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汉重生-第1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典韦和神刀卫的那一刻起,他便知道这次突袭难全其功了。
“撤!”
第466章 破阳关
夏侯惇当机立断,让大军后撤,虽然损失了近两千人马,却也算撤得及时。
城外驻守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已经无法对敌形成牵制作用了。
夏侯惇见到了汉军的配置以后下令收兵回城,死守阳翟。同时派人告诉杜袭阳关前的敌人已经只有五万了,另外一半人已达阳翟城下。
他没有下令让杜袭后撤,毕竟杜袭分走了刘琦一半的主力。他知道,宁愿面对勇不可当的典韦,他也不愿意面对刘琦。那可是让曹操都感到头痛的主。杜袭能以五万兵力阻挡住兵力占优的刘琦已经实属不易了。
一向都是刘琦的军队以少破多的。不论是野外战场还是攻坚战场。
刘琦真的没办法破开阳关小城吗?
杜袭心里最清楚。
看看那破损的城墙就知道汉军的进攻有多么猛烈了。
若不是每日战后杜袭连夜组织人手加固城防,阳关北面的城墙早就被攻破了。
纵然如此,估计也最多再撑个三五日,城便会被攻破了。
所以杜袭已经做好了打算,将粮草辎重全部运送到南门附近,城若被破,立刻出城返回阳翟。
杜袭的确没有估计错误,在他安排好后手的第三天,汉军对阳关发起了到达阳关城下后最为猛烈的进攻。
不知道汉军从哪儿找来那么多的石弹,从早上开战一直飞到天黑。漫天的石弹疯狂地砸向城墙,城墙已经摇摇欲坠。
杜袭在心中一直在祈祷,只要撑到天黑,便又多撑过了一天。早就准备好的泥浆、石砖已到位,晚上再加固加固,明天还可以再多撑一天。
可是……
石弹没有停止飞舞,没有停止砸向城墙。
哪来这么多的石弹?
难道他们的投石车用了这么久,不会磨损的吗?
准备了这么多天,石弹自然不会少。但是投石车却是会磨损的!只不过,刘琦大力发展工业的优势此时便彰显出来了。
奇匠司不一定一直在开发研究新的东西,他们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配合各个生产部门改进生产力和改进原先产品的生产工艺。
汉军的许多器械已经进入流水线生产,批量生产的阶段。
比如投石车、千钧神弩、诸葛神弩、箭头、战马配件……
所以,刘琦大军出征除了带着这些攻城器械外,还随军携带了许多易损部件。
当然,就算这样刘琦也没让大军将军中的投石车一股脑儿地全部推上战场,而是将军中的投石车分成了两半,分批战斗。每批攻击持续两个时辰,便换下来检修、更换易损部件。
所以,汉军持续攻击时间之长远远超越了杜袭的预料。
杜袭也不是没有想过带兵突出去破坏敌人的攻城器械,但最终都忍住了。
不是不敢,而是了解。
刘琦的部队各方面都很强,但全大汉的人都知道他最强的野外战。杜袭实在不敢去赌汉军没有防备。
自己手中实在没有可拿得出手的武将,而刘琦手中最不缺的便是猛将。光是张燕和公孙续,他便不知道派手中的谁去应对了。
接下来将要面对的如何在城破后安全的带着城中的将士撤出去呢。
汉军的投石依然在疯狂地砸墙,但他们并不是没有攻城车等攻城器械的,只是没有用而已。
估计城墙被砸破的一刻什么手段将都会被施展出来。
杜袭并没急着做什么决断,城内的投石车和城墙上的弩车依然在阻止敌人的靠近。
敌人不退,纵然天已黑,战斗便不能停止。
战斗一直持续到亥时,汉军依然没有丝毫要停止的迹向。
一向淡定平稳的杜袭有些不淡定了。
“来人!”
“将军,有何吩咐?”
“马上叫两位钟将军来见我!”
“现在?他们在城墙上指挥战斗了一整天,刚刚睡下。”
“就是现在,马上!来不及了!”杜袭显得有些焦急。
战斗不止,阳关城便得不到修复。
明天?哪还会有明天?
看这架式,刘琦是不破阳关不罢兵啊!
钟缙、钟绅被卫兵从梦中叫醒,虽然心中恼怒,却也不敢违逆杜袭。接到命令后,飞快地到杜袭的指挥部面见了杜袭。
杜袭下令钟缙、钟绅连夜带兵从南门撤出了阳关,急奔阳翟而去。
杜袭亲自留在阳关,与晏明组织五千曹军将士防御。
“哄……”
丑时三刻,阳关北城墙终于不堪重击,隆然倒塌。
按理杜袭应该第一时间组识兵力严防汉军突破缺口冲进城内。
但是他却没有!
“撤!”杜袭果断下令,在汉军发起冲锋之前,领着最后的守军撤出了阳关。并把无法带走的守城器械摧毁。
刘琦收到消息后,下令大军进城休整。
不知前方情况,不宜冒然追击。
夜已深,战士们都已疲惫不堪,只有精力充足才能保证战斗力。
刘琦与贾诩也一直没有睡,因为等着此夜破城。他们也需要休息。
因为刘琦没睡,宪英这个负责记录刘琦平日言行的女倌怎能错过皇帝亲征的每一言每一行。
确实有些为难这个小丫头了。
看着宪英闪动着已经不太明亮的大眼晴跟在身后,刘琦不由得有一丝莫名的心疼。
自己也有女儿了,谁愿意看着自家的闺女陪着一帮大老爷们在战火中煎熬?
倒是没心没肺的孙尚香在城外的大营中睡下了。刘琦也没让人叫醒她,便由她与辎重部队留在了城外。
回到张燕为他安排好的住宿后,刘琦拒绝了宪英的伺候,让她早点休息,自己也是倒床便睡了。
宪英本来要坚持的,不过刘琦难得的对她温柔了一回,她便红着脸去睡了。
究竟能不能睡着,那就不是刘琦能猜到的了。
少女萌动的心常常是失眠的源头。
杜袭没有守住阳关,但却安全的将五万将士带回了阳翟。夏侯惇没有理由去责怪杜袭,因为换着他自己,面对刘琦大军十数日的猛攻,也不见得会比杜袭做得更好。
杜袭的阳关守城之战还是值得肯定的!
至少刘琦是非常认可这位儿时的同学的。感慨其恨不能为己用!
《三国之大汉重生》无错章节将持续在(Qi Su Wang 。com)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
喜欢三国之大汉重生请大家收藏:()三国之大汉重生。
第467章 青州之危
阳关丢失,阳翟的位置就很尴尬了。
阳翟是整条颖阴防线中唯一处于颖水以西的城池。
而阳关一失,刘琦大军便可绕过阳翟直面颖阴。
过了阳关,便是一马平川,中原大地便裸地露在了汉军的刀锋之下。
夏侯见阳翟城高,文聘暂时也攻不破,便下令刚刚返回阳翟的杜袭火速领兵出城,在颖水以东布下防御阵型,以防刘琦突袭颖阴。同时向曹操送回前线战报,让曹操早做打算。
不过又一次出手夏侯意料的是,刘琦并没有乘胜追击,直捣黄龙。
颖川是曹军核地,当然也是影密卫活动频繁的地域。虽然曹操防得紧,密卫在颖川战场中难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盗城、册反啥的。但是往汉军阵营发出些有用的曹军情报还是办得到的。
虽然拿不到什么核心资料,但是大规摸的人员兵力调动还是很容易打探的。
刘琦呆在阳关没动正是因为收到消息,曹操在颖阴周边集结了新兵十五万,日夜操练。面对前线的几个防守点,颖阴大军骑兵可以一个时辰内赶到任何战场。步兵也最多三个时辰可以赶到。
刘琦手中只有五万大军,如果冒然深入,将有可能被曹操的大军咬死、拖住在颖水以东。
孤军被围,很有可能会遭遇危机。
刘琦与贾诩仔细分析了当前形势后,决定让关羽军团接手河水以北的战场,增加兵力至十五万,威压兖州。
调高顺军团经河内渡河水至河南,加入到颖川战场中来。
高顺接到调令后即刻向关羽交接了手中所得地盘和相关后勤补给事宜,带着手中的大军往西机动经河内组识渡过河水。
其实也没什么好交接的,河北大地,除了东郡位于河水以北的顿丘、卫国、阴安、东武阳、阳平、发干、乐平、聊城、博平九城还在曹军手中外。北方战场的乐进军团、曹洪军团已都已经撤到了河水以南布防。
北河水,南江水。
大汉国土上最为宽阔的两条河流。
河水水面宽阔,流势汹涌澎湃,有了防御后是非常不利于渡水登陆的。其水势难测,甚至非常不利于行船。所以,河水之上基本上也不存在水军。真的不利于行船,除了河水两岸的居民会有一些渡船外,就没有船只在河水中晃荡。
平原郡也被曹军放弃了,这一样便给留守青州的刘备军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曹军把来自张辽军团的兵锋直接让到了刘备的青州面前。
看来当年把平原让给曹操的决定简直就是一招昏棋呀!
没有了河水以北的城池作为战略缓冲,留守青州的管亥还没来得及将部队派出济南国,张辽的大军便偷渡了河水,占领了高唐港,建立了渡口,大肆地将北方大军运过河水。
青州是刘备的大本营,本来是他最放心的地方,因为北方还有曹操的冀州挡着呢,这也是当年他肯拿平原换徐州地盘的原因所在。
扬州大战时,刘备兵力不足,最后把张飞、田豫、魏延、藏霸、徐盛、管亥等大将尽数调到了江东。
战胜了江东孙权,尽得扬州、交州后,刘备举孔融为青州刺史、陈为徐州刺史。也算是对孔融当年的知遇之恩的一种报答,也是对广陵陈家对他大力支持的一种回报。
士族是他的立家之本,他得势后必须给士族更多权益,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但是扬州的局势很微妙。
突然传刘协身亡的消息,接下来又是曹操称公、三方较劲、刘备称王……一系到的大事。
再下来就是刘琦发表《讨曹檄文》,再然后又对刘备宣战……
刘备根本就没有机会在北方领地布防。
虽然打仗孙权让他得到了更多的将领,但他更相信自己从青州带过来的老兄弟。江东众将虽降,却也存在反叛的可能。
所以他只是向青州派回了管亥、徐州派回了魏延分别担任州都尉,领各州兵马就地防御。
他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因为北方还有一个强大的盟友曹操。
刘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战争不开始不过一年有余,北方强大的曹操居然就丢失了富饶的幽州冀州。
倒底是自己高估了曹操,还是低估了刘琦?
应该是低估了刘琦的实力吧?同为在这乱世中拼博了十余年而生存到最后的诸侯,自己的主力大军在刘琦部队的攻击下一样是节节败退,并不比曹操强呢。
青州,自从被刘备拿下后,平定黄巾,大力发展民生,已然成为刘备治下最为平稳安定的地方。就算是放在整个动乱的大汉天下,也算得上是少有的平稳之处了。
孔融,圣人孔子十二世孙,家学渊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刘协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
讨董之战后,孔融观天下英雄倍出,自己一介文生,难以在诸侯纷争的乱世自保,邀自己看好的落魄皇亲刘备至青州平乱,后举荐刘备为官。可以说是刘备的人生贵人。
后来刘备得势,投桃报李,迁孔融为青州刺史。
孔融不通军事,治政能力也就一般。但是他的文学功底却相当的高,从小便以孔氏天才而闻名,时至今日,已是青州儒学泰斗。他做刺史却也能服众。
最重要的是刘备推行的仁政,深得青徐士族推崇。
民心?刘备早已看透,与其为没有田地没有地位的老百姓谋福,还不如继承汉统,将士族紧紧地拉进自己的阵营之中。
孔融在乱世中难有作为,但在太平时期却能很好的推行无为之治,保一方国泰民安。但是,对于守土用兵,他却无能为力。
管亥升任青州都尉,守护青州。可手中只有五万可调之兵。听到张辽率兵南下,他也想在青州多征兵马。可刺史孔融却并不配合。
孔融瞧不起管亥,因为管亥曾经是黄巾匪首,曾经让他镇守的北海危机四伏。还有一点,孔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以为刘备仁者无敌,刘琦的大军都是野蛮人,看起来很猛,却不一定能赢。
管亥无奈,只好亲率大军五万进驻东平陵,抵抗汉军,另派副将孙观到各地征兵。
可惜的是他堵住了西边,却放空了东边。
顾头不顾尾。
五万大军守城,十万以骑兵为主的汉军一时间确实难以破城。
可是,当管亥在济南国与张辽大军相恃的时候,却传来了东莱失守的消息。
东莱郡,青州最东也的一个郡呀,三面环海,背靠北海。就算整个青州失守,它也应该是最后丢失的一个郡才对。
可事实上,它却成了青州最先丢掉的一个郡。
第468章 太史归乡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太史慈!
这个东莱的名将,青州的骄傲回来了。
黄县以北有仙岛,号称蓬莱,这里有许多传说。
太史慈从小生活在黄县,年少时常常跟小伙伴们在海边玩耍,也曾跟随父辈们出海捕过鱼。
仙岛没见过,几座荒岛倒确实存在。岛上风景倒是好,可却没有人居住。因为远离陆地,物资匮乏。
从锦城到黄县其实蛮远的,以当时的航海技术,直线行驶怎么也得十五至二十日。船上要载兵,就无法运载足够的粮草。如果沿海岸线行船,估计得两个把月才能到达目的地。
时间太久了,太史慈怕赶到青州汤都喝不上了。
所以他选择了一条折中的路线。在锦城补给完兵源后转道沓氏今大连装载粮草,再从沓氏直线穿过渤海湾,直达黄县。
这条航线早就存在,当年太史慈就是沿这条航线跟随管宁一同逃难辽东的。
黄县,太史慈的故乡啊!一别二十年,除了中途回家接了一次母亲到并州,就再也没回来过了。现在自己的儿子太史享都已经十岁了,却从未回乡祭拜过先祖,想想自己也是不孝了。
不过时逢乱世,情有可原。此次领大军进攻东莱,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吧!
黄昏时分,夕阳映照着海面,金波粼粼。渐渐暗去的天空将大海的蓝映得更加深遂。 首发
“阿爹,你看,那海上的仙山在动!”光着脚丫在沙滩上奔饱的孩童突然惊呆在地。
渔民正背靠着大海修补渔网呢:“小孩子家家,别乱讲,哪有会动的山?”
孩童:“真的!你好,它正朝我们过来了!”
童言无忌!渔民本想继续教训儿子不能说谎的,但想想回头看一眼也不废什么事。
“啊?!……”
渔民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
船!
好大的船!
好多的大船!
在昏暗的海天之间连成一片,徐徐迎面而来,可不就象一座大山迎面而来么?
“快!回家!”
渔民再顾不得还没修好的渔网,转身抱起孩童就往家跑。
那么多,那么大的船队,肯定不是渔船、商船。究竟是什么渔民一时间也想不到,但本能的产生了恐惧感。
回家!
纵然茅屋一座,家也是让人感到安全温暖的地方。
……
这个小小的渔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