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49章

汉道天下-第449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彪是他信任的老臣,这些年的成绩有目共睹,算是最能跟得上节奏的老臣。基于对杨彪人品的信任,他不觉得杨彪是有意为之。
  只能说,有些习气根深蒂固,藏得比想象的更深。
  “杨公,当初士人反对度田,朕召他们齐聚太学论讲,这件事还没有结束呢,朕哪有时间管这些事?”刘协带着温和的笑容。“再者,还权三公,不是你们一直希望的么?朕轻易插手,不太合适吧?”
  杨彪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刘协的意思。
  这件事,天子不管,司徒府自己负责。
  其次,要像天子与士人讨论度田之事一样,只能辩论,不能强制。
  至于他担心的诸葛亮等人,也没必要担心。天子不会因此干涉司徒府的决定。
  杨彪满意而退。
  ——
  杨彪先召集司徒府的掾属开会,说明了要限制酿酒的根本原因。
  粮食产量有限,不能将大量的粮食浪费在酿酒上,这是底线。
  其次,蔡瑁酿的酒是高档酒,普通百姓消费不志。但南阳有很多有钱人,这些人的消费必然带动风气,使普通百姓产生奢靡习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不必要的消费。
  所以,这些高档酒必须限制,以提倡节俭,禁止奢侈。
  最后,既然是辩论,就只能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
  总结起来一句话:要解决问题,还要讲究手段,不能授人以柄。
  前两点是统一思想,后一点是处理原则。
  众人面面相觑,最后张松主动请缨,愿意作为司徒府的代表,与蔡瑁等人先接触。
  这么大的事,总不能由杨彪直接出面,与一群商人辩论,弄不好还要落下以势逼人的口实。
  ——
  第一次会议开始的时候,蔡瑁意气风发,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鼓舞士气。
  你们不要怕,天子重商,我等都是遵循天子的诏书行事,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家外甥女婿诸葛亮去年又是冀州诸县考功第一,凭的就是重视工商业。征收的工商税是口赋的几倍。大战之后,人口剧减,陛下又仁慈,减免了十五岁以下的口钱,这么大的缺口,只有工商税能够填补。
  听到诸葛亮的名字,众人忐忑的心立刻平静了许多。
  诸葛亮在襄阳的时候名声不大,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襄阳人都知道他的故事,恨不得将他的籍贯改成襄阳。
  有这样的后盾,司徒府也没那么可怕了。
  等张松进来,众人差点笑出声来。
  一个身材矮小、相貌几乎可以用丑陋来形容的年轻人,就是司徒府的代表?
  可见司徒府那些真正的人才都知道这件事不可能成功,所以不肯出面,就推出这么一个玩意来敷衍了事,走个过场。
  面对众人的轻蔑,张松也不在意。
  换作以前,他也许就暴跳如雷,要使出浑身解数,与这些人争个高下,证明自己虽然外貌不佳,却才高八斗。可是现在,他已经得到了天子的认可,不必在意这些有目无珠的庸人。
  他也不解释,入座之后,宣布会议开始,请众人依次发言,并命人记录在案。
  蔡瑁首先出场,先表了个态,进行重视实学,重视工商,我建杜康堂,研究酿造技艺,就是响应朝廷的号召,理应得到司徒府的支持,而不是打压。
  然后,他公布了今年已经上缴和即将上缴的税额,表示酿得越多,交的税也就越多。这是为朝廷做贡献,是有功之人。理应得到嘉奖,而不是责罚。
  至于粮价,也许会受到一点影响,但粮价上涨并不是坏事,百姓也能跟着受益嘛。
  利国利民,简直是两全齐美。
  不得不说,蔡瑁的发言很有欺骗性,听起来蛮像一回事。
  张松也不急着反驳,让其他人一一发言。
  那些人都附和蔡瑁,理由也大致不出蔡瑁划定的范围。
  张松听完,才缓缓说道:“首先,司徒府召诸位来议事,就是要了解情况,权衡利弊,并没有打压的意思。你们过虑了。真要打压你们,何必请你们来,一道文书直接发到郡县。天子在南阳,难道你们还敢造反不成?”
  说完,张松环顾四周,眼中杀气腾腾。
  蔡瑁缩了缩脖子,没敢说话。
  造反的罪名太大,没人承担得起。
  “其次,你们对粮价的估算不够准确。”张松扬了扬手中的一张纸。“根据诸君刚才自报的规模和需要消耗的粮食进行估算,粮价的波动会比你们想象的更大。最保守的估计,也要翻一番。”
  “粮价涨了,百姓也能受益。”蔡瑁坚持道。
  “没错,粮价适当上涨,百姓也能受益。但涨得太快,受益最多的人就不是他们的。”张松随即开始了一连串的分析,对蔡瑁的理由进行驳斥,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数据。
  很显然,在这方面,蔡瑁根本不是张松的对手,被批得体完无肤。
  张松最后指出,粮价上涨,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秩序,还会让人重新将土地的收益放在首位,度田的阻力也会更大。已经度田的会反复,没有度田的会反对。
  这个责任,你们承担得起吗?
  “酿酒可以,影响到大局,不可以。”张松做总结呈词。“只要你们有办法不影响粮价,你们的规模再大,司徒府也不会反对,只会支持。”
  蔡瑁等人傻眼了。
  酿酒需要粮食,不影响粮价是不可能的事。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将来可期
  这时,张松反过来,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
  越往南,天气越热,粮食的产量也就越高。你们想获得更多的粮食,就应该支持进行开发江南,开发交州,甚至是海外征伐。
  据说交州的日南、九真等地一年三熟,稻米产量奇高。只要朝廷能收复交州,将交州米运到中原,粮食的问题自然可解,限制酿酒的禁锢也就没了。
  此外,南阳的百姓虽富,但他们对高档酒的消费能力有限。你们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就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一些,想办法将这些好酒销到更多的地方。
  比如辽东。
  为什么说辽东?一来辽东气候寒冷,对酒的需求更多。二来去辽东可以走海路,运输成本最低。
  酒不怕变质,运输时间长一点也没关系,适合海运。
  此外,海上寂寞,出海的人本身也需要酒。
  最后还有一点,辽东虽然穷,却有大量中原没有的上等毛皮、珍珠等货物。初步估算一下,你们送酒去,买货回,利润至少是在南阳卖酒的十倍。
  蔡瑁等人如梦初醒,将大腿都拍肿了。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这样的办法?
  随即,有人问了一个问题:海运是便宜,但风险大啊,万一船沉了,可就是血本无归。
  张松神秘的笑笑,你们可以买新式的海船啊。
  豫章船官的新式海船即将研发成功,比普通的船更大,也更抗风浪,完全可以在海上行驶。配合牵星术导航,不用沿着海岸行驶,航程更短。
  目前这些船还没有开始对外出售,先下单先提船,买到就是赚到。
  在丰厚的利润加持下,张松原本丑陋的面容在蔡瑁等人眼中变成无比可爱,甚至冒着金光。
  他们一改之前的态度,围着张松讨教。
  张松最后提醒了他们一点,技术的问题都好解决,有一个问题,你们必须要注意。
  去交州也好,去辽东也好,都会有海贼。利益越大,海贼越猖狂。你们要想安心赚钱,就要支持朝廷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就要支持天子,让天子有足够的实力震慑水师将领,让他们成为你们的保护者,而不是雁过拔毛。
  所以,强大的朝廷才是你们发财的底气。如果只想着自己那点小利益,不惜损坏朝廷的利益,你们走不远的。就算赚再多的钱,也会和之前买的田一样,被强制分掉。
  蔡瑁等人深以为然。
  ——
  张松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蔡瑁等人不仅同意控制产量,还要出钱购买新式海船,支持朝廷开发江南,征伐海外。
  翻看了会议纪要,了解了张松的说服策略后,杨彪再一次感慨天子识人。
  张松处理这件事的手段和刘巴差不多,却比刘巴的视野更开阔,而且丝毫没有士大夫的傲慢。
  他能取得蔡瑁等人的支持,是因为他站在了他们的立场看问题,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待管理的对象。
  “这一点很像天子。”听杨彪讲完事情经过之后,赵温欣慰地说道:“我这一趟益州之行,总算有点成绩。”
  杨彪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忽然一声叹息。“陛下为了安抚我们这几个老臣,还真是费了不少心思。”
  赵温一愣,随即附和地点了点头。
  杨彪说得有理。
  天子为了他们三人,分别提拔了杨修、诸葛亮和张松。不出意外的话,三十年后,这些人都将位登公卿,成为朝廷的栋梁。
  他们继承了老臣们的遗志,却又不循规蹈矩,受到了天子极大的影响。将来与天子配合必然也会更为默契。
  盛世,将他们在手中变成现实,而且比之前的文景、昭宣更为强盛,甚至有可能实现儒门期待了几百年的王道。
  “陛下深谋远虑,非我等所能及。”赵温幽幽说道:“依我看,士孙君荣或许早就看破了这一点,所以他对太尉之位也没什么执念。”
  “他毕竟年轻些。”杨彪意味深长的笑笑。
  ——
  刘协对张松的工作也很满意。
  他建议司徒府将这次商洽的经过写成文章,发布在邸报上,让更多的人知道原委。
  以理服人的好处不言而喻。张松开了个好头,不仅解决了问题,也让人看到了朝廷的诚意。
  那些一直嘲讽朝廷度田是与民争利的终于可以闭嘴了。
  如果仅仅是为了利,沽榷显然比度田容易实现目标。
  事实胜于雄辩,就算还有人坚持这种论调,能他们影响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除了名,朝廷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
  豫章船官接到了几条大海船的订单。
  在增加了人手之手,海船研发的进度大大加快,但费用也直线上升。在有真正的产品出现之前,这些都是靠朝廷拨钱支撑,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算在军费中的,要由刘协亲自筹措。
  伏寿、荀文倩等人控制的织坊、印坊赚的钱,除了一小部分留作宫里的日常开支,大部分都投到了豫章船官那个无底洞。
  有了订单,增加了新鲜血液,连刘协都松了一口气。
  刘协爽快地答应了蔡瑁等人的请求,安排豫章船官准备生产。
  新式海船投入使用,不仅可以建立起通往交州、辽东的海上航线,还可以大大缩短与刘备的联系距离,为融合三韩、东倭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为了避免孙策担心,刘协派人给孙策送了一些美酒去,并做了说明。
  先制造商船并不是推迟海外征伐的步伐,相反是为了海外征攻做准备。商船随行,既能为大军提供物资运输服务,还能提供一部分军饷,减轻进行的负担。
  从长远来看,任何远征都离不开商业,亏本的生意是做不久的,能带来利益的征伐才可以持续。
  有了商船随行,你可以走得更远。
  西域都护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没有商路带来的利益,他们根本不可能走得那么远。
  ——
  除了名和利,刘协还有更大的收获。
  七月中,刘先送来了消息。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江南四郡的世家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与朝廷配合,接受度田。
  现在的问题是,今年的耕种是他们负责的,眼看着秋收在即,他们舍不得放弃即将到手的利益,希望在秋收完成之后再度田。
  为此,他们愿意按照实际占有的土地数量交纳租。
  也就是说,对朝廷来说,与度田无益,该收到的田租一粒不少,只是本来该给百姓的那部分收益要留给他们。
  这当然是很滑头的说法,按照进行的租赋标准,需要交给朝廷的田租其实不多。
  但是,刘协与杨彪等人商量之后,还是接受了这个方案。
  兵不血刃的解决问题,比那些田租更重要。真要动武,收来的田租根本不够大军消费。


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祸伏相依
  理智上接受了江南世家的方案,刘协还是意难平。
  反复考虑后,他增加了一条内容。
  江南世家要将今年收获的粮食借给朝廷,朝廷以他们每年应纳的田租偿还,直到还清为止。
  这部分借来的粮食一部分送往益州,作为骠骑将军张济部的军粮,一部分发放给当地贫困百姓,作为他们过冬的粮食和明年春耕的种子。
  除了给他们土地,还要给他们足以生活到明年秋收的物资,否则那些衣食没有着落,不得不遁逃入山的百姓出了山也活不下去,反倒可能会饿死。
  考虑到为的是江南百姓,希望他们都能积极主动一些。
  还有,这利息就免了吧。
  接到司徒府的回复,刘先也是哭笑不得。
  朝廷为了恢复生产,安抚百姓,实行三十税一的低田租。要还完今年借出的粮食,少说三五十年,甚至可能上百年。
  但他不敢不接受这样的条件。
  否则来的不仅有骠骑将军张济,还有成千上万的流民。
  刘先又废了一番口舌,总算说服了那些世家代表,接受了天子的条件。
  江南四郡宣布度田,相关工作渐次铺开。
  ——
  接到刘先回复的时候,皇后伏寿顺利产下一子,重十五斤一两,身体结实,哭声宏亮。
  据接生的女医说,这孩子一看就知道先天完足,将来必然福寿无双。
  皇嫡子的顺利诞生,解决了一个悬而不决的问题。
  皇后的地位不可动摇,其他人都不要觊觎了。
  这也意味着,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强大外戚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不论是颍川荀氏还是汉阳马氏,又或者是五原吕氏,哪怕他们在军中的实力再强,也不可能成为能够影响朝政的大将军。
  甚至可以说,大将军这一职务注定要空缺很久,甚至从此不会再有。
  随着宦官在制度上消失之后,外戚也有消失的可能,士大夫将成为朝堂上唯一的主力。
  杨彪、赵温等老臣固然欣喜,就连留守长安的太尉贾诩收到消息,都抑制不住喜悦之情,上书天子,请求到宛阳朝请。
  刘协答应了。
  与此同时,他又传诏留守冀州的司空周忠,让他赶到宛城,参加元旦大朝。
  兰台及相关机构也赶往南阳汇合。
  ——
  邯郸,丛台。
  周忠负手而立,看向北方天地相接之处,清瘦的面容上带着一丝凝重。
  诸葛亮拱着手,站在一旁,神情从容。
  周忠奉诏赶往南阳,途经邯郸,谁也没见。临别之际,他将诸葛亮叫到了台上,却半天没说话。
  诸葛亮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等着。
  他知道周忠肯定有话要说,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
  但他觉得不会有什么太难开口的话。如今形势一片大好,天子心情也好,他想不出什么事能让周忠如此纠结。
  “孔明,你知道司徒府多了一个张松吗?”周忠转过头,打量着诸葛亮。
  诸葛亮点点头。他和天子一直保持联络,自然知道张松的出彩表现。
  “不出意外的话,下一任司徒会是荀彧,能和他竞争的人不多,也就是一个刘巴。可是荀彧、刘巴之后,有机会担任司徒的人就多了。你最聪明,却也最年少,可能要吃点亏。”
  诸葛亮无声地笑了。“周公深谋远虑,我没想到那么远。”
  周忠看了诸葛亮一眼,有些不悦。“孔明,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