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3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宜早不宜迟。”毛玠表示赞同。
“嗯,我明天去讲武堂,看看徐庶,顺便拜访一下虞翻。我在河东时,就听舍弟文若提及此人,说是难得的奇才。他与天子一见,就为心腹,担任了讲武堂祭酒,想必有些道理。听听他说些什么,或许能有所启发。”
毛玠深以为然。
他也想去,可是又觉得不太合适,毕竟和荀谌刚认识不久。
两人回到住处,进门之前,两人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异口同声的说道:“我想去崔季珪那里坐坐,听听他的意见。”
然后,两人相视而笑。
荀谌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让崔季珪过来,我来做个东道主。”
毛玠表示赞成。
荀谌让人去崔琰,自己先回小院,准备茶水点心。唐夫人想得很周到,已经派人送了不少东西过来。看来案上的点心,荀谌不禁想起刚在农学堂吃过的军粮,暗自咂舌。
这……还怎么打?实力完全不是一个层次啊。
第七百六十一章 亲疏远近
崔琰很快就来了。
听荀谌说完拜访石韬的经过,他随即提出一个请求。
他想和荀谌一起去讲武堂看看。
他与徐庶比过武,论过道,两人很谈得来。徐庶去讲武堂后,他们就没见过面。他很想看看徐庶为什么会考讲武堂,现在又怎么样了。
荀谌没敢立刻答应,要先打听一下。
据说讲武堂与诸堂不同,建在上林苑内,不像太学可以随便出入。
他和崔琰都有冀州的身份,未必能进得去。必要的时候,可能还要先见一下荀文倩,请她出面安排,请求天子同意。
崔琰也知趣,没有追着问,转而说起了其他。
“刚听到一个消息,那个狂生祢衡来长安了,三五日内便到。”
荀谌满脑门的心思,根本不关心祢衡是谁,漫不经心的应了一声。
崔琰嘿嘿一笑,提醒道:“友若兄,祢衡是从汉阳来的。”
荀谌随即明白过来,登时来了精神。
汉阳与河东是两个特殊的郡,一个由杨修负责,一个由荀彧负责,都是天子寄予厚望的才俊。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推行王道,哪一个做得更好,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族,更关系到将来推广天下的王道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祢衡从汉阳赶到长安,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你听谁说的?”
“孔融。他收到了祢衡的书信,说祢衡到汉阳半年,脱胎换骨,大有进益,来长安后必然一鸣惊人。”
“且——”荀谌不屑一顾。
毛玠也含笑不语。
他们都与孔融有过近距离接触,知道孔融常常言过于实。祢衡与孔融一起来长安,孔融夸祢衡是意料之中的事,只不过不能当真。
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祢衡是什么东西,一介狂生而已,能和楚庄王相提并论?就算他天资过人,去汉阳也不过几个月而已,能有什么收获,以至于脱换骨?
狂生大言,不足取信。
“我告诉你一个消息吧,或许比祢衡来长安更有意义。”荀谌神态轻松地开起了个玩笑,将石韬等人试制军粮的事说了一遍。
他还没说完,崔琰的脸色就变了。
冀州是平原,无险可守,所能倚仗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城。朝廷如果强攻,骑兵可以长驱直入,但步卒只能一步步地攻城。
没有步卒的配合,骑兵突进的威力有限。
骑兵不能攻城。
所以,只要冀州各郡县的大族不肯投降,朝廷就算用重兵强攻,也无法一下子推进到邺城。
这是袁绍、审配等人最后的一点底气。
可若是朝廷在军粮上有了重大改进,连步卒都具备了长途奔袭的能力,即使不能攻下邺城,威胁也大大增加。
冀州腹地不再安全,只能以重兵防守,时刻不敢放松。
时间一长,对军心士气是个考验。
“真有这样的军粮?”
荀谌笑笑。“我们刚刚亲口尝过,味道还不错。”
崔琰故作不屑。“就算有,只怕朝廷也负担不起吧。我可听说,官员的俸禄又发不全了。”
“这我不清楚。”荀谌摊摊手,心情大好。
他很庆幸袁谭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抓住了最后的机会,冒着不孝的恶名,与朝廷议和。
——
“你伯父?”刘协一愣,抬起头,打量着荀文倩。
荀文倩很自觉,一般不会主动找他,尤其是为了宫外的事。
“是的,我收到父亲的家书了。伯父到河东,除了省亲之外,便是为袁谭传声。”
“袁谭怎么了?”刘协放下了手中的书,转向荀文倩,接过刘泰。
刘泰已经会走路,精力充沛得吓人,没个消停的时候。一从荀文倩挣脱,就往刘协身上爬,乐得口水直流。
荀文倩连忙递了手绢过来。
刘协接过手绢,为刘泰擦了擦嘴。刘泰抱着刘协的脖子,奶声奶气的说道:“飞,飞。”
“别闹!”荀文倩虎了脸,扬起手掌。“父皇累了,没时间和你玩。”
刘协抱起刘泰,转了一个圈,避开了荀文倩,然后将刘泰抛起,又稳稳的接住。
刘泰笑逐颜开,乐此不疲。
“你说你的,不碍事。”刘协说道。
荀文倩也只是做做样子,见刘协疼爱儿子,其乐融融,她心里欢喜,趁着机会将荀谌的来意说了一遍。
她带儿子来,就是知道刘协喜欢刘泰,在这种气氛下说话更方便。
刘协一边逗刘泰玩,一边听荀文倩说话。
他已经收到荀攸、袁术的上疏,知道袁绍巡边的事,却不知道袁绍被袁谭软禁。也不知道是袁谭保密工作做得好,还是荀攸知情不报。
至于袁术,刘协从来没把他真当人。
就算袁术报来了,他也不敢轻信。谁知道袁术会不会夸大其辞,虚报战功。
那人不靠谱。
相比之下,还是荀攸可信些。毕竟以荀氏眼下的情况,再和袁绍绑在一起绝非明智之举,荀谌这个时候来长安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看来汝颍系要集体跳槽了。
但他并不欢迎。
与荀谌、郭图那样的中老人相比,他更愿意接纳徐庶、石韬这样的年轻人。
年轻人更热血,也更愿意付诸行动,还有理想主义,没有那么多利益牵挂。
荀谌这样的人,嘴上说的是道义,心里想的却是利益。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前,想让他们把思想扭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真正能改变一个时代的,通常都是年轻人。
荀彧估计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极力鼓动荀谌到长安来看看。
“来了就好。”刘协说道:“你有空去见见吧,多年不见,或许又沧桑了不少。另外写信给荀尹,让他安排好手上的事,尽可能来长安参加论讲。”
“唯。”荀文倩躬身领命。
“还有,安置归化的鲜卑人、匈奴人的事是今年的大事,让他多做一些准备,届时朝会上可能会有争论。”
“唯!”荀文倩精神起来。
蛮夷归化是大事,安置在并州的鲜卑人、匈奴人是第一批,天子却将这件事交给了荀彧,自然是对荀彧的信任。
实际上,这是让荀彧代理并州事务,如果能处理得当,荀彧离升职就不远了。
在这个恩赐面前,荀谌参观讲武堂的事不值一提,以后再说吧。
诸葛亮走了进来。“陛下,祢衡求见。”
刘协接住刘泰,送到荀文倩怀中,又低声说道:“你先回去,晚上再说。”
荀文倩会意,脸颊上泛起微红,欠身施礼,抱着刘泰退了出去。
刘协整理了一下衣服。
“传!”
第七百六十二章 根深叶茂
祢衡走进未央宫,沿着宽敞的大道向前。
眼前的未央既熟悉,又有些陌生。
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道旁修葺一新的楼阁,高大巍峨,灯火通明。虽然已经入夜,却人影绰绰,看起来极是热闹。
传诏的郎官看祢衡看得入神,见怪不怪的说道:“这是刚刚开张的同文馆。”
“同文馆?”祢衡一惊。“书同文的同文?”
“对,不过这一次要同的不是六国之文,而是天下之文。”郎官笑笑。“里面有不少胡人,相貌与我汉人殊异,有一个据说还是什么安息国的王子,原本在洛阳白马寺译经的。”
“同文馆还译经?”
“有一点,但不多,现在人手不足,主要译的还是希腊、罗马的典籍,最受欢迎的是天文、算学和经学。”
“希腊?”
“听说是罗马之前的一个王朝,大概和我们春秋差不多时候。出了几个圣人,学说颇有可采之处。太学几位大儒看了译文之后,都说有点意思。”
郎官说得眉飞色舞,一脸羡慕。
祢衡看得真切,也不禁心生好奇。
他在汉阳的时候,遇到不少胡商,听说过大秦、罗马之名,也听说过希腊,只不过关于希腊的消息不多,而且大多和西域的贵霜有关。
他还是第一次知道希腊与大秦在一起。
再往前走,景色就变得熟悉起来,还是半旧的宫墙,斑驳的颜色,只是规模更小了一些。
“怎么只有椒房殿有人?”祢衡看着远处的宫殿说道。
“宫里的贵人们都住在椒房殿,其他几个宫要撤了,改建成书局,以后这里还要建一座藏书阁,收藏天下典籍,供天子御览。哦,对了,最近有人上书,建议修一部大汉春秋……”
“大汉春秋?”
“就是像春秋一样的汉史,从高皇帝起兵,直到孝灵皇帝驾崩,何董乱政。”
祢衡恍然,随即又意识到这个建议背后可能蕴藏的深意。
将何进与董卓并列,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袁绍。作为何进背后的世家代表,袁绍一旦落到和李傕、郭汜、张济等人一样的地位,他的名声就算彻底毁了,再也别指望入朝主政。
就像如今的张济等人,小心谨慎或许可以保住性命,敢乱来,等待他们的只有身败名裂,甚至是株连三族。
除了袁绍本人之外,追随他的人同样难逃惩罚,留下千古骂名。
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提出如此险恶的建议。
祢衡一边与郎官聊着,一边向前走,来到清凉殿。
上了殿,祢衡便看到天子在殿上坐着,正翻看着一份公文。
祢衡脱了鞋,将腰间的剑挂在一旁的兰锜上,举步进殿,来到天子面前,拜伏在地。
“臣,青州祢衡,拜见陛下。”
刘协抬起头,打量了祢衡一眼,嘴角轻挑,提起案上的茶壶。“朕给你倒满水之前,你要说清这几个月的领悟。如果不能让朕满意,喝了这杯茶,你就出宫去。”
说着,手腕微斜,茶水流出,注入案上的青姿瓷杯中。
“唯。”祢衡再拜。“三代以世卿为本,战国以士为本,汉以四民为本,本愈广厚,而国愈强。”
祢衡说完,刘协也倒满了一杯水。
他放下茶壶,看着杯中荡漾的茶液,伸手示意。
“且饮茶。”
“谢陛下。”祢衡膝行而前,双手端起茶杯,再次向刘协致谢,一饮而尽。
刘协点点头,命人赐座。
有郎官过来,铺设案席,又摆上茶具。
“用晚餐了么?”
“谢陛下关心,在驿馆用了。”
“这几个月辛苦了。”刘协抬起眼皮,看着祢衡,眼中露出一丝笑意。
大半年不见,祢衡就像变了一个人,脸黑了,轻狂少了,但眼神却更加坚定,斗志也更加昂扬。
祢衡一到汉阳,他就收到了杨修的报告。祢衡这几个月在汉阳做的事,他也一清二楚。大概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心里也是有数的。
但看到祢衡本人,他还是很欣慰。
尤其是听到祢衡这脱口而出的感言。
又一块美玉雕琢成功。
有这样的认识,说明祢衡已经超越了儒家简单的道德历史观,踏入了唯物历史观的门槛。有了这样的基础,他们之间就有了对话的可能。
“听说你在汉阳,走了不少地方?”
“也不算多,主要还是在冀县周边。臣起程之前,受杨府君之托,将在论讲之后返回汉阳,去豲道任教师,教化汉羌子弟。将来若有可能,臣还想将其他几个县道都走一遍,看一看。”
“这么说,短时间内没有回京的想法?”
“四十之前,臣不想回京。”祢衡停顿一下,又道:“如果可能,臣还想走得更远一些,以增广见闻。”
“更远是多远?”
“葱岭以西。臣听说,越过葱岭,还有一片天地,与中原风物不同。虽有传说可闻,典籍可观,终究不如亲至。若能游历一番,当不负此生。”
刘协笑了,微微颌首。“志当存高远,只是你这高远更甚,令人望而却步。”
祢衡傲然一笑。“非常之事,当待非常之人。”
“好,既然你这此心,朕也不反对。现在就先说说你这几个月的收获,解释解释,什么叫以四民为本,什么叫本愈厚广,国愈强。”
“唯!”祢衡微微欠身。“臣此去汉阳数月,蒙杨府君之教,深入冀县周边乡亭,与汉羌百姓攀谈请益,略知人间辛苦……”
祢衡将这几个月的经历娓娓道来,许多场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让他平添几分感慨。
他少年早慧,博览经史,又文采斐然,与人辩驳无数,未有败绩。曾几何时,以为自己已经领悟了圣人之道,只等明君赏识,便能登天子之堂,致君尧舜,而天下大治。
到了汉阳,他才知道治理天下不是那么容易的。别说天下,仅是一郡一县,就有无数麻烦。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想让所有人都满意根本不可能。
最让他意外的是,他信奉的那些仁义、王道,根本没有涉及到人数更多的普通百姓。虽然他们开口是仁,闭口是义,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说的这些道理甚至无法保证他们的温饱,更别说是教化了。
“陛下,臣有一个建议,取消州牧。”
“为何?”
“牧者,手持棍棒而驱赶牲畜也。牧牛牧羊皆可,岂能牧民?若是将百姓当作牛羊一般看待,焉能爱民?”
第七百六十三章 未来可期
刘协也早有取消州牧,恢复刺史的想法。
但他没想到祢衡提议取消州牧,竟是因为牧有放牧之意,有违爱民之心。
一开始,他还觉得祢衡这是书生习气未尽,过于重名。
但仔细一想,又觉得祢衡说得有理。
名不正,则言不顺。
称呼有时候就很强的暗示作用。称州牧,就等于官方认可管理百姓就和放牧牛羊一样,没有将普通百姓当人看。
在《说文解字了》中,牧的解释就是牧牛人。随着这部分书的流布日广,这样的解释也渐渐为更多的人所知。
尤其是普通百姓。
这时候,州牧这样的称呼就有些不合时宜了,非常有更改或取消的必要,正如当初将工匠、医匠改为匠师、医师一般。
而从这个建议中,刘协感受到的是祢衡对普通百姓发自内心的尊重,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说实话,这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建议是好建议,但肯定会有人觉得变更制度,有所不便。你准备一下,届时上书,在朝会上与公卿共议。”
“唯。”祢衡心中欢喜。
他虽然相信天子会接受他的建议,却没想到天子的反应如此果决,一点犹豫也没有。
两人谈得投机,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
——
荀文倩洗漱完毕,坐在房中等着。
眼看着已是亥时初刻,外面还没有动静,她不免有些失望。
估计天子又忙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