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大汉重生 >

第13章

三国之大汉重生-第13章

小说: 三国之大汉重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钱非万能,没钱却是万万不能!赚钱才是硬道理!你们赚取你们的名声去吧,哥现在就对赚钱感兴趣!
    刘琦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读书、学兵法、练剑、练刀、练枪,剩下的时间去酒楼、木工坊、酿酒坊都有他的身影。尤其是酿酒坊,刘琦决心要酿出高度白酒,来来回回多次跑到铁匠铺要求浦项帮他打造蒸馏用的容器。下层要高温让酒变成水蒸汽,上层要让蒸汽冷确变凝成水珠从导管流出……其他还好办,主要导管不好做,以那时候的工艺确实难以造出钢管,没办法,最后刘琦只好建议浇筑成半圆形水槽。
    器皿有了,就开始试着酝酿了!

第31章 建庄园,卖好酒
    各州的战事仍然在继续,对于知道结果又无法参与的刘琦来说,那只能为成历史上的一笔记忆。当刘琦决心融入这乱世,决心改变这大汉气运时,他就已经知道这历史必须按原来的计划进行下去。首先他现在改变不了,其次他也不能改变,只有这世道更乱了,才会有机会寻求改变。而改变之前必须先让自己强大起来!
    184年八月,抗击黄巾的战争仍在继续,中原各地战火纷飞,百姓无粮可收,又因战争尸体没有有效处理,瘟疫横行,让百姓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大家纷纷打点行装,逃离家园,流离失所。
    这时候,刘琦正泡在酿酒坊等待试验的白酒出炉,反复的失败,反复地改进,让刘琦在期望失望,失望又再期望中变得平淡了许多。
    家丁肖景找到酒坊,在酿造炉旁找到刘琦。
    “公子,县长陈大人亲自到府上寻你商议要事,见你不在便回县衙去了。着我来找你,请你去一趟县衙。”
    “哎!眼看我的美酒就要出炉了,这平城能有什么要事?这不耽误我的大事嘛?”刘琦老大不情愿,可在这平城受了陈范太多恩惠,人家在分朝庭赐于良田时还划了老大一片山给自己,现在人家有事,能推拖嘛?
    虽然不情愿,那不也得去嘛!
    来到县衙,被关羽迎进去。
    “刘公子,可算把你请来了!快快请坐!”刘琦帮陈范坐上了这县长之位,陈范对刘琦又是感激又是尊重,反正随时都对刘琦是客客气气的。
    “县长大人,可别客套了!你没事可不会找我,说吧,什么事能难倒你这堂堂县长大人?”刘琦习惯了平日与陈范开玩笑,也不客气,大马金刀往堂下一坐。
    “果然瞒不过刘公子!是这样的,中原各地遭遇战祸,民不聊生,冀州有大量难民过壹关涌入雁门。郭太守来信说南边各县人满为患,官府开棚施粥,渐有不支,所以城安排了三万流民北上我平城,可我这小小平城如何负担得起这众多人口?所以我请公子来帮我出出主意。”陈范道。
    “这……问题是这些难民是暂时来此避难呢?还是长久迁移此地呢?”刘琦问道。
    “这有何说法?”陈范反问。
    “这说法可就大了!如果是临时避难,很简单啊!开棚施粥,待天下太平,他们重返家园便可!”
    “可这粥得施到什么时候啊?咱平城可还负担着边军粮草呢,时间长了如何负担得起?”陈范担忧到。
    “那只能用另一个办法了!”刘琦道。
    “什么办法?”陈范急忙问。
    “你马上写信快马送于郭太守,让他把安排来平城的人全部换成迁移定居之人。”
    “这是为何?”陈范又问。
    “若是难民来此定居,有钱人家自会在此置办家业,穷苦百姓可租种富家或官府田地。若租种富家地,则由富家承担其生活及种子,直至来年有了收成再还上。同理租官田者则由县衙负责。”刘琦解释到。
    “确是妙计!可这三万人也实在太多了些,这平城哪有那许多田地?”陈范又担忧。
    “我帮你负担五千人!不过你得再给我五百亩,土地,不需要良田,可以建房立寨就行!”刘琦道。
    “一万人!”陈范思索片刻后,开口道。
    “加百顷荒山!”
    “成交!”为了完成任务,陈范也是豁出去了。
    事情解决,刘琦又从中谋得大利,自然欢喜,也忘了酿酒的事了,直接带着肖景接收新土地,规划建庄园村寨去了。
    刘琦选的田是平城以南五里处的一个山岰,四面环山,中间有一开阔盆地,中间有一条小河穿过,河边一条小路连接山外官道。这里有一个村落,有二十户一百二十一人,本是租种官田的,这片土地划归刘琦后,刘琦与佃户签了续租合同,并减少了租税,所以这村里的百姓很是拥戴刘琦。
    “公子,这地方也就这么大一点,怎么能安置得下一万人?”肖景问到。
    “哎!没办法,总不能着他们饿死吧?这百顷良田再加上开荒也可以养活不少人。”刘琦叹了口气说。
    刘琦带着肖景引了村里两个年长的村民围着山脚下走了一圈,时而比划,时而向老人请教,时而自语,折腾了整整一下午。
    回到城里时,天色已酿酒坊传来消息说白酒已酿成,叫刘琦去验收。刘琦兴奋地奔向酿酒坊并对肖景喊道:“快回去叫云长到酿酒坊来找我!”
    “诺!”
    来到酿酒坊,王全兴奋地冲出来:“公子!公子!我们成功了!好酒!真的是好酒!太好了!……”王全有些语无伦次。
    “是吗?尝过没?味道怎么样?”刘琦问道。
    “尝过了!简直人间仙酿!我老王酿了半辈子的酒,从未想过这辈子还能品尝到如此佳酿!公子快来尝尝!”王全口中全是赞美。
    刘琦一进房间,就闻到阵阵酒香,倒了一杯酒,闻了闻酒香,然后浅浅地尝了一口。虽然比不上后世的茅台五粮液,但放这时候这四十度左右的酒那是绝对的高度酒了。
    “啊!好香的酒味!公子!公子!你在哪儿,你是叫关某来喝酒的吗?”关羽在酿酒坊门口大声叫到。
    “哦,云长来了!快来,快来,尝尝我酿的美酒!“刘琦兴奋地对关羽喊到。
    “一闻就知道是美酒!哈哈哈……待某来尝上一尝!”关羽大步流星地走进来。
    喝了一杯后,关羽赞不绝口:“果然人间仙酿!好酒!好酒!好酒!再来一杯!”
    “好了,别在这儿喝了,咱们带点回去喝!”刘琦阻止到。
    “那好吧!”关羽意犹未尽。
    “公子!你看我们这酒要不要加大产量,拿出去卖?”王全问到。
    “先少量生产吧,全部送到悦来酒楼,限量供应,高价出售!粮食还是先省着点吧,接下来还有大用!”刘琦说。
    “那公子给这酒命个名吧!”王全又说。
    “就叫英雄酒吧!”刘琦随口说道。
    “好!这酒就该是英雄喝的酒!”关羽道。
    “好咧!那就叫英雄酒!”王全道。
    回到家,刘琦安排三名家丁拿着钱财趁难民还未到来时尽可能的多收购粮食备用。

第32章 开山立寨,酒楼遇大才
    半月后,大量的流民相继进入平城地界。平城南门外,陈范已经搭好十几个粥棚,开始安排接纳流民。
    最后来到平城的人中也有不少一部分是带有家资的人士,他们在县衙购买房产、店铺……陈范一时忙得不可开交!
    刘琦安也忙着安置流民,才发现自己手中严重缺乏可用之人。没办法,必须要足够的人才能协调好这安置工作。刘琦先将众人安排到临时搭建的安置棚,再将六千余名男丁全部集中起来统找出两百余名熟悉建房的工匠和一百余名木工,由他们带领统众人开石伐木,建立村寨。又让何安、钟平护着貂蝉在安置棚由足一统计人口和家庭。原来的本地居民则忙着给难民们熬粥准备食物。
    ……
    一天一天起早贪黑的忙着,难民们因为有了食物,虽然不能吃得很饱,但总算不再挨饿,干起活来倒是很卖力。因为刘琦说了,新盖好的房子就是分给大家住的,至于这房子购买或租住刘琦说费用先记下,等日子好起来再说。
    五天后,貂蝉的人口统计工作完成了,共有人口10014人,共计二千五百二十一户,多的一家有六七人,少的只有一人。
    两千五百多户啊!那得造多少房子?造完得要多长时间?秋耕得开始了,粮食不种下去,明年这么多人吃什么!问题是房子不建好,这么多人寒冬该怎么过?
    大问题!大麻烦!该怎么办?
    满怀心思的刘琦回到城里!很烦!很想喝酒!
    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悦来酒楼。
    “公子,你怎么过来了?要吃点东西吗?”掌柜徐杨见刘琦来了,赶忙起身出来迎接。
    “哦,有些心烦,想过来喝点酒!”刘琦说到。
    “公子楼上雅间请!我去给你弄几个小菜!”徐杨说。
    这时候正是饭点,悦来酒楼几乎暴满。
    刘琦独自来到楼上,刚走到第一间雅间门口就被陈范叫住:“刘公子,进来一起坐!”
    “哟!陈大人,这么忙你还有空来我这酒楼喝酒?”刘琦调侃到。
    “公子不厚道啊,酒楼有这么好的酒也没告诉我。是怕我来喝你的酒不付钱吗?哈哈……”陈范也反侃到。
    “这不都是你害的?酒还没出来就让你叫去了县衙,这一去我就一直忙到现在!吃饭都顾不上了,还记得请你喝酒?我酿的酒,我自己还没好好喝过呢!”刘琦假怒道。
    “这‘英雄酒’乃公子所酿?”这时房内传来一阵清朗的声音。
    “哦!对不住,琦不知陈大人有客人在,失礼!失礼!”刘琦走进房间一看,见上座有一儒雅文士端坐,陈范在一旁作陪。
    “先生有所不知,这位刘琦公子虽然年少,确有大能耐。这酒楼是他的,酒是他自己的酒坊酿的,就连我们现在坐的这桌椅都是他自己的木工坊做的。最主要刘公子才学不凡、术算精通,还懂得带兵打仗,年前我平城遭遇胡祸,全亏公子指挥,才保得这平城平安!”陈范夸起刘琦来那是毫无保留。
    “哦?!莫不是作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的刘琦刘公子?”儒雅文士问到。
    “正是晚生,请问先生是?”刘琦向文士施礼。
    “呵呵,忘了介绍,这位是田丰田先生,曾官拜侍御史。”陈范连忙向刘琦介绍。
    田丰?袁绍手下第一谋士?大才啊!刘琦眼睛都亮了。难道我已经这么出名了么?诗都传到冀州了?
    田丰,冀州钜鹿人,博学多才,曾被太尉府征辟,举为茂才,后被选为侍御史,因愤恨宦官当道、谋害贤臣,弃官回家。这黄巾之乱钜鹿首当其冲,战火纷飞,城破人亡,田丰不忍目睹国破家亡而不作为,便随周边流民一起前往并州,欲暂避战祸。后来听说平城只收长久迁居的流民,便决定前来平城看看。因为他也分析出这其中的好处,便想看看是何人有此远见之举。这几日看到平城安置流民的事进展的顺顺利利,更是惊叹这平城长有大才。所以今天特意去县衙拜访陈范,陈范一听田丰的大名,便放下手中工作,引田丰来这酒楼吃饭。
    “哦!原来是田大人,晚生有礼了!”刘琦还在盘算如何留下田丰呢,听了陈范介绍,赶紧再次施礼。
    “公子客气了,某早已辞官,现在乃白身之人,切莫再称大人。倒是公子,年轻有为,武可以拒边,文可以传天下,当真少年英雄!”田丰阻止到。
    “敢问先生如何在此?”刘琦问。
    “哎!说来话长,不提也罢!都是那该死的蛾贼闹的!”田丰叹息道。
    “哦,对了!先生,你刚才问我如何想到如此安置流民之法。实不相瞒,这主意也是刘公子所出!”陈范向田丰说到。
    “哦?!”田丰又是一惊,问刘琦道:“敢问公子怎会如此安排?”
    “琦只是想让这天下百姓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光靠官府救济,能救得了几人?琦以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官府富家以暂借的方式安置了诸多百姓,日后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而这诸多流民也得到了更好的活下去的机会……”刘琦侃侃而谈。
    田丰突然站起来对刘琦一拜。
    “先生,这如何使得?晚生可受不起!”刘琦赶紧站起来还礼。
    “公子果然远见,好一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丰代这一路同行的三万百姓拜谢公子。”田丰道。
    “哎!……”
    “公子为何叹息?”田丰问道。
    “这主意出来,我倒是帮陈大人解决了困难,可我却给自己招来了大麻烦!”刘琦道。
    “刘公子,可是你那边的安置工作不顺利?”陈范问道。
    “公子遇到什么麻烦?说出来,让丰参详一翻,或许能帮上一些小忙!”田丰也问到。
    你能帮我当然好了,最好能永远留下来帮我!刘琦心想。
    “我接收了一万流民安置于城南五里处,可人实在有些多,我现在正在组织人手造房,可这秋耕的日子到了,我手中只有良田百顷,其中还有一部分租给了当地百姓。我正愁如何分配这些田地呢!如果不及时耕种,来年这一万人吃什么?我这点家产能撑到夏收就不错了!可这房屋还未建好,若不能早日建城,这百姓们如何渡过寒冬?哎,愁死人了……”
    “公子果然宅心仁厚,思虑久远!丰有一不情之请,不知公子可否成全?”田丰道。
    “先生请讲!”刘琦道。
    “明日可否带丰到公子安置流民之处一看?”田丰说。
    “当然,琦求之不得!还望先生能为晚生指点迷津!”刘琦巴不得马上带田丰去呢。

第33章 田丰献计,高手在民间
    酒没喝的咋样,刘琦满脑子想着安置流民的事,这一遇到田丰又多了个留才的心思,迷迷糊糊的回了家。
    第二天,刘琦早早地起来到田丰向县衙租住的别院寻田丰一起去往流民安置点。
    到达安置处后,男丁们已经在热火朝天地干活造房了,女眷们也主动地参予到做饭、洗衣、送水等工作中,孩子们也因不再挨饿开始三五成群地嘻戏打闹。
    田丰看到这详和的一片,心中不免感慨,若不是正在新建,在这儿生活的人该有多幸福?看来这刘琦还真是用心为百姓谋福!
    “先生!先生!可发现什么不妥?”刘琦见田丰在发呆,便问到。
    “哦!没,公子这片地真是个好地方!丰看这房屋规划错落有致,民众齐心,可见公子用心良苦,百姓对公子的拥护!这才几天啊?这效率真高!真好啊!这一路走来,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地方!连我都想在这儿住下了。”田丰缓过神。
    “那敢情好!我给先生留一处房产吧?先生就在此住下,帮我打理一下这村寨可好?琦年幼,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不是吧?招揽得如此直白,人家可是大才呢!给人一村长当,人家能愿意吗?虽然这村有点大!
    “呵呵,再说吧!我们先看看田地,公子方便的话把户籍统计册拿给我看看,容我想想能否帮公子解这燃眉之急。”田丰没答应,也没有拒绝。
    “哦,好的!先生这边请!”刘琦还在幻想田一半能答应留下呢。
    刘琦带着田丰往临时搭建的统筹办公地点走去。
    田丰一路左看看右瞧瞧,时而捋捋短须,时而点头自语。
    刘琦见田丰在用心观察村寨情况,也不好言语。
    突然,刘琦看到一男子蹲在地上,用根树枝在地上写写划划。刘琦很好奇,大家都在积极地配合工匠搭建房屋,这位居然能一个人在一边写划。忍不住走上前去看看他在写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