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狭税伞!
“哪里,哪里。”荀彧连忙安慰了伏完几句,确认了伏完不想身赴凉州后,随即说起了一件事。“少傅,有件事,想请少傅指点提点。”
“什么事,居然是我能帮得上忙的?”伏完斜睨着荀彧。
“这件事,还真是非少傅不可。”荀彧随即取出几张纸,摆在伏完面前。
纸上写着几个字,却不是常见的隶书,而是篆书,是秦统一文字之前的蝌蚪文。伏完瞅了一眼,有些不太确定地说道:“这是……《尚书》?”
“是《尚书》吗?”
“应该是。”伏完又认真看了一会儿,抚着胡须,眉头微皱。“但是和世上所传的古文、今文都不一样,尤其是这一句,我从来没见过。这是哪来的?”
“河内太守董昭刚派人送来的。”荀彧将纸推给伏完。“河内汲县出了一件盗墓案,里面的金银都被盗走了,留下一些竹简,上面都是这样的文字,也没几个人认识。董昭派人描摹了一些,送了过来,想看看有没有人能认识。据他说,他抄了好几份,遍送知名大儒,其中就包括郑玄。”
伏完顿时来了兴趣。“如果全是这样的文字,看来这个墓很早,这些竹简很可能是秦始皇焚书之前的古籍,极为珍贵啊。文若,应该让董昭将所有的竹简都送到河东来,组织人员整理、辨识。”
“少傅愿意主持此事么?”
“愿意,愿意。”伏完兴致勃勃的说道。
他身为少傅,本职是辅导天子读书,结果天子巡边,一去几年,他闲得生蛆。现在有事可做,自然求之不得。
“那你不去凉州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啊。”
“有天子作主,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伏完挥挥手,豪迈地说道:“若能和合汉羌,为国效力,让那小子在凉州待几年也没什么。”
荀彧松了一口气。
涿县盗墓案报到他这里有一段时间了,他根本没空理会。知道伏完要来,他突然想起这件事,觉得交给伏完去处理最好,至少有几年时间让他脱不了身。
有了这个借口,伏完不去凉州的理由就充足多了,不会让天子觉得难堪。
送走伏完,天色已经不早了。荀彧回到后院,却见弘农王妃唐夫人也在,不免有些好奇。
唐夫人站了起来,笑道:“好了,事情说完了,我也该走了。”
荀彧狐疑地说道:“什么事?为何看到我就要走?”
“女人家的事,你不懂。”荀彧的妻子唐氏瞪了他一眼,又拉着唐夫人的手说道:“你怎么能走呢。帮了我这么大的忙,连顿饭都不吃,人家还以为这河东尹府的门槛高,难进呢。不准走,留下吃饭,再陪我说会儿话。”
唐夫人看向荀彧,荀彧苦笑道:“你不用看我,我可没赶你走。”
唐夫人重新落座。“我这不是避嫌么。你这河东尹府的门槛高不高,我是不知道,但我文秀书坊的门槛都快被人踏平了。要是让人知道我能进你的河东尹府,只怕明天连门框都被人挤破了。”
“怎么,有人找到你那儿去了?”
“嗯,各种离谱的事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唐夫人冷笑一声:“他们也太看得起我了。我开纸坊、书坊也只是为了糊口而已,哪有心思管他们的死活。”
“究竟什么事?”荀彧追问道。
“也不知道他们从哪儿听来的,说是凉州已经安定,天子即将东出。有并凉精兵十万,平定关东易如覆掌,就想跟着立功,将来也能加官晋爵。”
第五百七十三章 三英荟萃
荀彧目光一闪。“河东大族?”
唐夫人毫不掩饰自己对河东人的轻蔑。“天子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他们装聋作哑。中兴在即,他们都忝着脸凑上来了,说什么要为国效力。这么厚的脸皮,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长的。”
荀彧搓着手指,沉默着,没有接唐夫人的话题。
唐夫人转头看着荀彧,语带调侃。“怎么,你动心了?说来也是,如今河东虽然有些起色,供应大军征伐却还是很难。若有人主动贡献,的确能让你轻松不少。这几年河东太平,又有大量的匈奴、鲜卑入境,他们哪家不是奴婢满门,粮食满仓。再等丝路一开,钱库怕是也要扩建的。”
荀彧无声地笑了笑。“在河东大族与西凉兵之间,你更讨厌哪一个?”
“两个都讨厌。”唐夫人不假思索的说道。
“如果只能选一个呢?”荀彧眼皮轻抬,凝视着唐夫人保养得当的脸。
唐夫人脸上的红润渐渐散去,藏在心灵深处的恐惧慢慢浮现在眼中。她沉默了半天,低下头,搅弄着手绢。“一个是禽兽,一个是衣冠禽兽,不相上下,有什么好选的。”
荀彧一声叹息。“那支持袁绍的关东大族又是什么样的禽兽?”
唐夫人抬起头,打量了荀彧片刻,霍然起身。“我本一介女子,没有你那样的胸怀,所以不能原谅他们。”她施了一礼,转身离开,走到门口,又停住,一字一句地说道:“一个也不原谅。”
唐氏连忙起身,想拉住唐夫人,却被荀彧制止了。
荀彧看着唐夫人下了台,挺拔的背影消失在门外,重重地吐了一口气。
“夫君,你这是何苦呢?”唐氏埋怨道。“你明明知道她为难,为何偏要她选?”
荀彧苦笑,半晌才道:“夫人,不是我为难她,是天子在为难我。能帮我说服天子的人,只有她了。不过你也不用担心,她不肯原谅河东大族,她手下的那些人却和河东大族没什么冲突。相比之下,家乡的亲族更重要,没人希望会被灭族。”
唐氏一声轻叹。“是啊,一旦西凉兵东出,汝颍首当其冲。七年前,董卓乱政,西凉兵劫掠陈留、颍川,多少人死于无辜啊,连李府君都被烹了。要是再来一次……”
她闭上了嘴巴,没敢再说下去。
荀彧接上了话题。“如果再来一次,天子就是率兽食人,中兴又有何意义?”
唐氏担心的看着荀彧。“那你想怎么办?”
“我要给文倩写信,希望她能找机会劝劝天子。平定天下的事不能操之过急,急则生变。”
“那你好好说,千万不能让天子觉得我们关东人结党。”
荀彧应了一声。“我心里有数。”
——
用完晚餐,荀彧在书房里独自徘徊。
案上摆着纸笔,墙上挂着大幅地图,地图上用朱砂标着进军的方向。一条红线,由凉州出发,经关中,过潼关,经函谷、洛阳,然后分作几个分支,其中一支穿过颍川,指向汝南。
在荀彧的眼中,那条红线格外刺眼,朱砂如血,渐渐晕成一片。
“府君。”一个青衣老仆出现门口,拱手说道:“刘令子初来访。”
荀彧回头看了一眼,心中诧异。刘巴与他极熟,来访毋须通报,今天怎么这么客气。“还有谁?”
“一个年轻人,不知姓名。”
荀彧恍然,转身出了书房,命老仆准备饮食,自己来到前庭。
刘巴正与一个年轻人说话,见荀彧出来,起身相迎,笑眯眯地说道:“荀尹,我来引荐一个大才。这位是九江人刘晔,字子扬,阜陵王之后。”
荀彧眼睛一亮,随即笑了。“莫不是斩杀郑宝的刘子扬?”
刘晔微微一笑,拱手施礼。“不意荀尹还记得我,惭愧惭愧。”
“你们……认识?”刘巴很惊讶,看看荀彧,又看看刘晔。
“没见过面,但早有耳闻。”荀彧一手拉着刘晔,一手拉着刘巴。“来得正好,我有事要和你们商量。子扬,你来得可太好了,这件事非你不可。”
“不敢,荀尹但有所令,莫敢不从。”刘晔口气很谦虚,却透着说不出的自信。
刘巴伸手指指刘晔。“你个刘子扬,明明与荀尹有故,却还要我引见,莫不是故意试探我?”
刘晔哈哈一笑。“岂敢,我一进河东,便听说刘君是荀尹挚友,仰慕已久,所以未见荀尹,先去求见刘君。不想刘君热情如斯,一见如故,就要向荀尹引荐我。”
“嘿。”刘巴一拍手掌。“我本想留你在县中,可是以你的能力,做个县吏太委屈了,至少也要做安邑令才行。这么大的事,自然要请荀尹做主。”
“你想去哪儿?”荀彧扭头看着刘巴。
刘巴笑笑。“我在安邑这么久,治绩也算不错,该升官了。我去京兆做个太守怎么样?”
荀彧想了想,摇摇头。“不怎么样。”他回头看着刘晔。“子扬比你更适合。”
“哦?”
“子初,你大概还不知道,子扬不止智谋出众,武艺也出众。我刚才说过,他曾斩杀郑宝,可是你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斩杀郑宝的。且到屋中安坐,喝杯酒,润润嗓子,听我慢慢道来。”
“好。”刘巴兴奋地一拍手掌。“亏得我没敢留他在县中为吏,要不然被他拒绝了,反倒是我识人不明,妄自尊大了。”
“岂敢,岂敢。”刘晔连忙谦虚了几句。
来到书房,荀彧请刘巴、刘晔入座,二人却一个也没坐,不约而同的走到地图前,看着地图上的红色箭头,互相看了一眼,放声大笑。
“英雄所见略同。”
“你们这么急着来见我,也是因为韩遂即将东出的事?”
“正是。”刘巴点点头。“我听说韩遂即将进驻关中备战,担心关东再遭屠戮。正好刘子扬来了,说起此事,便相约来见你,一起进言。荀尹,虎兕出柙,龟玉必毁,你我皆不能辞其过。”
“来得正好。”荀彧再次邀他们入座。“说说你们的意见,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刘巴抚着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说起来也简单,以西凉人制衡西凉人。”
第五百七十四章 知止不辱
刘巴虽然只是一个安邑令,却对整个河东的情况都很了解。
骠骑将军张济、前将军段煨、后将军杨定都是西凉人。他们效忠天子的时间更长,在军中推行教化的时间也更长,比韩遂更适合东出。
尤其是张济、段煨,他们一个在南阳,一个在上党,都是与关东接壤的前线,随时可以出兵。
更有利的条件是,他们都与韩遂不合,也不愿意看着韩遂后来居上,成为东征的主将,他们却要听从韩遂的指挥。
即使是驻扎在关中的郭汜旧部谢广、夏育,也宁愿北上增援荀攸,不愿意配合韩遂作战。
如果能鼓动诸将与韩遂争夺东征的指挥权,韩遂并没有明显的胜算,而诸将为了得到这个立功的机会,也会尽可能的争取他们的支持,在约束将士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听完刘巴的意见,荀彧没有急着表态,而是看向刘晔。
刘晔说道:“刘令,恕我直言,这只怕也是权宜之计。我从南阳来,深知骠骑将军张济麾下将士虽经教化,却绝非仁义之师。在大营之中还好说,一旦出征,其麾下将领能否约束住部下,不能期望太高。能读书写字,不代表他们就是谦谦君子,能体会朝廷的爱民之心。”
“以你之见,又当如何?”刘巴反问道。
刘晔转头看向荀彧。“荀尹,我有一事不解,能否请荀尹为我解惑?”
“但说无妨。”
“天子虽年少,却屡经大战,颇有用兵天赋。大军东出,平定天下,此等大事,为何天子不自行,却让韩遂为大将?是凉州未定,需天子亲自坐镇,还是另有原因?”
刘巴也看向荀彧,他也有同样的疑惑。
荀彧嘴角轻挑,随即又恢复了平静。“子扬,子初,不瞒你们说,我也觉得此事殊不可解,其中或有深意,只是一时想不出究竟。你们既然来了,不妨一起分析分析。”
刘巴笑笑。“荀尹不妨先说说你的想法。”
荀彧瞅瞅刘巴,微微一笑。“你不要急嘛,我这不正在说?”他端起酒杯,向刘晔致意。“揣摩天子用意之前,我有一件事要先问你。”
“你说。”
“你从何处来?为何西行?”
刘晔一声轻叹,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我斩杀郑宝之后,依附庐江太守刘勋,本想辅佐他为朝廷效力,奈何天意弄人,却错过了最重要的时机。上一次袁绍南下时,我正好返乡访友,刘勋降袁,我来不及阻止。赶回舒县时,舒城已经易手,为颜良所占,只好暂时隐居。”
“周嘉谋牧豫州,你不曾前往效力?”
“周嘉谋虽德高望重,却不是用武之人。”刘晔苦笑道:“我到南阳的时候,听说他已经撤兵了。”
“那曹兖州呢?”
“曹兖州虽善战,但实力太弱,且杀边让、屠徐州的恶名在外,难成大器。”
“刘徐州呢?”
“没见过他,但听闻他出身草莽,行事无章法,轻于去就,恐怕在徐州坚持不了太久。”刘晔沉吟了片刻,又道:“且他虽自称宗室,却迟迟不肯向朝廷称臣,心意难明。我不愿迂回,直接来朝廷了。”
荀彧微微颌首。“孙策其人如何?”
“一时之杰,当与曹兖州抗衡,略胜于刘徐州。”
“他们三人合力,能当袁绍否?”
刘晔愣了片刻,仔细想了想,还是摇摇头。“若有名臣重将居中调度,或许还有机会。若是自行其事,只怕互相猜忌,难以成事。所以我才好奇,为何天子不自行,却让韩遂统兵。”
荀彧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浅笑。“你觉得刘备、孙策会听天子诏令?”
刘晔愣住了,盯着荀彧看了半晌,眼角颤了两下。“所以,天子是……”
“正如你所说,天子虽年幼,却有用兵天赋。平定天下的时机未至,这一点,他应该是明白的。所以韩遂进驻关中,应该只是备战,并非东出。真正东出之时,当待天子入关。”
刘巴忍不住说道:“那韩遂能等得?”
“等不得,也得等。”荀彧用手指点了点案几,幽幽说道:“你我的责任,就在于此。”
刘巴与刘晔四目相对,会心一笑。
“子扬,我希望你能尽快赶到行在,向天子进言。若能得天子器重,任你为京兆太守,韩遂的脚上便多了一副套索,难以展足。”
刘晔不假思索的点点头。“敢不从命。”
刘巴笑道:“看来我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才能升官。”
“你虽然不能升官,但任事却要加重。不仅河东的商贾要管,关中的商贾也要管起来。我会向天子进言,转你为少府或者水衡都尉,为朝廷理财。韩遂虽然不能东出,商贾之事却可以先行。”
刘巴大笑。“行,就让我先掏空他们的钱包,把他们欠朝廷的税赋先收回来。”
刘晔眉心微蹙。“你们……不怕别人说你们与民争利?”
刘巴与荀彧交换了一个眼神,异口同声地说道:“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民争利。”
刘晔愕然。“二位何出此言?”
刘巴说道:“夫子有言,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没道理有些人田连阡陌,其他人却无立锥之地。更没道理天子、大臣食不裹腹,豪强却口厌膏梁。”
“你们这……”刘晔看看荀彧,又看看刘巴,诚恳地说道:“荀尹,刘令,恕我直言,即使是夫子,也没能去三桓,而为三桓所去。你们与关东大族为敌,就不怕千夫所指?”
荀彧一声叹息。“子扬,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君臣相安以礼,关东大族坐视天子窘迫,既不贡赋,也不勤王,失礼在先,我们是在尽力救他们。至于他们领不领情,就不是我能左右的了。”
他看着刘晔,幽幽地说道:“有朝一日,天子率十万并凉精骑东出,玉石俱焚,难道是你所期望的结果?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