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3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谌不以为然。“他人在哪里?”
“他和天子身边的诸葛亮、庞统是好友,据说听他们的建议,去考讲武堂了。不出意外的话,现在应该在讲武堂学习。”
荀谌有些意外。他不认识徐庶,但颍川士子居然会去考讲武堂,在他看来就是个异类,就像荀攸是荀氏子弟中的异类一样。不过这不是坏事,关东不缺相才,却缺将才。有人去考讲武堂,将来在军中才有话语权。
“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还有个同伴叫石韬,也是颍川人,就住在太学。不过他对经学似乎不太感兴趣,报考了农学堂。最近好像在参与编一部叫《齐民要术》的农书,整天忙得很,几乎看不到他。”
荀谌皱了皱眉。
他听得出崔琰语气中的调侃,也觉得石韬从事农学有点掉价。
虽说四民并列,天子也下诏强调四民皆士,可是士毕竟还是四民之首,不能与农工商等量齐观。石韬明明有机会为士,却要去研究什么农学,怨不得崔琰轻视。
一旁的毛玠听了,却很感兴趣,详细询问石韬的住处。
崔琰对石韬的事不太关心,说不出确切的地址。不过这也没关系,农学堂很好找,明天一问就知道了。
除非有特殊情况,石韬几乎都在农学堂。
说了几句闲话,崔琰把话题拉回正题,询问荀谌、毛玠对度田的看法。
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三人的意见大体相同,都不赞成度田。
可是细品,又略有差别。
荀谌反对度田,是出于道义。他认为抑制兼并是必要的,但度田却不合适,属于急功好利,容易引起民变。
就他在河东的见闻来看,不度田也可以推行王道,把度田当成推行王道的必经之路,甚至是唯一途径,这是不可取的,有想当然的嫌疑。
毛玠大部分赞同荀谌的意见,并为河东的新政能够推行而欢欣。
他进一步阐述说,如果没有合适的补偿,度田与抢劫无异。以这种手段推行王道,和黄巾动乱以谋求太平一样,都不可取,也不可能成功。
崔琰的态度则比较直接。
均贫富听起来很好,实际上不可行。如果不问土地、财富是如何得来,一律均平,看似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世家拥有的土地又不是抢来的,而是花钱买来。他们拥有的财富也不是天上掉的,而是自己花心思赚来的。这些土地、财富都是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积累,说平均就平均了,以后还有谁愿意勤俭持家?
世家大族之所以成为世家大族,并不是外力所致,而是自己的努力所致。如果因此受到打压,以后谁还愿意努力?
所以度田看似王道,实则是亡国之道,而且伤害的正是最聪明、最勤劳的那些人。
什么人应该度田?那些因攀附皇室而暴富的人才应该度田,比如阉党,比如外戚、宗室,当然也包括以权谋私的官员。
天子颁布《宦者列传》,宫内不再使用宦者,这是好事,但远远不够,还应该禁止后宫干政,贬抑外戚以及宗室。
比起不分清红皂白的度田,这些才是最应该做的事。
三人虽有分歧,但谈得很投机,相见恨晚,一直说到深夜。
第二天,荀谌起身之后,先派人接毛玠与他同住,一起吃完早餐后,又约毛玠一起去访石韬。
他觉得石韬学农太可惜了,想劝石韬回心转意,不要耽误了自己。
正如崔琰所说,石韬并不难找。找到农学堂后,到门口一问石韬的名字,递上名刺,没一会儿功夫,石韬就匆匆迎了出来,纳首便拜。
“荀君,久仰大名,没想到会在这里见面。”
荀谌上下打量了石韬两眼,微微颌首,越发坚定了要说服石韬的心思。
石韬仪表堂堂,两眼有神,能成大器。学农太可惜了,应该从政。
如果石韬愿意,他现在就可以推荐石韬去河东。
荀彧急需几个能干的下属。
“广元,你是哪里人?怎么来长安的,还有谁同行?”
第七百五十九章 衣食为先
石韬一边将荀谌、毛玠往里请,一边说道:“我是从荆州来的,同行的有徐庶和崔钧、孟建。徐庶字元直,是颍川长社人。崔钧字州平,是博陵安平人。孟建字公威,是汝南平舆人。我们是在襄阳时认识的,接到诸葛亮的书信后,便一起来了。”
“徐庶是长社人?”荀谌追问了一句。
颍阴与长社相邻,他对长社有哪些名士还是清楚的,没听说过徐庶其人。
石韬笑了。“他本名徐福,是个游侠。”
荀谌一愣,随即一拍额头。“原来是他啊,怪不得后来听不到他的消息了,原来他改了名。”
“是的,他被朋友救出来后,深感一人一剑力量有限,难求公义,便弃武学文,欲匡扶天下。”
“既然如此,为何又去考讲武堂?”
石韬瞅瞅荀谌,嘴角微挑。他没有急着回答荀谌的问题,先将二人引到堂上就座,又命侍童煮茶,摆上点心。
毛玠看得真切,笑道:“看来农学堂的待遇的确不错,非经学堂能比。我到太学这么久,经学堂也去过几次,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精美的点心。”
“我们自己按照收集来的方子做的。”石韬热情相邀。“这本来是军粮,为的是便利,能够保存,口味并不怎么好。后来东厨里的几个厨娘用了些心思改进,大有改观。能得到毛君许可,也是一件幸事。”
“军粮?”荀谌拈起一块点心,看了看,咬了一小口,慢慢地嚼着。
正如石韬所说,这点心看起来不错,口感却不出色。
当然也不难吃。如果出征的将士能够吃上这样的食物,应该比麦饭更可口。
更重要的是方便。
不用埋锅造饭,拿出来就能吃,能省不少事,节省将士的体力,还能提高行军速度。
尤其是方便奔袭。
“嗯,这是综合了羌人和鲜卑的办法,用做胡饼的办法做的。里面加了奶,更熬饥。不作战时,一天吃上两块就行。作战时,三四块也够了。”石韬热情的劝毛玠也尝尝。“最大的好处有两个:一是便于携带,二是方便食用。按照我们的估计,一个人可以推十日粮行军,日行六十里到八十里。”
荀谌的脸颊抽了抽。
这个数据看似平常,可是有军中经验的人却清楚,这会对作战双方形成一个巨大的差距。
正常情况下,步卒行军的速度是一天四十里。
原因之一,就是携带辎重的大车速度快不起来。而不带大车,个人携带的粮食最多三天。超过三天,将士的体力就会消耗过大,影响战斗。
如果不用大军,仅靠将士携带的粮食作战,最长时间就是三天,最长距离一百五十里。超过这个时间和距离,就是在赌博,而且是孤注一掷的豪赌。
要是用这种军粮,时间增加到十天,距离增加到八百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很容易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尤其是对千人以下的精锐来说,千里奔袭就有了可能。
如果考虑到朝廷在练兵上倾注的心血,荀谌不觉得这是异想天开,而是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的事。
“这是朝廷的要求吗?”
“算是吧。”石韬说道:“不过朝廷没有明确要求我们做什么,只是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我们能够解决。农学堂接了几个与饮食有关的项目,这只是其中之一。”
“还有什么……项目?”荀谌觉得这个词有些别扭。
“那就多了,比如研究不同地区的作物种类、加工方法,还有……对了,有一件事,你们肯定感兴趣。今天留在这儿用餐吧,尝尝我农学堂的伙食,有葡萄酒,而且有很多种口味的。”
“你们……这么奢侈的吗?”荀谌忍不住说道。“我在河东的时候,可是听说朝廷税赋紧张,今年怕是又不能全额发放俸禄。”
“所以我不想去做官。”石韬扬扬眉,笑出了声。“诸堂之中,农学堂的伙食最好,经常有试验的样品吃。明年我们还要在上林苑养猪,到时候就能经常吃肉了。”
“猪肉有什么好吃的。”荀谌不屑一顾。
毛玠瞅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荀谌有钱,只想吃牛羊肉,不想吃味道不佳的猪肉。可是对他来说,偶尔能吃几块猪肉就是开荤了,通常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这样的机会。
石韬笑了,神情得意。“多说无益,明年请你尝了再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三年内完成这项研究,以后七十食肉就可以实现了。”
毛玠心中一动。
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是孟子的主张,也可以算是王道实现的标准之一。石韬身为士子,却对养猪这么感兴趣,自然不可能只是因为有肉吃,而是因为这是在将希望中的王道变为现实。
“石君,恕我冒昧,你们农学堂的项目里一定有农桑吧?三年内七十可以食肉,何时能实现五十可以衣帛。”
石韬眨眨眼睛。“现在就可以。”他想了想,又补了一句。“当然,目前还仅限于关中。”
“现在就可以?”毛玠吃了一惊。
帛是珍贵之物,一般人根本穿不起。哪怕仅限于关中,如果能实现五十者皆能衣帛,也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石韬微微一笑。“看来毛君到长安不久,还没机会去四周看看。关中重蚕桑的时间虽不久,但如何百姓之家想置办一件丝帛之衣,还是置办得起的。只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他们宁愿将丝帛卖掉,换成布衣。”
荀谌忍不住说道:“安邑重蚕桑更早,而且当时推行蚕桑的就是如今的大司农刘巴,也做不到五十衣帛。”
石韬露出一丝惊讶。“是么,我一直以为安邑比关中更好一些,现在看来也不尽然啊。”
“关中真的可能……五十衣帛?”
“不敢说所有人,毕竟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反正我看到的大致如此。据说关中嫁娶,丝帛已经成为必备之物。穷的一件两件,富的成箱成箧。因为此事,已经有人上书朝廷,要求禁奢侈之风。”
“那朝廷怎么说?”
“朝廷说百姓量力而行,不必禁止。但是官员之家要注意节俭,若是过于奢侈,御史可以闻风而奏,看看他们有没有贪腐之举。”
第七百六十章 殊途同归
石韬说得眉飞色舞,荀谌应接不暇,一时忘了自己此行目的。直到石韬告一段落,他才反应过来。
“广元,恕我冒昧。有一言,我不吐不快。”
“但说无妨。”石韬嘴角带笑,似乎早有准备。
“你既与诸葛亮、庞统是朋友,又是应邀而来,大可入仕为郎,何必学农?岂不闻君子不器,樊迟问稼,而夫子责之。”
石韬眼神微闪。“荀君初至,可能还不太清楚朝廷的情况。入仕为郎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荀君可知有多少人想为郎,又有多少郎官能够在三年内授职外放?”
荀谌说道:“郎官授职外放的机会的确难得,可是你与诸葛亮、庞统为友,应该不难吧。”
“如荀君所言,的确不难,但这不是我应诸葛亮、庞统之邀而来的目的。荀君来长安的目的,想必也不会是求官吧?”
荀谌一时尴尬。“你的目的是……”
“辅佐天子,共兴王道。”
荀谌忍不住嘲讽道:“难道上林苑养猪就是兴王道?”随即又觉得此言不妥,连忙补救道:“当然,能让七十之人食肉,也是王道的一部分。只是你大好才华,应该做更有益的事。养猪这样的事,能做的人很多。”
“养猪只是农学堂的任务之一。相比于养猪,农学堂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比如?”
石韬把玩着手中的杯子,幽幽地说道:“比如将亩产提高一倍,或许度田就没那么迫切了。”
荀谌一愣,下意识地转头看了毛玠一眼。
毛玠也愣住了,精神一振。“石君能否详言?”
“朝廷要求度田,并非是想与世家大族为敌,而是因为世家大族占据了土地,又囤积居奇,坐视百姓忍饥挨饿。民以食为天。如果连温饱都无法维持,太平不可得,遑论王道。”
毛玠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他随曹操征战,深知粮食的重要性。吃不饱肚子,谈什么都是假的。
“度田,是让百姓有立身之本,不至于饥饿。可是土地大多在世家大族手中,不度田,哪来的土地?可若是换一个想法,如果亩产不是两石三石,而是更高,是不是就不需要那么多土地了?”
荀谌登时醒悟。
人的饭量总是有限的。太少了,无法生活了。可是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再多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如果能提高亩产,那养活一家人所需要的土地就少得多,度田也就没那么迫切了。
比起论讲,或许农学堂才是缓解土地问题的真正希望。
只是……王道的实现,竟要依赖嫁穯这样的小人之事,实在有些尴尬。若是如此,以后谁还会在乎圣人教诲,这样的士人还是儒门弟子么?
可是不得不承认,石韬所说的办法又的确是目前看来最好的办法之一。
荀谌的脑子有点乱。
“研究农学,或许能提高产量。可是提高了产量,户口也会增加,终究还是要度田的。”毛玠沉吟道:“况且就算度了田,这个问题也无法解决,又如何实现王道呢?”
石韬赞道:“毛君不愧是有理政经验的名士,一语中的。农学的确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有所帮助。我能力有限,能为实现王道尽绵薄之力,便心满意足。至于这根本大道,就劳烦荀君、毛君这样的大才去考虑吧。诚如天子所说,设使君臣一心,四民并力,总能想到解决之道。”
他举起茶杯。“欢迎二位来到太学,共兴王道。”
荀谌、毛玠互相看了一眼,有些窘迫地举起杯。
——
在农学堂吃了一顿还算丰盛的午饭,荀谌、毛玠告别了石韬,一起出了门。
沿着宽敞的街道,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两人慢慢地走着,各自沉默,心情都有些沉重。
尤其是毛玠。
他到太学有些天了,也去参观过经学堂,知道经学堂的条件远远赶不上农学堂。听石韬说,工学堂、商学堂的伙食也许不如农学堂,但肯定不会比经学堂差。
至于条件最好的讲武堂,那就更不用说了。
讲武堂的学生要习武练兵,伙食更好,是由天子直接安排的。一些家境贫寒,无法自给的士子选择了讲武堂,为的就是那里伙食好。就算进不了讲武堂,他们也会优待选择农学堂、工学堂,而不是经学堂。
所以,朝廷看似平等,实际上却对经学堂最不重视,将来报考经学堂的学子必然有限,大部分冲着论讲而来的人可能最后都成了讲武堂、农学堂、工学堂、商学堂的学生。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时还真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很明显,这么做,有利于缓解太学生为了出仕而奔走权贵之门的无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上。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可能是隐患。
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工农商这样的术,忽略了道德,会不会重术而轻道,并进而重利轻义,甚至唯利是图?
毛玠很焦虑。
“友若,石广元等受诸葛亮、庞统之邀而来,却不关心论讲,或入讲武堂,或入农学堂,会不会是受了诸葛亮、庞统的影响?”
“的确有这可能。”荀谌说道:“所以我想见一见他们,尤其是诸葛亮。我不反对一些人去学农学工,但过犹不及,太多的士子着意于这些微末之技,只怕是本末倒置。”
“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