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515章

汉道天下-第515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当如此。有经验的长者引路,有体力的少者赶车,老少结合,才能又快又稳。”
  杨彪微微一笑,低声说道:“韩公,理虽是这个理,却有些不合时宜。咱们那位天子可是刚刚弱冠的少年,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韩融抚着胡须,淡淡地说道:“学无才少,达者为先。天子虽年轻,但见识高远,不可以常理论。”
  杨彪微怔,随即大笑。“我倒忘了,韩公你是不好章句之学的通儒。”
  韩融也笑道:“那也不如你的《儒门再易论》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须眉汗颜
  杨彪大为惊讶,连忙引韩融入座。“韩公也读过我那篇文章?”
  “如今郡郡有印坊,邸报更是行于天下,我岂能不知?”韩融笑道:“文先,不瞒你说,我家里有一间屋子,专门用来收藏邸报。每有闲暇,我就翻看这些文章,以作消遣。”
  “既然如此,为何不见韩公大作?”
  韩融摇摇手。“我老了,做学问只是自娱,不求闻达,发表文章则难免有卖老之嫌。”
  杨彪眼神闪烁。“那韩公这次远行,又是为了何等大事?”
  “也没什么大事,只是求个耳根清静。文先,你是不知道,刘子奇的那些弟子门生天天在我耳边鼓噪,让人不得安生。”
  杨彪轻轻的点了点头。
  得知韩融来访的时候,他就估计到了韩融的来意。作为颍川在世的名士中最年长,又曾随天子西巡,官至太仆的人,韩融俨然已经是在野的精神领袖,足以和荀彧抗衡。
  在荀彧不愿意为士燮兄弟求情的情况下,求韩融出面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但他清楚天子脾气,很担心韩融会在天子那里碰壁,搞得君臣之间尴尬。
  “韩公是准备上书,还是准备去见驾?”
  “我想先看看,然后在邸报上发一篇文章。”
  杨彪皱起了眉头,沉默不语。
  这是他最担心的选择,以韩融的身份,这篇文章一旦发表,影响不会小,甚至可能引起天下州郡的儒生响应,会对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
  “文先,你不用担心。我虽然老了,却不糊涂,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杨彪打量了韩融两眼,笑笑。“那好,我安排人……”
  “不用你安排,我随便走走就行。”
  杨彪想了想,答应了。
  他以方便为原,为韩融在司徒府安排了一个小院,派人侍候,然后写了一封奏疏,将韩融来访的消息通知天子,好让天子有所准备。
  ——
  宛城印坊。
  唐夫人坐在二楼的雅间里,隔着窗户,看下面庭中正在激辩的读书人。
  荀文倩坐在对面,正给孩子哺乳。
  几个月前,她生下了第二胎,又是个儿子,和刘泰一样健康、活泼。按照之前天子的想法,这个孩子将来会过续给弘农王刘辨,算是唐夫人的孩子。
  所以这段时间,她几乎住在印坊,让唐夫人与孩子有熟悉的过程。
  “天子可曾说何时返回?”
  “没说,估计还要待一段时间,等江南四郡的新政上了正轨。”荀文倩说道:“说来也是奇怪,这次天子在江南推行新政,怎么不请小姨去打理印坊?”
  唐夫人瞥了荀文倩一眼。“打理印坊有什么难度,何必要我去。”
  “这倒也是,小姨也算是天子身边的重臣,自然要做些大事。”荀文倩嘻嘻笑道,转头瞥了一眼楼下的辩论场面。“这南阳印坊已经超过河东、长安印坊的规模,也只有冀州、豫州的印坊能够比拟。以一郡敌一州,小姨堪称方面之将。”
  唐夫人白了荀文倩一眼,起身从她怀中接过吃饱了,打着哈欠想睡觉的孩子。“你要是闲得慌,就去织坊看看,少在这儿闲言碎语,让人心烦。”
  荀文倩一边掩衣襟,一边说道:“我说的可都是实话,你有什么好烦的?咦,那人是谁,看起来有些眼熟。”
  唐夫人回头瞅了一眼,也有些愣住了,走到窗前,凝神细看,有些不太确定的说道:“好像是舞阳韩公,他怎么会在这儿,而且这么精神,不会是……”
  她转头看向荀文倩,荀文倩也正看着她,眼中隐隐不安。
  同是颖川四长的后人,她自然知道韩融的份量。从辈份来讲,韩融甚至比她的父亲荀彧的影响力还要大,尤其是在荀彧的想法逐渐改变,与颍川士子渐渐拉开距离以后。
  唐夫人想了一会,对荀文倩说道:“我去打听打听,然后你给天子送个消息,让他有个准备。韩公久不出行,突然来到宛城,必有原因。”
  荀文倩点头答应。
  唐夫人将孩子还给荀文倩,自己转身下了楼,站在角落里,静静地打量着韩融。
  韩融坐在一旁,听人争论问题听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注意到唐夫人。他穿着朴素,与普通读书人无异,除了年龄大引起了个别人的注意之外,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动静。
  在座的以年轻人居多,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只当是个来看看热闹的老人家。
  堂上两人争辩的问题是关于一座桥的,一旁的白板上画着草图,是一座拱桥。
  两人争辩的是这座桥的利弊。
  正方说,这道桥沟通淯水南北,方便了出行,也不影响船只通行。
  反方则说,这道桥虽然能沟通南北,又不影响桥下的船只通行,但当初设计的时候考虑不周,桥的坡度太大,只能行人,不能行车,远不如建一座更平缓的拱桥来得合理。
  韩融知道淯水,却不知道淯水上有桥。想着淯水的宽度,再看看那座横跨两岸的独拱桥,他不禁大为震撼。
  宛城的工匠居然能造跨度这么大的拱桥?
  韩融悄声问一旁的观众,那观众打量了韩融一眼,笑了。
  “老丈刚到宛城吧?”
  韩融点点头。“正是。”
  “那就难怪了。这座桥可不是宛城工匠建得起来的,是甄贵人以及尚方的成果,据说还有讲武堂的一些匠师参与了。简而言之,这座大桥算是我大汉最先进的造桥技术的代表。老丈若是有空,一定要去看看,别的地方可看不到这么大的桥。”
  “甄贵人?”
  “嗯,天子身边的皇后、贵人各擅其长,有的擅长织染,有的擅长印书,这位甄贵人擅长的就是造桥。”那观众拍着大腿,神情中充满羡慕。“听人说,她的志向就是要在大河上建桥,沟通河东、河西,摘了天子的悬赏,裂土封侯。”
  韩融更为惊讶。“女子也能封侯?”
  观众瞥了韩融一眼,哑然失笑。“老丈不知道天子身边的马贵人就是侯爵么?不过她不是靠造桥,而是靠战场上斩首立功。啧啧,一个女子,不仅能征战沙场,还能斩首立功,着实是让我等须眉男子汗颜。”


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眼见为实
  听了解说,再回头看示意图,韩融心动不已,转身离席,想出城去看看那座桥。
  出了门,韩融刚想上车,背后传来清脆的招呼。
  “韩公留步。”
  韩融有些诧异,转头看去,只见一女子快步走来,年约三旬,面色红润,两眼有神,眉宇之间尽是自信。看起来有些面熟,却想不起来是谁。
  “夫人是……”
  唐夫人快步走到韩融面前,敛身行礼。“妾乃弘农王未亡人,颍川后辈唐氏,见过韩公。”
  韩融这才反应过来,大为震惊。
  少帝在位数月,他在省中为郎,见过唐夫人,也对这位同郡小辈有些印象。后来唐夫人为李傕所掳,被天子救出,他时任太仆,对唐夫人多有照顾。只是他无论如何,也无法将眼前这个似乎在发光的女子与印象中的那个人联系在一起。
  不过,他早就知道唐夫人主持印坊之事。此刻身在印坊,看到唐夫人这般模样,倒也能理解。
  韩融拱手为礼。“老臣融,见过夫人。”
  唐夫人吓了一跳,连忙闪身避开。“韩公言重了,妾当不得。”
  “当得。”韩融肃然道:“臣与夫人见礼,并非为弘农王,而是为夫人救助乡里之故。若非夫人,不知道有多少汝颍人会死于沟壑之中。”
  唐夫人这才明白,连忙谦虚道:“那都是奉天子诏书行事,并非妾之功劳。”
  “即使如此,夫人也是功臣。”韩融指指四周,又笑道:“有此印坊数间,足以让天下人证明我汝颍不仅男子多俊杰,女子也多英豪。”
  唐夫人心中欢喜,客气了几句,邀韩融后堂说话,并说荀贵人也在里面恭候。
  韩融见状,也不推荐,重新进门,随唐夫人穿过走廊,来到后堂。
  两人并肩而行,韩融闻到了唐夫人身上的乳味,不免心中疑惑。他知道唐夫人没有再嫁,应该没有孩子,身上哪来的乳味?
  他很想问,却又不便开口,只好在心里藏着。
  来到后堂,上了二楼,荀文倩已经收拾停当,起身见礼。
  韩融还礼,又看到一旁摇篮里的孩子,这才恍然,不免为心里的猜疑惭愧。
  “这是皇子还是皇女?”
  “五皇子。”荀文倩笑道:“不过他很快就不是皇子,而是弘农王世子了。”
  韩融是老臣,一听就明白了。他凑近了细看,忍不住鼻子一酸,落了泪。
  “先帝与弘农王在先有灵,得知此事,必然欣慰。天子发奋于将倾,十年间一统天下,堪称英主。豪迈之下,仍对亡兄有这等温情,此天下之幸,刘氏之幸。”
  荀文倩与唐夫人相视一眼,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
  她们都以为韩融久不出现,突然来到宛城,想必是有所谏诤。听到这句话,知道韩融对天子评价甚高,她们终于可以放心了。
  唐夫人请韩融入座,命人上茶,又取过两套装帧精美的书摆在韩融面前。一套是名声在外的《说文解字》精装版,一套是刚出版不久的《蔡邕文集》。
  韩融还沉浸在对往事的怀念中,看到《蔡邕文集》,不禁想起当年的艰苦岁月,更是唏嘘不已。
  “当年我与蔡伯喈谈文论赋,常听他说起著史的宏愿,没曾想……”韩融连连摇头。“说起来,他比我还小六岁,真是造化弄人。”
  “这可不是造化弄人,是人弄造化。”荀文倩淡淡地说道。
  韩融听了,又是一声叹息,却没有接荀文倩的话题。
  蔡邕之死是王允的污点,他心里也颇有非议。可是在荀文倩面前,他却不能如此表态。
  天子要为党人列传,四处收集党人的故事,尤其是对党人不利的事,意欲何为,昭然若揭。他身为党人老臣,在这件事上表态影响太大。
  “韩公也不必介怀,蔡伯喈虽殁,却后继有人,著史的遗愿很快就能实现。”
  “是么,谁在操持此事?”
  “山阳王仲宣。”
  韩融抚须颌首。“那小子当年颇受蔡伯喈赏识,如今由他来操持此事,倒也妥当。不过以学问论,蔡伯喈女更合适一些。天子因为一些琐事将她贬斥乡里,太可惜了。”
  荀文倩、唐夫人不约而同的垂下了眼皮。
  别人不清楚蔡琰的事,她们可是一清二楚。
  只是这事不能透露半点风声,否则蔡琰的名声就毁了。
  荀文倩说道:“有韩公此言,蔡令史当无悔矣。”
  唐夫人说道:“不仅是蔡令史,天下女子都将为韩公此言欢呼。”
  韩融扬扬手,笑道:“贵人、夫人言重了。天子行新风不数年,女子中便人才数出,不让须眉,又何必我这老朽为之张目。刚才在堂上,我便听人说了好几位奇女子,其中就包括你们二位。”
  荀文倩、唐夫人谦虚之余,又为韩融的态度感到意外。
  想不到一个年近八旬的老者竟如此开明,丝毫没有儒生中常见的迂腐、矜持,一时之间,倒想不通韩融突然出山是为了什么。
  韩融看出了她们的疑惑,却没解释。
  谈了一阵后,韩融表示想到参观印坊。
  唐夫人欣然答应,亲自陪同韩融来到印坊。印坊里满是墨香,无数男男女女正在忙碌,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大半是女子。见唐夫人陪着韩融进来,知道不是普通客人,纷纷注目。
  很快就有人认出了韩融,赶来见礼,报上姓名和家世。
  当初随唐夫人创办印坊的那些人大多都已经是管理者,举手投足间尽是自信。偶尔有人来请示,她们也是干净利索,几句话就交待清楚。
  韩融看在眼里,大为感慨。
  眼前这些女子比他见过的很多官员更为干练,更不是那些只知坐谈的名士可以相提并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实在很难相信女子也有这样的能力。
  早在颍川老家的时候,他就经常听人说起唐夫人以及在印坊工作的汝颍女子,比如袁权等人。比起唐夫人,如今在淮阳主持印坊的袁权名声更大。但他一直不太相信,总觉得这些女子只是机缘凑巧,或者是有天子支持,或者是借了家世的影响,未必真有这样的能力。天子提倡男女平等,也只是标新立异而已,实际作用不大。
  如今亲眼看到,他才意识到自己想简单了。
  除了某些对体力要求特别高的岗位,绝大部分岗位都可以由女子承担,而且做得不比男子差。


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十年树人
  韩融年近八旬,又是颍川四长之子,辈份极高,唐夫人等人在他面前都是小辈。加上韩融性格洒脱,没那么拘谨,交谈的气氛非常融洽。
  听到这些女子亲口叙述她们这些年来的境遇,韩融感受颇深,又有些遗憾。
  从这些人身上,已经看不出多少战争留下的阴影。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个开朗活泼、自信从容的妇人,不仅持家有道,对自己的工作也非常用心,而且充满自豪。
  很难想象,她们曾经遭受过那样的磨难。
  而那些未曾遭受苦难,刚刚成年的年轻女子身上展露出的蓬勃朝气更让他欣慰。
  虽然出身很一般,但她们赶上了好时光,不仅接受了两年左右的教育,读书识字,还能凭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不需要忍气吞声,委屈求全。这样的女子将来为人母,培养出的子女一定会更自信,更加开朗,而这样的下一代人也会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重生后的大汉如朝阳初升,前程光明。
  这十年,他错过了很多。
  参观完书坊,在书坊吃了一顿丰盛的工作餐,韩融赶往城外。
  远远地,他就看到了那座拱桥。
  比他想象的更加宏伟,看起来比不远处的城墙还要高出一大截。即使不用走近,他也能感觉到这巨大的体量带来的压迫感。
  车跟桥前,韩融仰起脖子细看。
  桥的主体是石块,基座厚实,埋入土中,看不出有多深。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很严实,浑然一体。桥面有台阶,被左中右三道光滑的坡道分隔开。有一群孩子正坐在坡道上玩耍,从桥顶滑下来,发出兴奋的欢呼。
  韩融下了车,拾阶而上,直到桥顶。
  扶着栏杆,俯视水面,他有些眩晕。
  “真高。”韩融感慨道:“怕有六七丈吧?”
  “离水面八丈一尺。”身后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合乎九九归一之数。”
  韩融转头看去,只见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姑娘背着手,站在他身后,正仰着头看着他。见他转身,便笑盈盈地说道:“老丈安好。听你口音,是颍川舞阳人吧?”
  韩融大为惊讶。“你怎么知道我是颍川舞阳人?”
  “最近有很多颍川人来宛城,我听得出来每个县的口音。”小姑娘抿嘴一笑。“而且,我也是颍川人,阳翟的,我叫辛宪英。”
  韩融不禁莞尔。“原来还是小乡党,幸会幸会。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