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833章

大明镇海王-第833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晋可是这一次的主考官,还是吏部尚书,弘治皇帝身边的红人,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巴结他还巴结不上,你现在仅仅只是一个参加会试的举人,先不说能不能高中。
  即便是高中了,以后能够为官,那也是要被人管,离刘晋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呢,随随便便,说不定就可以把你排到黄金洲去当流官呢。
  “对,对,慎言、慎言~”
  “我们还是看看这东榜到底能不能有人来到阁楼这里吧。”
  吕柟也是跟着点头说道,说完也是看向外面的凉亭这里,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已经快要来到阁楼这边的李南云。
  “此人是谁?”
  “竟然已经快要来到阁楼这里了,足见他的学识渊博,恐怕不会比我等差,关键是看他样子,似乎好像应该是南云省之人。”
  听到吕柟的话,阁楼之中有小厮也是连忙前去打听,很快就回来说道。
  “他叫李南云,是南云省人,去年南云省乡试的解元。”
  “南云省解元?”
  众人一听,顿时就微微点头。
  南云省虽然不是大明本土的两京十三省,但南云省这边也是有大量的汉人移民,能够成为一省解元,还力压众多的汉人学子,组建这个李南云却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了。
  “我大明开疆拓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四方蛮夷入我华夏则华夏之,总是能够出一些精彩艳艳之辈的。”
  景旸也是点点头说道。
  就在众人聊天之际,李南云也是已经来到湖心岛阁楼这边,九座凉亭的考验,全部通关,成为了第一个来到这里的东榜学子。
  紧随着李南云,刘晋和朱厚照也是依靠着作弊的手段来到了湖心岛阁楼这里。
  “还是老刘你厉害,要是我自己来的话,估计着第一关都过不了,更别说来这湖心岛了。”
  此时此刻,朱厚照兴奋的很,一双小眼睛仔细的打量眼前的阁楼,装扮很是雅致,不仅仅有每秒的琴声,还有轻歌曼舞的舞女,又有躲在屏风之后,还带个面纱的才女似乎在观察在场的才子们。
  当看到李南云、刘晋和朱厚照进来的时候,众人也是忍不住仔细的打量起三人来。
  李南云是高加索人,身材高大,皮肤白皙,一双蓝色而深邃的眼睛,再加上浓密的剑眉,相比起大明汉人才子来,更添了几分硬朗的气息。
  至于刘晋则是极其符合传统汉人才子的样子了,长相英俊,一身衣着不凡,三十出头的年纪,少了青春少年的稚嫩,却是多了一分成熟男性的沉稳和内敛,再加上长期身居高位,一股上位者的气息迎面而来,以至于阁楼之中的诸多花魁都忍不住眼睛都亮了起来。
  旁边的朱厚照嬉皮笑脸,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和李南山、刘晋相比,倒是显得逊色多了。
  三人进来,自然是少不了和在场这些才子们互相认识一番。
  “这新学大兴,我儒家新办的私塾和书院,相比起新学所办的学校、招收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仅仅只是去年,我大明新办了两万多所新式小学,两千多所新式中学,还有三十多所所谓的大学。”
  “大学之名,实在是犹如这两个字,他们所授之课,我也是已经看过了,他们研究各种各样的旁门左道,意图以此来探寻、了解宇宙世界之真相,实在是蝼蚁观天,不自量力!”
  众多的学子聊着、聊着,很快又是聊到了新学之上,有人就忍不住吐槽起来。
  “唉~”
  “有太多的无知民众,只是贪图新学学校不收学费,还有一顿午餐,这才将孩子送到新学去学那些旁门左道。”
  “我儒家大门,求学不易,不仅仅需要昂贵的束脩,而且我儒家之学,浩瀚如海,难学,难精,故而将大量的人挡在门外。”
  “不比新学多是一些粗浅的东西,旁门左道,不值一提。”
  有人也是跟着点头说道。
  “实在是不明白,朝廷为什么不取消这些新式学校,还任其发展壮大,大有盖过我儒家正统之势。”
  “虽然现在他们还稍微成气候,可是来日方长,时日一多的话,恐怕将来必定会动摇我儒家正统之地位。”
  “据时,正道式微,旁门左道得势,则乾坤颠倒,日月混乱,必将混沌不堪,我大明危矣!”
  景旸也是叹口气说道,江南出身的他,深受江南儒家的影响,一向都是反对新学,也是反对新政的,说到这事情,他也是显得极其忧国忧民。
  “几位兄台之言,我却是有不同的看法。”
  听到接连有人批评新学,甚至于将新学批的一无是处,李南云站出来说道。
  “哦,不知道李兄有何高见?”
  众人顿时齐刷刷的看向李南云,想要看看这个来自南云省的解元能够发表出什么高论出来。
  刘晋也是看向这个李南云,倒是很想看看这个李南云能够说出一些什么东西出来,对于在场的这些才子。
  说实话,刘晋还是很失望的。
  虽然一个个确实是有才,这传统的诗词歌赋之类的,他们信手拈来,一个个都玩的不知道有多熟练了。
  可是听他们抨击新学,将新学批评的一无是处,看不到新学任何的有优点,极其的傲慢,带着偏见看到新鲜的事物。
  刘晋就知道这些人和朝堂之上那些守旧派的官员没有任何的区别,都是儒家大工厂制造出来的货色。
  纵然是诗词歌赋文章写的再好,才华再横溢,也始终就是那个样子,和朝堂之上的大部分官员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倒是眼前这个李南云,虽然是南云省本地的土著,但似乎好像对新学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这让刘晋来了兴趣,想要听一听他能够说出一些什么特别的东西出来。


第1461章 连学都不去学,你怎么知道不行?
  “老刘,难怪这里能够成为京城最顶级的青楼楚馆了,这里的老板还真是会玩,这欲擒故纵的手段玩的真溜~”
  朱厚照正在大快朵颐,这听雨轩的菜是真心不错,酒也是最好的酒的,有来自欧洲的顶级红酒,也有来自大明各地的名酒。
  再加上所处的环境,轻歌曼舞的优美舞姿和动人的琴声以及旁边隐隐约约能够看到一点的花魁,让朱厚照的小眼睛也看到直直的,整个人心猿意马。
  “咳咳,今天可是以文会友啊,注意点形象~”
  刘晋有些无奈的咳嗦一声,自己的注意力可是全放在了这个李南山上面,想要听一听他对于新学的一些看法。
  可是朱厚照的心思却全放在了吃喝玩乐上面了,吃东西的吃相有点难看,全然不像太子,还有一双色眯眯的小眼睛,一直盯着跳舞的歌姬看的直溜溜的,对于屏风之后的花魁那更是恨不得掀开来好好的看一看。
  这货算是彻底的开窍了。
  家里面一大堆女人,各种各样,燕环肥瘦,还不满足,这到了外面依然一副猪哥的样子,让刘晋也是忍不住直摇头。
  没有理会朱厚照,看向李南云。
  “刚刚听诸位将新学批评的一无是处,说是旁门左道,下三流,那不知道诸位可有仔细的去钻研过新学?”
  李南云看着在场的诸多才子问道。
  “旁门左道,不足挂着,学之何用。”
  景旸淡淡的回道。
  “是啊,我儒家经典尚且学不过来,哪里还有精力去学新学的那些东西,更何况,新学只重技艺却不重德行和忠义,不学也罢。”
  有人也是跟着附和道。
  “就是,就是,新学的东西,我也看过一些~”
  “他们将课程分为什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国学、历史等等,其中只有国学才有少许我儒家经典,其它一概只字不提我儒门大义,这样的新学,又能够有什么用?”
  符合的人很多,新学的兴起,对传统儒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学所授的内容与课程,这些儒家的学子自然也是有人去看、去学一学的。
  “我觉得这新学,也只有历史一门倒是值得去学一学、看一看,多少还是能够知道一下我华夏之历史。”
  “至于其它,都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刘晋仔细的听着这些才子们的断论,也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比自己想象之中的还要顽固,而且这些还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本来应该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可是这些儒家的才子们却是对新学的内容实在是不削一顾。
  “诸位如此贬低新学,难道不知道这我们出行乘坐的火车、所穿的衣物,还有这日常所吃的粮食以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新学所授内容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新学的兴起,恐怕我们现在出远门,所以能够依靠依然还是牛马,甚至于很多时候还需要靠双腿去走。”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可以坐火车,可以坐四轮马车,也还可以自行车!”
  “还有大家所穿的衣服,都是用布匹来制造的,以前的时候,新学未兴起的时候,一人一个月也纺织不出几匹布,布匹染出的颜色也是非常的单调。”
  “然而现在,遍布我大明各地的纺织工厂,一个工人仅仅一天依靠机器纺织出来的布匹数量就可以有上百匹,所以布匹的价格大大下降,老百姓人人都可以买得起,穿得起。”
  “以麦子来说,以前的时候,一个农人纵然是再勤劳,一年下来,顶了天也就耕种几亩稻田,然而现在,依靠强大的机器,农人可以轻松的耕种几十亩、几百亩,甚至于上千亩的土地。”
  “我大明开垦出来的良田是以前的几十、上百倍还不止,仅仅河中地区一年产出的粮食就足够我们上下吃上一年。”
  “这些难道大家都看不见?”
  “这些也都是和新学有着紧密联系的,没有新学所建立起来的基础,我们如何制造出这些机器来,又如何生产出更多的布匹和粮食出来,生产出强大的火车出来?”
  李南山声音非常的洪亮,铿锵有力的反问起来。
  他虽然是传统儒家的子弟,但是南云省这里受传统儒家的影响并不深,因为有大量军队驻守,在这些军队驻守的地方,建了大量的新式学校以供军队子弟读书。
  李南山热爱学习,涉猎广泛,不仅仅儒家的典籍学过,这新学的大量书籍、学科也是有着深入的学习,甚至于连西方、中东、波斯、天竺等各地的书籍也有去看,还为此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字。
  认真的去学过之后,他觉得新式学校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和儒家有着极大的不大,在老师的话语之中似乎好像微不足道,是旁门左道,可是这里面的很多知识都是非常实用的,而且新式学校出来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全面。
  能够知道历史,又懂天文地理,除了在诗词歌赋上面确实是不如传统的儒家读书人之外,在其它方方面面都可以完全碾压传统的儒家读书人。
  特别是在提高生产力方面,非常有用。
  各种各样不断涌现出来的机械发明,创新和新发现等等,都是建立在新式学校教育的基础上。
  医学、机械、造船、纺织、农业、交通、军事等等诸多方面,新学都在大放异彩,让大明帝国变的越来越强大。
  可是在这些传统儒家学子的眼中,它依然是不入流的下三流,是旁门左道,不值一提,这让李南山觉得很不可思议。
  “奇巧淫技罢了~”
  “真正的治国之道,还是要依靠我儒家的礼义忠孝,依靠我等儒家子弟。”
  景旸很是不削一顾的说道。
  “就是,就是~”
  “新学都是奇巧淫技之类的东西,于治国毫无用处,故而是旁门左道。”
  有人也是跟着附和。
  “哈哈,我今天看来是来错地方了,原本以为我大明的才子应该是满腹经纶又谦逊好学,可是现在看来,不过是一群鼠目寸光又狂妄自大,不思进取之辈罢了。”
  “张口闭口治国之道,忠孝之道~”
  “可是尔等又是否思索过,治国难道就是靠所谓的忠孝就够了?”
  “难道就靠着你们口口声声的喊一些忠君爱国就能够让天下的老百姓吃饱饭,穿暖衣,有房子住?”
  “正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老百姓只有吃饱饭,穿暖衣,有房住了,才会去考虑荣辱的问题,我大明才会繁荣而稳定。”
  “新学所授的诸多东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让人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防止更多的布匹,建造更多的房屋。”
  “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有更多的粮食吃,能够吃饱,而不是随便有个灾害就要出现大饥荒,出现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的惨景。”
  “纺织出更多的布匹,才能够让人有衣服穿,不至于挨冻,出现冬天冻死人的事情。”
  “建造出了更多的房屋,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有安身立命的一个场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说的就是这个。”
  李南山看着在场的这些才子,忍不住笑了起来,言语之中对于这些所谓的才子很是不削一顾,看不到新学的优点,没有深入的去学习和思考。
  所谓的才子,其实也不过是一些只会玩文字游戏的腐儒罢了,这让李南山觉得很失望。
  他原本觉得这大明的才子应该是学富五车,又谦逊好学,能够博采众长,集各家之大成,现在看来,他们甚至于还不如南云省一些中学里面的学生。
  至少这些学生,他们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广,什么都能够说一说,尽管文采不如这些才子,尽管写不出锦绣文章,但学习态度还是很不错的,很多东西都愿意去学,愿意去研究。
  说完这句话,李南山就径直离开了阁楼这里,带着失望连看都懒得看一眼,在场的这些大明才子,让他感到太失望了。
  “倒是一个人才~”
  刘晋看这离开的李南山忍不住微微点头。
  自己之所以要搞出新学来,自然也是因为深知传统的儒家是培养不出能够真正改变华夏民族命运的人才出来。
  儒家已经固化和腐朽了,不仅仅自身固化腐朽,甚至于连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都被他们给禁锢起来,难有创新和进步。
  诗词歌赋写的再好,依然不过是在玩文字优秀了,儒家的那几本书,不知道前前后后有多少人在研究,单单那些名家写出来的研究书籍都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
  可是这又有什么用?
  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大明将会沉沦下去,甚至于外族入住中土,在几百年之后全面落后于人,以至于差点连脊梁骨都被打断。
  自己煞费苦心的搞出新学来,最终还不是为了拯救这个被儒家禁锢的国家和民族,然而这些传统的儒家学子,真正能够看到新学巨大作用和潜力的实在是太少了。


第1462章 历史教科书的问题
  李南山失望的拂袖而去,留下一种才子面面相觑,有人不削一顾的轻蔑一笑,甚至于还来一句‘蛮夷终究是蛮夷,岂能真正明我华夏之真义’,也有人若有所思,似乎在仔细的思索李南山之话。
  朝堂为什么会支持新学?
  任由新学不断的推广和发展,朝中屡有大臣上奏取缔新学,可是天子为何始终没有任何的表示,甚至于最高层的朝中诸公也对此不闻不问。
  难道这些大佬们都看不到新学会对传统的儒家产生巨大的冲击?
  他们肯定是看到了,而且也比谁都更清楚,新学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
  可是为什么还会任由新学不断的发展壮大?
  这说明新学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必然有着大家没有看到的巨大好处,而且还是对整个国家有着巨大好处的地方。
  “走了,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