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2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再拒绝了周忠的建议,以后想求情都没机会了。
随周忠一起入朝,周忠的任务得以圆满,他也得到了周忠的保证,两全其美。
周忠荐举的诸葛亮是天子的心腹,这点把握还是有的。
孙策将政务转交给长史张昭,自己带着虞翻赶往吴郡,拜见母亲吴夫人,商量具体的入朝事宜。
不管最后的结果如此,他直接控制几个郡的现状是无法维持的,有些人必须提前安排好。
周忠则先行一步,赶往丹阳,与周瑜见面。
四月中,孙策赶到丹阳,与周忠、周瑜汇合。为了赶时间,他们放弃了乘船,渡江进入庐江郡内,途经舒城,准备回老家看一看。
庐江太守阎象收到消息,赶到县界迎接。
周忠很满意,与阎象谈笑风生,问起了推行度田的情况。
阎象坦诚地说,并不顺利。
袁术斩杀颜良,接管庐江之初,庐江大族还算配合。随着袁术调离,袁绍为民请命的舆论渐渐传播开来,庐江大族的心气又渐渐旺了起来,不仅不愿意配合度田,还要求阎象上书朝廷辩冤。
“辩什么冤?”周忠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庐江大族有什么冤可辩?
阎象看了周忠一眼,欲言又止。
周忠随即反应过来,有点尴尬。
这件事的根源在他。
就是他上书朝廷,反对严惩庐江大族,以至于朝廷迟迟没有下诏处置被袁术槛车征送长安的庐江大族,涨得了那些人的威风。
“还有呢?”
“其他的倒也没什么,几个山贼而已,成不了气候。”阎象摆摆手。“等春耕结束,我亲自率部入山,剿平了便是。”
“还有山贼?”周忠吃了一惊。“去年不是说都招安了吗?”
“此贼非彼贼。”
周忠还要再说,一旁的周瑜悄悄地扯了扯他的袖子。
周忠一直在朝为官,不太熟悉地方事务。他却清楚阎象的言外之意。这些山贼并不是之前因躲避战乱而进山落草的百姓,而是为反对度田,大族故意挑起的叛乱。
借着山贼的由头,逼阎象进山平乱,无暇度田,给阎象一个教训,甚至直接杀了阎象,这是再常用不过的手段。
周忠的心情很不好。
他明白了阎象如此隆重地来迎接他的意思。
庐江大族如此强烈地反对度田,他有责任,作为庐江大族之首的周氏也有责任。消息传到朝廷,天子肯定不满意,他和阎象都难辞其咎。
阎象不肯背这个锅。如果周忠不能解决问题,阎象不会一直瞒着,会上报朝廷,由朝廷做出判断。
周忠与周瑜商量,该如何处理此事?
周瑜倒是坦然,建议周忠与庐江大族见一面,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觉得他们说得有理,就代向朝廷转达。如果他们说得没理,不妨就喝斥他们一通。
他们听,当然更好。他们不听,后果由他们自己承担。
周忠听完,疑惑地看着周瑜。“你觉得他们能听吗?”
“不能。”周瑜笑笑。“尽人事,听天命尔。”
周忠很不满意,反复考虑后,向虞翻问计。
虞翻听完,微微一笑。“我赞成公瑾的意见。”
周忠心中不快。“这不是解决问题,只是敷衍而已。”
虞翻摇摇头。“庐江度田本就是试行。这个试,不仅是看度田可不可行,也看阎象有没有太守之能。如果他只是会告状,却解决不了问题,他这庐江太守也做不长。”
周忠觉得有理,勉强接受了周瑜的建议。
到达舒城之后,周忠回到了阔别数年的老家。
周瑜的父亲周异带着家人在门口中迎接。
在周忠拒绝袁绍的时候,周氏大宅被颜良占为己有。如今颜良已死,周氏大宅又回到了周氏的手中,修缮一新,比之前更漂亮了。
周氏族人都很兴奋,脸上洋溢着胜利者的骄傲,以及对周忠的崇拜。
周忠拒绝袁绍,逃离舒城时,他们都有些怨恨,觉得周忠不仅放弃了周氏列代先人辛苦经营的人脉,与袁氏为敌,无异于自取灭亡。如果袁绍撤退,周忠载誉归来,他们才意识周忠的明智。
如果当初答应了袁绍,现在只怕也被槛车征送长安了。
走在熟悉而陌生的大宅里,周忠没什么兴奋,反倒有一丝不安。
天下虽然太平了,但纷争并未结束。袁绍还不死心,借着度田兴风作浪,鼓动山东大族反对度田,原本正常的争论随时可能激化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作为士大夫的一员,自己该何去何从?
夫子说:君了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既然以君子自居,自然应该守义忘利,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拿出所有的粮食赈济百姓,没问题。
让他放弃所有的田宅,与普通百姓一样占田,他做不到。
那是一族老小生存的根本。
“公奇,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去年十月,韩遂进驻洛阳之后。”周异说道。“我与他相处不来。”
“韩遂为人霸道?”周忠有些诧异。
他太清楚自己这个从弟了。虽然出身庐江周氏,但仕途一直不太顺利,为人也非常低调。洛阳这几年都成废墟了,他却一直坚守在洛阳令的位置上,没有放弃。
这样的一个人,和韩遂无法相处,只能是韩遂欺人太甚。
周异笑笑。“作为西凉人,他已经很克制了。不过他对当年事似乎难以忘怀,对关东人也有些偏见。”
周忠来了兴趣。“怎么说?”
周异沉默了片刻。“他几次公开宣称,山东度田难成,必有风波,所以驻洛阳的大军要随时做好准备,只待朝廷一纸诏书,便出兵平叛。”
周忠心里一紧。“洛阳……有多少大军?”
“韩遂所部有两万多,最近曹操转为燕然都护,他麾下的一部分将士也会转到韩遂部下,应该有五万步骑吧。”
周忠倒吸一口冷气。
“你对那些人说过么?”
周异苦笑。“说过,但是没用,没人相信天子会冒着刀兵重起的危险,强行度田。”
“愚蠢!”周忠脱口而出。
第六百九十七章 周忠还朝
孙策、周瑜走进了路北的大宅。
十年前,孙策受周瑜之邀,曾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
那可能是他有生以来最舒心的一段时间。家庭的重任有父亲孙坚扛着,身边有志趣相投的同龄好友周瑜相伴。
人生之乐,莫过于此。
在之后的十年艰辛的对比下,这两年的时光格外温馨,时常出现在他的梦中,无数次梦回。
但此刻,他身在舒县,却有一种说不出的陌生感。
眼前的宅院,不是他记忆中的宅院。太新,还带着呛人的白垩味。
“公瑾,令尊这时候修缮宅院,可不是一个好的时机啊。”
周瑜转身四顾,也有些陌生。
其实不用孙策说,还没进门,他就父亲这么做不太合适,只是身为人子,他也不好当面直言。
孙策虽然直率,也是憋到现在才说。
“伯符,你说,朝廷会如何处理庐江的舆情?”
孙策转头四顾,没吭声。
他也不知道朝廷会如此处理庐江的情况。这几年,他听多了关于年轻天子的传说,有真有假,有些近乎神话,令人难以置信。
这大概也是他入朝的动机之一。
当面看一看年轻的天子,看看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不是传说的那样高不可攀。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想看看天子是否如周忠所说,能够让他走得更远,一从所愿。
“补旧不如建新。”孙策叹了一口气,转身往回走,准备回驿舍去住。
这似旧非旧的宅院,让他有一种强烈的不适感,就像在战场上,明明眼前一切正常,却让他有一种危险就在身边的感觉。
“伯符?”
“我回驿馆去住,你呢?”
周瑜想了想。“我难得回来一次,还是要陪陪父母。”
孙策点点头,转身走了。
“明天见。”周瑜抬起手,想和孙策打个招呼,孙策却已经走远了。他举着手,看着孙策的背影,一时怅然。
这次遇到孙策之后,他就觉得孙策有些异样,不像之前那么亲近。此时此刻,这种感觉更加清晰,更加强烈。
也许,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
周忠在舒县停了两天。
他没有出门,但每天都有访客,络绎不绝,但谈的内容大同小异。
都是希望他回朝以后,能向天子求情,不要在庐江度田,或者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强行铺开。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依附袁绍,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是霸占来的,凭什么就这么交出去?
有人倒是做出了让步,要度田也可以,按市价赎买。
看着这些或义愤或委屈的乡党,周忠也没什么好说的。
他自己也很纠结,周氏作为庐江大族,同样拥有大量的土地。如果推行度田,周氏根本供养不起那么多人,让每个人都去耕种,自给自足,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事情该怎么解决,他也没有好办法。
他只能尽力安慰来访的乡党,朝廷没有强行度田的想法,现在只是试行。试行就是要解决潜在的问题,探索解决之道。
兼并让不少百姓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成为流民、贼寇,甚至是黄巾,这都是大家眼前看到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再来一遍。
朝廷有心探索解决之道,诸位也要想想办法。朝廷将在年底举行会议,寻求治道。你们要是有什么建议,不妨推举代表,赶往长安,参加会议,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煽动叛乱,甚至自己举兵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如今天下初安,天子虽不想用兵,诸将却有建功立业之心,你们不要乱来,坏了自家性命。真要成了叛党,那就不是度田的事了,而是抄家。
众人听懂了周忠的警告,纷纷表示赞同。同时表态,自己是良民,忠于朝廷,与山里那些贼寇一点关系也没有。
看到这些人一本正经的样子,周忠的头有点疼。
善意的提醒叫不醒装睡的人,该死的终究还是会死。
他能做的,就是在阎象送行的时候委婉地提出要求,不要急着动手,或者上奏,等我到了朝廷,请示了天子再说。
阎象答应了,这个面子要给。
离开舒县,周忠重新踏上征程。他心里有事,不愿意多耽搁,除了借信宿的机会了解一些当地的民情,拒绝了所有的宴请,一路急行。
五月初,他赶到了长安。
五月的长安已经进入初夏,城里城外一片翠绿,就连残破的废墟上都爬满了绿色的植被,看起来生机勃勃。
周忠安排好孙策、周瑜后,赶到宫里报道。
光禄勋邓泉对周忠说,天子这几天不在宫里。城南正在修太学,上林苑正在修讲武堂,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两个地方转,偶尔回宫。
周忠不解地问光禄勋,既然天子不在宫里,你这个光禄勋怎么在宫里,没有随行保护。
邓泉很无奈。
他这个光禄勋如今只是闲职,天子出行根本不带他,由随行的散骑常侍和女营保护,虎贲、羽林这两个原本形影不离的郎卫反倒没了用武之地,只能在营里进行日常训练。
“马贵人进宫之后,女骑就代替了虎贲、羽林。”邓泉有些幽怨的说道。“我这个光禄勋也只有朝会的时候才能见到天子。”
周忠很无语,却不好多说什么。
他知道邓泉是什么样的人。
在周忠告辞之前,邓泉又告诉他一个消息。
张喜病逝之后,司空之位一直空缺。杨彪为假太尉,天子一直没有转他为真。如今司徒赵温又奉诏赶往益州,三公等于全部空缺,能够劝谏天子人的几乎没有。
周忠听了,心中焦虑,转身出了光禄勋寺,来到太尉府。
杨彪刚处理完公务,正在院中散步,活动身体,看到周忠进来,大喜过望。
“嘉谋,你何时还朝的?”
“刚刚。”周忠没心情和杨彪寒暄,开门见山的说了刚从邓泉处听来的消息,然后问杨彪道:“这都是真的吧?”
杨彪无声地笑了。“是真的。”
“三公缺了二公,你还笑得出来?”
“为何笑不出来?”杨彪反问道,伸手拉着周忠上堂。“嘉谋,你从关东回来,觉得入关前后,可有区别?”
周忠不解。“能有何区别?”
杨彪眉毛轻挑。“看来你这一路走得很急啊。嘉谋,天下已定,你应该从容一些。”
第六百九十八章 东西有别
周忠愣了一下,气极而笑。
“我做不到你这般从容。”他语带讥讽的说道。与杨彪相识多年,他们之间的交情早就跨越了官职的高低,完全可以直言无忌。
“你是心有挂碍,所以从容不得。”杨彪伸出手指,点了点周忠的心口。“我大胆猜一猜,你这么急躁,不会是因为度田吧?怎么,担心家里那几顷良田?”
周忠一时语噎,有点被人说破心思的尴尬。
“你杨氏没有这样的挂碍?”
“一点没有也不现实,但和你们庐江周氏相比,不值一提。”杨彪命人上了酒食,与周忠共饮。“当然,你也不要紧张,比你庐江周氏更富的大有人在。”
周忠笑了一声,举起酒杯,和杨彪对饮了一杯。
杨彪这句话提醒了他。庐江周氏虽说有不少土地,远远超过朝廷的标准,但与那些真正豪强相比,庐江周氏真没什么可说的。
别的不说,与周瑜交好的鲁肃就比庐江周氏土地更多,而鲁肃任侍中,正是天子亲近。
他对天子有信心,就与鲁肃得到天子信任有一定的关系。
结合这几年的经历,他相信天子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却不是一个鲁莽躁进的人。度田虽难,天子却一定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
虽然他不知道天子将如何解决。
“朝中争得也利害?”
杨彪点点头。“每次朝会真会有人说,各种理由都有,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天子怎么说?”
“天子只是听,一直没有给出明确意见。看样子,是想看看各地试行的结果再说。”
周忠长出一口气。
他想了想,又问了一个问题。“关东、关西有何区别?”
杨彪沉默了片刻。“关东是不是吵得很凶?甚至有人企图以武力反对度田?”
周忠犹豫了片刻,还是点头承认。“的确如此。”
“过了函谷关以后,还有吗?”
周忠心头一动,忽然反应过来。其实没过函谷关,他就感觉到舆情的变化,抱怨度田的人还有,但是因度田而生民变的消息却没有了。
为什么没有?
周忠在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意识到一个问题。
没有民变的地方,几乎都有驻军,而且是大规模的驻军。
比如洛阳。
洛阳之所以没有因度田而生民变,除了洛阳周边户口剧减,有大量空闲的土地之外,韩遂有数万大军驻扎在洛阳也不可忽视。
河南、弘农,一直到关中,都是朝廷驻军。一旦发生民变,当地将领会迅速出兵平叛。
“南阳的情况如何?”周忠迅速问了一个问题。
杨彪笑了。
周忠是个聪明人,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南阳反对度田的声音很大,张济、丁冲也弹压不住。天子正在调研,最近从南阳返回的人,通常都会有专门的问询,有些还被带到天子面前,由天子亲自问询,了解南阳的情况。”
“从南阳回来的人多吗?”
“多,不仅有关中逃难去南阳的人,还有原本就是南阳的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