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大汉重生 >

第179章

三国之大汉重生-第179章

小说: 三国之大汉重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偏偏孟获却如此信任司马懿,完全听由司马懿调度。
    要知道,说起来这越嶲郡有大军两万,可真正的战斗力还是靠孟获带来的那五千蛮兵。
    这下机会来!
    诸葛亮大军经过几轮折腾下来,已露疲态。而己方的司马懿和孟获都去了益州郡,指挥大权落在了他手中。
    看来是上天要给他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接手部队后,高定便推翻了司马懿制定好的用兵方针。
    谁特么说的别人来攻就只能被动防守?
    当然他能早早地混在益州,熬死了几届刺史州牧,他个人也没有那么蠢。
    能从一个小小的部落首领混到越嶲王,再混到官方承认的越嶲太守,脑子和手段其实都是够用的。
    在小试了几个回合后,高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诸葛亮大军并非精锐,战斗力并不比己方强多少;诸葛亮部队所携粮草并不充余,要想维持这场战争,其粮草补给是个大问题!
    或许在粮道上动点手脚,眼前的大军便熬不了几天了!
    粮道……
    在益南的茫茫大山中,粮草运输确实是个大问题。
    山与山不一样,益南的大山其至不如秦岭、巴山山脉那样险峻,但这里树木丛草多,行军的难度虽比不上当年兵进汉中,但也差不了多少。
    丛林,防火攻是第一法则。道路崎岖倒没能难住天才诸葛亮。
    在做益州刺史的这两年,针对益州多山区,不利运输的问题,诸葛亮和夫人月英早就设计出了一种叫做“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以便民生。
    其巧思妙构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思维,能够大量地节省人力。只不过速度偏慢,其木质结构在使用中也颇有不便。雨湿路滑时很不方便,而且怕火。
    不过人类对火是很崇敬。
    尤其是少数民族。
    火神,是许多民族普遍崇拜的自然神之一。因为有了火,才使人类与动物界彻底分开,从而吃上了熟食,火在促进人类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火的应用,使人类较早地认识了它的功用以及和自身的利害关係,从而对火产生了敬畏之心,併当作神物加以崇拜。
    所以,在南中那广袤的丛林中,火是赖以生存的神明,是支撑人类文明的工具,却从来不是战争的利器。
    这给诸葛亮的南征提供了诸多便利。
    若蛮军真的不择手段,在丛林中用火的话,别说诸葛亮,就算当年徐庶带着主力也很难拿下那一大处区域。
    这是一种固定思维。
    高定也不会想着改变。
    不过,他也觉得自己凭藉手中的部队和孟获留下来的常年生活在丛林的蛮兵便足已战胜诸葛亮了。
    不求全歼,把他打回去还是没问题的。
    ——————————
    战场形式,瞬息万变。
    高定在计划着如何逼退,诸葛亮却在算计着如何拿下高定,拿下越嶲。
    司马懿和孟获走后的这几天高定时不时的派兵出城与刘汉大军过招,他在试探并寻求破敌之策。
    同样,他的行动也给诸葛亮分析的机会。
    “叛军更换了指挥官!”
    这是诸葛亮这几天观察下来作出的判断。
    邛都并非没有影密卫设立的情报网点。但确实没有象中原地区以及江东地区长期经营以来布置的那么完善。
    而且以司马懿与刘汉势力多年的交手经验来说,他不可能不知道刘汉势力在各地都有情报网路。所以他在出手反刘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拔出所以可疑势力。
    这也是诸葛亮南下后便很少收到从南中地区内部传出来消息的原因。
    临阵应变,是一个合格统帅必备的素质。
    很显然,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比高定高出的不只是一星半点。
    诸葛亮生性谨慎,他又怎么会不知道粮道的重要性?
    没有内部出来的消息,他又怎么会放过战场上的每一点每一丝资讯?
    可以说,如果只要诸葛亮愿意,高定派出来的斥侯可能一个都回不去,更别说支打探刘汉大军的军情及粮道情况。

第425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将军,面对一群乌合之众,我们为何要退让,平请三千人,定拿下邛都城来!”关平还是有些忍不住。
    “将军,末将亦愿往!”初上战场的张殷也迫切地想立功。
    “坦之,你自幼随汝父追随主公,难道还不明白主公对待战争的态度吗?”诸葛亮抬头留看了看这个自己带出来的年轻将领,微微一笑。
    关平短暂陷入沉思。
    想了想答道:“主公常说战争是一件流血与牺牲的事,但他希望自己参与的战争,要让自己的士兵少流血,少牺牲。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嗯!”诸葛亮满意的点点头:“这也是主公强力支持我军装备革新,加强部队日常训练的本意所在。”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就是这么个理!”
    张殷:“将军,我等该如何破城?”
    诸葛亮轻摇羽扇:“等!”
    “等?”关平、张殷二人甚是不解。明明是比自己弱的对手,为什么诸葛亮如此谨慎。
    诸葛亮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他不但是在等敌人露出破绽,同时在等消息。
    敌人一上来先堵死了城内外的联系,证明确实有高人坐镇。
    如此心思缜密的人,敢鼓动一方蛮夷反叛如日中天的刘琦,让诸葛亮忍不住想到一个人,当年自己刚出道时在江夏的老对手——司马懿!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越想不明白就越容易钻牛角尖。若突然灵光一现,抓住了要点,一下子就会变得豁然开朗。
    就算对面不是司马懿又如何?诸葛亮把对手当着司马懿来对待,谨慎对待每一个敌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确实,司马懿给诸葛亮来了个出奇不意,也没把人怎么地。那他走了,平时的用兵调度,诸葛亮自然能从细节中发现一些端倪。
    这不,他又一次向城中派出了手中可以调动的影卫。
    影卫的潜伏能力虽然不如密卫来得高明,但是基本都是史阿调教出来的,武艺更加高强。单是用来战前刺探军情,那可绰绰有余了。
    诸葛亮安抚好众人骚动的情绪后,当夜便接到影卫的回报。
    果然不出所料,确实是司马懿出现了,而且这几天的不寻常是因为司马懿离开了越嶲,指挥权交到了高定手中。
    这下就好办多了!
    所谓神机妙算,不过是比别人下了更多的工夫罢了!
    诸葛亮花了一夜的工夫仔细研究了周边的地型以及敌人的动向,包括对方斥侯的打探重点。当夜便定下计策。
    翌日天刚蒙蒙亮,张殷便带五百人从后营悄悄地离去。
    诸葛亮叫来关平、杨仪、龚禄,布置任务。
    来来回回地推演、讨论……
    直到天色渐暗大家才散去。
    月色朦胧,本就不太明亮的光根本无法穿透那厚密的南方丛林。
    朦胧之中有一队人马在丛林中穿梭,似乎他们本就属于这片丛林,丝毫不受夜色与荆棘的影响。
    “将军,他们来了!”
    夜色里,传出一阵低沉的声音。
    “有多少人马?”
    “约两千人!”
    “让兄弟们藏好了,别发出声音,一个都别放过!”
    “诺!”
    ……
    山谷里有些许微弱的火光。
    不是山村人家。
    那是一个小小的营地。
    是的,这里是蜀汉大军的行营。路途遥远,运粮部队十分辛苦。爬山涉水,中途必须扎营休息。
    出征南中时间也不短了,这条粮道也比较安全,运粮队伍也从未出过差池。
    平静与安稳总会让人放松警惕。
    夜色中,那群穿梭在丛林的人影在靠近。而劳累的的运粮队伍已然呼呼大睡。
    哨兵似乎也困乏得睁不开双眼,慵懒地靠在扎在地上的长枪上打起了盹。
    突然,一个靠在长枪上的哨兵一阵激灵,从迷迷糊糊的梦中警醒。他四下打量了一下营地外围,却什么也没看到。
    营地里有火光,往外面的丛林里看,确实什么也看不见。
    “二娃,二娃,醒醒!”哨兵还是觉得不放心,推醒了另一位战友。
    “嘶……咂咂,嗯,嗯?怎么了?”二娃睡得正香,还咂巴着嘴,嘴角的口水还来不及擦去。
    “我感觉有点不对劲!”
    “啥不对劲呀?我看你就是衣服穿少了,神叨叨的!”二娃被吵醒,明显带着气。
    “真的,我刚刚感觉到一股凉意,我觉得……”
    “你觉得啥呀?你个徐三河,一天到晚想东想西,还当自己是个仙儿了?别闹,累了一天了,还要守夜,你不困我还困呢!”不等徐三河说完,二娃便打断了。
    “不是,二娃……”
    “你要觉着不对你去巡逻去,我再眯会儿!这鬼地方,白天还那么热,晚上这么凉,成都还穿单衣呢……”二娃没说完,把抱着长枪的双臂搂得更紧了一些。
    这才刚入秋呢,白天行军确实挺热的,可大山里的晚上却如此之凉。
    “你……嘶!”二娃没理他,徐三河却莫名地又打了一个寒颤。
    冷?
    凉是凉了点,却也不到冷的地步吧?
    真的不对劲!
    徐三河再次向四周张望。
    除了三三俩俩或闲谈或打盹的战友,连只兔子都没有!
    难道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凉风拂动着火炬,丝毫没有因为徐三河的惊醒而减弱半分。
    没有动静。
    没有异常!
    一切如旧!夜依然那么静,静到让人不敢去细想它为什么这么静。
    没有动静,是因为那一队穿梭在丛林的人马早早的在几百步外停下了脚步。
    长途行军,需要休整。
    他们在做最后的调整。
    要对一个千把人的运粮队伍实施毁灭性打击,必须要调整好最佳状态。
    还要等待时机!
    夜,还不够深!
    人,还未沉睡!
    螳螂捕蝉,一击必中!
    黄雀为何不动?
    更早出现的埋伏就在那群夜行人身后更高一些的地方。
    很近!
    近到打个喷嚏都听到!
    这也许是个歼敌的机会,但绝不是最佳时机。
    要做黄雀,必定得学生忍耐!
    那怕那只蝉本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
    夜渐渐深去……
    “呼!”长箭破空,划破了夜的寂静!
    “谁!”还是机警的徐三河发出了示警。
    这一声,让行营四周的值夜官军惊醒。
    虽然是粮草押运部队,但那也是正规的官家军队。纵然战斗力不高,但基本的日常训练还是有的。
    “杀……”
    一具具身影从黑暗中钻出,丛林似乎也变成了敌人的一部分。
    “敌袭!敌袭!”看到还在错愕的战友,徐三河不得不大声示警。

第426章 一顺百顺
    怕!
    谁特么不怕呀!
    没看身后的二娃双腿都发抖了么?
    徐山河也怕!但更多的是兴奋!
    终于可以上阵杀敌了!
    每个参军的人都渴望战场,徐山河不愿意做一个平庸的粮草押运兵,他来参军是想成为百战雄狮中的一员。
    “铛!铛!铛!”
    身后响起了紧急示警声。
    身前却已迎来了敌人。
    紧握钢枪的双手已擎出了汗珠。
    紧张!
    想退已无处可退!
    “杀!”
    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徐三河提起长枪,冲向了敌阵。
    敌人也是是血肉之躯!
    当长枪插进敌人的胸堂,当敌血洒满了他的面颊,似乎战争便没那么可怕了!
    紧张?害怕?
    全忘了!
    刀戈相向,你死我亡,没有时间去思考了!
    死亡与恐惧?
    也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自己还活着。
    活着,就要义无反顾地去杀戮。
    因为只有杀了敌人,自己才能继续活着。
    千余人的运粮队伍,真正能手持兵器反抗的并不多。
    两千有备而来的敌人,对这支三百人护送的运粮队伍来说犹如天兵。失败,无可蔽免!
    反抗,只是作为军人的本能罢了。
    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徐三河心如刀割。恨自己怎不如关平将军和张殷将军那般勇猛,于大难之中力挽狂澜,拦住那刺向军侯的长枪,扫住砍向好友二娃的大刀……
    只可惜自己已多处受伤,全凭一口信念支撑着。
    鲜血,模糊了视线。
    绝望!
    在心中蔓延……
    “杀!”
    怎么?
    敌人还有增援?
    还是……
    有救兵!
    是的!是救兵!
    有希望了!
    活下去的希望!
    张殷是一个合格的将领,是一个拥有智谋的武将,是一个典型的刘汉大军二代将领。
    武有高底,文无止境。
    刘琦大兴文武教育,对将领的文化教育也犹为看重。
    如重点培养的关平黄叙等人,除了武艺,在统兵之道上也要明显地优于上一辈武将。
    张殷也属于这一类。
    就算不能成长为关羽赵云类的统帅,但也基本上可以成长成太史慈张辽类的智将。
    以送粮队为饵,是张殷的决定。
    他们比高定派出的袭粮队伍更早进入到这个运粮队固定的行营外围埋伏下来。本来他们可以通知运粮队撤离,或者更早一步袭击敌人的队伍。
    但他没有!
    诸葛亮给他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股敌人,并把袭粮成功的消息传给城内的高定。
    所以他的每一个决定都不敢马虎随意。
    逃脱一人,便会影响到后面的所有布局。
    而他却只带了两千人。
    同等兵力下,要让对手一个不留,那得需要多不对称的实力对比?
    没有快速的短兵相接,但敌人在以肉眼可见的迅度倒下。
    是连弩!
    没有兵力优势,再不让装备占优,同等兵力下怎么团灭人家?
    当然,张殷的底气可不只兵器上的优势。
    士兵素养也是他可以依仗的。
    两千人不多,却是关平跟随诸葛亮多年的五千精锐里的一部分。
    这是刘琦离川时特意交待关平去组建的。闲时便是诸葛亮的近卫,负责诸葛亮的安全和益州官邸的防卫工作;战时便是刀锋、箭头,打散便是大部队的核心。
    诸葛亮让他带出来两千,足以应对眼前的局面了。
    他们做不到象神刀卫、陷阵营般对敌人单方面屠戮,但也绝不是区区南中叛军所能相抗的。
    战斗,来得突然。
    结束得也很快!
    叛军的首领至死也没明白自己是如何被算计的。
    小小的营地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每一座营帐;那浓浓的血腥味迷漫在夜空中,久久不能散去。
    没有过多的解释,张殷留下可以给自己提供信息的敌人,其余人等全部格杀。
    战争,从来没有怜悯!
    看得刚刚在战斗中英勇无畏,而幸运存活下来的徐山河,本已因为胜利而渐渐平静的心潮又开始澎湃了。
    不是紧张!
    不是激动!
    也不是害怕!
    是恶心!
    胃里本已不多的残余在不断地翻腾着。
    “呃……”
    杀一个两个人,可能人们还会当希奇观看。可几百人的俘虏同时被砍去头颅……
    这场面,让许多人难以接受,甚至是终身难忘。
    尤其是一些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和那些根本不会上战场的补给兵。
    ……
    确保没有漏网之鱼后,张殷留下两百精锐协助运粮部队。自己带着大部队往回赶去。
    这次胜利有一部分还得归功于运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