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172章

海上升明帝-第172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以海对李成栋确实不怎么喜欢,甚至同样刚反正的吴胜兆他也一样不喜欢,虽然历史上李成栋最后也确实反清了,但这也改变不了他做为明军却降清,然后制造嘉定三屠等大惨案,手上沾满鲜血的事实。
  他最后反正,也不过是因为清廷给他的不符合他想要的,得不到满足后便再次叛变而已。
  不能说恶人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这样的话,岂不是在鼓励人做恶?反正放下屠刀就能成佛,而正常人苦苦修行,有时却因百善一恶而不得正果。
  虽然历史上的嘉定三屠等还没发生,但李成栋却也是参与过扬州十日屠的。
  在这个乱世里,无数的文人武将都摇摆不定,真正坚定不移的人很少很难得。
  “曾经攻下过定海的张国柱,还有崇明的高进忠,也都随李成栋夺苏州反正。”
  朱以海没什么兴趣,他摆了摆手,埋头把饭吃完。
  然后坐在那喝了好一阵的茶。
  “这吴胜兆和李成栋反正,并不是什么心存忠义,只不过是清廷那边逼迫他们较厉,被贬官降职,甚至可能面临性命危险,这才改投我朝,这种人其实就是养不熟的狼,随时都可能噬主。”
  “那不接受?”陈潜夫问。
  “那倒不用,只要正视他们是狼这个事实,那么以狼来对待他,那么还是可以驱使的。”
  “殿下,江南现在局势很好,清军增援的八旗无法南下,现在江南到处都在拆城堵河,杭州是不是可以再夺回?绍兴也不用弃守?”
  朱以海认真答道,“弃守绍京也只是做最坏打算,当然现在情况虽然看似不错,但我们始终还没跟八旗真正交手,我们的御营,现在到底有没有能力跟他们正面对决,这个很不好说,但孤认为没必要过度自信,时间还太短,我们御营还是得谨慎小心,不要盲目自信,否则就成轻敌了。”
  “咱们得继续发挥我们的优势,攻击敌人的弱点,八旗想寻我们决战,我们就偏不能如他意,战争,本就不是简单的对砍,必须用尽手段。”
  陈潜夫点头,战争说到底打的还是一系列的资源整合。
  鞑子的硬实力很强,拥有着一波推平明军的绝对实力,之前弘光朝廷江北四镇加湖北一镇,也算是整合出不弱的实力,若再加上江防几镇水师,可以说也是有数十万大军。
  弘光朝君臣的战略对策很传统,就是依靠长江为战略依托,然后上游守荆襄武昌,下游守淮。
  这个策略确实也没什么问题,但弘光没能跟南宋东晋等一样划江而治,最大问题就是简单的仿历史上南朝的拒北战略,却没正视实情。
  就如在明末,一直重兵镇守山海关,但其实清军屡屡打进关内,却没有一次是正面过山海关的一样。
  弘光想上倚荆襄下倚江淮,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人。
  崇祯十七年的局势下,他们没有如此全面防御的能力。
  襄阳虽号称东南重心,但实际上从李自成开始,明末时襄阳数次失守,这座东南重镇,一点都不牢固。
  荆州在弘光建立时就还在顺军手中,到他们亡时,也还在顺军手中。
  更别说这五大藩镇的统帅都是些什么人?兵都是些什么兵?
  反正就算朱以海来复盘这段历史,都认定弘光朝毫无翻盘希望,除非他们放弃这套看似四平八稳的战略。
  但又如当时的史可法等弘光重臣们所说的一样,如果弘光朝不守南京,不守荆襄,不守江淮,不跟鞑子正面防御,那么崇祯崩溃后的局势,就会一溃千里,再也收拾不起来。
  人心将不再,也就无大明了。
  大明皇帝可以南下杭州,甚至南下广州,但那已经不是大明了,也许还能延续个几十年,但彻底失去翻盘机会,只会在清军的追击下一步步苟延残喘,最终灭亡在哪个山海旮旯。
  这些说的都对,但问题是弘光守荆襄守江淮,根本守不住,所以一波被平。
  也如崇祯当初在南下这事上犹豫不决一样,也想南下,又觉得无法南下,最终被一波带走。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立场。
  朱以海不是崇祯,没有舍不掉的北京,他也不是弘光,没有必守的南京。
  对他来说,从崇祯到弘光再到鲁监国再到隆武、绍武、永历诸帝,他们用他们各式的失败,向他证明了一点,传统的路子走不通。
  什么人心什么其它的都不重要了,因为背上这些,也走不远,倒不如毫无拘束的大战一场。
  朱以海不守荆襄,实际上是不守湖北的战略,因为他没有这个实力去守,所以干脆不守,他只守荆江以南的湖南,守巴东郧阳山区,大半个湖北地区,被他毁掉,拿来做战略缓冲区。
  反正湖北地区在明末时已经被反复战争摧毁的差不多了,守不住的东西就没必要心疼。
  清军拥有无坚不摧的实力,但他们数量不多,清军再彪悍,他们也需要后勤粮饷支援,他们拉的战线越长,他们的补给压力就越大。
  没有充足粮草器械支援的清军,实力就会严重下降。
  清军会寻找明军的主力,就如当年他们攻北京攻南京攻杭州一样,直接奔袭皇帝、监国所在,擒贼擒王,从最上层瓦解大明。
  但现在他们面对的是鲁监国,朱以海不止一次的对他的部下他的阁臣们说过,绍京也只是个行在,他朱以海在哪,大明朝廷就在哪。
  他跟太祖朱元璋玩的不一样,朱元璋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但朱以海是不守城,不立中心。
  不给鞑子目标。
  鞑子的缺点是什么?是人少。
  想当年毛文龙不过据海中一皮岛,都能让后金头痛万分。
  再千般打造关宁防线,都不如主动出击。
  陈潜夫笑笑,“可是殿下这次真要北伐直攻山东?”
  “会不会步子迈太大了点,这可是直接就要打到北京城下了啊,江南形势大好,何不在江南继续跟鞑子打?”
  “殿下真想打回兖州老家吗?”
  朱以海喝着茶,神色却很坚定,“鞑子这次抽调四路精锐南下,前后数万人马,鞑子总共多少披甲?”
  “这些精锐南下后,那么河南、山东等地必然空虚,我们又何必在江南跟鞑子们硬抗,不如跳出江南,绕到他们后面去,开辟新的战场。”
  “我们现在实力太弱,就必须不断的流动起来,不能让鞑子围住、抓住,只要不断的流动,袭击他们的虚弱之处,积聚实力,才有可能在将来跟他们正面对决。”
  想当年朱元璋的高筑墙战略能成功,还有个关键是缓称王,是当时的陈友谅等许多称王称帝的反王们,为朱元璋吸引走了元朝主火力,才给他这个机会。
  而现在的朱以海,他这个大明监国,是鞑子唯一目标,不管他在绍兴,还是在福州、广州,鞑子都会不顾一切的穷追不舍,重兵直接突击过去的。
  “告诉你一个秘密,当年我兄长以派是鲁王时,在清军来袭时,曾把大批金银珠宝埋藏在鲁王府地下,我这次准备去取出来。”
  陈潜夫呵呵一笑。
  兖州在山东西面,紧邻运河会通河上的济宁州,在泰山以南,跟曲阜衍圣公是邻居。
  南面就是徐州府、海州、黄河、淮安。
  “殿下是不是奔着从济南过来的谭泰何洛和三顺王去的?”


第295章 马踏连营
  湖广、蕲州。
  十余万人马围蕲州,围的水泄不通。
  眼看着破城在即,总兵官黄朝宣、张先璧、刘承胤三将会商密议,抢先向督师朱大典报捷称蕲州攻破,把功劳全揽在三人身上。
  为了抢夺破城之功,他们派兵强行把蕲州城下的其它各路义军,尤其是四十八寨兵全都赶走,令他们退后二十里扎营。
  四十八寨不肯,刘承胤直接提铁棍打人,打伤数名寨主,派兵驱赶,七省监军章旷都无法约束。
  要说这三人敢如此跋扈,也有几分原因。他们都是之前何腾蛟与堵胤锡保湖广讨左良玉所立十三营之一。
  刘承胤是个酒鬼,但膂力巨大,擅使铁棍,号称刘铁棍,应募为兵,从征蛮獠,累功至副总兵,何腾蛟倚为心腹,还结为儿女亲家。
  张先壁是云南人,随督师傅云龙围剿农民军,积功参将,再随湖广巡抚宋一鹤守承天显陵,加封副总兵,承天失陷奔武昌,武昌失守再走岳州,所部三千云南兵,号滇奇营,彪悍敢战,何腾蛟视为劲旅,表其为总兵。
  黄朝宣也是云南人,他父亲还是镇守云南的黔国公的上门女婿,所以黄朝宣打小在黔国公沐府长大,受舅舅们影响,从小习练战技兵法,很是勇武。后沐府推荐他统滇兵入朝援剿,在袁继咸麾下积功至副将,也是何腾蛟表他为总兵,为十三镇之一。
  何腾蛟当初为了能守湖广讨左良玉,不管什么骄兵悍将,只要带兵将领都拉拢,拉了十三员将领,表奏总兵号称十三镇。
  只是如刘铁棍这等都是乱世跋扈武夫而已,他们升了总镇后,招兵买马,划地分饷,甚至公然劫掠百姓,何腾蛟自己都压不住这些人。
  也只能靠结儿女亲家等手段示恩拉拢。
  再比如原来从衡州贩盐到长沙长沙,每月可得银数万两,这银子何腾蛟就主动拿出来跟十三镇分,银子一起拿,好处一起分,有这好处,这十三镇军头们对何腾蛟也算很拥护。
  何腾蛟被调走后,他们还闹过一阵子,后来还是堵胤锡引忠贞营平衡他们,才勉强制服他们。
  这次围武昌诸镇,十三镇也分兵攻打,但这些人表现的比蕲黄四十八寨的义军还不如,虽号为正兵,却沿途抢掠。
  黄朝宣还几次借口粮草不济,拖延出兵,张先壁更是行军路上还抢掠县城,刘承胤更不用说了,三人各有精兵三千,又有协镇兵马几千,在蕲州城下,耍起无赖来,四十八寨等其它义军,也只能怨恨而退。
  章旷这个七省都监军,虽也有一营标兵,却明显不是这三军头对手,也只能苦口婆心劝说。
  “都监请放心,我们三镇皆是精兵猛进,勇士两万人马,拿下蕲州城绰绰有余也,那些山寨乌合之众,浑水摸鱼,人多反而容易生乱,万一到时放跑了城中鞑子,岂不功亏一篑?”
  刘铁棍浑身酒气,对章旷毫无尊敬。
  “就是,等我们拿下城,也不会少都监那份战利品,请功的捷报上,也早添上都监那份了。”
  章旷原本是何腾蛟的老搭档,他是松江进士,以诗文名闻天下,还有个兄弟章简,先前在松江老家随沈犹龙等举义,如今为分巡道。章旷在崇祯末为湖北沔阳知州,率兵讨张献忠李自成等,后升江北兵备,两升湖广巡抚。
  北京沦陷前,被御史弹劾夺职,何腾蛟上奏,力请留任,戴罪立功,之后弘光朝立,左良玉反,何腾蛟自立十三营,便以章旷为监军。
  章旷虽有胆色,有干才,但终究是个文臣,哪怕苦心维持局面,但在这些跋扈的武将面前,有时也是有心无力。
  “你们莫忘记,如今当国者乃鲁王也,鲁王可不喜骄兵悍将。你们都是我当初召来,并荐于何公,授你们总兵。甚至衡山运盐至长沙,月得银几万两,这事也是我一力张罗而成,并建议何公以此盐银饷十三镇兵。”
  “朱督师来,我也一直为你们说好话,给你们请番授额,为你们请饷拔粮,你们如今个个位居总镇,但别忘记你们仍是朝廷之兵。”
  “我章旷虽仅一文臣,但仍是七省都监军,你们若是不顾大局,那我也不念旧情,我有监国所赐王命旗牌,又有尚方宝剑。”
  刘铁棍有几分不屑道,“章公何必说这见外的话,咱们都是这湖北的文官武将,比起那朱大典、袁宗第等外来者,咱们可更亲一些。”
  “咱是湖广经制镇营,四十八寨算什么?兵部可有编制番号?我们让他们退后,那都是照顾他们,真打起来,这些乌合之众,若是炸营了,到时章都监只怕也担不起这责。”
  黄朝宣也不客气道,“都监有王命旗牌,我们三个也有,虽然比都监的少几面,但那也是正经王命旗牌,我们堂堂三个总兵,难道在都监眼里,还比不过那些山寨乡民?”
  说完,三人也不再理会章旷。
  气的章旷直接赶往武昌城下,去找督师朱大典和巡抚堵胤锡讨要兵马,来处置这三员跋扈之将。
  天黑前,四十八寨营被三人麾下两万镇、协兵马赶到离城二十里驻扎,有一些山寨气的直接带人回家了。
  半夜。
  徐勇、祖永烈各领兵三千,一出东门,一出西门,人衔枚马裹蹄。
  出城之后,直奔城外三镇兵营。
  火箭划破漆黑的夜空,照亮了围城三镇明军的营地。
  徐勇率部直冲明营,居然十分顺利的接近,并没有过多阻拦。
  因为四十八寨等小十万人马突然撤离,使的城外的包围明显出现了许多空隙,而这些天围城因为一直压着城里打,因此黄朝宣三人都十分轻敌,军营没过多部署防御。
  简单的一道营栅,连壕沟都懒得浪费力气挖,随随便便的拒马也是不多。
  “江宁援兵到此,杀明贼!”徐勇大吼。
  部下纷纷跟着自称江宁援兵。
  而另一面,祖永烈率部杀向刘承胤大营,这位刘总兵却喝的大醉,祖永烈更是直接用熟练的满语大喊大叫,一会满语一会又自己翻译成汉话,自称是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贝勒援湖广八旗。
  到处都是冲杀的清军,无数的火箭划破夜空,落入明军营帐之中,军营里还到处都是清军的喊叫。
  江宁援兵。
  六省经略洪承畴已到。
  平南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贝勒亲至!
  ……
  黄朝宣几乎没有犹豫,直接在亲兵的护卫下跃上战马,然后往黑夜中窜去,他的三千滇兵标营也是纷纷跟随奔走。
  而张先壁的反应是一样的,当发现清军袭营的时候,他甚至都没去查证到底是哪来的清军,而是第一时间就带兵弃营而逃。
  刘承胤因为大醉之中,是被他的家丁背着骑马跑的。
  三位总镇,共九千镇标,号称精锐,白天刚把四十八寨等其它围城兵赶走,结果晚上清军来袭,他们毫无抵抗,直接就跑了。
  而隶属他们的数个协镇一万余兵马,也是立马跟着跑。
  三总兵慌忙逃窜,两万官兵慌不择路跟着跑,不到一个时辰,蕲州城外居然为之一空。
  很快,火光往远处蔓延,逃窜的明军甚至还把刚撤退到二十里外的四十八寨等明军的新军营给冲破了。
  睡梦中的各寨乡兵们都被惊醒,然后许多人跟着跑。
  最后,是整个连绵几十里的十万人营地的炸营,大家惊恐的喊着八旗来了,然后争先恐后的逃跑。
  相互踩踏甚至跳河,黑夜里也分不清东南西北,也搞不清是绿营还是八旗,但恐慌在夜风中传播蔓延,最终席卷了每一个蕲州城外的明军身上,他们不顾一切的逃。
  没有人在想清军从哪来的,到底有多少。
  他们只知道别人在跑,那我也要跑,别人逃的很快,我得跑的比他更快,没有人在想,为什么不抵抗,为什么要跑?
  天明。
  在城头上激动站了一夜的巡抚何鸣銮终于等到了徐勇得胜归来。
  “托抚院大人洪福,昨夜幸不辱命,夜袭明贼,马踏连营,以六千虎贲击溃十二万之明贼,追杀一夜,足追杀了三十余里,斩首无数,尸体铺满田野沟渠,俘虏的更是无数。”
  “大捷!”
  何鸣銮拉着满身是血的徐勇,连称辛苦,现在一点也不怀疑徐勇是不是暗中通敌了,这等大功,这般表现,如何可能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