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门徒-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炜诤裕鞘枪肌4酥娇闪撸∷云腥嫦捕鞴Φ隆9Φ路侄炙担阂弧⑹兰浞ǎ新┕Φ隆H绱壬埔担烨判蘼氛ㄋ碌取G煸迷尢荆簧衬帐恰6⒊鍪兰浞ǎ蘼┕Φ隆A松阉溃阈蘖仁恰J兰涔Φ挛新鍪拦Φ挛蘼L饶芩嫦捕蓿允兰湟磺兄颍叵蛭奚掀刑幔嗫勺新┪蘼┮印J枪视鲋罟媸拢辛υ蛑Γ蘖υ蛟尢尽G惺盗苛Γ嫦捕蕖J郎嫌泻渭刀剩泻握吩眨坑械鹊叩狗卜颍灾罟Φ拢俏ú凰嫦玻倚纳苹担淮艘蛞嫡仙钪兀贝罘鹞慊谝病O纸裉岢煌练牛嗍橇松阉拦Φ隆6陨菩耪撸佣呃欢晕葱耪撸佣蒲镏灰辔障推腥嫦仓Φ隆K运嫦簿煌练牛背蒲锩滞庸Φ隆9诺略疲骸安挥萌o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我能随喜净土功德,此即先德所谓见贤思齐者也。
6、请转法轮愿
第六大愿:“请转法轮”。凡夫肉眼,所见甚近,不能见远。初见道位须陀洹,能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仅见一四天下。二果修道位斯陀含,能断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尽,得见中千世界。三果修道位阿那含,能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则见大千世界。无学道位阿罗汉,能断见思俱尽,始见三千大千世界。初地菩萨,能断一品无明,则见百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地菩萨,能断十品无明,则见千千万三千大千世界。普贤位同等觉,则见十方世界。夫所见之眼界有差别,则所转之法轮有不同也。说法如转轮,不信佛法,心无主宰,胡思乱想,曷能去恶向善,转凡成圣,作随喜功德哉?譬若谷然,入舂去壳,方成白米;米之洁白,虽本生成,然非辗转,不能出见。吾佛说法,一句一句,皆从心中露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句入身,皆转入心中,而成妙法矣。现时释迦已成佛,弥勒未降世,究从何请?即山僧到此说法,因诸大居士之请,对大众说十大愿王,以了无边生死之苦;我代佛说法,即转法轮也。诸大居士之请,即请转法轮也。大众当深信无上清净心,在闻法时,始显然出现,为来日随喜而生功德。今日之请转法轮,诚有无量之功德也。
7、请佛住世愿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凡夫徒执佛说涅槃经后即入灭,以为佛已舍世,曷能请佛住世?不知请佛住世,即请自己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夫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是故佛之常住与否,皆众生心之净染相应。吾人若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勤修六字,则净念相继,吾佛则当然显见。
8、常随佛学愿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吾佛广说法华,普度众生,先觉也;众生闻法,广修佛事,以了生死,后觉也。凡夫若无普度大力量,当善治一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与孔圣大学之道亦相融合,为入世法所不可缺焉。夫自利然后能利他,常诚心托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在,始终不变,即常随佛学之大旨也。
9、恒顺众生愿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此我佛利他行也。发大悲心,下菩提种,以饶益有情,乐利众生,当从恒顺两字下著手工夫。旷观十法界,佛占其一,众生占其九,地狱、饿鬼、畜生,皆因六根门头,造业堕落,乃三恶道之众生也。天道著乐,人道苦恼,修罗嗔恚,乃三善道之众生。声闻是自了众生,缘觉是孤调众生,菩萨是大道心众生也。对此九界众生,当嗟叹之,怜愍之,饶益之,成就之。以佛心广修佛行,无一非布施之事业,无一非恒顺之心情。遇乞丐也,体其挨寒受饿,即量力施财;遇临杀之畜生也,悲其恋命怕死,即实行买放。盖佛心即大悲心也,为菩提之根本。树无根,则枝叶不茂;心不悲,则度生不切。一切众生,是我福田,宜恒顺之。至于家中父母兄弟,可不孝顺爱敬乎?推言之,于社会因不顺而肇争端,于国家因不顺而兴兵祸;苟能人人顺悦,则可享真正共和之幸福矣!
10、普皆回向愿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此事最易明了。譬如我今日说法一句,是一念好心功德;作一好事,是一好事功德。即非自己功德,要皆回向于大众。回向可分三种:一、回自向他。凡作一切事,悉当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二、回因向果。将自己日日所念佛,为众生回向极乐净土。三、回事向理。吾人将所作事,应行放下。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世出世间,一切诸事,皆是因缘所生之法,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总之所作功德,即非功德。昔达摩见梁武帝,帝问以朕所作佛事,究竟有何功德?师曰:“无。”帝骇然!自念一生造寺四百八十,斋僧无算,何以无功德?师曰:“是为有漏功德。”帝曰:“何谓无漏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周遍法界,是为无漏功德。所以帝净智自事,是无功德。”是故大众念佛,或随喜功德,恒顺众生,皆回向法界。但贫僧深痛女众,恒以念佛作幽冥路上镪贯。是由一念贪心,便为生死根本,深为可愍者!当知念佛首重了生脱死,求生西方,为此生最难得之事。古德云:“得人身如掌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正与“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之意符合。深愿大众当速悔改,切勿以念佛作金钱想。以上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竟,是导华严海众,归到极乐。今大众既明了透澈,我且以普贤行愿,为我行愿;即以礼敬诸佛回向,以称赞如来回向,以广修供养回向,以忏悔业障回向,以随喜功德回向,以请转法轮回向,以请佛住世回向,以常随佛学回向,以恒顺众生回向,是为普皆回向。回向是一件极紧要事,所作功德,无论巨细,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譬如投少水于大海之中,量即同海。所以为一己所积功德,其功有限;若回向于法界众生,则其德即无边际;是为回自向他也。若将所作功德,如念佛、持咒、礼拜、诵经,及一切慈善功德,均可回向西方,与一切众生,同成佛道;即是回因向果也。须知所作善事,无论世间出世间,若大若小,一一无非因缘所生,即空假中三谛之理。所谓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一一事,不须著相,自然理事圆融。理既竖穷横遍,事亦如之,故须回事向理也。
文殊菩萨
文殊,梵名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
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文殊师利久已成之佛,为度化十方虚空世界无量轮回苦难众生而化作菩萨形象,化身六道导引众生得成佛道出离轮回苦海,为一切诸佛之导师。
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盘,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
据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载,此文殊师利菩萨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来,发十八种大愿,严净佛国,当来成佛,称为普见如来,其佛土在南方,号离尘垢心世界、无垢世界、清净无垢宝置世界。
华严经中授记娑婆世界(地球)东方清凉山为其住所,即我国山西五台山为文殊师利菩萨之其道场。
文殊师利菩萨于密教胎藏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中,呈金色童子形,头有五髻,左手捧青莲花,上立五股杵,右手持梵箧。密号吉祥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花上金刚杵。胎藏界曼荼罗另设文殊院,以文殊菩萨为中尊,又称五髻文殊,密号吉祥金刚、般若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上三股或梵箧。形像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顶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执青莲花,上立三股杵。由其真言字数之不同,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区别。
文殊菩萨事迹、文殊的思想
(一)文殊的事迹
文殊师利,梵文manjusri的译音,略称文殊。新译“曼殊室利。”汉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皆彻性原
。又译妙吉样,因他出生时,家里出现十大吉祥瑞兆。(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七珍,(三)仓变金
粟,(四)庭生莲花,(五)光明满室,(六)鸡生凤子,(七)马产祥麟,(八)牛生白犊,(九)猪
诞龙豚,(十)六牙象现。公元前六世纪,(与释迦同时代)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族姓中,父
名梵德,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
十种好,与佛相同。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对善财说:“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其行广
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
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
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如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
得之相。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
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之即烧。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
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或坐莲花台,表示清净,或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中,始自华严,终于涅盘,凡是大乘法会,皆有文殊参加。在辅助释迦牟尼佛,
宣传大乘佛教思想,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宝箧经》里记载,佛在舍卫国时,有一年,一连下了七天
大雨,许多农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没,祇园有八百比丘,万余菩萨,面临着饥饿的惨状。阿难请求文殊
设法予以救济,文殊使众多佛弟子都得到饱足,安心于道。说明文殊在物质方面给予释迦僧团以很大的帮
助。在释迦僧团成份中,婆罗门种姓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多数人是厌离心切,习惯于苦行,如迦叶等。对
大乘法,行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所染,与外道和睦相处而不为其知见所动,虽断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不住有为亦不住无为。文殊协助释迦做了大量工作,使许多声闻众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如灵山会上五
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得
入,于是文殊仗剑逼佛,佛说:“文殊住住!吾必被杀。我被害矣,谁害吾子。”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
心,了法如梦,皆得法忍说偈赞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自握利剑,逼持如来身。如剑佛亦尔
,一相无二相,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文殊用杀佛的办法,来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义,
证得法忍,堪称释迦得力的助手。又一次文殊对众生宣讲大乘空义说:“不用见佛,不用求法。”时有二
百比丘,以为错乱说,舍佛而去。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飞空(跳过去),上见铁网,生
大恐怖。回视祇园途径,遍布青莲。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见。佛告比丘:“内火未尽,欲度外火,无有
是处。汝诸比丘,堕在见网,欲度铁网,亦无是处。……此之爱见,无所从来,亦无所至。从妄想生,无
我,无我所。”二百比丘,听到佛的教导,余漏永尽,成阿罗汉。可见文殊不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义的智
者,对神通幻术的运用,也十分熟练。二百比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回头,心中的火气冷静下来,
接受佛的教导,使他证得罗汉的果位。还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违反了僧制,迦叶以长老的
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赶出去。当迦叶刚拿起槌子时,见千百亿文殊顿时出现,迦叶这时用尽一切力气
,拿不起槌子。佛此时对迦叶说:“迦叶,这么多文殊,你要摈除那一个。”迦叶顿感自惭,觉得不是文殊的对手。还有舍利弗,在释迦弟子中,也算是个佼佼者,一次文殊与他游诸佛土,有一佛土,到处都是
大火弥漫,人行其中,顷刻化为灰烬,舍利弗见之惶恐万状。文殊以神力令无数莲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
,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时在文殊面前感到矮了半截。
以上这些例子,生动地讲明了文殊和释迦在教育声闻,萌发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应手。所以《法
华经安乐行品》,文殊启请末世持经之方,佛特为说曰安乐行,便于后世护持,读诵是《法华经》。文殊
遵照释迦的嘱托,于佛灭度后,和阿难、弥勒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使大乘佛教赖以住世和发扬光大。
近人不察论述印度佛教史,认为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龙树、无著,斯乃枝末之见,实际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
有二宗的源头,佛在世时,文殊、弥勒是空有二宗佛教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学体系中,一直享有崇
高地位。
在《文殊般涅盘经》里说: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
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
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
盘。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
(二)文殊的思想
第一大乘经的发起和组织者:大乘经里称文殊为“法王子”、“导师”。这一尊称在佛弟子中是少见的。
汉地流传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经,基本上都是文殊发起的。在《华严经》里,文殊是青年的导师,他教育青
年不要像舍利弗比丘等那样,整天坐在大树下面。要学习佛陀那样至高无上,修集善根,见佛闻法,学六
波罗密,在学习上要永不满足。要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处生死海,去教化众生,行菩萨道。他引导六千
青年比丘,从事利他的普贤行,向印度的南部宣传大乘佛教。在福城(孟加拉湾西岸)的大塔寺开讲《普
照德界经》。这里的居民多数是龙族,文殊的传教,使龙王、龙子、龙女,归信了佛教。文殊行的历史功
绩,开辟了大乘佛教的根据地。后来的龙树在这里读了许多大乘佛经,经过整理,使之流传于世。善财童
子在大塔寺听了文殊的说法,发菩提心,立志学习大乘佛教的普贤行。文殊指导他求见善知识,进行参学
,是入普贤行的不二门,这就是著名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圆觉经》里,文殊是发起人。他第一个发问
,如来本起因行,为全经的开端。《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生病,释迦牟尼派一个大型的代表团前去慰问
,派谁当团长?派舍利弗