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290章

汉道天下-第290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比郑康成更有机会改革儒学。”王朗说道。“不要将精力浪费在那些口舌之争上了,做点有益于民生、有益于儒门的事吧。要不然,百年之后,圣人恐怕不是以杖叩胫,而是要敲断你的双腿。”
  孔融瞪了王朗一眼,却不由得怦然心动。
  王朗说得对。
  他比郑玄更有机会成为振兴儒学的那个人。
  “你不会是来劝我和你一样,去军中做教习吧?”孔融正色道:“我可没那闲情逸志。”
  王朗摇摇手。“你应该有更好的去处。”
  “哪儿?”
  “你不知道天子要修太学吗?”王朗笑道:“去太学吧,赵邠卿年过九十,余日无多,太学需要一个既有学问,又有体力的人做祭酒。继周秦之变后,关中又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身处其中,正是再造儒门的好机会。”
  孔融已然心动,嘴上却不肯松口。“我对《孟子》可没什么兴趣。”
  “要兴王道,自然不是《孟子》可以独任的,但孟轲作为圣人的再传弟子,他的学说有其可取之处,不能忽视。”王朗笑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成就新的学说嘛。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都是王道的一部分。”
  孔融沉默不言,手却端起了案上的酒杯。
  王朗连连相劝。“来,喝一杯,我相信你一定会喜欢的。”
  孔融瞥了王朗一眼,有点勉强地举起酒杯,与王朗碰了一下。
  王朗一饮而尽,孔融却只是浅浅的呷了一口,品了品,不禁眉头一挑。
  这羊奶酒的确与中原的酒不同,更加绵滑,也没有中原羊奶的膻气,反倒清香宜人,化解了酒的辛辣,入口极佳。
  “别看了,喝吧。”王朗挤挤眼睛。“这羊奶酒不仅香醇,还能养生。每天喝上一升,三个月后,你就知道妙处了。”
  “当真?”
  王朗嘿嘿一笑。“你知道的,内人身体一直不佳,所以成亲这么多年,只生了一个孩子。到了关中后,她每天早上一杯羊奶,体力渐强,刚刚怀上了。你虽然子嗣不少,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副好身体怎么成?努力加餐,从每天一杯羊奶开始。”


第六百九十四章 新时代
  孔融哑然失笑,举杯一饮而尽。
  虽说对王朗的变化不以为然,这杯羊奶酒却很合人的口味。如果每天一杯羊奶真能使身体强壮,他也不排斥。
  就算他不怕死,也不会嫌活得长。
  就像他虽然年近半百,有儿有女,却不排斥再生几个。
  如今有了振兴儒学、再造儒门的重任,他当然希望能像赵岐一样长寿。
  两人一边吃一边说,谈兴渐浓。
  不知不觉,说起了徐州的事。王朗问了他离开彭城之后的战况,对刘备恢复宗籍颇为感慨。
  “天子为了太平,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王朗嚼着盐豆,仰面靠在凭几上。“若是彭城失守,袁本初又不知如何取舍,徐州也有附逆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孔融没吭声。
  虽然他对天子度田颇有意见,却也清楚,就眼下的形势而言,袁绍根本不是天子对手。之所以僵持,不是因为天子不能胜,而是天子担心西凉兵教化不足。一旦让他们闻到了血,有可能前功尽弃,而山东也为之涂炭。
  仅这一点而言,天子可谓仁义。
  “喝酒也不等我?”祢衡裹着被子闯了进来。“真是岂有此理。”
  “正平,坐。”孔融招呼道:“给你留着呢。”
  “这还差不多。”祢衡和王朗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一屁股在孔融身边坐下,拿起案上的酒壶就往嘴里倒。酒从他的嘴角溢了出来,淋湿了胸口,连被子上都是。
  王朗静静地看着祢衡,嘴角带笑。
  “看甚?”祢衡拿起一片牛肉塞进嘴里。“这才分别了几个月,就不认识了?”
  “认识,你还是那副欠揍的样子。”王朗咧嘴一笑。
  “欠揍怎么了,你还敢揍我不成?”
  “我不会揍你,但我敢保证,你在长安待不到一个月,肯定会被人揍。”
  祢衡的嘴角抽了抽,想起被那个胡女骑士摁在未央宫外的事,脑壳有点疼。看样子,王朗还不知道这件事,但这事瞒不过,他迟早会知道的。
  丢人啊。
  不能在长安待着了,明天就走。
  祢衡下定决心,对孔融说道:“我不在长安过年了,赶到汉阳去过年。”
  孔融体贴地说道:“正平,不必急于一时,过了年再过也行。”
  “不,朝闻道,夕可死。我等不及,明天就走。”祢衡坚持道。
  见此情景,孔融没有再劝。
  王朗倒是有些意外,问了一下,得知是杨彪的建议,倒是大加赞同。“你要是愿意的话,明天一早去找我。年关将近,有汉阳籍的将士要返乡省亲,可以捎你一程。”
  “不不不。”祢衡连声拒绝。“我自己走。”
  王朗有些意外,正欲再劝,孔融却心知肚明,说道:“景兴,由他去吧。”
  ——
  腊月二十四,天子下诏,纳卫尉马腾女马云禄为贵人。
  仪式很简单,诏书下达之后,宫里由皇后伏寿出面,派一队羽林女骑,将在家里等候的马云禄接到了宫里,就算完成了仪式。
  刘协甚至没出面,他这两天忙得很。直到晚上忙完公务,才到马云禄的住处一起吃了顿饭。
  仪式虽简单,影响却很大。
  马云禄代表着西凉军,更代表着女子从军的新观念。她入宫为贵人,不仅续上了安定梁家与皇室的联系,也代表着西凉人在朝堂上的地位得到了承认。
  只不过这一次代表凉州的不再是更靠近关中的安定、北地,而是更远的陇西、金城一带。
  根据尚未确定的小道消息,凉州有可能一分为三。果真如此的话,马云禄代表的凉州就与安定、北地没什么关系了。
  消息一出,以皇甫郦、皇甫坚寿为代表的安定人、北地人坐不住了,四处活动。
  紧接着,《宦者列传》尽管还没有正式刊行,但内容已经传了出去,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天子决定以后不再在宫中设立宦者。
  这意味着什么,众说纷纭,一时难有定论。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不再使用宦者,就意味着天子的后宫将限制在一定的规模。
  这也进一步说明,天子后宫的位置有限,每一个名额都非常重要。
  加上马云禄,宫里已经有了三名凉州人。如果加上迟早会进宫的吕小环,并凉边疆便有了四人,而能代表关东人的却只有皇后伏寿、贵人荀文倩二人,实力明显不匹配。
  大臣们各怀心思,借着年关将近的由头,四处活动。
  在这汹涌的暗流中,建安四年来了。
  大年初一,天子大会于未央宫前殿,接受群臣朝拜,并颁布了新年诏书。
  在诏书中,天子宣布了一件事。
  民为邦本。战事已经结束,即日起,朝廷的重心将以安民、富民为第一要务。
  为做好这项工作,朝廷决定召开一次大规模的讨论,时间初步定在年底,地点设在即将落成的太学,参加人员不限,方式不限,有意参与的人,都可以参加,年底随州郡的上计一起进京。
  提前近一年发出诏书,就是希望各地的贤良做好充分准备。
  不仅是学理上的,更是实践上的,要与本地实践相接合,不能空谈经义。
  诏书颁布后,整个长安就轰动了。
  这道新年诏书虽然字数并不多,却至少透露出了三个意思。
  首先,战争状态结束,只要形势不会出现重大变化,朝廷无意再发动新的战争。那些担心战乱的人可以放心了。
  其次,天子将在长安重建太学。不管将来是不是会迁都长安,长安太学都将恢复荣光。
  与第一点相对照,说明朝廷的重心将由武力征平转为振兴文教。
  最后,天子改革的态度很坚决。
  五百年之大变局正式进入理论探讨的阶段,天子在新落成的太学召开贤良会议,而不是在宫里,说明这一次规模不小,要把问题说透,为接下来的改革统一思想,减少分歧。
  不能空谈经义,要与本地实践相接合,则进一步说明了天子对儒学的现状非常不满,要从根本上进行一番改革。儒术能否在论战中取得上风,不仅是学术上的胜负,更是未来几十年能否在朝堂上立足的关键。
  兴亡在此一举,儒门中人,人人有责。


第四卷 行天下


第六百九十五章 乘风万里
  建安四年,孟春,会稽山。
  春风拂面,水波不兴,海面波光粼粼,一艘小船正缓缓驶来,隐约能听见歌声。
  孙策负手而立,微微地眯着眼睛,英俊的面庞上带着一丝犹疑,一丝不安,还有一丝无奈。
  周忠站在不远处,正和虞翻有说有笑。
  “仲翔,朝廷有诏,年末将在长安举行会议,讨论经学。你有如此学问,若是缺席盛会,不仅是你个人的遗憾,也是儒门的损失。”
  虞翻抚须而笑,并不觉得周忠这句话有什么不妥。
  “听说孔文举也到了长安?”
  “的确如此。他是去年年底到的,受杨公推荐,出任太学教习。”周忠从容笑道,丝毫不提孔融去长安的目的,也不提孔融在天子面前吃瘪的事。这样的事,他已经从不同中的渠道了解到,只是不适合让虞翻知道。
  “在长安重修太学,是想复兴关中之学吗?”虞翻笑了一声。“可是我听人说,郑康成东归时,马季长曾说,吾学东行矣。既然经学在山东,何必重修长安太学?如今天下太平,天子何不还都?莫不是对山东还有戒心?”
  周忠大笑,过了片刻,又道:“天子少年颠沛,疑心重点也是正常的。不过,我倒是觉得他这么做并非是出于疑心,而是稳健。”
  “怎么说?”
  “仲翔,你觉得是董卓危害大,还是袁绍危害大?”
  虞翻扭头看了周忠一眼,就连不远处的孙策都微微侧过了脸。
  将袁绍与董卓相提并论,对周忠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暗示。
  山东能如此迅速的恢复太平,与袁绍称臣有很大关系。如今山东不少人都将袁绍看作是为了天下百姓而忍辱负重的君子,是天下太平的功臣,党人领袖、士大夫的代言人。
  他的起兵,也有演变成党人抗争高潮的趋势。
  从袁绍还没退兵开始,这样的舆论就在山东传播,如果越演越烈,已经传到了江东,响应的人还不少。
  此时此刻,周忠却将袁绍与董卓相提并论,莫非在朝廷眼中,袁绍还是个乱臣。
  天子虽然没说迁都长安,却在长安修太学,意义非同小可。
  莫不是对袁绍抱有疑心,觉得洛阳不够安全,将来还想以武力征讨袁绍?
  “你们不用这么看着我,我只是就事论事。”周忠微微一笑,轻描淡写的挥了挥袖子。“至少在天子看来,董卓要比袁绍更危险,稳住了凉州,山东也就乱不到哪儿去。他留在长安,又在长安重修太学,还是着眼于凉州,与马季长没什么关系。”
  他顿了顿,又道:“毕竟,凉州人能理解马季长学问的也不多。”
  虞翻哑然失笑,没有再问什么。
  讨论学问,并不是他们今天的主题。
  周忠即将起程回京。在此之前,他们要确定朝廷对孙策的安排。
  如果天子没有武力征讨袁绍的计划,那和孙策就没什么关系了。
  “周公,听说曹操被委任为燕然都护了?”孙策问道。
  “确有此事。”周忠点点头。“曹操已经返回兖州,正在交接公务,挑选精锐,应该很快就会北上美稷。”
  “那刘备什么时候起程?”
  “这倒倒是没听说。刘备还没有赴行在觐见,应该会晚一些吧。不过天子行事果决,应该不会耽搁得太远。我估计最迟秋后,刘备就当转战青州,与幽燕都护府、幽州刺史府并力东向,平定辽东。”
  “平定辽东后,刘备会进兵三韩,封王朝鲜?”
  周忠郑重地点点头。“这都是天子之前承诺的,自然会兑现。”
  孙策一声叹息。“曹操、刘备都有未尽之征程,我与公瑾奈何?刘繇与我们有旧怨,如今复为扬州刺史,我与公瑾怕是不能安生啊。”
  “他那个扬州刺史是朝廷封的,你这个会稽太守也是朝廷封的,有什么好担心的。”
  周忠顿了顿,又道:“我还听说了一个消息,朝廷有意恢复刺史的监察责任,取消刺史治民的权力。以后你只要奉公守法,不犯六科之条,他无奈你何。”
  “当真?”
  “目前还只是传言而已。”周忠苦笑道:“但是我觉得这恐怕不是空穴来风。毕竟一郡太守作乱的不多,刺史、州牧才是叛乱之源。”
  孙策和虞翻交换了一个眼神。
  这个消息很重要,但对孙策来说,这依然不是重点。
  他想知道的是,他能不能和曹操、刘备一样继续征战。
  做一个郡太守,不是他的理想。
  “嘉谋兄,天下虽安,交州未定,朝廷可有征讨的计划?”虞翻不再拐弯抹角,直接挑明了心思。
  “交州……怎么了?”周忠一脸茫然。
  “交州……”虞翻一时倒不好说什么。士燮兄弟虽雄据交州各郡,但他们并未举起反旗,倒不太好说他们是叛乱。“士燮兄弟并列诸郡,这不使朝廷制度。”
  “的确不太合适,但事急从权,也能理解。我听说,士燮兄弟虽列放郡,却没有占其本郡,可见还是懂规矩的。他们这么做,也只是一时权宜之计。我相信朝廷会处理好这件事的。”
  周忠想了想,又道:“天子连凉州虎狼之士都能控制住,何况是交州士家兄弟这几个书生。”
  虞翻按捺不住。“嘉谋兄,你对士大夫似乎有些偏见。”
  周忠哈哈大笑,笑了一阵后,又语重心长的说道:“仲翔,不是我对士大夫有偏见,而是经过这几年,我了解了一个道理。如今的士大夫已经不是夫子时的士大夫,他们擅长坐而论道,却不能起而行道。纵有满腹经纶,也要依附于强者才能一展所长。”
  他转头看着虞翻。“正如你虞仲翔,学识、谋略都当世无匹,可是或无伯符,你又能如何?别不承认,袁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可以在山东称雄,但是面对手握并凉精锐的天子,他连迎战的勇气都没有。”
  周忠撇了撇嘴。“我们的用武之地是朝堂,不是战场。”
  他转头看着孙策,又道:“伯符,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但是我劝你一句,纵有横行四海的雄心,你也发须先向天子称臣,否则诸事休想。随我入朝吧,只有得到天子的支持,你才能一展宏图。”
  孙策抬起眼皮,静静地看着周忠,嘴角微微挑起。
  “天子能让我征讨交州?”
  “交州何足道。”周忠摇摇头。“多了不敢说,你至少可以走得比成公杰更远。”
  孙策眼睛一亮。“当真?”
  周忠郑重地点点头。“我保证。”


第六百九十六章 医不自医
  孙策与虞翻反复商量后,决定接受周忠的建议,入朝觐见天子。
  现成的例子就摆在面前,曹操、刘备都在入朝,曹操更是在入朝后得到了燕然都护的重任。
  孙策在很多方面都和曹操有相似之处,曹操就是他最好的榜样。只是各方面都慢了一步,没能及时送质,没能及时入朝,还有着拒绝朝廷征召,出兵协助周忠作战时又消极避战的前科。
  如今天下已定,他没什么和朝廷讨价还价的本钱,还能不能如愿,只能看朝廷脸色。
  如果再拒绝了周忠的建议,以后想求情都没机会了。
  随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