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59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159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甫嵩此前是车骑将军,改任为执金吾明显是降职了,但这么魔幻的命令,皇甫嵩为了愚忠的名声,还是接受了——原本的历史上,此刻皇甫嵩的官职应该还是左将军,但董卓一样把他降了好几级,降为“城门校尉”,皇甫嵩都去了。如今车骑将军降执金吾,降职幅度还不如左将军降城门校尉呢。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苦劝,说这种时候去了雒阳肯定会遭遇不测,但皇甫嵩不听,依然坚持上路。

    皇甫嵩的行为,与原本历史唯一的蝴蝶效应差别,只是他被当初答应灵思皇后的“保护万年公主就藩”的密旨所束缚(是李素转述的口谕),所以决定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离开三辅之前把万年公主的安全确保一下。

    皇甫嵩就派密使到南郑,鲁肃接报后又快马去江州,在江州通知到了李素,让李素千里迢迢北上跑一趟。

    因为李素当时接到信时,赵云已经被刘备派出去了,周泰也跟着关羽去了东线,李素就匆匆只带典韦一人,快马北上。

    ……

    李素是九月下旬,快马加鞭赶到陈仓城,见到的皇甫嵩。

    “末将李素,参见车骑将军。闻车骑将军有召,星夜兼程而来,不敢有误。”

    李素至今还是使中郎将衔,故而在皇甫嵩面前以军职自称。

    “不必多礼,此番前来,目的你也知道了。我很快就不是车骑将军了,不用跟一个老朽计较。”皇甫嵩今年刚刚六十岁,距离李素一年前见到他时,却头发都白了不少,显然是忧虑所致。

    李素当然也要再劝一句:“末将所见,与令郎相同,还请车骑将军三思!”

    皇甫嵩一摆手:“此事不必再说!我已年过花甲,诸子皆不成器,唯求以忠义汉臣之名了此一生,你们这是坏我晚节!董卓若果然倒行逆施至恶贯满盈,自有天谴诛之,不缺我一个老朽出力——

    伯雅贤侄素知天命,或许在你心中,刘益州早已被视为匡扶汉室的中兴之主了吧。不知后世修史,会如何写我皇甫义真,呵呵呵……”

    苦笑之中,充满悲凉,但又夹杂几分豁达。

    李素摇头叹息:“既如此,我多说也无益——时间紧迫,请车骑将军与我们同行回长安吧,我们边走边谈。”

    皇甫嵩目前在陈仓,坚持回雒阳,中间必然途径长安。他在拿到董卓以天子名义的召见诏书后,拖了大半个月,拖到李素快马赶来,已经很不容易。

    两人也不矫情,皇甫嵩就带着亲卫兵马,李素也带着典韦和五百骑护卫,一起沿着渭水东去。

    路上要走两三天,李素也趁机多了解一些外部世界讨董的近况,乃至和皇甫嵩交流对董卓暴行的认知。

    李素知道历史上董卓就对太学、太庙、皇陵各处祸害,自然要跟皇甫嵩一一说起,尽量让皇甫嵩多忌惮一些董卓,也让皇甫嵩为了保护长安三辅、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先做点布局。

    李素的劝说效果不是很好,但潜移默化说得多了,总有一些收益。

    比如,在第二天走到郿县的时候,李素骑马跟皇甫嵩深入聊了“董卓熔铸朝廷礼器为新钱”的话题,皇甫嵩便是叹息不已,还爆料了一些他知道的消息:

    “听说,董卓已经越过我,要求京兆尹配合他把长安这边的陪都礼器也都熔铸为钱,真是非人臣所当为……罢了,不如想想办法,让万年公主跟你走的时候,带走一些陪都庙库的朝廷礼器,算是公主的陪嫁吧。只是,如何让万年公主去南郑,甚至成都,还需要一些借口。”

    皇甫嵩一说可以迁公主送陪嫁礼器,李素一下子就不困了,他立刻出谋划策:“实不相瞒,灵思皇后薨前,曾有秘密口谕于我,说一旦她遭遇不测,且将来……废少帝也驾崩,则万年公主父母、亲兄皆已不存于世,愿请其叔抚养、将来代主婚事。

    去年我未将此口谕告知车骑将军,皆因灵思皇后、废少帝并未全部弃世。而如今,董卓果然倒行逆施,鸩杀废帝。灵思皇后遗言中所附条件,均已成熟,我也知将军忠义,才斗胆相告。”

    皇甫嵩眉头一皱:“先太后果有此谕?”

    李素神色凛然:“我若肯假传懿旨,多少好处都捞到了,会为了区区这点小利?车骑将军这是宁可相信董卓得挟君矫诏,都不信我辈大汉忠良了?”

    皇甫嵩一拱手:“并无此意,既如此,任你施为便是,有人问起,我也好解释,就说是先太后所遗懿旨。只是,先太后所言‘父母兄长皆不在,则将万年公主托付族中叔父’,这位是指……”

    李素:“当然是当今皇叔、征西将军玄德公了!灵思皇后素知先帝所任同辈宗亲之中,唯有曾任宗正的玄德公最为忠义,故而以兄嫂托孤女之礼,将独女托于玄德公,复有何疑?”

    皇甫嵩松了口气:“既如此,倒是好办了,我已让人将万年公主接去长安,等我们回长安的时候,她应该也到了。到时候长安陪祀诸庙、朝廷故旧宫室,你带万年公主自取陪嫁礼器诸物。”

    父母兄长都死了,把孤女托付给叔叔养,叔叔将来还要操心侄女的婚事,准备嫁妆,拿点儿侄女家的东西给侄女用,这太天经地义了。

 第141章 疯狂搜刮

    两天之后,李素和皇甫嵩就抵达了长安。

    这一路上,李素也大致摸清了皇甫嵩对待“借接万年公主之机,偷运长安礼器诸物”一事的真实态度:

    皇甫嵩之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这种程度,完全是被董卓在雒阳那些“熔毁鼎司诸礼铸币”的暴行给恶心到了。他也知道,西凉军那帮不识字没有文化敬畏的丘八搜刮起来,有多狠多彻底。

    到时候这些东西丢没丢,根本都统计不好,那还不如挑珍贵的、值得保护的送给刘备呢,毕竟皇甫嵩跟刘备也是从讨黄巾时就认识的老交情了,这些年刘备也那么尊敬他,顺水人情。

    另外,如果是和平年代,就算皇甫嵩默许,这事儿依然会有一些枝节——因为即使车骑将军兼镇三辅,但长安旧宫和故太庙,理论上依然另有卫尉管辖。

    秦汉以来,卫尉都是朝廷九卿之一,不过汉朝从中期开始,因为皇宫数量变多,卫尉也跟着增设,比如汉武帝前只有未央宫,武帝又造了建章宫,就分设未央、建章卫尉,还设置“卫将军”,位在大将军与车骑将军之下,统领诸宫卫尉。

    不过,董卓的倒行逆施,倒是给李素和皇甫嵩创造了便利——朝廷最后一任正牌卫尉,是号称四世三公的杨彪。但今年杨彪等人因为反对董卓迁都,先被贬斥,后来又起复调任太常,董卓趁势把两京卫尉都撸了,没有新任命,任其暂时出缺——

    很显然,董卓是为了便于他洗劫宫廷,所以不希望再有九卿级别的卫尉碍事。毕竟他手下那帮粗胚将领,只能实际担负起宫廷防务,但没有人有资格位列九卿?只要你设卫尉?就肯定不是自己人,那还不如不要。

    长安这边?临时看守旧宫未央宫的?就直接是皇甫嵩的兵,甚至董卓“熔铸礼器为币”的命令都已经下达过来了?整个就是一堆乱账,李素完全就是趁乱打个时间差。

    ……

    “使中郎将臣素?参见公主殿下。”

    因为皇甫嵩的默许?万年公主比李素早一步被接到了长安,所以双方直接在未央宫的后宫偏殿行拜见之礼。

    皇甫嵩也在旁边,一同行礼,算是引见和见证。

    未央宫是西汉皇宫?比建章宫老旧一些?但却始终得以存留保养。反而是建章宫在长安不再是国都之后,就失修废弃了。董卓即将派人送献帝到长安,到时候也会住在未央宫里。

    万年公主刘妙也是非常有礼地应对,丝毫没有一年前的尊贵架子了:“李中郎免礼,听说董贼即将西来?还请中郎勿忘昔日对母后的承诺,救我于水火。”

    李素谦卑拱手:“那是自然?臣还记得,灵思皇后离别之前?曾对臣言,如若公主父母兄长皆已不在世?则将殿下转托皇叔、曾任宗正的征西将军刘玄德照料抚养?殿下当时应该也听见了、不会没有印象吧?”

    这句话?显然是说给旁边作见证的皇甫嵩听的。

    李素上次见刘妙还是一年多之前,所以如今的刘妙算年纪应该有十二周岁,也懂事了不少,体格姿色也成长了一些。

    对于一个小姑娘而言,父母兄长都在一年内死了,确实很容易一下子成熟起来,知道些疾苦和人间险恶。

    这一年里,刘妙可是没少听关于董卓暴行的传闻,而作为少女,刘妙关心的点除了烧杀劫掠和盗掘皇陵、窃盗鼎司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董卓在雒阳时,经常夜宿龙床,淫辱公主与先帝妃嫔。

    灵帝虽然只有这一个女儿,但桓帝末年时还是遗留了两个小女儿的,辈分上算是灵帝的堂妹,都是“65后”,年长一些的颍阴公主刘坚已经年过二十五岁,年少些的阳翟公主刘修大约二十三四岁,应该都遭了董卓毒手。(汉桓帝的长女刘华已经三十好几,嫁给了伏完,没有被董卓淫辱)

    刘妙知道了两个小姑姑的惨剧后,当然会更加懂事,更加配合营救。

    尽管刘妙从未在母后那儿听到过什么“让皇叔抚养你”的话,但母后确实关照过李素保护自己,附会一下也没什么。

    刘妙便款款答应:“难得中郎将母后的话语一字一句都记得,那可千万不能辜负,一定要安全带妾去皇叔处托庇。”

    皇甫嵩听刘妙亲口承认,也是松了口气,这话至少还有旁边一些侍卫和宦官一并听见,将来咬不到他头上了。

    刘妙扫视了一眼诸人:“那你们便退下吧,后续移藩诸事本宫自与李中郎商议。”

    “臣告退!”皇甫嵩巴不得不当这个电灯泡,带着所有人走了。

    刘妙目送皇甫嵩离去后,忽然眼中闪过一丝泪光,泪水涔涔而下。她无力地搂住李素,还用拳头捶李素的后腰。

    当然这并不带任何男女之间的杂念,纯粹就是一个小姑娘发泄情绪:

    “你知不知道!当初你刚抛下我之后,我曾经恨你!为什么不能救我母后!为什么不能救我皇兄!他们都是在你入川之后死的!”

    十二岁的小姑娘也才五尺半高,比李素矮了整整两尺,力气也小,李素当然不需要躲避拳头。他只是僵硬地站在原地:“臣惭愧。”

    刘妙这才长长吁出一口气,停止了捶打,擦了擦眼泪:“不过,我也就恨了你半年,现在也想通了,不恨你了。”

    李素:“谢公主宽宥。”

    刘妙插着腰指着李素:“你是死人啊!就不能说几句暖心的人话,事到如今公主还值什么?父皇母后皇兄都不在了,董卓弑君杀后,如同草芥,还用你这么虚情假礼应付一个公主?

    我拿你当朋友才说这些掏心窝子的话,你就这么应付我?你知不知道举目无亲每天有多提心吊胆?你就不问问我为什么又不恨你了?”

    李素也叹了口气,他知道,刘妙这是因为积压的恐惧和憋闷,所以需要爆发倾诉。毕竟原先这一年里,她可能也怕隔墙有耳,说错了什么话被董卓找借口再弄回雒阳,那可真就生不如死了。

    叹完气,李素用尽量带点人情味温暖的语气,配合地问:“臣真心想知道,公主为何又不恨我了。”

    刘妙泫然吐槽:“因为我看到,汉室忠臣如皇甫嵩,都不肯逾越阻挠董卓,恐怕天下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吧。我一个弱女,能懂多少大道理?皇甫嵩都不敢做的事,我奢望你一个中郎将肯冒死去做,也只能是奢望了。”

    李素松了口气:原来是全靠同行衬托,所以才不恨我了……

    “公主肯如此设身处地体恤下情,我是真心感谢——这次真不是虚礼,我真是真心感谢。”李素这人比较钢铁直男,唯恐感谢的话再被认为是谨守尊卑之礼的虚伪客套,连忙加上一些粗鄙的语气词。

    要是他会撩妹就好了,肯定能想出其他更多潜移默化取信于人的话术。

    可惜,他虽辩才通神,唯独不会对付女人,工作中也不需要对付女人。

    “噗嗤——”刘妙看了他好一会儿,终于忍不住发笑,这赌咒发誓的样子真是太可笑了,“好了,这次我没怀疑你,那就办正事儿吧,准备帮我搬家。还有,你是不是真心,我看得出来,不是看你说什么词,反正我就是看得出来。”

    李素:“公主如何看出?”

    刘妙:“这你别管,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看得出来——女子的知觉吧。”

    李素苦笑:“原来是女人的直觉……”

    刘妙微微一愣:“直——觉?曲直的直?诶,这个词不错,好像是更贴切一点。听说你是当世大儒,这个词语出何典?”

    李素:“没有典,我瞎想的,直击疑点的知觉,简称直觉吧。”

    李素打住了这些没营养的话题,然后大致跟刘妙说了一下董卓在雒阳熔铸铜器的行径,换取刘妙“挽救礼器”的理解,这才开始着手行动。

    刘妙听完后,满口答应:“原来如此,那自然是要帮你的,反正不要留给董贼毁坏就是了。这未央宫里,以及太庙,一会儿我都带你到处转转,看上什么就让人拿走。”

    李素:“多谢公主理解,那些日用铜器,哪怕是宫禁贵重之物,也不必多拿,毕竟陛下移驾至此后,也要使用。我们拿走了,到时还要另铸,也是变相盘剥了百姓,我们只拿董贼那粗胚不会用到的东西。”

    李素这一点还是姿态很正的,因为在他眼里,宫廷生活的必需品,只要董卓不搞破坏,将来等收复长安之后还是回到朝廷手中的,没必要搬来搬去,青铜器那么沉重,蜀道运输又艰难。

    甚至哪怕是未央宫的少量典籍,李素也不觉得要全部拿走——当初雒阳要拿走,那是因为雒阳即将被董卓烧毁。但长安是董卓的根据地,他没放火也不会放火烧宫,留着就是了。董卓也不看书,肯定是继续丢着吃灰。

    除非是非常珍贵、可以确信在雒阳时都没见过的孤本,那稍微拿一点倒是可以的。

    刘妙听了李素这么分析,说不拿她皇兄将来生活要用的,顿时内心愈发觉得李素是个好人,真是朝中众多大臣良心最好的了。

    “要是朝中众臣,人人有这样良善,天下何至于此……你也别一口一个公主殿下了,以后我叫你哥哥,好不好?你可以叫我名字,反正这一年我也看清了,我这个公主其实什么都不剩了,你两次带我离开险境,当得的。”

    李素一边巡视搜刮,一边应付刘妙:“公主……妙妙,你别这样想,一切都是暂时的,等你到了皇叔那里,身份礼遇就会重新贵重起来的。”

    ……

    李素花了半天时间,把未央宫草草搜刮一遍,最后选中了一批在长安陪祀的鼎、簋,还有些尚飨用的徂豆尊爵(装祭祖食物的青铜器),反正都不是给活人吃饭用的,加上一些祭祀时点灯焚香用的鎏金宫灯、错金博山炉,统统列清单准备打包。

    天子祭祀,当列九鼎八簋,不过周天子的九鼎早在秦始皇的时候就找不着了,后来历朝都是重新铸鼎的。

    东汉迁都雒阳之后,长安祭祀仍然不能绝,毕竟西汉皇帝的陵墓还在这边,所以旧鼎也都留着,雒阳那边是光武帝的时候重新铸的,李素就趁机把西汉的九鼎八簋等等全部带走。

    反正留着也被董卓熔成铜钱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