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514章

汉道天下-第514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饺讼喙ィ倒Р坏校俜迪纾菹⒘思改辍
  刘协到零陵后,赖恭再次入仕,在太尉府为令史。令史是卑官,赖恭人到中年,当然是不甘心的,但他之前的履历是在刘表麾下,在朝廷不算数,也只能如此。
  现在有机会立功,他当然求之不得,非常积极。
  ——
  赖恭出发后不久,刘协陆际续续就收到上书,大多是谴责孙策屠城暴行的。
  甚至有人说,就是因为孙策残暴,所以士燮兄弟才不敢投降,交州才迟迟不服。如果朝廷改用仁义之将,交州根本不用打,立刻称臣。
  对这样的奏疏,刘协一律留中不发,也不发表任何看法,就当这些奏疏没有出现过。
  他想看看,究竟是哪些人在为士燮兄弟鸣不平。
  ——
  洛阳。
  荀彧拱着手,站在田垄上,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眉头紧锁。
  今年的上计已经完成。经过一年的辛苦,今年河南尹的赋税增加了四成,基本达到预期。不出意外的话,明年的收成会比今年更好,新技术的推广将会带来更大的收益,两年翻一倍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他不应该如此忧心。
  他担心的是交州。
  孙策、士孙瑞两路并进,士燮兄弟抵挡不住,在郁林、苍梧、交阯先后失守之后,他们退往日南、九真,同时托人求援,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赦免,最好还能保住官职。
  赶到洛阳来找荀彧的是刘陶从子刘杨。
  刘杨曾随刘陶读书,与士燮算是同门。士燮兄弟每年派人到颍川送礼,他也在名单之列,收益颇丰。
  “府君打算沉默到什么时候?”见荀彧一直不说话,刘杨有些沉不住气了。“等到孙策屠番禺、胥浦、西卷吗?”
  荀彧转头看着刘杨,神情无奈。“元茂,要想避免广信屠城的惨剧再现,最好的办法是立刻投降,而不是与天子讨价还价。你以为他们现在还有讨价还价的机会?”
  刘杨沉下了脸。“府君此言,恕杨不敢苟同。就算你不在乎士燮兄弟,难道也不在乎那些避难交州的中原人士?你可知道,广信被杀的人中,有我汝颍才俊?”
  “我知道,但是……”
  “但是他们该死,是吗?”刘杨怒不可遏。“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府君这般有先见之明,早就看出天子的英明,及时投效。但这不代表他们就应该死,而且是被孙策那样的武夫像猪狗一样屠戮。身为君子,你就没有一点恻隐之心吗?”
  说完,不等荀彧回答,刘杨一甩袖子,转身就走。
  “道不同,不相为谋。府君不愿出手救人,我也不敢勉强,自去寻其他门路。但府君将来返乡,若是有什么不动听的,也怨不得别人。”
  荀彧举臂欲呼,想了想,又放下了。
  一旁侍候的荀俣走了过来,看了一眼刘杨的背影,很不高兴的说道:“阿翁,这些人怎么如此可恶?阿翁让那么多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视而不见。阿翁不愿救几个自己作死的读书人,他们就不远千里的赶来。”
  荀彧摸着荀俣的小脸蛋,一声叹息。“是啊,这些人的眼里只有他们自己,没有别人。”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迷途知返
  刘杨回到官道上,正准备上车,却见远处一辆马车急驰而来。车夫拉紧了马缰,口中发出长长的吁声,准备减速。
  拉车的是两匹高大神骏的西凉大马,步调一致的放慢脚步,马车正好在刘杨面前停住。只是烟尘滚滚,刘杨不得不举起袖子,挡住口鼻。
  车夫很不好意思,连忙拱手道歉。
  车门打开,一个年轻人钻了出来,无意间瞥了刘杨一眼,不禁一愣。
  “足下是颍川刘元茂么?”
  刘杨定睛一看,不禁笑道:“原来是陈太丘孙,幸会幸会。”
  “刘元茂?”车里又钻了一人,大叫一声。
  刘杨听得耳熟,却一时想不起是谁,走了过去看了一眼,不禁又惊又喜。“钟元常?你怎么……”他随即脸色一变。“怎么,你离开渤海了?”
  钟繇有些尴尬地摇摇头。“倒也不是,是上计,经过洛阳,来看看文若,没想到会这里碰到你。怎么,你也是来见文若?”
  刘杨冷笑一声。“乡里之人,哪里高攀得上荀府君那样的权贵。”说完,他拱拱手,转身上了车,大声催促车夫起程。
  钟繇、陈群面面相觑。
  陈群本想叫住刘杨,却被钟繇制止了。
  看着刘杨的马车驶远,钟繇、陈群下了官道,一前一后,向荀彧走去。
  陈群问道:“钟君莫非知道刘元茂的来意?”
  钟繇说道:“见他这般神情,我猜和交州的战事有关。”
  “交州的战事和他有什么关系?”
  “你不知道吧,士威彦(士燮)是刘元茂从父刘子奇的门生,与刘元茂算是同门。士威彦授交阯太守后,每年都会派人来送礼。”
  陈群恍然。
  作为陈太丘的孙子,陈群太清楚这种门生、故吏的做派了。
  “钟君在渤海也能收到交州的消息?”
  “商人往来,消息最为灵通不过。”钟繇笑道:“我还听说,孙策这次进军顺利,和曹昂调任郁林太守关系匪浅。长文,你有没有想去交州做个县令?天子重边陲,越是偏远之地,越是容易升迁。”
  陈群笑着摇摇头。“我还是想随荀君再学几年。”
  钟繇点点头。“这倒也是,能跟着文若学习为官之道,这样的机会可不是什么人都有的,理当珍惜。反正你还年轻,再过几年,等文若位列公卿,你再外放也不迟。”
  陈群不太好回答,只好笑而不语。
  不过他清楚钟繇的来意,倒也不觉得钟繇有什么理由嘲讽他。
  来到荀彧面前,与荀彧见礼。钟繇抢先开了口。“文若,你和刘元茂说了些什么,他那么生气?和交州的战事有关吗?”
  荀彧眼神微闪,看了一眼陈群。
  交州的最新情况,陈群是知道的,但是听钟繇这意思,他似乎并不清楚。
  陈群不动声色的摇摇头。
  荀彧会意,将刘杨的来意说了一遍,却没有提自己之前就已经知道的内情,给人一种是刘杨带来的消息,难辨真伪。
  钟繇听完,抚须不语。
  荀彧反问道:“你一个人来的?”
  “上计,顺道来看看你。”钟繇收回思绪,大致解释了一下原因。
  他收到了王粲的书信。王粲正在编撰党人的史书,要向钟繇求证一些事。钟繇借此机会,决定亲自上计,找机会与天子见一面。
  他当然清楚,王粲之所以向他发出邀请是受荀彧之托。这次赶到洛阳来,就是专程向荀彧致谢并问计的。只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他还比荀彧年龄十多数,当面说感谢的话未免尴尬。
  荀彧听了,很是满意,又问了一些渤海的情况。
  话题自然的转到了今年的收成上。
  钟繇已经从陈群口中听说了一些事,包括荀彧在天子面有的承诺,以及河南郡今年优异的表现,现在听荀彧本人解释,更为惊叹。
  “没想到几个后生竟有这么大的本事。”钟繇感慨道。
  “初生牛犊,无所畏惧,用在正事上,自然是好的。可是用不好,也会出问题。”荀彧叹了一口气。“比如孙策,战场上近乎无敌,但时常过火,杀戮太重,连累朝廷英名。”
  钟繇笑笑。“文若,朝廷更在乎的恐怕不是英名受到连累,而是负隅顽抗的士威彦兄弟哪来的底气,以及在山里待得太久,还以为天下是党人天下的刘元茂之流。”
  荀彧苦笑。“是啊,刘元茂太把我们汝颍人当回事了。如今之天下,岂是几个汝颍人振臂一呼,就能应者云集的当年。就算是我,进言之前也要掂量掂量,不能太自以为是。”
  钟繇听了,不免有同感,一声叹息。
  “想当年,颍川四长名满天下,何其壮观。”
  荀彧想了想,突然说道:“韩公元长最近身体不错,年近八十了,还能每天课徒。”
  钟繇诧异地看看荀彧。“文若,你的意思是……”
  “在世的颍川名士中,他年龄最长,官职最高。你说刘元茂会放过他?”
  钟繇也有点反应过来了。“但是刘元茂来找你,应该是被韩公拒了,不得来向你求援。”
  荀彧嘴角轻挑,露出一丝笑意。
  被这件事烦了这么久,终于听到一点好消息了。如果韩融能出面,这件事也许有解决的机会,至少他可以摆脱这种两难的局面。
  “长文,你回一趟颍川,越快越好。”
  “喏。”陈群躬身领命。
  钟繇哈哈一笑,轻松了许多。
  有韩融这样的前辈出面调停,刘杨等人就算有意见,也没那么强的底气。
  “文若啊,你说得对,这种事还是由前辈出面比较合适,你太年轻了,镇不住局面。”
  荀彧抚须而笑。解决了一个心头难题,他的心情也跟着轻松了不少。若不是钟繇那一句四长之后,他还真想不起来韩融。
  毕竟韩融因病致仕之后,已经有七八年没有露面。
  荀彧挥挥手,示意陈群、荀俣别跟着,他与钟繇拱着手,不紧不慢地沿着田垄向前走。
  “这次除了上计,还有什么想法?天子在江南,只是上计的话,你未必见得到他。”
  钟繇收起笑容。“我来找你,正是想问问你的意见。我已过半百,又曾有过一次错误,还能得到天子欢心吗?”
  荀彧笑了,转头看看钟繇,胸有成竹。“我大胆预测一下,天子看到你的名字,一定会有诏书给你。你不用担心太多,将这几年的得失梳理一下,如实向天子汇报就是。”
  “当真?”钟繇又惊又喜。
  “天子最喜欢的就是你们这种勇于证道的人。迷途知返,比一味顺从更珍贵。”


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离经合道
  钟繇不禁莞尔。“说起来,你也是迷途知返之人。”
  “诚然,论天子教诲,我可能是受益最多之人。”荀彧笑道:“我时常恍惚,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少年天子,而是比我年长的智者。”
  钟繇想了想,说道:“有这种感觉的人应该不止你一个。”
  “你还听谁说过?”
  “没有人像你这般明确的提起过,但有类似感觉的人不少。仔细想来,应该是天子天资过人,能于不疑处生疑,而又不拘泥于圣人经义,道术相证,这才能高人一筹。”
  “天资固然重要,但仅有天资,没有阅历,终究还是难脱书生意气。”荀彧停住脚步,缓缓摇头。“自儒门创立以来,至今七百年,天资过人者不在少数,但能有所发明者,无不与时势相合。顺势则兴,逆势则亡,概莫能外。”
  钟繇也停住了,转身与荀彧对面,嘴角带笑。“你是想说令祖荀卿么?”
  荀彧再次摇头。“在你眼中,我竟是这等人?”
  “那就是想起了孝宣皇帝?”
  荀彧沉吟了片刻。“这么说,的确有几分近似,但还是不够。”
  “哪儿不够?”
  “天子的雄心壮志,以及眼界,皆远在孝宣之上。”
  钟繇伸手抚须,沉默不语。
  荀彧又道:“孝宣临天下前,曾有一段民间生活,这可能是他重视吏治的原因所在。但他在学术上并无创新,重视《谷梁传》也只是出于对戾太子的追忆,在现有的学术中挑选而已,与天子推陈出新、离经合道不可相提并论。”
  钟繇一声叹息。“推陈出新,离经合道,文若,终究还是你走得更快一些。”
  荀彧笑笑,却没说话。
  他知道钟繇、荀谌等人在渤海没闲着。渤海的德政试验失败,比当年王莽复古失败还要令人沮丧。王莽失败,还可以说是天灾、人祸,最后被赤眉、绿林这样的民变摧毁,渤海的德政试验却是在受到朝廷保护,几乎没有受外力影响下的失败。
  严格来说,渤海的德政没有失败,而是相比之下,远远不如天子推行的政治,对百姓没有吸引力,不仅没能出现百姓扶老携幼,襁负而至的盛况,反倒出现了百姓逃离渤海的情况。
  这对推崇德政的儒生来说,是一记重创。
  受挫之后,他们不可能不反思。
  儒学终究是一门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学问,儒生可以隐居,不问政治,儒门却不能与朝廷脱离关系,埋头学问。
  但他们毕竟在渤海,在风暴边缘,远不如他在风暴中心受到的冲击大。
  想起年初与天子的几次深谈,荀彧记忆犹新,仿佛就在眼前。
  反思是有代价的,越是痛苦,领悟越深。
  相比之下,钟繇、荀湛他们还是太舒服了。
  ——
  钟繇在洛阳住了几天,详细了解了河南尹这两年的发展,还听荀彧讲述了之前几年在河东的施政经历,两相对比,体验更加清晰强烈。
  他自己也曾治理上党,深知施政不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绝不会相信荀彧能实现两年之后百姓收入翻倍的诺言。
  现实摆在面前,他大受震撼。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问题,重点只有两条:一是度田,让百姓拥有自己的土地;二是重视实学,使原本只能清谈的读书人去研究看似简单,其实作用巨大的各种技术。
  但这两项,都是渤海做不到的。
  渤海既不能度田,又无法让读书人去从事贱业,所以坐而论道的多,起而行之的少。
  他们的证道,一直停留在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失败势在必然。
  几天后,陈群从颍川返回。
  正如荀彧所料,刘杨等人没有放过韩融。韩融已经起程赶往行在,要面见天子。不出意外的话,他会先去宛城,与司徒杨彪见面。如果钟繇速度够快,或许能和他在宛城见面。
  钟繇听了,当即辞别荀彧,赶往宛城。
  ——
  杨彪提着衣摆,匆匆走出了司徒府大门。
  韩融刚下车,正抚着胡须,打量着司徒府进进出出的掾吏们,眼中充满感慨。
  “韩公,别来无恙?”杨彪快步上前,一把扶住了韩融,上下打量了韩融一番,不禁沉下了脸,有些不快。“久闻韩公老当益壮,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既然韩公身体这么好,为何久不露面,你可知我与嘉谋有多辛苦?”
  韩融白了杨彪一眼。“你真好意思开口,要我一个近年八旬的老朽来担责任,让你们这些小子休息?”他又扬扬下巴。“看看这些后生,个个都是人才,你就算辛苦也辛苦不到哪儿去,少在我面前诉苦。”
  杨彪哈哈一笑,也不以为忤。
  韩融虽然入仕比他晚,官职也不如他高,但年龄比他大十五岁,且品德上佳,他一直很敬重韩融,当作前辈。
  两人进了府,杨彪扶着韩融的手臂。府中掾吏见此情况,大为震惊。他们绝大多数都没见过韩融,不知道这位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是谁,居然能让司徒杨彪如此礼敬。
  杨彪来到庭中,登堂,让所有的掾吏都停下手中的事务,围了过来,隆重介绍韩融。
  当掾吏们得知这位老者就是颍川四长之一韩韶的儿子,故太仆韩融,不约而同的发出惊呼,纷纷上前见礼,报上姓名、官职。
  韩融一一见礼,言语之间,对这些司徒府的掾吏竟然并不陌生,能叫上不少人的名字和家世。
  “年轻人多,真好,真好,看着就让人舒心。”韩融赞道。
  杨彪笑道:“天子归政二府,事务日繁,如果没有这些年轻人,我是肯定应付不来的。”
  “理当如此。有经验的长者引路,有体力的少者赶车,老少结合,才能又快又稳。”
  杨彪微微一笑,低声说道:“韩公,理虽是这个理,却有些不合时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