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1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正留着也被董卓熔成铜钱了。
除了食器类的礼器,还有“礼乐”所需的错金铜编钟,每套都是六十四件,一共搜刮了十几套——后世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也是六十四件的,这倒不是说汉朝的技术比战国没有进步,才导致汉末编钟依然只有六十四件一套,而是礼法早就限制死了。
古法天子赏“八佾舞乐”,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人的舞女方阵,配乐的编钟也要求是六十四件,所以哪怕汉朝科技发达了,也不会多。
孔夫子在《论语》里就吐槽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抨击的是鲁国的季孙氏居然敢用天子的舞乐,简直是礼崩乐坏。连“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都是从这里来的。
搜刮完礼、乐两大类之后,李素又去建章宫转了转,把同类的东西也搜刮上,然后在建章宫又发现了一些那里独有的好货。
“这个桐人,就是当年武皇帝立的么?上面的盘子,就是求仙长生用的承露盘?”李素指着一个立在二十丈高柱子上的铜人,以及铜人双臂拖着的一个雕纹精美的巨大铜盘。
“是的,就是武皇帝求仙露调丹药用的,这盘子要七个人手拉手合抱才能围住呢。”刘妙显然对皇宫更熟悉,直接吃里扒外告诉李素。
“也连铜人一起拆下来带走吧。不过这么大件,半路上走渭水到陈仓还好说,从陈仓翻山实在不好运,说不定得半路藏起来……”
李素对这东西也没什么兴趣,纯粹是不希望被董卓熔了,想保护文物,才勉为其难拉走,毕竟太大了没有实用价值。
至于举盘子的铜人倒是没什么艺术价值,而且分量太重,按照记载有二十二万斤重,李素觉得这个就直接熔成钱好了,毕竟也要给皇甫嵩留点沉重的大件货熔钱交差,以掩饰被带走的那些分量不怎么重的东西。
别看李素带走了几十套九鼎八簋、几十套八佾编钟,这些东西每套都才几千斤,所有收获全加起来也才承露铜人的两三倍重。
建章宫也转完之后,他们最后在皇甫嵩的默许下,来到西汉太庙,当然也提前把这儿的宦官宫女全部赶开,便于作案。
太庙里面,祭祀的礼乐之器当然更多,他也带走了一些,但至少每个皇帝灵位前还要留一套,不然彻底断了香火也不好。
转到最后,李素又注意到一件宝物。
那是一柄供奉在高祖皇帝灵前的宝剑,放在香木长匣之中。“七彩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
刘妙非常配合地告诉他:“这是高祖皇帝的斩蛇剑,配享太庙的。”
李素小心翼翼地拿起来,抽出剑仔细看了看,就知道这把剑肯定是西汉的时候重新造假、牵强附会铸造的。
当然了,铸造的时间肯定也不会太晚,应该是刘邦活着的时候,为了神话自己就铸造的。
之所以说它假,是因为刘妙告诉李素,按照汉朝的官方宣传口径:“此剑早在商王武丁时就已铸就,后来辗转流落,天降为高祖之父刘太公所得”。
这摆明了就是神话嘛,这柄斩蛇剑明明是铸造精良的精钢宝剑,用百炼法锻的钢,商朝哪来的锻铁技术?
不过,即使是西汉初年的,只要不戳破,还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带给刘备应该能有不少正统性加成。
念及此处,李素心中一动:“好像后世看过传说,说司马炎统一三国后,斩蛇剑也被异姓所得。西晋初年,洛阳武库失火,烧及三宝物‘孔子履、智伯头、斩蛇剑’,前二物直接焚毁,斩蛇剑化作白虹冲天而去……
既然这样,不如咱也伪造一下‘白虹贯月、斩蛇剑飞升寻主’的戏码好了。让军中工匠研习火药已经一年,虽然没造出工程级和武器级的火药,但是造个爆竹看个火光听个响还是能做到的……反正铜器装船起运要几天时间,让随军匠人按方子鼓捣一下,我再自己根据‘焰色反应’加点料,到时候在太庙里夜深人静放个带白光的窜天猴好了。”
李素念及此,就把斩蛇剑暂时放了回去,准备他一切货物装船完之后,最后再来弄斩蛇剑。到时候刘备就说斩蛇剑是自己从长安飞到汉中认主的。
一切还算顺利,货物装船完毕之前,随军匠人用目前为止的土法火药配方,好歹装在竹筒里面做出了李素需要的东西——最初的鞭炮,之所以叫“爆竹”,就是因为本来就是装在竹筒子里的,而且竹筒便于束缚爆破方向,让烟火往上喷。
李素这边,他想来想去,似乎没有哪种金属盐可以焰色反应直接产生白光,要向后世19世纪闪光灯那样直接燃烧镁粉,这个年代又造不出镁粉。
最后,他只好随便弄了点草木灰和盐,用黄光的钠盐焰色反应和紫光的钾盐焰色反应混搭一下。
反正汉朝人对“白虹”应该没什么严格要求,那些宫女太监应该也没见过白虹。
十月初一,李素一切收拾停当,带着刘妙离开长安,离开前夜,太庙里果然白虹贯月了一下,然后斩蛇剑就消失了。
李素经过美阳、郿县,正要继续去陈仓,半路上却遇到了访客。
来客是两年前见过的法衍、法正一家,当时他们还帮刘备筹措过军粮。那时法真刚死一年多,所以法衍还没出孝,只有他儿子法正出孝了,才不得不让十四岁的法正操持族中待人接物得事务。现在又过了两年,法家总算是全家出孝了。
法正借故拦住李素的船队,说是劳军,奉上一些酒食,顺便自来熟地打听一些消息:“李中郎,敢问董卓是不是即将亲自西来长安了?”
“确有此事,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李素实言相告。
“唉……小弟与家父,前些日子听说李中郎过境,车骑将军也被调走回京,就知道三辅之地要不太平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时起,小弟全家就准备避乱,不知征西将军与中郎,身边可还愿意收留故人委以闲职?小弟虽然年仅十六,也会勤于任事的。”
李素得意笑道:“求之不得,贤弟既决心出仕,可有表字了?”
法正拱手:“前日家父刚刚为我取字,从此表字孝直。”
李素:“孝直见微知著,趋吉避凶,定能建功立业。难得你们都提前收拾好了,一起走吧。”
——
PS:这一章又臭又长……所以写得慢了。
明天,或者下周二、三,说不定哪天开始恢复三更,持续三更五天。
这段时间主要是为了憋四千均订,所以不能加更,更多了均订就暂时下降了。几天憋下来,从3980涨到3993,还差7个破四千。如果明天早上发现破四千了,那明天就开始加更。不然只能再憋憋。(以后高订加更取消,都算到均订里,均订每提升500大关,加更一周,也就是连续七天万字)
这个很重要,事关后续推荐。我更得快,其实推荐拿得比别人少,别人日更四千,六周一推,相当于20万字就有一个推,我至少每五十万字才有一推。均订不突破更排不上了。
第142章 散关县长法孝直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高祖兴于长安,传一十二帝,光武旺于雒阳,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朝廷迁回长安,四方乱贼自平啊!”
这些童谣和解说,李素前几日在长安城里就听过了,后来这几天在野外赶路、沿着渭河坐船而行,不与百姓交涉,倒是没有再被聒噪。
不过,随着今天船到陈仓、必须登岸寻车、到陈仓城里盘桓修整。车队刚进城门,就听到这几句童谣甚嚣尘上,穿得比前些日子更猛了。
看样子,李儒为董卓的合法性造势,也是不遗余力,不知派了多少人疯狂散步谣言谶纬。
如此宣传之下,似乎整个关中平原的各个大城市里,富人百姓都已经做好了“关中重为首善之区”的心理准备,而且还挺为此欣喜的。
李素前世看三国,从未注意这些细节,历史也不会记载小民的反应。如今身临其境,却是多了几分感同身受:看来不管什么朝代,有房阶级听说自己所在的城市要升级、未来房价会上涨,内心都是高兴的。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但凡想迁都都不容易,故都的房价要下跌,那些囤了几百年不动产的豪门损失得多大。
“哼,狗贼!”香车内的万年公主刘妙,刚进城时忍不住好奇,想掀开帘子听听外面的民情民声,结果听到的都是愚民被董卓所蛊惑的传言,顿时有些气哭。
李素在车旁骑马而行,听了这低声啐骂,也只好耐心附到车帘边劝解:“谶纬皆虚妄之言,何必为此生气。百姓也只是无知,或许又是为了小利,暂时甘为董卓所用。
但我相信,以董卓之残暴,等他真来了长安,不用两年?长安百姓也会想如今的雒阳百姓一样天怒人怨的。”
“百姓无知?竟至于此。”刘妙潸然泪下放下帘子,不想再聊。
李素让车队继续前行?带着兵马铜器?进入秦岭山谷。
刚才李素这番话,一方面是在劝刘妙?一方面也是在内心给自己示警: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这一切,你敢相信三辅百姓一开始是稍微有点支持董卓的么?
毕竟董卓在雍凉经营多年?而且他掌权之前并无害民劣迹?董卓那些变态恶行基本上是跟袁氏玩妥协谈崩之后彻底失控的。而古代百姓可能一辈子生活范围都不会到百里之外,董贼在河南尹有多残暴,这儿的人根本还不知道呢。董卓迁都过来后的好处,三辅的城里有钱人却暂时看得明明白白。
另一方面?哪怕从人口、经济的角度来说?历史上董卓到长安后,整个191年,甚至192年,长安乃至周边三辅的经济、人口总量,肯定是增长的。
别的不用说?就算一个最简单的数字:河南尹被迁徙的人口接近两百万,就算沿路烧杀抢掠死掉二十万甚至三十万老弱?实打实在关中落户的,也有至少一百五十万人。
之前因为凉州战乱持续了多年?整个雍凉之地的总人口规模,早已没有秦朝和西汉时候关中的富庶程度了。
凉州目前整个州只剩不到十万户、五十万人口。灵帝熹平年间的统计?诸如陇西郡、北地郡、金城郡、安定郡这四个郡?户数都少于五千户——注意这是郡?不是县,按照汉朝官制,五千户以下的县只配设县长,五千户以上才能设县令。这就相当于上述四郡每个郡还不如一个能设令的县人多,其中祸害最惨的金城郡只有三千多户。
三辅之地比凉州要好不少,毕竟是富庶的渭河平原,但三辅总人口相加,也不会到三百万。如此一来,整个关西之地的人口,也就是三百五十万。
董卓注入了一百五十万河南尹迁徙人口后,关西总人口一下子上涨到了五百万。
按照《后汉书》的统计,一直到董卓死后一年的193年,关西总人口都是比迁都之前多得多的。真正让关西后来十室九空的,是李傕郭汜的混战,以及兴平元年(194)开始的连年地震、蝗灾、大旱。
这里必须为董卓说一句:董卓彻底摧毁的只是雒阳,他到长安后还是指望把长安建设成根据地的,或者说他还没来得及过分残害长安就死了。李傕郭汜才是真正把长安也彻底残害了的人。
从194到198这五年,李傕郭汜几乎是在用“每年比上一年度减少四分之一人口”的速度在糟践三辅之地:
193年底还有四百多万人的关中,到194年底就跌回三百多万,195跌到两百多万,196献帝东归跌到一百多万,198李傕被杀时跌破一百万,只剩下几十万人。
谁让李傕郭汜的后勤保障就是两条:没粮食了就人吃人,不用收税,需要花销就劫掠,老弱者杀吃,青壮者充军,这是一套没有经济基础的打法。
所以,李素既然开了上帝视角,他必须帮刘备拿捏好出手的时机,你不能让董卓或者李郭把关中祸害得太惨,毕竟将来这些土地人民都是自己要收编的。
另一方面,也必须等他们“恶迹昭彰”,让关中人都盼望有人赶走他们,不能对方还一点坏事都没对老乡做,就直接来解放他们,那样说不定关中人还会把凉州军视为自己人、同仇敌忾对付刘备呢。
“唉,匡扶汉室的节奏真是难把握,为了救后续的四百多万关中百姓,只能忍受董、李先示范性祸害几十万人、把民心失尽,咱才好动手……
罢了,实在不行的话,到时候在陈仓道设一些接应,让那些被祸害劫掠的百姓好歹可以逃亡有口饭吃,哪怕组织他们挖运河修梯田,也比被董李直接饿死好。”
李素思之再三,也只想到这样的初步解决方案。
刘备自己应该一两年内也腾不出手北伐,去年今年打了整整两年仗,才把汉中和成都平原拿下,府库存粮消耗巨大,后续肯定需要休养生息种田恢复。
而且刘备目前只是益州刺史,没有拿到朝廷授予的益州牧,名义上只是监督各郡,无权直接统治。
这种情况下,南中四郡的南蛮,未必对刘备心服口服,他们或许不会跟孟获那样直接造反,但“公事公办不听刘备调遣”估计还是做得出来的,而且他们想不听调,名分上还非常说得通。
这种事情肯定要恩威并施敲打,而且迟打不如早打,早打至少还不用面临两线作战,也不用担心“辛辛苦苦种完田了再打内战,种田成果付之一炬”,彻底肃清内乱才好搞建设嘛。
种种因素算下来,估计只能看着董卓在长安被王允所杀了。
……
李素脑中瞎几把想着,一路跋山涉水,进入秦岭也走了整整四五十里,已经过了残破的大散关故址——汉朝的大散关,大约在陈仓西南,进入秦岭后四十里,关墙一直是有的,但已经年久失修,只剩残垣,连城门城楼都没了,直接从残垣里经过。
而且因为常年没有战乱,不需要额外防备巴蜀和汉中地区的军阀,朝廷一贯觉得有陈仓城堵住谷口就够了,也就没必要在进山四十里远的地方再维持关隘。毕竟这儿每一块修城的大石头,弄过来代价都不斐。
要说这路,李素已经进进出出往返走了四五次了,根本不会再觉得陌生,但这次的难度却依然不是以往任何一次可比的,主要是公主得坐车,而且运输了沉重的青铜器。
很快,他身边的士兵就累得半死不活,临时客串后勤管理的法正,了解了下情之后,也不得不劝谏陈情:
“中郎,这路太难运了,再往上车根本走不了,只有骑马,可这些鼎,两匹马并排也驮不动啊。那个承露盘更是有五六万斤重,一路上二十匹马拉装盘的车,实在是过不去了。
还有,您的五百卫兵,从长安离开时,又假借给公主的护卫领取兵器,在长安武库领了五百套鱼鳞玄甲、五百套斩马剑和蹶张弩,士卒负重本就太沉了。”
法正说的当然是汉斤,汉武帝的求仙承露盘面积大约有十个平方米,青铜足有半尺多厚,也就是十几公分,将近两立方米的铜,可不得十几吨重,折五六万汉斤了。
李素其实也不想把承露盘一路运回汉中,太远了,现在走了五十里山道就受不了了,后续还有三百里路呢,哪怕只是到河池县存着,也还有超过一百里路。
而且,等将来刘备重新光复长安、还于旧都,承露盘还是要弄回来的嘛,又不可能定都汉中,往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