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206章

汉道天下-第206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义也好,赵温也罢,这些老臣都是指望不上的,荀彧、杨修才是希望所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理念施政,最后用事实说话吧。
  “程壹现在何处?”
  “不清楚,但应该没事,免职而已。陛下若是想见他,可以派人去问问。”
  刘协想了想。“还是先搞清楚他的情况再说,不宜仓促征召,免得那些老臣又有想法。”
  贾诩笑了。“那还是由臣出面吧。如果能用,臣倒是希望他能出任姑臧令。臣听说,此人虽不通官场礼仪,屯田却是个好手。”
  刘协同意了,随即又说道:“先生,你的学员结业以后,先派一些人去关中吧。那些老臣怎么折腾,朕可以暂时不管,军队不能乱。而且,刘巴的施政表明,从屯田兵中挑选掾吏是个不错的办法。人才多了,挑选的余地大了,也许能挣脱门生故吏的束缚。”
  “唯。”贾诩想了想,又道:“既然皇后已经到了行在,少傅留在河东也没什么必要了,不如请他到关中开设讲堂,教屯田兵读书。臣估计,三五年时间,便有足够的人才可用。”
  刘协眼神微闪,看向贾诩。
  贾诩含笑面对,从容不迫。
  四目相对,刘协的眼角露出一丝笑意,微微颌首。
  “可。”


第四百九十章 放手去做
  一连数日,刘协都没有召见轲比能,只是让荀恽不时来看看轲比能,了解他有什么需要。
  一来二去,荀恽就和轲比能混熟了,颇有忘年交之感。
  荀恽从轲比能口中听到了不少草原上的生活,轲比能也从荀恽这里了解到了不少中原的情况,双方都惊讶于对方的生活,与自己的想象有着很大的差距。
  荀恽渐渐有些明白天子在等什么,也明白了轲比能心里究竟怕什么。
  狼骑。
  狼骑以鲜卑人的生活方式进入草原,游荡四方,却有着鲜卑人无法企及的装备和训练。他们比鲜卑人更强,是鲜卑人无法战胜的对手,也是鲜卑人的噩梦。
  鲜卑人或许可以集中兵力,歼灭一两队狼骑,但这伤不了汉军根本。汉军可以派出更多的狼骑进入草原,让鲜卑人自顾不暇,持续放血,最后慢慢衰亡。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首创,霍去病的战法便是先例,狼骑不过是又向前走了一步而已,用更好的装备和训练来加强战斗力,扩大战损比。
  但这一步,却足以让鲜卑人寝食不安。
  双方有着悬殊的户口数量,鲜卑人根本无法和汉人拼消耗,更何况是一名狼骑可以换取数十甚至上百鲜卑人的时候。
  了解了轲比能内心的恐惧,荀恽的态度不知不觉的就变了。
  “大帅不必担心,天子对你可没有赶尽杀绝的计划。”一次闲聊间隙,荀恽笑眯眯地说道:“天子赐姓,便是明证。据我所知,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恩宠。匈奴人依附我大汉那么多年,都没有得到赐姓。”
  “是啊,只是我学识不足,不明白天子赐姓的深意。侍中若能为我解释,当感激不尽。”
  荀恽也不推辞,以指划地,写了一个柯字。“柯者,斧柄也。天子赐你姓柯,是希望你能成我大汉的利斧。除邪镇恶,保边疆太平。大帅对斧柄应该不陌生吧?”
  轲比能心有所悟,吁了一口气,点点头。他身在草原,当然清楚斧柄。“斧柄要握在主人的手里。为了让主人握得舒服,还要对斧柄进行一定的修整,去掉毛刺。”
  “不仅如此。”荀恽说着,又在地上画了一个斧头的模样。“斧又与钺并用,既是兵器,又是刑具,还能作为王权的象征。因此,柯不仅要坚固实用,还要饰以金银珠玉。”
  轲比能眼睛一亮,心生欢喜。
  汉家天子不仅不杀我,还要给我好处?这可是好事。
  “当然,比起那些外在的装饰,最珍贵的反而是内在的浸润。”荀恽在斧柄处点了点。“你用过斧头,一定知道握持处与别处不同,得到了汗水的浸润后,宛如金玉。”
  “这……又代表什么?”轲比能有些迷惑。
  “教化。”荀恽在裤子上擦了擦手指。“君子如玉,以德润身。你与天子多亲近,不仅能得到财物,还能被天子的德行所润,由小人而君子,由蛮夷而华夏。”
  轲比能的嘴角抽了抽,沉默了半晌才道:“那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
  “读书。读圣人之书,知忠孝节义。”
  轲比能轻轻点头。“侍中……能教我读书吗?”
  荀恽笑着摇摇手。“我学问粗浅,岂敢为大帅师?大帅若有心向学,不防向天子请旨,他一定会为大帅安排一个真正的学者。”
  轲比能又道:“那侍中能否为我进言?”
  “当然可以。”
  ——
  得知轲比能想读书,刘协很是意外。仔细询问了荀恽之后,才知道其中原委。
  他对荀恽的看法有所改观。
  或许荀恽不够老成,但他的心态是积极的。
  “一事不烦二主,就由你教他读书吧。”
  “臣学业未成,岂敢误人?”荀恽连忙推辞。
  “又不是做博士,有何不能?”刘协勉励道。“长倩,你随令尊数年,见识是有的,只是欠缺些经验。与轲比能交往,教轲比能读书,这是难得的证道机会。若是你做得好,将来不仅可以教化轲比能,还可以教化他的部落,那可是几万人,功德无量。”
  荀恽既惶恐,又心动。
  教化几万人,这可是他从来没想过的事。
  但,这又的确是一件大功德,一般人未必有机会遇到。如果能成功,将来必能青史留名。
  “那……臣就勉力一试?”
  “当然要试。”刘协哈哈一笑。“朕看好你。不要怕犯错,只有不做事的人,才不会犯错。”
  荀恽心花怒放,连忙拱手答应。
  若非天子信任,绝不会对他说出这样的话来。
  出了御帐,荀恽想了想,按捺不住心中喜悦,赶到荀文倩的帐中求见。
  荀文倩独坐帐中,正在读书。皇后伏寿到了行在,魏夫人身为大长秋丞,自然要去皇后面前侍候。就连皇长子也被带到了皇后帐中抚养,只是哺乳的时候送过来,她反倒清闲下来。
  见荀恽来见,荀文倩一点也不意外。上次接风宴之后,她就想找荀恽说话,提醒他几句,只是不想做得太急,让人有想法。
  见面之外,见荀恽一脸喜色,荀文倩就忍不住刺了一句。
  “阿兄,在天子身边做事,当沉稳些,不可过于浅薄,让人看轻了。”
  荀恽大觉尴尬,却不好意思反驳。
  “坐吧。”荀文倩命人设坐,问起荀恽来意。
  荀恽原本很高兴,被荀文倩刺了一句后,倒不敢表现得太过份,故作淡然地说了。荀文倩听完,有些意外。上次见天子脸色不郁,她还以为天子对荀恽观感不佳,会将荀恽闲置一段时间呢。
  如今看来,倒是她想得浅薄了。天子刻意压制她对皇后之位的野望,正是为了大用她的父兄。
  “既是天子信任,你就好好做事,不要辜负了天子。你要以杨德祖、黄子美为榜样,多多磨炼自己。不要以为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便自以为是。”
  “喏。”荀恽讪笑着,连连点头。
  到行在数日,他已经听人说起过杨修、黄猗的事。一个是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子弟,一个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女婿,这两个人的出身都比他强,却能刻苦磨炼自己,的确值得人钦佩。
  “与胡虏交往,不通武艺可不行。”荀文倩又道:“你与曹子修一道,拜王剑师为师,学习剑道吧。虽说筋骨已成,你成不了大剑师,强身健体还是足够的。”


第四百九十一章 蛮夷向学
  荀恽来见妹妹,原本是为了报喜,结果被荀文倩批评了一顿。他有心反驳,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毕竟荀文倩也是为他好。
  别的不说,荀文倩如果不出面,他想拜王越为师都没机会。
  王越现在可不是当初那个普通的虎贲郎,而是天子的剑术师傅。
  “两年不见,你的见识大涨,令人欣慰。”
  荀文倩也意识到自己的语气太强势了,没照顾到荀恽做兄长的面子。她白了荀恽一眼,又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像来了凉州,心地自宽一般,跟着天子,你也会眼界大开。”
  她随即又叹了一口气。“我原本以为略知天子气度,现在看来,却还是远远不够。果然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我本以为,你初来乍到,会被闲置一段时间,没想到……”
  荀恽打量着荀文倩,从她的眼神中看出了一丝遗憾。他突然想到了王异和袁权。如果荀文倩不是姓荀,她也许成不了马云禄,却可以成为王异或者袁权。
  为了父亲心中的王道,她不得不成为天子宫里的女人,即使生了皇长子,也无法成为皇后。就连他这么快就得到天子任用,也是她的隐忍换来的。
  “文倩,委屈你了。”
  荀文倩收回心神,垂下眼皮。“都是荀氏子孙,各尽其力罢了,有什么委屈可言。你多加努力,不要将大好才华空付便是。”
  荀恽点头,起身告辞。
  荀文倩坐着没动,出了一会儿神,忽然起身,让侍女从后帐翻出一盒野参,披上大氅,来到蔡琰的帐门口。
  两个郎官站在门前,见荀文倩走来,上前行礼。
  “令史在么?”
  “在的。”郎官连忙入帐通报。
  一转眼的功夫,蔡琰亲自迎了出来,眼神诧异。“贵人,你这是……”
  “我来看看你。”荀文倩随蔡琰进了帐,看了一眼堆得到处都是的书,将野参递给蔡琰,笑道:“令史还收弟子吗?一时找不到干肉,用这盒野参做束脩行不行?”
  蔡琰不解地看着荀文倩。“这如何使得?”
  “怎么,担心我太笨,污了令史的英名?”
  “不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蔡琰连忙解释。“贵人若是想找什么书,吩咐一声便是了,又何必如此郑重,我承受不起啊。”
  荀文倩挽着蔡琰的手,忍俊不禁,笑了声来。“开个玩笑而已,你不必在意。这参留在我那里也没用,听说你最近辛苦,可以泡茶喝,补补身子。”
  “无功受禄,不敢当。”蔡琰连连推辞。
  “敢当的,敢当的。”荀文倩眨眨眼睛。“我闲来无事,想学些东西,却又不知道学什么最好。令史见多识广,帮我拿个主意,指点一下门径。”
  蔡琰仔细打量了荀文倩一番,觉得她不像是玩笑,倒也松了口气。说到学问的事,她没什么忌讳,但她不想介入后宫的事。
  “贵人是向外拓,还是想内求?”
  “何为外拓,何为内求?”
  “外拓事功,为入世之学,比如治道、兵法,又或者经济。内求修身,为出世之学,比如老子中的道论,庄子的思辨之学。”
  蔡琰引着荀文倩,在成堆的书籍中走了两圈,一一说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收罗,她这帐里至少有上千卷书,既有宫里的藏书,也有最近收集来的西域之学。
  “这么多?”荀文倩看花了眼。
  “学问虽多,其道为一,不外乎内圣外王。只不过人有贵贱、贤愚不同,真正能走到那一步的几百年一遇,绝大多数人也就是修身齐家而已。”
  荀文倩歪着头想了想。“内圣外王不是我敢想的,齐家似乎也不用我考虑。我就修身吧,有什么修身之术,最好能驻容的?”说着,自己先忍不住笑了起来。
  蔡琰也笑了,眉梢轻扬。“那就修吐纳之术吧,据说能养生驻容。贵人练过五禽戏,配合吐纳,内外兼修,想来驻容是没什么问题的。哦,对了,五斗米道的道人正在赶来行在的路上,等他们到了之外后,贵人可以问问他们的道法。张鲁之母卢夫人可是驻容有术的高人。”
  荀文倩怦然心动。
  她也听说过,张鲁的母亲卢夫人养生有道,虽年过半百,犹有少容。对她来说,过多的介入政治有害无益,不如修习道法,以示清心寡欲,还能养生驻容。
  “他们大概什么时候能到?”
  蔡琰掐着手指算了算。“根据行程,也就在这几天吧。”
  ——
  轲比能捧着茶碗,若有所思。“侍中,圣人所传之道,是周公所制之礼,那周公之前有没有制度,又是什么样的?”
  荀恽不紧不慢地说道:“周公之前为夏制、殷制,只是典籍遗失,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不过周礼也并非向壁虚造,而是从夏殷之制损益而来。所以圣人才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那夏制、殷制大概是什么样?”轲比能眼神闪烁。“是不是和我们草原上差不多?”
  荀恽顿时变了脸色。“夏制、殷制虽不可知,亦是三代之内,为圣人之制,怎么可能和草原上一样?大帅,为学当敬,不可妄议。要不然的话,我可不敢再教你了。”说着,长身欲起。
  轲比能连忙伸手按住荀恽,赔笑道:“侍中息怒,我蛮夷也,不懂就问,并无其他的意思。”
  荀恽有点不高兴。“大帅既知是蛮夷,便当虚心向学。有疑问固然是好事,却也不能不心存敬畏。圣人尚有三畏,大帅又岂能肆行无忌?”
  “圣人有哪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荀恽晃了晃手里的书。“这就是圣人之言。”
  轲比能眨眨眼睛。“可是我听说,你们汉人的经籍分今文、古文,都说自己是圣人之言,却大有不同。侍中所教的是今文还是古文?”
  “你还知道今文、古文?”
  轲比能笑了。“不瞒侍中,我族中也曾收留过一些汉人的,据说还有一些是真正的儒生。”
  “他们都和你讲了些什么?”
  “我当时忙于征战,也没时间读书。不过,我问了他们一个最为关心的问题,只可惜,他们给我的答案并不能让我满意。”
  “什么问题?”
  “究竟是禅让好,还是父子相传好?尧舜禹是禅让,禹却传位于子,他这么做对不对?”
  荀恽顿时语塞。


第四百九十二章 儒与道
  儒家学说最大的痛点之一就是他们推崇三代的王道,却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帝制。一心想重现禅让的圣贤治国,最后却被王莽篡汉的禅让大戏狠狠地打了脸。
  面对轲比能的疑问,荀恽也无法回答。
  见荀恽窘迫,轲比能自知失言,连忙解释道:“侍中见谅,我不是非议圣贤,只是想从圣人典籍中寻求解决之道。”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很急。”
  “哦?为何如此之急?”荀恽勉强恢复了镇静。
  “草原上原本是强者为尊,有点类似于你们汉人所说的禅让。后来慢慢的就变成了兄弟相传,现在又变成父子相传。只是有人觉得父子相传好,有人觉得兄弟相传好,还有更多的人希望延续之前的办法,谁的实力强,谁就做草原之王。想法不一,自然就有冲突。”
  他叹了一口气。“说句冒昧之言,若非如此,纵使天子英明,荀将军善战,恐怕也无法令我鲜卑俯首。想当年檀石槐大王在时,鲜卑东西万里,数十万骑,战无不胜。即使是檀石槐大王逝世,若能顺利传位槐纵,而不是兄弟相争,也不会……”
  轲比能突然醒悟过来,连忙闭上了嘴巴。
  荀恽却听得好奇。“槐纵是谁?兄弟相争又是怎么回事?”
  轲比能犹豫了片刻,一声长叹。
  “槐纵是檀石槐的长子,很小就随着檀石槐大王征战,与檀石槐大王麾下的大将关系极好,原本是最理想的继承人。但鲜卑当时还没有父子相传的制度,有一些人觉得他们也有机会争夺大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