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513章

汉道天下-第513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人毕竟不能脱离当前的现实,只能以当前的现实为基础,一步步地进行,而不是一朝领悟,立地成佛,马上就可以遨游太空,无牵无挂。
  就像道教炼丹、养生,羽化登仙是不可能的,但医学研究深入,养生之术大行,能够延年益寿却是实实在在的。
  佛教为什么能大行其道?
  在他看来,有两个原因:一是佛教重来世,而来世往往不可验证,无法证伪。二是佛教有研究医学的传统,能解除信众的一些现实问题。
  前者可以安抚对现实绝望的人,给他们以希望,缓解心理上的痛苦。后者则可以吸引更多的普通人,缓解他们生理上的痛苦。
  佛教传入中原数百年,一直不温不火,只在富贵闲人之间传播,当作清谈的话题。南北朝时期突然大行其道,正是因为南北朝时期的几百年动乱连贵族都无法保证未来,看不到希望,只能寄托于来世。至于普通百姓,更是朝不保夕,无时不在痛苦之中。谁能给他治病,给他一口粥吃,他就信谁。
  其实南北朝时期大兴的不仅是佛教,道教也是如此。只不过道教重此世,有实力去炼丹、修行的人太少,所以道教还是局限在高层权贵,无法落地。
  除此之外,道教发端于民间,在理论上先天不足,远不如发端于贵族精英的佛教来得严密、自洽,对喜欢清谈玄理的中原精英吸引力天然不足。
  所以中原精英常常是嘴上谈佛理——讲情趣,身体服金丹——求长生。
  “我对浮屠道的道理并不精通。”刘协开门见山。“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浮屠不能大行于世,那就是国家离不开财政,而财政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户口。浮屠道重出世,不从俗世规矩,不纳赋税,甚至不重婚姻。若人人如此,国家如何存在,种族如何延续?”
  曹冲沉思半晌。“所以陛下严禁浮屠道,是着眼于浮屠道不利于治的弊端?”
  “然。”
  “那陛下以为,浮屠道的道理是否有可取之处?”
  刘协想了一会儿。“当然有,但是能注意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臣冒昧,敢请陛下指点,愿遵照而行。”
  “不为眼前幻象所惑,穷究其理,直至本原。”刘协级缓说道:“眼见不一定为实,也可能是幻象。用理性去分析、判断,找到幻象背后的真相,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大道。”
  周不疑忍不住说道:“依陛下之见,浮屠道所言之空是否即为大道?”
  刘协诧异地看着周不疑。“你也读了浮屠经?”
  周不疑有些窘迫。“闲暇时读过一些,疑惑甚多。”
  刘协苦笑。
  果然容易被佛教吸引的人有两种人,一种是极聪明的,一种是极笨的。前者能知佛学之妙,他们在乎的是学理,欣赏四大皆空的玄远。后者只是迷信,甚至连经书都读不懂,只知道念“阿弥陀佛”,幻想着死后能上西天。
  和这样的天才交流,就算是穿越者也有些吃力。
  好在他这些年也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否则说不了几句,只怕就要露馅了。
  “我理解的空,可能和你理解的空不一样。”刘协整理了一下思路,决定给这两个神童上一堂科学启蒙课,将他们拐到科学上来。
  其实科学一开始,就是以哲学的面目出现的。
  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一位哲学家,然后才是物理学家、数学家。
  牛顿最重要的物理学著作就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他眼里没有科学,只有哲学,所有的科学只是哲学的一个侧面,或者是解释哲学的工具。
  刘协抬起手,指指远处的大山。“你们觉得那座山有没有缝隙?”
  周不疑和曹冲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约而同的说道:“当然有。”
  刘协一愣,打量了他们一眼。这个答案显然不在他的预期之中。
  “你们能看到?”
  周不疑说道:“看不到,但是可以想见。”
  刘协恍然,果然天才就是天才,思路和普通人就是不一样。
  “然,但是你在远处是看不到的,只觉得浑然一体。到了近处,才能发现缝隙大可过人。这就是距离带来的变化。”刘协又拿起一块石头,在手里掂了掂。“那这块石头有没有缝隙?”
  “应该也有,只是太小,看不清。”周不疑有些迟疑。
  “用显微镜可许可以。”曹冲说道。
  “没错,那继续推论下去,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只要眼力足够好,总能看到更细小的结构,而这看起来密实的石块可能就是空的?”
  周不疑沉默了,眼神闪烁。
  他有点明白天子所言,天子所说的空,和浮屠经上所说的空的确不是一回事。
  天子的推理,显然比浮屠经更能理解,也更实现,并且可以验证。
  只要不断地提高放大倍数,总有一天可以证明或者证伪。
  浮屠经则不同,那个空只可想象,不能验证。
  曹冲见状,问道:“这岂不是庄子所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刘协微微一笑。“所有的理论,如果没有得到验证,终究只是理论。真正的大道不仅能论,更要能行,否则有无何异?庄子与浮屠相近,只是论理,不能验证,所以身不免于饥饿,国不免于灭亡。但凡他能制造出将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的利器,不必万世不竭,他也能衣食无忧,宋国也不至于为楚所灭。能过护宋国的不是他玄妙的思想,而是墨子的守城利器。”
  周不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所以,上士闻道,起而行之。若是真信奉浮屠道的空,就应该制造出更好的显微镜,亲眼去看到那个空?”
  刘协抚掌而笑。“然,但我更愿意说,上士闻道,起而证之。不证而信,皆是迷信。”


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天下英才
  刘协和周不疑、曹冲聊了很久。
  他对他们寄予厚望。
  少年是未来,天才少年更是照亮未来的明星。
  在科学发展史——尤其是在建立理论的初期——天才的意义更大,一个人很可能就引领一个时代。
  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都是这样的人。
  如今东方有机会引领科学之路,同样需要这样的天才,周不疑、曹冲都是很不错的苗子。
  他曾经一度期望诸葛亮能走科学研究的道路,但诸葛亮的兴趣更多的在政治上,对纯理论研究的兴趣不大,他也只好放弃,让诸葛亮去做他更想的事。
  凭诸葛亮的智商,他如果安心研究技术,绝对也是一把好手。
  所以说,风气的转变需要一代人甚至两代人。人一旦成年,很多思想就定型了,很难彻底推翻。
  而周不疑、曹冲却是两张白纸,可以从容规划。
  借着讨论佛学经义的机会,刘协向这两个天才少年科普了一下现代物理学中与佛学暗合的理论,并着重强调了科学与宗教的区别。
  科学是可以证伪的,并且是在不断的证伪存真中进步。
  宗教则无法证伪,说得再精妙,也无法落到实处。
  不仅如此,科学可以证伪,哪怕再违背常理,只是对的,最终一定会被证明是对的。如果是错的,哪怕听起来再合理,总有一天也会被证明是错的。
  宗教则不然,因为无法证伪,正说反说都有可能成立,很容易出现分歧,以至于内部都无法统一,各执一词,互相攻讦。
  周不疑立刻想到了儒门内部的争斗,神情有些尴尬。
  天子说的这些宗教特征,儒学一一对应,几乎一个不落。
  听了周不疑的疑问,刘协想了想,说道:“儒学的确有宗教化的可能,但儒学毕竟与实践联系得更紧密一些,不至于走到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地步。纵使儒门对圣人推崇倍至,也有人拘泥于典籍中的章句,但儒学还是一直在顺应时代。孟之儒,非孔之儒。荀之儒,又非孟之儒。汉儒亦非战国之儒。司徒杨公大作倡议儒门再革命,也是出于此意。”
  周不疑长出一口气。
  杨彪那篇《儒门再易论》,他自然是读过的,只是当时体会不深。现在听了天子解释,才知道再革命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儒门能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必要之举。
  如果儒门不能与时俱进,那就会被淘汰,成为与浮屠道一样无法落地的学问。
  这是儒门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的代价。
  ——
  看重曹冲的不仅是刘协,还有虞翻。
  偶然翻看了曹冲的算学作业后,虞翻又惊又喜,随即向刘协表示,他又想收弟子了。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一种很上瘾的事。陆逊西行之后,虞翻总觉得眼前这些学生都是笨蛋,再也无法找到教育陆逊时的感觉。如今看到曹冲,他很难抗拒这样的诱惑。
  刘协坚决的拒绝了。
  他对虞翻说,他宁愿让曹冲随赵爽等人研学,也不愿意让虞翻来教曹冲。
  原因很简单,虞翻是个全才,他也希望自己的弟子是全才,偏科的都是废材。
  陆逊最满他的意,是因为陆逊的目标也是文武全才。
  但他并不希望曹冲也成为陆逊那样的全才,他更希望曹冲在学术有所成就。曹冲可以进讲武堂,但他只能去研究军械,不能研究军事指挥之类的学问。
  这也是他一直不肯让周不疑去讲武堂学习军事的原因。
  他们能不能成为名将?当然可以。
  但是不值。
  大汉不缺名将,但是缺真正的学者。
  军事指挥的艺术无法弥补军事技术的差距。有了降维打击的武器,一名普通的将领也能打得名将一败涂地。军事指挥的艺术在孙子出现之后就已经到达巅峰,不可能再有质的突破,但军事技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发展空间惊人。
  虞翻很沮丧,却也觉得刘协说得有理。
  反过来,他又提议对讲武堂的军械部门进行扩招,尽可能多招一些有天赋的学员,从小开始培养。上次听了刘协关于蒸汽机的想法后,他们回去稍微研究了一下,发现要解决的问题不少,恐怕不是随便弄弄就能完成的。
  刘协多少有些惊讶。
  他从来没说蒸汽机简单,随便弄弄就能完成,还准备组建几个工作组,要将研究工作分解成几个项目,分别进行攻关。
  怎么到了虞翻等人的嘴里就这么轻松?
  刘协和虞翻仔细讨论了一番,才意识到他把事情想简单了。或者说,讲武堂的匠师们对他太崇拜了,以为他提出来的都一定能完成,就和之前说过的几件军械一样。
  但他们都忘了一件事,蒸汽机不是一件单纯的机械,这里面涉及能量的转换,难度上了一个量级。但凡涉及能量转换,通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这种需要持续输出,稳定控制的。
  氢弹好造,可控核聚变却难于登天。
  “祭酒,你太自负了。”刘协语重心长的说道:“你虽然是易学大家,可是易学能体现的道只是形而上的美。道形而下的细微具体,远超你的想象。不改变这一点,你永远只能无法触摸到真正的道。就像远处的高山,你只能看到高峰,却登不上高峰,也欣赏不到真正的美。”
  虞翻有些不服气。“陛下此言,臣不敢苟同。你说的那是器,不是道。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是不能,还是不为?”
  虞翻顿时语塞。
  坐在一旁的周不疑和曹冲互相看看,忍俊不禁。他们都见识过虞翻的狂傲,还是第一次看到他吃瘪。
  尽管如此,刘协还是同意了虞翻的请求,对讲武堂的军械专业进行扩招,并继续由他本人亲自授课,范围也由原本的算学扩展到物理、化学一类。
  从前一段的实践来看,魏伯阳、于吉等人炼丹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讲解其中的原理却不怎么行。说到底,他们还是术士,不是道士,精于术而疏于道,讲不明白背后的原理,更不知道怎么讲才能让人理解。
  在这方面,刘协的优势非常明显。
  “准备一套考题,能通过考试的再招进来。”刘协挠挠头。“免得有人又找门路,想将子弟塞进来旁听。孩子听不懂难受,我也难受。”
  虞翻深表赞同。“陛下放心,我亲自出题。”


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目中无人
  刘协为讲武堂的学员讲解算学,本是为培养人才,加快军事技术的更新换代。可是在某些人眼里,这却成了亲近天子的捷径,或是所谓的殊荣,千方百计的要将子弟塞进来。
  尤其是那些想考散骑却没能如愿的。
  这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刘协传授的算学已经超出了《九章》的标准,脱离了实用范畴,对普通人来说有点难度。他们听不懂,压力非常大。刘协要照顾他们,不得不放慢进度,也很难受。
  而那些真正有能力从事军工技术研究的学员却因此牺牲了效率,没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刘协非常后悔,决心要改变这个局面,进行入学考试,将不够资格的人挡在门外。
  天赋、基础才是唯一的标准,进讲武堂不能成为权贵子弟的又一项特权。
  虞翻早就看不惯那些智商不够的学生,对刘协的决定求之不得。他答应得太爽快,反倒让刘协有些担心,嘱咐虞翻拟好试题后让他看一眼。
  虞翻哈哈大笑,一口答应,随即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是否接受更多的女学员。
  讲武堂几乎都是男子,仅有的几个女子都是研发军械的。孙尚香算是特例,但她是虞翻的入室弟子,与众不同。其他以统兵为目标的学员都是男子,无一例外。
  虞翻也不赞同女子进讲武堂,但研发军械的除外。
  就这几年的经验来看,女子除了体力上先天稍逊一筹外,在智力上并不差。加上她们没有统兵的野心,反而更能安心研究军械,更容易出成绩。
  甄宓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她在宛城建桥的帮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女子。
  他还发现,有女子参与的项目,男子的积极性也更高。
  刘协同意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对性别进行限制,只是人们的观念调整有过程,愿意将女子送入学堂的还是不多。目前进讲武堂的女子大多是将领的妻子、女儿,进武堂也是为了将来能与家人一起出征,不必两地分居。
  有女子愿意进讲武堂,他求之不得。
  他更希望有女子学习用兵之道,将来纵横战场,成为大汉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使马云路、吕小环的事迹不会成为绝唱。
  ——
  腊月初,交州送来捷报,孙策攻占苍梧郡治广信。
  美中不足的是,因为遭到了反抗,伤亡比较大,将士们使用了非常手段,有过激行为。
  简而言之,就是屠城了。
  尤其是士燮留在原籍的族人,被杀了个干净。
  看到战报的那一刻起,刘协就有些头疼。
  不管有什么样的原因,屠城都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暴行。但他也不打算苛责孙策,这几个月孙策很憋屈,遇到激烈的抵抗,一时失控,是意料之中的事。
  军纪要整顿,正好配合即将结案的凉州驻军扰民案一起处理,以警告全军。
  这件事可以由太尉府、司空府负责。
  让他意外的倒是另一点: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广信居然还有人激烈反抗。
  联想到交州诸郡的反应,不由得刘协不生疑,士家在当地的影响力这么大?
  他与贾诩商量,派人去查一查,搞清楚情况。
  这个任务落在了刚刚入职的太尉府令史赖恭肩上。
  赖恭是零陵人,之前曾依附刘表,被刘表任命为交州刺史,却与同样接受刘表任命,出会苍梧太守的吴巨不合。两人相攻,赖恭不敌,弃官返乡,休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