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256章

汉道天下-第256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张飞很尴尬。“他们……他们不听调度,我……”
  刘备皱着眉头,瞥了张飞一眼。“益德,云长的书信里说得明白,子龙也曾提及,就算是天子用兵,也不会随意鞭挞士卒。爱兵如子,才能得其死力。军纪严明,可不只是对普通将士而言,将领更应该以身作则。你这毛病怎么还是改不了?是不是又喝酒了?”
  “没……没有。”张飞整个人都缩了起来,神情窘迫。
  “没有最好。”简雍吁了一口气。“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当初吕布守长安,就是因为几个叟兵不堪忍受将领的欺侮,开城投降,以致朝廷被李傕、郭汜控制,君臣受辱。如今彭城困守待援,若是因为一点小事而坏了主公大计,岂不可惜。”
  张飞不敢说话,只是小鸡啄米似的点头。
  在座的都清楚,刘备如果能恢复宗籍,不仅对刘备本人,对他们所有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宪和,我听人说,守城百日而援兵不至,降者无罪,是……”
  简雍抬起手,打断了刘备。“主公,此念万万不可有。”
  刘备有点尴尬,好在他有城府,面不改色。“为何?”
  “气可鼓,不宜泄。主公但有此意,平时难免有所表示,会让将士以百日为期,自然松懈。百日一至,气势便会大泄,有破城之患。再者,无罪不等于有功,就算天子不追究主公的责任,恐怕也不会有赏。臣以为,主公宜抛除杂念,一心一意与彭城共存亡。”
  简雍看着刘备,又道:“恕臣妄言,破城之日,益德可护送夫人、少主出城,主公却不能弃城而走。与宗籍相比,主公的生死不足道。主公征战半生,为的不就是富贵么?还有什么比宗室更富贵的。”
  刘备盯着简雍看了半晌,缓缓地吐了一口气,点点头。
  孙乾不安地看着简雍,欲言又止。
  在简雍的坚持下,刘备做出了决定。
  无论援兵什么时候到,绝不可提投降的事。即日起,依照关羽、赵云的建议,组织将士对前一段时间的战事进行检讨,查漏补阙,尽可能的发挥第一个士卒的聪明才智。
  因此,鞭挞士卒这样的事绝不能有再犯。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惨痛。除了简雍提及的吕布守长安事,李陵战败被俘也和虐待士卒有关。张飞不久前失守沛县,同样和他对丹阳兵不友善脱离不了干系。
  若非如此,曹豹完全可以坚守一段时间,不至于立刻投降。
  如果那一万丹阳兵在手,彭城绝对不会如此危急。
  事关刘备能否恢复宗籍的事,张飞也不敢掉以轻心,连声答应。
  ——
  会议结束,简雍、孙乾并肩下堂,出了主院,走向自己的小院。
  “宪和,你刚才那几句,是不是有些太重了?”孙乾轻声说道。
  “主公当与彭城共存亡那一句?”
  孙乾看了简雍一眼,笑道:“原来你也知道。”
  “自然知道,我故意的。”简雍一声叹息。“你追随主公时间尚短,不知道主公创业艰难。很多时候,他能做的就是保全性命,避免玉石俱焚。实力有限,这是无奈之举,本无可厚非,但做得多了,难免会有习气。一旦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便是逃走。”
  孙乾恍然。他也有这样的感觉,只是没有简雍想得这么透彻。
  一直以来,刘备虽勇,却总给人一种临难而退的怯懦感,很少看到他会为了胜利不顾一切地拼命。一旦遇到危险,刘备的第一反应就是撤退,保全性命。
  “这是最后的机会,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必须要有孤注一掷的勇气。”简雍叹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出五年,天下太平,再想建功立业,可就没机会了。”
  “不出五年?”孙乾忍不住笑了起来。“宪和这么有信心?”
  简雍停住脚步,转头看了孙乾一眼。“公祐,你还看不出来吗?想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几年?如今天子手握并凉精锐,不亚于秦始皇当年,山东州郡却不是当年六国。实力最强的袁绍面对董卓时尚且不敢一战,面对天子,他又能坚持几天?”
  孙乾想了想,点头赞同。
  天子平定天下其实很容易,袁绍根本不是对手,问题只在于天子愿不愿意像秦始皇那样背上骂名。
  他毕竟是大汉天子,不是秦始皇一样的蛮夷之君。山东州郡也是他的子民,不是他的敌人。
  如此一想,刘备的机会的确不多了。守住彭城,恢复宗籍,一跃成为宗室。守不住彭城,他这辈子就是一个普通人,将来能混个二千石就算到顶了。
  当然,这也是他们最后的机会。
  刘备如果不能建国,他们要想荣华富贵,就只能转投他人,肯定不如刘备建国来得顺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简雍不顾刘备、张飞的面子,要求刘备死战,禁止张飞鞭挞士卒,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这不是刘备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前程。
  “宪和,听君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


第六百一十二章 砀山遇袭
  刘备敢于接受简雍的建议,决定与彭城共存亡,与关羽、赵云的建议有很大关系。
  对天子的用兵之道,刘备知之甚少,大多是关羽、赵云的书信中所提。在他看来,其实也没什么新意,无非是多给将士关爱,加强训练而已。
  古之名将皆是如此。
  他倒是觉得,与这些相比,许诺给每个将士土地才是关键。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每人至少五十亩良田的诱惑才是将士用命的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激励将士,刘备想提高悬赏,将五十亩提到百亩。
  但简雍表示反对。
  将士们之所以相信刘备的悬赏,是因为麋竺是东海巨富,有这样的财力。实际上,五十亩只是基本线,立功将士另有赏赐,将来的总额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即使麋竺也拿不出来。
  只是现在没人想到那一点而已。
  在悬赏已经起到了良好效果的情况下,如果轻易的将悬赏加倍,会让将士们贪得无厌,同时又让人怀疑刘备虚言相欺,并没有兑现的打算。
  刘备觉得有理,打消了提高悬赏的念头,用心练兵。
  陈琳的劝降没有任何结果,他自己也没什么心情劝降,在城里混了两天,看着刘备君臣一心一意的备战,便心满意足的出城去了。
  他对袁绍说,刘备不肯降,至少眼下还没有这个意思,不如再等等。
  他虽然没有明说刘备有百日之后再降的意思,但话里话外,却无时不刻不在暗示这一点。
  袁绍领会到了,也不再催促攻城。
  攻城有伤亡,而且是重大伤亡。既然刘备迟早要降,又何必白白牺牲将士。
  再等一段时间就是了。
  审配、田丰也没有强攻的意思,战事就这么缓和了下来。
  只是没过多久,袁绍就接到了消息,曹操尽起大军三万,包围了睢阳,大有攻取睢阳的态势。
  审配向袁绍请求派兵回援。
  虽说睢阳不可能被曹操轻易攻克,但秋收将至,如果不尽快赶走曹操,曹操很可能将睢阳城外的庄稼收割一空。没有粮食,再多的大军也没用。
  袁绍与田丰商量了一阵后,同意了。
  反正他们也不打算强攻彭城,审配留在这里也没什么用,就让他回去增援睢阳,驱逐曹操吧。等秋收完毕,粮食归仓,再带着粮食来彭城也不迟。
  为了助审配一臂之力,田丰又建议袁绍派张郃、高览率领骑兵协助审配。
  他们收到消息,曹操从朝廷得到了不少战马。曹仁率领的骑兵,曹纯率领的虎豹骑,都是精锐骑兵,战斗力不弱。尤其是后者,据说每一个士卒都是精挑细选,与天子麾下的甲骑相似,有强大的破阵能力,对步卒是一个威胁。
  袁绍明知田丰此举是向审配示好,却还是答应了。
  击败曹操,守住睢阳,关乎全局。一旦睢阳失守,他也无法安心围困彭城,等了几个月,将熟的果实也将不翼而飞。
  ——
  张郃、高览率领三千骑兵,沿着驰道急速向前。
  他们奉审配之命赶往睢阳城下,通知城中守军,援兵将至,安心守城。
  奉田丰秘令,全歼陈登部以后,他们承受了不少的压力,但收益也非常可观。冀州人牢牢把握着兵权,袁绍对田丰、审配言听计从,他们也得到了重用,指挥着最精锐的骑兵。
  唯一的遗憾就是田丰和审配不太和睦,时有冲突。
  好在这些冲突都是私下里的,没有摆在明面上。
  这次田丰建议审配回援睢阳,又将骑兵调过来配合审配,修复关系的意图非常明显。如果能打好这一战,审配与田丰配合更加默契,自然是好事。
  两人深知田丰用意,一心想旗开得胜,再建新功。
  即便如此,张郃、高览也不敢大意,派出大量斥候赶到前面打探消息,不惜马力,往复通报,生怕中了埋伏。
  对曹操用兵,尤其是指挥骑兵的曹仁、曹纯兄弟,他们早就有所耳闻。
  “通知后军,在砀山休息一个时辰。”张郃抬头看了一眼前面的砀山,派人通报后军的高览。
  砀山离睢阳有一百五十里左右,即使曹军有充足的骑兵,也不太可能出现在这里。过了砀山,情况就不好说了,随时可能遇敌,不会给他们从容休息的机会。
  亲卫领命,拨转马头,向后军奔驰而去。
  张郃策马向前,渐渐来到山脚下。
  他抬头打量着山势,想到了当年汉高祖释囚逃亡,在砀山之中藏身,而吕后总能找到他的故事,一时感慨。
  当年的刘季没想到自己会登基为帝,建立汉家天下。
  今天的袁绍也没想到天子能逆转形势,大汉之火死灰复燃。
  天意难料,冀州人为袁绍效力,是飞蛾扑火,还是凤凰重生?
  看到砀山,被晒得满身油汗的将士们纷纷散开,赶到水边喝水饮马,队形大乱,不少人还解开了马肚带,让战马轻松一些。
  张郃看得仔细,皱起了眉头,命人击鼓传令,任何人不得解开马肚带,以免遭袭时措手不及。
  命令发了出去,但效果却非常有限。在这样的天气里行军,即使不披甲,太阳也晒得人浑身是汗。这里离睢阳也远,根本不可能遇敌,所有人都很放松。
  高览也是这么想,听到战鼓声,他策马赶了过来,对张郃笑道:“儁乂,不必如此紧张吧。”
  “元观,兵凶战危,不可大意。”张郃严肃的说道:“曹操用兵,常有出人意料之举。曹仁掌骑,亦不循常规。他们是谯县人,离此不远,应该熟悉此地地形。若是在此埋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高览也紧张起来。
  曹操、曹仁不仅是谯县人,而且多次征讨徐州,必然从此经过,熟悉这里的地形是必然的。
  “儁乂说得有理,我听说曹仁少年时为游侠儿,曾在淮泗之间游荡,这种人……”
  话音未落,高览忽然闭上了嘴巴,转头向山林深处看去。
  山林深处,有惊鸟飞起。
  高览顿时觉得头皮一阵发麻。
  张郃率先反应过来,厉声大喝。“敌袭——”


第六百一十三章 棋逢对手
  曹仁策马奔驰,眼睛紧紧的盯着山坡上挥舞手臂,大声疾呼的张郃。
  他力排众议,率领两千骑兵孤军深入,赶到砀山来伏击,就是为了张郃。
  对这位指挥大戟士的冀州名将,他早有耳闻,也清楚这样的人率领骑兵杀到睢阳城下,对曹操是何等的威胁,对城中守军的士气又是何等的鼓舞。
  基本可以说,只要张郃的战旗出现在睢阳城下,曹操攻取睢阳的计划就夭折了。
  重创张郃部,才有可能逆转战局,为曹操争取到机会。
  如果能像关羽斩杀文丑一样,斩杀张郃或高览中的一人,那就更好了。
  临阵斩将,而且是河北四庭柱这样的名将,对军心士气的影响不亚于一场痛快淋漓的大胜。
  “跟着我!”曹仁举起手中的长矛,厉声大呼。“杀死张郃、高览!”
  “喏。”将士们齐声怒吼,士气如虹。
  以两千伏击三千,一开始很多人都觉得曹仁疯了。可是现在,没人觉得曹仁疯了,只觉得曹仁简直是神机妙算。他算准了袁军的骑兵会先行,也算准了袁军的骑兵会在砀山休息,更算准了袁军的骑兵又饥又渴,会急于到河边饮水,失去阵形。
  当然更不会披甲。
  面对这样的敌人,别说对方只有三千骑,就算再多一倍,他们也敢冲一冲。
  在山里埋伏了两天的辛苦是值得的。
  不谈别的战利品,缴获一批战马,那就等于捡了几万钱。
  两千曹军骑兵跟着曹仁杀了出去,如潮水般扑向乱作一团的袁军骑兵。
  “放箭——”曹仁放平了长矛,厉声大喝。
  无数骑兵拉开了弓,射出一批箭雨。
  天气炎热,袁军骑士没有披甲,在箭雨面前,他们没什么防护可言,只能四处躲藏,或者用骑兵的小圆盾保护自己,或者躲在战马后面。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被箭射中,惨叫着倒地。
  马蹄踢开茂密的草丛,踢碎清澈的河水,奔驰而出,将饮马的袁军将士挑杀。
  单薄的夏衣挡不住长矛的捅刺,也挡不住战刀的劈砍。
  鲜血迸溅,袁军将士伤亡惨重。
  张郃看得真切,气得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
  他一时失算,被曹仁抓住了破绽,铸成大错。
  但他却不愿意就此放弃。
  他还有反击的机会。
  他一面命令亲卫大戟士立阵,一面大呼。
  “曹仁,河间张郃在此,敢来一战否?”
  曹仁听到了张郃的邀战,哈哈大笑。“张郃,老子正要杀你。”喝令部曲将牛金率部亲卫骑上前攻击,其他骑士则在两名校尉的率领下继续冲击。
  牛金踢马加速,想冲上山坡。
  张郃命令大戟士用箭阵阻击,自己也拉开了弓,一箭射向冲来的曹仁。
  曹仁挥矛,磕开张郃的箭,随即下令部曲以骑射的方式进行反击。
  冲到跟前,他就明白了张郃的用意。张郃所在的山越虽然不高,却能有效降低战马的速度,减低冲击力。就算战马上了山,也很难突破大戟士的阵地。
  牛金便是如此。虽然策马冲了上去,却失去了速度,被大戟士手中的大戟刺中战马,人仰马翻,险些送了性命。
  张郃这是以身为饵,险中求胜,为高览争取重整队形的机会。
  曹仁四顾一看,决定改变战士。他命令牛金率部围住张郃,不让张郃下山,同时集中兵力冲击河谷中的袁军,以及远处正在准备重整队形的高览。
  高览原本和张郃站在一起,当曹仁冲出来的时候,他策马离开了,在山口三百步外立起了战旗。
  被冲散的袁军骑士正在他的身后集结、披甲。
  曹仁当然不能给他这个机会。一旦高览完成了集结,开始反冲锋,形势必然逆转。
  曹仁抛下了张郃,亲自率部冲向高览。
  看到曹仁扑来,高览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命令还没来得及披甲的亲卫骑上前迎战,务必要缠住曹仁。考虑到曹军将士披甲,箭矢的杀伤力有限,高览选择了持矛突击。
  再好的甲胄,也挡不住长矛的刺击。
  曹仁明白高览的意图,射出一阵箭雨后,持矛冲向了高览。
  两人握紧了长矛,四目相对,发出怒吼。
  “嗞——”长矛相碰,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噗!”曹仁的长矛洞穿了高览的小腹。
  “吱咯——”高览的长矛挑开了曹仁的胸甲,在曹仁的肋下划出一道口子,鲜血飞溅。
  两匹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