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冲引着周忠先来到郡学。
郡学就在太守府旁,门户只比太守府稍低,比太守府另一侧的郡尉治所还要略高一些。门前立了双阙,上面刻着“文昌”两个古篆字,二十名甲士头载武冠,身穿札甲,一手持戟,一手持盾,挺立如松,庄严肃穆。
周忠很意外,指着两侧的甲士说道:“这是……”
张济赶上一步,笑容灿烂。“这是我特意安排的甲士,免得闲杂人等打扰教学。这郡学里的士子可都是国家的栋梁,尤其那些少年,是从整个郡选拔出来的,个个是人才。”
周忠转头看了一眼丁冲。
丁冲附和道:“骠骑将军所言句句属实。南阳郡学共有三百五十一人,其中有两百一十五人是各县选拔出来的少年。大多家境贫寒,原本是读不起书的。是骠骑将军从军费里挤出来的钱,为他们添置衣物、纸笔,管吃管住,每个月还给他们发放二百钱的零花。”
“是么?”周忠惊讶地看着张济。“骠骑,这可是莫大的德业啊。”
张济眉开眼笑,连声说道:“应该的,应该的。天子在凉州,视汉羌子弟为一家,派遣博士,教百姓读书。我奉天子之命守南阳,岂能坐视百姓子弟因家贫不能读书,辜负天子的一片仁心?”
周忠满意地点点头。“他们读完书之后,如何安置?”
“愿意从军的从军,不愿意从军的可以在郡县为吏,或者学工,到工坊里做工师,又或者学医,将来做医师……”
张济显然有充足的准备,侃侃而谈,不时还拽几句文。粗一看,谁也想不到他是个武夫,颇有几分儒将的风采。
周忠越看越觉得意外,对丁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他才不相信张济这个西凉武夫会洗心革面,折节读书,变成一个谦谦君子。
这肯定是丁冲的功劳。
郡学之前已经接到通知,祭酒宋忠、学监綦毋辏б约霸谘У难ё尤康匠。桓龈鲆鹿谡搿V苤掖蟾派艘谎郏阒〕逅圆恍椋淮蟀胧鞘欢甑纳倌辍U庑┖⒆哟┑囊路蠖嗬嗨疲淙话刖桑锤筛删痪唬退阌胁苟∫膊沟谜肫搿4铀堑牧成纯矗绞钡囊骋膊凰悴睿辽偈悄艹员サ摹
周忠随便叫了几个少年出来,问了他们所学,年纪大些的已经学到了《孟子》《荀子》,小些的还在学《孝经》《论语》。不管学的是什么,大多都朗朗上口,课业还是很熟的。
“这些孩子本来就聪明,又珍惜读书的机会,非常用功。”学监綦毋辏ёプ』幔盏街苤颐媲埃苤医樯芷鹆饲榭觥
周忠很满意,抚着胡须,连连点头。
最后,他说了一句。“南阳不愧是帝乡,人杰地灵。郡学中更是英才荟萃,只有一点遗憾。”
“还请周公指教。”宋忠、綦毋辏б炜谕乃档馈
“你们可知天子在凉州教化百姓,不分男女,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就学?你们这儿的生员都是男子,却一个女子也没有。”
宋忠眉头一皱,脸上的笑容散了些。“圣人弟子三千,未尝有一女子。”
张济、丁冲一声不吭,却盯着周忠,看他如何反应。
周忠被宋忠呛了一句,也有些不快。他倒不是一定要南阳招收女子入学,他本人对女子入学甚至为官也很反感,也只是顺口一说,带着一点开玩笑的意思,表示自己的随和。
可是现在,他却不能不和宋忠辩论几句了。
“圣人周游列国,可曾到南阳?”
“曾到叶县、襄城,见楚狂接舆于市。”
“为何不到宛城?”
“……”宋忠一时语塞。孔子周游列国时,宛城属楚。楚以南蛮自居,不与中国同。孔子至叶、襄城而不到宛,实际上是嫌弃楚国没文化。
“圣人车不至宛,天子的铁骑却已经纵横草原,难道天子错了?依你之见,莫非天子应该像周天子一样坐守洛阳,坐视州郡争霸,各自为政?”
宋忠的额头沁出了汗珠,不敢再说话。
周忠见好就收,淡淡地说了一句。“身为儒门子弟,继圣人鸿业,教化天下,当效圣人心意,不可画地为牢,拘泥于行迹。使圣人复生,想必一定不会止步于叶县、襄城。”
“周公说得有理。”丁冲适时地叫了一声好。“周公,到里面看看吧。宋祭酒、綦毋学监不仅教授子弟卓有成效,学问也是日有进益,最近刚刚完成一部《五经要义》,颇有新义。”
宋忠、綦毋辏耍擦η胫苤医ィ刚堑拇笞鳌
周忠欣然答应,跟着来到中庭,在堂上就坐。郡学的生员按照年龄和级别,分别在堂上、廊下就坐,院子里也支起了凉棚,铺了席,坐满了院子。
宋忠命人捧出新书的书稿,请周忠指教。
宾主讨论经义,其乐融融,就像什么冲突也没发生过一样。
张济坐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脸都快笑僵了。好容易结束,下了堂,他将丁冲扯到了一旁,急急的说道:“幼阳,这总可以了吧?”
“这才是序曲。”丁冲耐心地劝道:“营里的才是重点,骠骑万万不可放松。”
“嗯嗯。”张济会意,握紧了拳头。“我已经说过了,谁要是坏我的事,我就要他的命。我做不了东征的主将,至少也要抢个头功,不能作壁上观,看韩遂立功。幼阳,你也是,这次可是难得的封侯机会,千万别错过了。”
两人四目相对,会心一笑。
看完了郡学,张济、丁冲又引着周忠来到军营。
军营的气氛比郡学还要浓重,将士们列队,夹道欢迎,让周忠都觉得有些承受不起。
张济请周忠登上将台,先校阅人马,观看步骑演阵。
周忠这两年在寿春,既见过袁绍、袁术的人马,也见过孙策、周瑜的部下,自己也有了军营的经历,大致能看出一些门道。
两年不见,张济的军容有了明显的提升,有点精锐的感觉了。
周忠不知道张济能不能对付袁绍,但他觉得,如果由张济进军庐江,击败颜良,收复庐江应该不成问题,南下对付刘表更是十拿九稳。
“幼阳,你们何时出兵襄阳?”周忠悄声对丁冲说道。
第五百七十一章 寄语来者
丁冲没说话,只是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
周忠虽然不解,却还是按捺住了好奇心,兴致勃勃地观看演阵,与张济讨论治军之道。
张济心情很激动,大讲特讲自己的练兵心得,表示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只待一纸诏书,便可以南下、东出,报效天子。
看完演练,张济又请周忠到营中查看将士的教化成绩。
他们到南阳后,丁冲想方设法,招募了很多读书人,充实到军营里。一开始只是教将士读书写字,后来听说贾诩奉诏设兵学堂,教授兵法,他有样学样,也在营中教授兵法,只是没有用兵学堂的名义。
如今张济麾下有两百多读书人,几乎是每一曲都有专职的教师。大部分将士都有基本的读写能力,可以自己读写家书,与家人保持联络。
他们对凉州的很多事,都是从将士的家书中得知的。凉州安定,家人安居乐业,也让这些将士能够安心训练,准备出征。
盛大的接风宴后,周忠在营里住下。
张济喝了不少酒,有点支撑不住,先回去了。丁冲陪着周忠喝茶、闲聊。
这时,他回答了周忠的问题。
“骠骑麾下将士基本都是西凉人,虽经教化,野性未除。守城没什么问题,一旦野战,见了鲜血,难免故态复萌,滥杀无辜。荆州也好,兖豫也罢,都是衣冠所在,膏腴之地。之前就曾遭屠戮,不能再经历一次这样的劫难。”
周忠恍然,一旁的诸葛亮也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丁冲好奇地看向诸葛亮。“这位是……”
“这是我旧友诸葛玄的从子诸葛亮,字孔明,在襄阳城外隐居。我经过襄阳,便将他带来了,准备举荐到天子身边为郎。”
丁冲“哦”了一声,没有再问。诸葛亮虽然相貌堂堂,但他在朝为官,这样的人见得多了,倒也不觉得有多稀奇。
“听说韩遂奉诏进驻关中,整军备战,骠骑将军就有些急了。”丁冲嘿嘿笑了两声。“之前劝谏,他有时听,有时不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对我言听计从。”
“郡学里的那些少年便是如此吧?”
“周公明鉴。”丁冲笑得更加得意。“你经过襄阳的时候,刘景升可曾提起宋忠、綦毋辏В俊
周忠摇摇头。
诸葛亮说道:“周公有所不知,这两人本在襄阳,那部《五经要义》恐怕也是和刘景升一起编撰的。我刚刚看到他们两人,还有些奇怪他们怎么到了南阳郡学,担任祭酒、学监。”
“为了请到他们两个,我可是花了重金。”丁冲举起两根手指。“二千石的标准。”
“二千石?”周忠吃了一惊。
“二千石,时节另有馈赠。”丁冲说道:“尽管如此,我还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使者襄阳十余次,才算将他们请过来。他们答应过来,有一个原因就是骠骑将军愿意扩大郡学规模,招收更多的庶民子弟入学。”
“那这个郡学的开销可不小。”
“的确很大。好在南阳地方不大,郡学又提供食宿,那些少年可以住在郡学里,不用往返奔波,所以眼下各县的县学可以缓一缓,等平定天下之后再说。”
“你们哪来的钱粮?”
“南阳有新野、湖阳,不缺粮。如今药材生意收入不菲,钱也不缺。”
“南阳的赋税呢?”周忠忍不住问道。“南阳户口众多,赋税也不少吧?”
丁冲看了周忠一眼,欲言又止。
周忠讪讪地咳嗽了两声。他在朝多年,岂能不知南阳是帝乡,有太多的皇亲国戚,那些人占据了最好的土地,却不用交一钱一粮。南阳户口很多,但赋税却很少,而且没几个人敢动真格的。
“他们总不会一点也不交吧?”
“聊胜于无。”丁冲咂了咂嘴。“现在看,当初还是应该杀了卫固、范先。叛乱都可以不死,还有什么可怕的?南阳大族有恃无恐,我们也不敢轻举妄动,生怕南阳生乱,坏了天子的大计。如今天子平定了凉州,我们才有了些许底气。”
周忠瞅瞅丁冲,无声一笑。
“那镇西大将军东出,骠骑将军能出兵策应吗?”
丁冲收起笑容,神情凝重。“周公,恕我直言。骠骑将军在南阳两年有余,一日不敢放松教化,还不敢放手一搏。镇西大将军麾下皆是西凉悍卒,东出之际,能否严守军纪,我们是有怀疑的。我与骠骑将军商议,想请周公向天子进言,由骠骑将军为前锋,出兵汝南,隔绝荆州,小试牛刀。”
“你们为何不直接上书?”
“我是豫州人,当避嫌。骠骑将军与韩遂不和,更要避嫌。”
“所以你们就将这个麻烦事交给我?”
丁冲笑了。“周公无欲则刚。”
周忠盯着丁冲看了半天,心情很复杂。丁冲说他无欲则刚,其实他哪里是无欲则刚,只是自知前程有限,反倒坦然了而已,将心思放在提携后进。
诸葛亮如此,丁冲也可以如此。
丁冲年富力强,又在军中颇有威望,一旦东出,必然建功,封侯也不是不可能。为他办点事,将来的回报不会少。
丁冲显然也清楚这一点,所以直言不讳。
周忠考虑了很久,接受了丁冲的请求。
他和丁冲有着同样的担心。韩遂麾下将士都是接受教化时间不长的西凉悍卒,一旦出关,滥杀无辜几乎是必然。董卓主政时,李傕、张济等人都为祸不浅。如今再次东出,受灾的不仅是汝颍、南阳这些紧临洛阳的郡县,很可能是整个关东,包括庐江在内。
没有人会希望家乡遭受西凉兵屠戮。
送走了丁冲,周忠在帐中静坐,周昉、诸葛亮陪在一旁。
周忠想了半天,轻轻地吁了一口气。“天子深谋远虑,绝非我等能比。他三年前的决定,我现在才明白其中深意,相去何止千里。”
“阿翁,你说的是……”
“华阴之战前,天子就命人在军中推行教化。”周忠叹息道:“那时候,我们都以为是为了迎战李傕,需要鼓舞士气,事急从权。现在看来,天子所想绝不仅仅是迎战李傕这么简单,他很可能已经考虑到了西凉兵野性不除,难当大任,这才决定在军中推行教化。”
诸葛亮沉吟道:“周公的意思是说,天子推行教化,欲变虎狼之师为王者之师,仁义之师,与袁本初争人心?”
周忠点点头。“孔明,你的悟性很高。若能在天子身边见习几年,将来成就不在丁幼阳、黄子美之下,当与杨德祖比肩。”
第五百七十二章 志在四方
伏完背着手,迈着方步,慢悠悠地走进了中庭,停住了脚步。他抬头看了一眼,随即加快脚步,负在身后的双手也伸了出来,交叉于身前。
“文若,何至于此啊。”
荀彧站在阶下,躬身相迎,面带微笑。“少傅,应该的,应该的。不论是年龄还是名望,又或者官职,你都为尊,我理当相迎于门外。只是这公务……”
“我懂,我懂。”伏完笑眯眯地说道:“我知道你忙,本不该来打扰你。实在是没办法,只好来一趟。还望文若莫怪。”
“少傅,这是好事啊。”荀彧扶着伏完,引他上堂。
他知道伏完来找他的目的,天子与皇后做主,为伏雅挑了婚事,一妻二妾。按礼节,要通知伏完这个做父亲的,最好要请伏完到场,为伏雅主持婚礼。
但伏完一听对方是临羌麹氏,就不乐意了,再一听两个妾中还有一个是羌人,更不乐意了。有心反对,却又不敢抗诏,只好来找他商量,看看能不能推辞掉。
“这还是……好事?”伏完顿时就不高兴了。
“当然是好事。”荀彧笑得更加灿烂。“少傅一心读书,怕是不知道最近的形势。麹云天(麹义)已经脱离了袁本初,到了公达麾下。以他的能力,将来天子东出,平定天下,必能立功。再者,麹氏本是青州平原人,王莽时才被迁往金城,至今不到二百年,如今已是金城大族。”
“麹氏是平原人?”伏完打断了荀彧。
“当然,麹氏先祖麹谭,孝哀时为尚书令。”荀彧将麹氏先祖的故事说了一遍,尤其提到麹谭因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案被罢官的事。
伏完听完,扼腕叹息。“原来竟是忠良之后,那倒也罢了。只是这羌女为妾……”
“少傅,这是为了边疆稳定,和合汉羌,天子身边也有羌女为美人呢。”
“话虽如此,我还是觉得……”伏完不断摇头,以示不满,态度却松动了许多。
荀彧也有些无奈,又劝了几句,便问伏完什么时候起程。天子巡狩西海,要顺道为伏雅完婚。伏完如果要去,现在就必须起程,而且日夜兼程,才能赶得上婚礼。
“我就不去了吧。”伏完怏怏地说道:“有天子做主,我去不去也没什么区别。能给我一个消息,已经算是礼敬。文若啊,你也是,听说你儿子长倩去了西域,事先也没和你商量?”
荀彧哈哈一笑。“少傅,我儿长倩西行,我是赞同的。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趁着年轻多多游历,难道要等老了再远行?天子万金之躯,尚且不避冰霜,他们又岂能贪图安逸。”
伏完瞥了荀彧一眼。“行啦,我老了,不用你提醒。”随即又笑了起来。“不过你这口吻,倒是和我儿伏德一般。他不仅赞同天子的决定,还有些羡慕伏雅。我真不懂你们这些年轻人是怎么想的,或许真是因为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