别说现在做为抗清军事前沿要塞,还能成为造船、军工产业基地。
  历史上郑成功都曾经想以崇明为抗清前线基地,后来在兵败南京后才转而去打台湾,当时的台湾虽大,但在郑成功的眼里,可比崇明差远了,连厦、金岛都远不如。
  因为明末崇明二十余万人口,还依托着长江两岸巨大的人口,潜力巨大,但台湾孤悬海上,除了那些桀骜不驯的岛番,便是在岛上殖民的荷兰人西班牙人等,甚至那些山地生番还出草吃人。
  早在郑芝龙以前,他们就曾经在岛上进行过移民垦荒屯田,但耗费许多,收获却不大,对于注重效率的海上势力们来说,这玩意太费力又不讨好了,还不如在沿海随便找个岛占了,搞走私贸易等,效益高的多。
  郑也是后来在大陆的接连失利,才被迫转往台湾的。
  朱以海现在也没精力开发台湾,但也已经跟郑芝龙跟张肯堂以及何腾蛟有提到过此事,让他们先派些人过去,与当地土人、荷兰殖民者等先接触交涉,做好前期的情报搜集,地理水文信息掌握。
  等将来时机成熟,肯定要上岛的,他甚至已经先一步地图开疆,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朱以海鼓励郑氏去收复台湾,甚至他给郑芝龙许诺,若郑氏为朝廷收复台湾,开疆拓土,那么朱以海将授封郑氏永镇台湾,就如黔国公沐氏永镇云南例。
  甚至暗示封国公。
  这其实就是相当于半个王爷藩镇。
  又许诺台湾将来设市舶司海关,由郑氏兼管。
  这条件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郑氏一直想要的既是独霸东南海上贸易之利的收益,又想要更高的政治地位,以保证这份权益的传承。
  而现在朱以海给他郑芝龙开出这条件,既是让他去开拓台湾,更是有意要让郑氏出海,以此帮助何腾蛟、张肯堂他们把福建收归朝廷控制。
  以台湾换福建,郑氏芝肯定不太甘愿,但朱以海还有后续手段,就是同意把厦、金也交给郑氏,甚至把福建市舶海关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